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合作探究學習”成為教學的重要部分。而要成功的組織實施探究性學習,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探究學習注重學法,且內容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也就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能力。
在實施“問題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的能力,是讓學生有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它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質疑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意識。
一 對文章的鑒賞之問
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的情感、認識、價值觀,有著作者的獨特感受,而對于這篇文章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非標準答案,因此在閱讀文章是不僅要注重學生的主題地位,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理解,鼓勵學生對作者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去反問,就會獲得更多深層次的理解。如我在教授《出師表》一課時指導學生提出“諸葛亮真的對蜀政權忠心耿耿嗎?”《五柳先生傳》中“五柳先生的田園生活在今天如何看待?等等,逐步培養學生的發問、反思、創新意識,把理智融入個性化的閱讀之中。
二 情景聯想(補充)之問
寫作注重文章的“懸念”藝術,尤其文學作品更講究給讀者留有耐人尋味的想象空間,指導學生抓住這樣的余地去發問,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問題興趣,引導他們進入創新的殿堂。
如初中語文課本《愚公移山》中智叟譏諷了愚公,但譏諷之后會發生什么作者卻沒有觸及,這里可指導學生抓住這個藝術的空白去發問:(挖山中)愚公一家人“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幼童也前往助陣,智叟被這種精神感動了,他…… 當山被挖光后,智叟會若有所思…… 智叟會有那些“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方法。學生通過聯想補充會拓展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生嘗到甜頭,掌握了這種聯想發問技巧之后,能提出不少類似的問題,對所學的課文及課外閱讀會有更深的理解。類似的發問適用于各種文體,如議論文,可補充論據、論點;說明文,可補充說明方法等等。堅持這樣的探究,學生的聯想能力、想象能力得到鍛煉,知識面得到拓展。
三 內容強調之問
寫文章時為了強調某處往往會在內容上反復,這種反復暗藏玄機,在這里發問,往往會由點到面去了解作家的精心構思。
例如茅盾的名篇《白楊禮贊》中貫穿全文的線索“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反復出現強調了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學生再閱讀時可以提出:這一句為什么在文中反復出現?學生在討論后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結構線索、文章的骨架及作者的情感所發,也會對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 前后照應之問
文章講究前后照應、首尾照應,有的文章照應很經典,而有的則留下一些遺憾,善于發現這些優點或缺點引導學生在這些地方質疑,往往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如我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指導學生思考,開頭(第三段)排比為什么不與后文的三個事例一一照應?學生經過討論會對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用意有更深的理解,明白在寫作中如何運用照應,那些地方該用。
合作探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但無論何種方法都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問會問”,學貴于思,成于思。在探究學習中,學生一旦形成了“問題意識”,有了發問的精神,就會思維敏捷創新的才思就會永不枯竭。
下巴中學“問題教學”論文
國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