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先改變自己
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他以年輕的肩膀挑起原本不屬于他的任務。他走進貴州的大山狗吊巖,當那里的燭光搖曳生輝之際,徐本禹的靈魂也得到升華。他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毅力感動了他的學生,感動了村民,感動了當地政府,感動了山東農校,感動了中國。他的臉流淌著樸實與堅毅如磐石般。有人問他為什么放著研究生不去讀,而到這么窮的大山里來。他說就是狗吊巖貧窮牽動了他的心,使他再也舍棄不了那分牽掛。他還說他今后的工作都會和狗吊巖有關系。他為什么能做到這些,這就是愛,愛是能感天動地的。
可是作為工作在教育戰線最前沿的我們,和他比起來,不要說感動中國,就連感動學生,感動自己都沒很好的做到。在教育過程中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經常有無可奈何之感。
我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及時把作業 交上來,而且不能保證作業 的質量。我無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真的聽我上課,我的教育有時顯得是多么的蒼白無力,我講的故事能把我自己感動,卻感動不了我的學生。給大家講兩件事;有一次我們的孫老師做了一個小測試:說是洪水把一群人和一群猴逼到一個山頂上,三天三夜,人和猴都沒吃東西,第四天人猴都得到一只蘋果,老師問這兩只蘋果的命運將會怎樣。結果學生回答:人群里的這只蘋果,被搶得傷痕累累,猴群互相謙讓,誰都不肯吃,而事實上故事真實的結果是:男人把蘋果讓給女人,女人把蘋果讓給老人,老人讓給孩子,誰也不肯吃。而猴群里的蘋果被搶來搶去,最后落到了猴王的手里。十幾歲的少年心理應該是純真的,可是我們的孩子卻寧可相信人性不如獸性。作為教師的我,希望學生把這次測試,僅當作一道逆向思維的考題而已。還有一件事就是學生的一篇日記:曾經有一個學生在他的日記里寫到:“我很無聊,真想死啊,不知道死的感覺怎樣。”當時我以調侃的筆觸在他的本子上寫到:“死的感覺一定非常不好,要不上帝怎么安排人只死一次呢。”可這件事卻讓我難過了很久。
我雖然不是思想的苦行僧,也做不到象曾子那樣“日三省吾身”,但以上的這些事卻留給我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讓我們的學生變得如此冷漠,如此蒼涼,如此空虛。試想哪一棵小草不需要雨露,哪一朵鮮花不需要陽光。塑造人類的靈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水滴石穿的堅韌。徐本禹們雖然只能改變這個世界極小的部分,但只要是肯盡力的人,都是值得欽佩敬重,于是我開始重新審度自己,我問自己:我盡力了嗎?我了解他們嗎?我發現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更不知道他們要什么。如此隔膜能算是愛他們嗎,又怎能讓他們愛我呢,靈魂的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又怎能走進他們的心靈,沒有心與心的交流,又怎能感受教育帶來的快樂。因此不需要再彷徨:“學高為師上,身正為范”,一個正直而有愛心博學的老師,一定能改變很多事情,于是我對自己說:努力學習,認真工作,改變自己。我們的學生不可能都功成名就,但他們至少可以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在這里我想用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主教教主的墓志銘結束我的演講: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改變世界,但當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現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縮小了范圍,決心先改變我的國家。
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
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
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件事:我應該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
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
海寧錢塘江中學 江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