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探究式學習”初探
——實施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一點體會
趙市中學 任曉東
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這對于培養和造就我國二十一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愈加迫切的要求。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落實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必須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自我探究地學習。
回顧傳統的語文教學,以知識為本位的課程結構導致以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學生的語文學習仍處于記憶和理解水平,極少能達到發展性水平,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活動較為普遍的存在著依賴性、單一性的特點。教師一般都比較注意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但在教師自主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背后,學生的主動自主發展和主體自主思維活動卻被忽略,甚至出現了教師主體性代替或壓抑學生主體性的情況。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缺少,學生缺乏自主性學習;教師與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互動的多向的交流合作嚴重缺乏,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應試教育還有一定的市場,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記輕思的現象普遍存在,這嚴重束縛學生的個性發展。
翻開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一頁,“課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條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意味著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探究式學習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真正成為教學過程 中的主體角色。對教師而言,探究式學習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而是專業提高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角色也應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在的學生個體發展的促進者。
本學年,是我們實施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第一學年,這本教材,把學生的“學”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課文的選擇、課后題目的編排與處理都能突顯出學生是這本教材的主人這一特點,以往的那種單純的教師傳授,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已被打破。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轉變,凸現學生主體地位,激活封存的記憶,喚醒沉睡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唯一出路。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探究式”學習。
一、 探究式學習設計模式的多樣化。
探究式學習有多樣化的設計模式。從自主獲取的信息的現成程度,可將探究式學習區分為兩大類:接受式探究與發現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學習中,信息由學生主動從現有資料或現有資源(如從圖書館、互聯網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關人士直接詢問,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現成的,一般只需略加整理即可。如,在上完《一面》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探究作業 :
本文集中筆墨描寫了魯迅先生的外貌:頭發根根“直豎”,胡須很“打眼”,如濃墨隸體“一”字,刻畫出魯迅頑強剛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和氣質。他問我是否要買這本書后,“看了我一眼”,“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的撫摩似的”。這里的“父親的撫摩”,表現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品質。
請同學們課后查閱資料,找出能表現出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種精神的事跡,并做成卡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把有特色的在“學習園地”處張貼。(材料要注明確切的來源)
再如:我們在學習《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和《七子之歌》后,我布置了一具探究題:
大家知道,香港、澳門、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你能根據所學的歷史知識來證明這個觀點嗎?(提示:請同學從我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對港澳臺三個地區的管轄方面著手去查找有關資料)
這種作業 是讓學生從現有資源中主動搜集現成信息,因此是接受式的探究學習。
在發現式的探究學習中,沒有現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須由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充分調查、精心解讀、深入研討等活動過程 ,再通過整理分析來獲得或發現。如:我們學習了《沁園春·雪》后,布置了這樣一個探究思考題:
毛澤東同志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了評價,委婉地指出了他們的不足之處,對“成吉思汗”,批評更為嚴厲些。下面是對歷史上的成吉思汗的評價,閱讀下面摘選的幾則材料,結合本文,說說你從中有什么發現。
(1)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主題曲:(男)長天飛沙,壯士血在狂號,(女)原野飛花,壯士懷抱冷傲。(男)一代天驕,千秋知我名號,(女)談笑造時勢,問誰領風騷。
(2)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評價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他們,出現于文明化了時代的野蠻人,在幾年之內突然把羅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國世界變成了一堆廢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時說:“蒙古人征服俄羅斯以后,除了肆無忌憚的攫取和破壞,既沒有給予我們代數,也沒有給予我們亞里斯多德。”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這幾則材料,對歷史上的成吉思汗作了客觀的分析,如,有的同學寫出了以下的發現:歷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蠻、兇殘,肆意掠奪,破壞人類文明。電視連續劇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視作壯士、英雄。
二、探究式學習應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教育教學是為了學生的一切,同時又是為了一切學生,由于家庭、社會、先天及學生主觀努力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提倡探究式學習并非只局限于好學生,而是應該給每一個學生參與探究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在班級或小組中較少發言的學生,我們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照和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參與到探究中來。
1、要做“麻雀嘴巴”氛圍的營造者
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來不及舉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麻雀嘴巴”現象,這是眾多課堂上存在的司空見怪的現象。對于這種現象很多教師因其擾亂了秩序井然的課堂,影響了教師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于是乎,就想方設法來封堵學生的“麻雀嘴巴”。我看這樣做大可不必。這種現象的存在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說多說少沒關系,說對說錯沒關系,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并給他們平等的表現機會,這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彌補了課堂上時間的局限又照顧到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個體差異,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同時,這種現象營造了課堂情感互動的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可以直言不諱地講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可毫無顧忌地向教師提問,師生間坦誠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愉快、輕松之中。因此,我們做“麻雀嘴巴”的維護者,更要做“麻雀嘴巴”氛圍的營造者。
2、小組合作探究中要顧及學生個性的差異性
在分組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學生個性的差異性。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先讓學生自愿組合,這樣可以使討論的氣氛更輕松,更熱烈。但是也有弊端,如果小組中性格內向的居多,就不利于開展討論;如果學習層次相當的同學在一組,就不利于順利展開討論,也不利于互相學習和互補提高。因此,我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再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學習層次,不同愛好、不同能力進行適當調配,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4至6人。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要防止好學生一言堂的現象。這幾年我聽了不少公開課,幾乎每一堂課上都有小組合作探討,學生討論得不亦樂乎,課堂氣氛活躍之至,讓人覺得這堂課面向全體學生,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只要稍加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在小組活動中,真正發揮作用并獲益的是那些好學生,好學生基本上主宰了整個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討論中好學生唱主角,匯報中又往往是好學生一言堂,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少有機會獲得發言,個別學生在活動中成了配角。怎樣才能使學生的活動上升為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實際,科學設計小組探討方案,尤其是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和開放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讓每個成員都能“跳起來摘到蘋果”。其次是每個小組長要明確每個成員的分工,負責協調好交流和討論的組織工作,使每個成員都參與到探討中。
三、探究式學習的要求不必過高。
教師在指導學生探究時,應當著眼于學生探究的全過程,而不在于結果。目的無外乎這幾個方面:通過探究滿足學生求知欲;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通過探究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
我在課堂上出了這樣一個題目:
讀下面一則材料,仔細思考,把你的發現寫下來。
有位動物學家在對生活在非洲奧蘭沿河兩岸的動物進行考察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生活在河東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樣,東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鐘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對這些差別,動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除了東岸有狼群活動以外,其他的生活環境和食物都相同。在這位動物學家的倡議下,動物保護協會做了一個實驗,在河東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對岸,結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東岸的只剩下了3只,動物學家發現,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針對這個問題,同學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了,通過互相討論后紛紛舉手發言。
有的說:“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它們附近生活著狼群。”
有的說:“東岸的羚羊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種“競爭氣氛”中,反而越來越強健。”
有的說:“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為它們缺少天敵,沒有生存壓力。”
還有一位同學引用了一句名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他們的回答或浮于表面,或考慮不夠全面,但是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他們興趣濃厚,積極性很高,連一向不太喜歡說話的同學也不斷插話,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這就達到了目的。如果要再深入探究的話,只需老師略加點拔。
當然,探究式學習要探討的東西還很多,但不管怎么說,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實施蘇教版語文時,只有理念和實踐的結合才能創造出教學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