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
【內容提要】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還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這些要求,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上出語文教學的特點來。而這“特點”,筆者把它稱之為“語文味”―--:語文教學要有情感,要有美感,要有語感.
【主題詞】 語文味 情感 美感 語感
是指語文教學要有“情感,美感,語感”。
語文教學能給學生一種“立體的形象”,那將是給了學生極大的精神享受。這“立體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語感完美的和諧與高度的統一。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蘊涵著情感,美感,語感。因此,語文教學要突出這一特點,上出“語文味”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欣賞品評、體驗領悟到一種情感,一種美感,一種語感,獲得立體的形象。
一 語文教學要有“情感”
注重情感的體驗是《語文課標》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語文課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色彩,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品評這種情感,如果學生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不能對文章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不能對表現這些內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對課文情感的體驗、感悟是至關重要的。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教學情感亦一樣。教學情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復雜的心理現象伴隨著對文本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共鳴”,那么,這教學活動便是干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情感”是否“共鳴”,是教學情感,乃至教學活動的關鍵。教師講課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機器人一樣雖有聲而無情,雖有行而無內涵。這無激情的教學,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聽課。這樣的教學活動,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人意。只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制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
1 情感的溝通要統一
教學情感反映了教學活動現實,基本上可分為快樂和痛苦,熱愛和仇恨,贊嘆和鄙視,自豪和卑微,激奮和恐怖等積極肯定和消極否定兩大類。文本本身蘊涵著作者的棄惡揚善,頌真惡假,贊美批丑的情感;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判斷、分析品評、體驗領悟的情感;學生學習時對文本、作者、教師的情感的理解把握、品評領悟的情感需要溝通、交流、對換。只有溝通、交流、對換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才能產生最佳教學效果。教學情感溝通和諧統一,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必須首先領悟、理解、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與文本、作者同感同情,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將這情感表達體現得得體恰當,同學生溝通交流得和諧統一。學生則通過對教師這“表達”“溝通”的情感的理解把握、分析判斷、品評領悟,并結合自己對文本所蘊涵著的“情感”的理解把
握、分析判斷、品評領悟,從而產生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同感同情。這樣,教師之情、文本之情、作者之情、學生之情,才能和諧統一。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活潑,有情有感,有滋有味,才會給人一種“立體”的美。
教學《窮人》一文時,教師就要理解把握住文本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同作者一樣有同情、同感,并把“母子情,夫妻情,鄰里情——三種情表達得既充分又得體,既貼切有感人。這樣,學生則通過對教師“表達”的“情”的品評、領悟、分析、判斷,并結合自己對文本的“情”的理解把握,從而產生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同感、同情。這樣,教師之情、學生之情、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就會達到和諧統一。而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是有情感的活動,才是學生做主人的活動。
再如《再見了,親人》中有一句:"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單從字面上講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組織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達什么感情?"雪",使人想到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艱苦的生活;"炭",令人想到溫暖與熱情。一個"雪"、一個"炭",不正表達中朝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嗎?通過這樣的感悟,學生從"雪中送炭"這個詞,品味出了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學生的情感達到了和諧統一。
2 情感的交流要真摯
情感是以真為前提的,離開了真,情感就不存在了,教學情感亦如此,離開了真,教學情感亦不存在。沒有情感或教學情感不真的教學活動必定是蒼白無力的。所謂“真”,就是要有感而發,有情而抒;就是要真實真摯真切,絕不是無病呻吟。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作者寫作目的的情感,學生讀書學習時的情感,教師教學時對文本理解、表達的情感,構成了教學情感的基本的要素。教師首先是讀者,要把在文本中“讀”到的情感與學生對話,溝通“作者、學生、文本、教師”四種情感,使之共鳴。因此,教師要首先“讀懂”“讀透”文本中的情感,達到進入之、參與之,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一體。
教學情感真,首先是教師的情感真。教師的情真,才能以情動情,以情傳情,以情
啟情,才會喚起、感染、引發、啟迪學生之情,使學生隨真情入情。只有學生動真情,
才能更好地對文本理解把握,領悟分析。教師的情感越真摯、越強烈,對學生打動就越
深,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就越大。只有從心靈里流出,才會再流入心靈里。教師講課,學
生聽到的不僅僅是教師那富于感染力的的音調,節奏緩慢、歡快的語句,音量適中的聲音,
而是透過這音調,這語句,這聲音,感受體驗理解領悟到教師對文本、作者之情的領悟理
解把握,感受體驗到文本中、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情感才稱其為“真”,這樣
的情感才是教學的情感,才會收到最佳教學效果。
學生聽教師講《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不僅聽到的是教師那賦予表達力的音調低
沉、緩慢的節奏的語句,而是通過這音調、這節奏的語句,感受,體驗、品位到的是教
師對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無比敬佩之情。而這情是教師內心真情的流露,心靈的表白。而更重要的是這情感,在感染著、引領著、誘發著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和同教師同悲傷、
同悲切、同哀悼、同懷念……
3 情感的色彩要鮮明
情感是具有色彩的。教學情感也具有一定的色彩,而且是那么鮮明,那么顯而易見。
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對他們各自頭腦里的文本中的審美對象的理解、分析、品評、
領悟,總是帶有自已的情感傾向,并且必將這情感傾向顯現在其行為言語之中,流露出同
情、反感、憎惡、悲哀、歌頌、贊美等情緒。如果沒有這種情感的傾向,僅僅是一般的
冷靜、沉思、甚至是無動于衷,那么,這樣的教學活動就缺乏生氣,缺乏感染力。語文教
學弘揚什么,棄惡什么,贊美什么,批判什么,必須顯而易見直截了當,且必有一定的傾向
性。弘揚贊美的就要高歌,棄惡批判的就要唾罵;該悲壯的則絕不興奮,該幽默的則絕
不平庸,該激昂的則絕不低沉,該惆悵的則絕不歡快。
品讀《再見了,親人》,就要引領學生品味感悟體驗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一一惜別之情;
品讀《買火柴的小女孩》,就要引領學生對小女孩那悲慘的命運深表同情,從而激起對
舊沙皇制度的無比仇恨之情;品讀《小抄寫員》,就要引領學生對兒子愛戴父親,父親理
解兒子感到欣慰,從而激起尊老愛幼之情;“品讀” 《珍貴的教科書》就要讀出對指導員的歌頌;“品讀” 《囚歌》就要讀出對革命者頌揚和對反動派的蔑視與仇恨。“品讀” 《桂林山水》就要引領學生讀得有音韻、有格律。這“品讀”直接表達著學生的情緒,漸漸地,學生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緒的心律,也同這漓江的水匯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運動、變化;同它一起奔騰、起落,也成了“請”、“靜”、“秀”的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讀”《十里長街送總理》,要引領學生動情地用音調低沉、節奏緩慢的賦予強烈情感的語音“表達讀”,這“表達讀”是學生們對敬愛的總理的無比敬佩之情感,它會直接感染著、引領著、誘發著學生,使他們和文本、作者同悲傷、同悲切、同哀悼、同懷念……
4 情感的氛圍要適宜
教學情感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形式與內容要和諧統一,要適合文本——既教文
本描寫的情境、意境相適宜。每篇文章都有一個意境,有的輕松愉快,有的悲壯嚴肅,
有的安靜淡雅……無論什么意境,教學時,教師的情感以及教師設計的教學氛圍要與這意境和諧同一。
一個教師這邊在講;“我們的胸前都佩著白花,胳膊上都戴著黑紗,在十里長街上送
著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靈車”,講得生動有情,氣氛莊嚴肅穆,師生們都沉浸在一片哀痛
之中。然而,那掛在教師耳朵上的兩個金色的耳環,卻在隨著教師講解的頭勢在不停地
擺著、擺著,教師那粉紅色的衣服在陽光下不時地透著幾分光彩,閃著學生的眼,教師
那腳下的高根鞋的鞋跟兒不時地敲打著地面咯咯地響著……這情景,這氣氛,這意境,
這情感與課文內容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5 情感的感悟要重視獨特的體驗
每篇文章的情感都是不一樣的,而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經歷也是不同的,每個學
生的個性特點、理解角度也不盡相同,這就有一個對文本情感乃至美感、語感的感悟與
品評都有就的獨特的感受。作為教師就是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對文本的情感作出獨特的理
解與體驗,張揚個性,發展特長。學習《景陽岡》,有的會從武松打虎中感悟到吳淞的勇
敢;有的會從武松身上感悟到他膽量大是因為“酒壯英雄膽”的緣故,甚至還有的則會
感悟到武松則是增強好勝,才把虎打死的。不是嗎?見了榜文,他不是也嚇出了一身冷
汗嗎?
二 語文教學要有“美感”
語文教學活動是知識交流的活動,也是審美的活動。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因素得天獨厚,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深刻挖掘,給學生一種美感,使學生手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1、教學活動是師生審美的活動
教學內容中蘊涵著許許多多的藝術形象:有秀麗無比的自然風光,有獻身祖國的英勇戰士,有推理嚴謹的科學說理,有意境幽雅的詩詞歌賦,這些都需要師生品評分析、體驗領悟。
(1) 品評優美語言,感悟音韻節奏
課文中有許多語言優美,音韻和諧、節奏勻整的詩文,教學這些詩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詩文的優美語言和音韻節奏進行領悟,體驗,品評,從中獲得美感。
孟浩然的《春曉》一詩,描繪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情景,畫面優美,詩意盎然。妙在詩人寫景不像一般人那樣直接寫眼中所見之物,而是通過他的所聞,所想去推想描繪,讓讀者從他的所聞、所想的描繪中去體驗。這樣,教師就要把學生帶到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中去,體會那夜間的春雨,曉來的晴空,溫和的氣候,歌唱的小鳥,遍地的落花。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觸其物,如文其聲,似乎看到了圖畫,嗅到了花香,聽到了鳥啼,自然地聯想到春天的青山滴翠、綠水潺潺、垂柳依依、小草青青;春天的白云悠悠、鮮花艷艷、鳥雀啼啼、炊煙裊裊;春天的田園幽雅、野外郊游、萬物復蘇、生機盎然。這樣的活動是審美的活動,學生才會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2)挖掘藝術形象,體會美好品質
文章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有的舍己為人,英勇獻身,有的助人為樂,品質善良。這些人物形象都值得好好品評、領悟。教師應該使學生在品評、領悟這些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要去體驗、領悟人物內心種種具體的情緒和情感,使學生感受到人物的美好的精神品質,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獲得美的享受,提高自己審美的價值觀。
《窮人》一文最后寫桑那的丈夫抱養鄰居的孩子時寫到:“漁夫鄒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恩,是個問題!’他搔搔后腦勺說:‘恩,你看怎么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這一段話是漁夫內心境界的表白,是情感的流露,他像在自言自語,又像在和妻子對話。“恩,是個問題”,這是他自己問自己,向自己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本來自己家就窮得已揭不開鍋了,如果再抱來兩個孩子,能行嗎?“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是他經過思索后得出的結論,“熬”字就道出了生活的艱難與他下決心的程度。“快去!別等他們醒來。”這是他得出結論后將采取的行動。這一段話刻畫了一個質樸善良的漁夫形象,這一形象的挖掘,不僅使學生理解了人物,而切受到了美的熏陶與感染,使學生提高了審美的價值觀。
(3)品味幽雅意境,領略美好風光
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祖國秀麗河山、自然風光的優美文章,這些文章不僅語言優美、意境幽雅,而且把祖國的自然風光描繪的無比秀麗。在教學活動中要引領學生品味領略自然的美。
感悟《草原》一文,就要感受領略到草原的天那么得晴朗,一碧千里,草原的地那么得翠綠,翠色欲流;感悟《可愛的草塘》一文,就要感受領略到草塘的景色優美,風光秀麗;感悟《海上日出》一文,就要感受領略到日出之時那水天相接紅霞燦爛的偉大奇觀.
2 教學活動是形式與內容完美和諧高度統一的活動
教學內容決定了教學形式,有什么樣的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任何一節語文課都有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構成: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兩者之間有著鹽與水一樣的關系。課堂教學的美感創造需要一定的物質材料,即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手段、結構、節奏、板書、語言、姿態等諸多因素)。只有把“內容”與“形式”,按照一定的規律予以改造、編排、搭配、結合成為統一的整體,使之完美和諧,高度統一,具有一定的表現力、感染力。教學結構合理分配,疏密相間,教學環節清晰,銜接自然,教學節奏適度,均衡嚴謹,教學方法適宜教學內容,教學氛圍輕松愉快。教師不僅在思想、情感,而且在發型、服飾、風姿等方面都要給學生一種美感。這些“美”,教師不應是單一地呈現,而應是交織在一起地奉獻。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聲音是美的,身著的服飾是美的,塑造的形象是美的,與之相搭配的教學形式也是美的,既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觀賞美的造型,感悟美的形象。那么,才能給學生一種多維的“立體形象”的美感,才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 中進行審美品評、體驗、領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
這樣的教學活動過程 才會以巨大的藝術魅力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給學生一種美感。
2 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進行藝術創作的活動
教師走上講臺,便是同學生一起“演戲”——課堂是舞臺,教材是劇本,學生、教師則是演員(學生是主角)。這場戲是師生編排、教師導演且扮演相應的角色與學生共演的“戲”。教師面對學生講課、學生在教師啟發引導下發表言論與演員面對觀眾表演一樣,是把教材中所提供的“間接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藝術意境等,通過“表演”,轉化成“直接的藝術形象”——課堂教學境況。這“直接的藝術形象”是師生共同用各種手段(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完美和諧、高度統一才塑造的,并直接訴諸于師生的視覺、聽覺,使師生共同感知、品評、領悟。因此,語文教學活動的結果是師生共同進行藝術創作的結果,是師生共同的審美意識、情感、理想與一定的物質形式相結合的藝術品。
讀文本,要在理解文本,品味意境的同時,還要通過“讀”把自己的理解與體驗表達出來,進行“二度創作”。《山雨》一文,文章著重用細膩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山雨的聲音,把山雨中的樹葉、綠草、巖石寫成奇妙無比的琴鍵,把飄飄灑灑的雨絲比成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在雨中,這些靈巧的手指彈奏出一首一首優雅的小曲。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讀到這里,應啟發學生仔細品味:在山雨中,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棵綠草,都是琴鍵,每一絲雨絲都是彈琴的手指,那么能彈奏出多少美妙動聽的聲音呢?
“雨絲打在巖石上,那是鋼琴發出的聲音——丁冬、丁冬”;
“雨絲打在樹葉上,那是小喇叭發出的聲音——嘩啦、嘩啦”;
“雨絲打在綠草上,那是小提琴發出的聲音——沙沙、沙沙”。
“是的,這么多的樂器在一起演奏,一定會奏出悠揚而婉轉的交響樂。假如你就是這交響樂隊的一員,有渾厚的大提琴,有清脆的小喇叭,有悠揚的銅笛,有婉轉的小提琴,這么龐大的樂隊,在一起演奏,那聲音一定很美妙!我們來試試好嗎?”
同學們興致盎然,動了真情模擬似地讀了起來。那聲音的確好聽,真像一支龐大的樂隊在演奏一曲交響樂——山雨的丁冬、丁冬;山雨的嘩啦、嘩啦;山雨的沙沙、沙沙……
三 語文教學要有“語感”
所謂“語感”就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語文教學的“語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指對文章的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音韻、節奏、韻律的感悟,其次是指對教師教學語言的感悟。
1 教學活動是對語言文字感悟的活動
文章是一個個文字按照一定的規律搭配組成的,組成的過程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具有和諧的音韻美、節奏美、韻律美。學習文章就是對這些具有音韻美、節奏美、韻律美的語言文字進行分析理解、品評領悟。有的合轍壓韻,有的抑揚頓挫,有的節奏鮮明,有的韻味無窮,有的音調和諧,有的情感豐富。
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讀”。“讀”是感悟,感悟就需要“讀”:“讀”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讀”不僅能對文章內容進行把握,更能對語言文字的音韻美、節奏美、韻律美進行欣賞、品評。
“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暢到讀出一種美感來;由讀出節奏、韻味到讀出一種情感來。“讀出美感”和“讀出情感”是“讀”的最高境界。在閱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以類似的情感體驗,去領悟作者自我抒發或從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內心所感的至真至誠,從而激發敏銳的語感。
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的教學中,為引導學生感悟到"千斤巨石般"的真正內涵及所表達的情感,可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受到被火灼傷時的感受,體驗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的難忍痛苦,感悟出"千斤巨石"所表現的情感內涵。從而激起學生對這位嚴守紀律的偉大戰士深深的敬意。
在“讀“中反復吟詠、誦讀,不僅可以感受語言內涵,還可以領會作者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精妙。《古井》中寫到:“每天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我家門前走過,桶兒丁丁當當,扁擔吱悠吱悠,像一支快樂的鄉間小曲。”品讀這個句子,要在反復吟詠中領悟語言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突出強調地寫出了取水的人多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品味用詞的精妙,且不說“晨光熹微”、“暮色降臨”這一對仗的詞語說明了時間之長,單說“丁丁當當”、“吱悠吱悠”這組像聲疊詞也是用得多么得精妙呀!
2教學活動是對教學語言感悟的過程
教學語言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 中,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按照一定的規律、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段的具有一定的音值、音色、音調、音量的師生的語言。教學語言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藝術。它以音響為材料,通過有組織有規律的音響運動,創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表達審美觀念。
對教學語言的感悟,要感悟教學語言的語調該長則決不短,音量該強則決不弱,節奏該快則決不慢,音調該高則決不低。課堂上,師生耳邊的應該是富于樂感的一句句有音韻、有格律,音色優美甜潤、柔和動聽,節奏鮮明輕快、和諧悅耳,音量忽大忽小而適中好聽,音調忽高忽低而不失分寸的語音的輕輕的流淌。這樣的教學語言才會讓師生感悟到語言的藝術魅力。
(1)教學語言能夠生動形象地引領學生體會文本意境
對教學語言的感悟,還要感悟教學語言不僅通過對人物肖像、性格的描繪,在師生大腦中顯現出具體的視覺形象,而且還要通過對審美對象心里凹凸現象的描述,喚起通感聯覺,由聽覺反應,轉化成視覺反應乃至嗅覺、味覺反應等,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觸到了什么。這樣的教學語言才會讓師生感悟到語言的藝術魅力。
我們聽教師講《桂林山水》,學生耳邊響著的是富于音樂感的一句句有音韻、有格律, 音色優美甜潤、柔和動聽,節奏鮮明輕快、和諧悅耳,音量忽大忽小而適中好聽,音調忽高忽低而不失分寸的語句、語音的輕輕的流淌,而不是聽病塌上的病人的呻吟。那有機地組合起來的一個個有節奏、有格律、有韻味的音響,直接引導著學生情緒的節奏,并同它一起運動、一起變化;直接引導著學生情感的潮水,并同它一起奔騰,一起起落,漸漸地,漸漸地,學生聽到的似乎不是直接訴諸于耳膜的語句、語音,而是有節奏、有音調、有音色、有音量的清靜的、幽雅的、秀麗的漓江的水輕輕地流淌的節奏、音調、音色和音量。這時,學生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緒的心律,也同這漓江的水匯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運動,一起起落,一起變化,變成“清”、“靜”、“秀”的漓江的水,而那水也變成了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
(2)教學語言能夠積極地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詩人用意境形象說話,畫家用繪畫形象說話,教師也應該像詩人、畫家一樣用教學語言所描繪的“教學形象”來“說話”。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顯現形象”,而不是“闡述觀點”。然而,文本的“形象”不能像圖畫、電影那樣,直接呈現于學生的視覺,讓他們可見可觀,得到完整的形象。這時,教師除利用電教手段之外,就要借助教師教學語言的功力了。
作為課堂教學物質材料的教學語言,只是一種表達的符號,還不能直接構成藝術形象,但是它能喚起學生與教師教學語言內容相關的思維記憶、生活場面,而學生又常常憑借這種對生活場面的經驗的記憶,在想象中去把握藝術形象。這間接的藝術形象,它不像雕塑和繪畫那樣直接作用與學生的視覺,而是需要學生在聯想與想象中把握。也就是說,教學語言藝術的形象要經過學生的聯想,并連同學生的生活經驗一起去感受體驗和補充,才能呈現于學生大腦之中。
學生們聽教師講解《金色的魚鉤》,教師用語言所描繪的老班長等一系列形象和那一幕幕有聲有色的生活畫面,逐漸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似乎都能真切地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慢慢地學生們從開始時候帶有某種旁觀的中立地位,逐漸地走進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矛盾沖突之中,他們不能保持中立了,開始喜歡某種東西,討厭某種東西,甚至強烈地愛著,痛苦著,悲傷著,進行著反思,將心比心,會在心里說:“如果我們處在……我會怎么辦?”也許他們在作比的時候會臉紅心跳,也許會心安理得,于是會問心無愧……然而,無論怎樣,經過了這一番反思、聯想、作比,他們心靈上好象經受了一次嚴酷的生活洗禮,他們思想感情不知不覺好像增加了什么,減少了什么,他們眼前似乎挺立著那弓腰駝背、瘦骨嶙峋、滿臉皺紋的老班長等一系列人物的光輝形象。
(3)教學語言是一種情感交流的藝術,
教學語言有一定的情感活動在伴隨,它通過表達感情色彩來描繪事物、敘述教學內容從而塑造藝術形象。教學語言之所以能傳遞情感是指教師的教學語言帶有主觀對事物的贊許、歌頌、厭惡反對的褒貶的感情色彩、態度。教學語言能直接、深刻、鮮明地表達教師內心的思想感情、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在某種程度上講,教學語言是教師“心靈的直接抒發”——言為心聲,能多方面細仔深刻地展示教師的內心世界,揭示教師的內心宇宙。這教師內心的情感,既可以通過師生對話表露出,又可以在教師描繪的圖景中透視出;既可以以語言為手段直接剖析教學內容中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感情,而在剖析中無一不夾帶著教師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在間接敘述描繪中潛意識地展示出來。總而言之,帶有情感的語言最能直接抒發教師的情懷,最能直接激起學生的情感,引起他們的聯想,喚起他們的審美體驗。教師教學語言的這種情感功力主要在于使學生通過教學語言而展開情感聯想。
我們聽教師講《再見了,親人》,不僅僅聽到的是教師那富于表達力的語言,而是通過這語言感受、體驗、品味到教師對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友誼的贊美與歌頌;感受、體驗、品味到的是教師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無比崇敬和愛戴。而更重要的是這情感感染著、引導著、誘發著學生的情感,使他們也有此同感、同情。
對教學語言的感悟,還要感悟教學語言對事物的贊許、歌頌,厭惡反對的褒貶的感情色彩、態度。
總之,語文教學要上出語文獨有的“語文味”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過程 中,不僅獲得“語感”,更要獲得“美感”和“情感”,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一節優秀的語文課,應像天邊的朝霞,五光十色、絢麗多姿;也應像一首綺麗的小詩,和諧壓韻、抑揚頓挫;還應像一幅斑斕的畫卷,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更應像一曲動聽的樂章,悠揚婉轉、活潑歡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2、崔巒:《增強創新意識,推進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學》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