點燃情感的火花 培養健康的個性
點燃情感的火花 培養健康的個性
——談談語文教學的煽情魅力
“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與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好的個性與健全的人格”——作為《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我理解,理念的貫徹落實,離不開“情感”這塊沃土。一位哲人曾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
學生個性需要健康發展,則需情感的激情點燃。只有經過美的震撼,情的激蕩,才能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和頓悟的心境,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回歸本位,富有成效。
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我思考:
一. 關于語文教師
大凡藝術家都是挺有個性的,同樣是門藝術的語文教學,教師何不張揚一下自己的個性,煥發一下自己的激情呢?
如果一位語文教師面部表情毫無變化,說著一些懶洋洋授課詞,那么學生只會睡覺、厭煩語文。
“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有心靈的碰撞,才能產生思維的火花
因而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生活中應有火一般的熱情,去明辨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去洞察事情,感悟人生。只有將自己的內心與生活緊緊地維系在一起,才能夠飽覽世態人情,在閱文閱世,寫文寫事中進入角色,融入語文的世界。
在生活中可以發展自己的愛好,廣泛自己的興趣,以便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激活自己的情緒,形成健康
個性。
教材需要吃透,則須潛心感悟,深入理解,特別是對一些情感因素不是特別明顯的文章,更須細心品味,力求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授課時,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把握好課堂節奏,利用各種身體語言,在教學中張揚自己的健康個性。讓課堂在自己的激情洋溢中閃亮。如此,方可觸及學生的內心,引發其情緒的波瀾變化,獲取情感體驗,加深記憶與思考。
一旦學生的心緒被語文教師激情煽動,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那么學生對語文的愛戀,也就十分自然了。果真如此,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該會有多大的力量與空間?
二、關于教與學
教學中,無論閱讀,還是作文,我始終不曾忘“情”,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去感悟。
實際操作上,我嘗試:
1.在聯想中體驗。即以聯想的方式,推動情感的發展與深化,充分領會作品的深刻內涵。如教學《背影》一文,我的第一要務便是撥動讀者的心弦,蕩起學生情感的漣漪。為達此目的,我追問學生:剛上中學時,自己的家境如何?父母的表情怎樣?囑咐叮嚀了些什么?自己的態度如何?離家的心情與感受怎樣?學生的情感之門被打開后,群情踴躍,有同學用摹擬實景的口吻,深情地敘述著動人的故事,感人的細節。情至深處,不少同學已是淚眼汪然。有此契機,文章的情感實已把握,再讀文,就很容易受到熏陶與感染了。
2.在咀嚼中品味。即引導學生捕捉文情的細膩與生動,進入作品的角色,與作者一起同呼吸、共思考,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像《白蝴蝶之戀》一文,我讓學生尋求觸動心弦的一句話時,不少同學很快捕捉到“忽然像有一滴圣潔的水滴落在靈魂的深處,我的心靈給一道道白閃閃的柔軟而又強亮的陽光照亮著”一語,然后,讓學生以入戲的狀態,用同情與贊美之心,細心研讀,反復玩味。作者復雜的情感歷程,白蝴蝶追求美的情結也就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還有《最后一次演講》中的慷慨激昂,怒不可遏;《荷塘月色》中的
恬靜朦朧,苦悶哀怨,《濟南的冬天》里的閑適舒逸、溫情徜徉等,均注意讓學生以動情的心,去研讀揣摩細膩閃光之處,充分感受文情,明白“文以情生”的道理。明此理,“融情入文”也就成了學生的一個自覺行動,并醉心于其中,成為一個心態良好,情感豐富的有情人。
3.在情境中感染。在教學中創設恰如其分的最佳情境、氛圍。視文情的悲壯激越、靈動舒緩,深沉疑重、清麗淡雅的不同合理取舍音樂畫面,以其最佳視聽效果,充分的激活學生思維,感染學生的內心。如《斑羚飛渡》一文,以悲壯深沉為基調,截取“斑羚中的騷動——飛渡的壯舉——獵人的迷惘”幾個鏡頭,讓學生感同身受,從斑羚或是獵人的角度,說出一句動情的話語,不少同學情動于中,脫口而出:“罪過呀,我的槍口”,“生命,緣何是條弧線”等。在一種下意識里,受到了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4.在經歷中提煉。學習語文要有個善感的心態,有個如詩如夢的浪漫情結,這些均須深入生活中去經歷,去提煉。于是我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實踐,“讀人讀書讀山水,悟情悟意悟生活!闭嬲毦鸵活w易感動的心。如去觀看黃昏下的路燈,菜市場的紛雜;欣賞巍巍青山,滔滔江水;傾聽機器的轟鳴與山村的靜謐;尋訪名人軼事凡人心跡;領略勞作充實與空虛的茫然……
融入了生活的經歷,熟睹了人情冷暖,洞悉了世間萬象之后,學生就會多一份感動,多一份靈氣,多一種寫作的沖動。
5.在習文中升華。為真正讓學生獨抒性靈,盡情寫作,在作文訓練中,我從不搞突然襲擊,弄得學生手足無措,而是有方向性地讓學生有個情感萌發與積淀的準備。課上,對那些暫時寫不出咬咬筆頭,晃晃頭腦的同學,也不橫加訓斥,而是報以關心、期待、鼓勵、諒解的眼神,讓其有個情感激活的機會。也許有人會對此質疑,但是我想:張旭揮灑潑墨前尚須喝酒,毛澤東戰場決策前尚須抽煙,以激活思緒,更何況我們涉世未深的學生呢?
行文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用自由的意識激揚自己的情緒,醞釀情感,“舊夢重溫”,心隨筆動,升華情感,以達到吸引人、感染人的目的。
總之,遵循“善誘”與“滲透”的原則,我力圖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情感。讓其經歷情與美的熏陶感染,去頌揚美好,評擊丑陋,去嘲笑可笑的對象,哀憫悲慘的命運,在認知世界,感悟生活的同時形成健康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