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語文教學任務觀的誤區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教研室 余有明
每當一節課或一個學期結束后,有的語文教師像御包袱似地說:“我總算完成了這節課(這個學期)的教學任務。” 在聽完一節課或一學期結束后有的領導教師也是這樣評價:“教者的教學任務還是完成了。”他們所說的教學任務即是指在這節課里把文章教完了,在這個學期里把三十幾篇課文教完了。
仔細推敲他們所說的話,其實是大有可辨之處。一篇或幾篇文章教完了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這絕對是片面的。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對教學任務的認識是我們走進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特別是語文學科,有其獨特的個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標準”)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理念為我們的教學任務觀奠定了依據。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面旗幟作引導,就可以使我們。
一、只完成課本教學,不能算完成教學任務。
只教課本,是以本為本,是“教教材”的表現,是對教材功能的一種弱化與窄化。怎樣才能體現葉老說的“教是為了不教”?只教課本肯定是不能達到的。課本是課程的載體之一,也是實施課程的平臺,教師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上演出一幕幕異彩紛呈的劇目。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這就是對課本資源的最大值的利用。使我們不僅完成對課本的建構,也完成了課本之外的飛翔。
況且語文課本中也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教”,如“綜合性學習”,你怎么“教”?沒有師生的努力互動,尤其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就根本談不上“綜合性學習”。因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了課本之外的社會實踐,沒有了大量的閱讀實踐,沒有了大量的語言實踐運用,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形成?!
二、只完成“教”的教學,不能算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的備課一般說來都是很詳細的,即使是在一些高級別的教學大賽中也是如此。且不說教學環節,就連每一步的教學時間,學生可能的答問都在教案中反映出來。因為教師認為,一堂課下來,教學程序按此操作的話,那么這堂課就是一堂完美的課。也就是說,教學是按預定的“教”的方案去進行的。至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怎樣,那就不得而知。實際上,“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中學生的“學”全是按照你的“教”去進行的,那么試問一下,學生這樣的“學”是真實的“學”嗎?是主動的“學”嗎?這樣的“學”能使他“發展”到哪里?新課程改革倡導變“教案”為“學案”,就是要我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既要重視“教”的設計,更要重視“學”的實際,尤其是即時性的學習資源;抓住這樣的教學資源,就有可能激發起新的教學亮點甚至高潮,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所以,在教學中既要有“教”的設計和“教”的行為,更要有“學”的設計和“學”的行為,這樣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只完成知識教學,不能算完成教學任務
語文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 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果只有知識教學,學生所受到的教育肯定是不全面。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也就無從體現。所以課程標準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要為教知識和學知識而付出太多的精力。在教學《孔乙己》時,如果只知道本文的插敘的寫法,只知道人物的外貌的描寫手法,而沒有激起對孔乙己的同情憐憫之情,那將是這節語文課的悲哀。在教學《鄉愁》時,如果學生僅僅只學習到了朗讀詩歌的一些技巧,能夠注意到詩歌的重音、節奏、速度等要素,而沒有深深體會出濃濃的思鄉戀國之情,那也是本節詩歌賞析課的失職。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在教學過程 中完成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與品質的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合作精神與合作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四、只完成理解與分析,不能算完成教學任務。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的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多從理解與分析層面去處理教材,應該說這些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尤其是在中、高考是以能力立意的今天。但是語文學科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資源,不能僅靠一點點理解與分析就可以把這種資源挖掘出,就可以體驗到。語文標準指出:“(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在教學《羚羊木雕》時,我們可作如下主問題設計:
(一)全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
(二)在文章中你最喜歡(或不喜歡)誰?為什么?
(三)假如某一天你像文中的“我”或萬芳一樣也碰到了這樣的事,你將如何處理?
這三個主問題的設計,基本涵蓋了理解、分析、熏陶、體驗及價值取向等方面。如果只有理解與分析,學生也許在能力方面有一點提高,但是對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陶冶就不那么鮮明突出了。這樣一篇內涵豐富,價值獨特的好文章我們就沒有“用”足“用”活,許多“營養”白白流失,這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甚是可惜。
五、只有少數學生的參與,不能算完成教學任務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愿望使然。
在日常教學過程 中,甚至在一些優質課大賽中,我們有些老師為了使自己的教學能夠順利,能夠“出彩”,特別是提出了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總是叫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如找全班最善朗讀的學生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學生去表演、當學生都不能夠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找成績最好的學生回答……整堂課我們看到的只是那么幾個學生在“跑龍套”,在支撐著他的教學框架,而其他層次的學生總是沉默寡言,其學習狀態與程度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既然在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那他們不可能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這就是當前“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們祈盼著語文課堂是全體學生的樂園,是所有學生夢想成真的天堂,是人人揮灑想象的沃土良壤。
六、只完成課堂教學,不能算完成教學任務。
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課堂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如果課堂教學成了唯一,那將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悲哀。有人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至理名言。早在1993年湖北宜昌市就開展了“課內外銜接”教學改革實驗。這項實驗是把語文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聯系起來,課內和課外同等重要。在教學目標 上,他們立足課內,放眼課外,課內輻射課外,課外拓展課內;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學習語文服務于應用,服務于生活,服務于個性發展;在教學時空上,強調有規則有組織地調控課外活動,將“課內”與“課外”放在同等地位來規則,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課堂無所不在,無處不有。這項實驗受到了前全國中語會理事長劉國正先生的高度評價,他以《展開雙翼才能騰飛》為題對此實驗作了專題介紹。這就給語文教學作了新的定位,拓寬了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
語文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同時還強調“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這樣溝通課內課外,學以致用,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