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呼喚語文教學的個性和自由
方云峰
四年前,剛捧起教材的我對如何教學只有著《中教法》里學到的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以及許多教育家苦口婆心的諄諄教誨、治理明言。三年后的今天我深切地體會到語文教學長期來膜拜于形形式式的“模式”是個錯誤,教改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投注于“法”的翻新、“結構”繁簡的變化會喪失了語文教學應有的個性。而。
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藝術總是帶有鮮明的個性。個性,是藝術的眼睛,有了它,才能充滿魅力。既然這樣,語文教學也應該擁有個性的品質,泯滅了個性語文教學就像樵夫缺了利刃,即便使再大的勁也收獲甚微。
語文教學比起其他學科,教師的主體參與意識要更強烈,冷靜的分析、嚴密的推理、客觀的判斷幾乎與它無緣。我想,這種主體意識的參與,一方面滲透在教師研讀教材的過程中,另一方面又涌動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思想認識、社會閱歷、性格愛好諸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教材的認識、處理,必然烙上個性的印記,并把它宣泄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鑒賞意境之中。語文教學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意識,那么,怎么能遠離個性呢?
教育應該也必須發展學生的個性已成為共識。語文教學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沒有一門學科可與之相比。記得有一段時間因為我所教的班級課程的進度比別的班級要快,為了等待統考的來臨,就向學生介紹自己鐘情的唐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學生解讀李白的浪漫不羈、杜甫的沉郁頓挫、李商隱的深情綿邈------。后來我在摘抄本中發現有兩個學生在大量地積累唐詩,一次大考試卷中出了幾道課外的詩歌默寫,結果全班就他們倆全對。據班上同學說:他們倆從我解讀了唐詩之后便沉迷于唐詩,經常比賽,看誰背得多,似乎把唐詩三百首全背完了。于是我不再懷疑王蒙、魏巍他們的語文老師對他們成材的影響了。而語文教學要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師者就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傳達并展現語文教學所具有的個性。
語文教學的個性表現于研讀教材,它是一種思想認識傾向;表現于課堂教學過程 ,它是一種心意情感宣泄;表現于教學方法、手段,它具有創造的個性,;表現于語言、神情、舉止,它具有愉悅的品位。
呼喚語文教學的個性,并不是為了摒棄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模式。魏書生、錢夢龍的教學法之所以風靡一時正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個性,換一個人只能形似而已。當我們忘掉了自身的特長或缺憾,亦步亦趨于名家身后,機械地模仿一招一式,把語文教學“模式化”的時候,我們會嘗到收效甚微的苦瓜。撒下希望的種子、流下辛勤耕耘的汗水,收不到金燦燦的谷子,這是一種怎樣的痛楚呢?任何壓抑語文教學的個性就是堵塞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語文教學是一項帶有創造特征的勞作,壓抑個性是對廣大語文教師創造潛能的一種鄙視,張揚個性,正是為了激發他們巨大的創造力。
沒有自由,就沒有個性,如同水和魚一樣。當然,這自由絕不同于散漫和無視為師的神圣。首先,我們應該擁有選擇教材的自由。一個語文教師對他所“愛好”的文章,教學時總是傾注以滿腔的熱情,總是全身心的投入,而這樣的教學,才能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語文的興趣。但是舊教材讓許多年青的語文教師感到為難,試問《七根火柴》、《老山界》這樣的遠離時代、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如何讓我們激情滿懷。所幸的是新課程改革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舊教材文章存在的弊端,還語文教材以文學性和人性。《勇氣》代替了《七根火柴》,《誰是最可愛的人》不再出現了。當然,除了新教材為我們選擇的好文章外,我們還要善于從報刊、雜志中尋找佳作來充實我們的教學;要善于合理安排自讀課和講讀課,因為有的自讀課的文學性是要比講讀課來得要強。這一點在我過去的教學中深有體會。我的學生們也有不少得益于我的自由。
其次,我們應該擁有解讀課文的自由。讀《孔已己》,為什么非要把中心死死定在對封建制度的批判上?為什么不從人性上思考孔已己所代表的中國某一類型的人呢?在《范進中舉》中我們也不是非得用階級的觀點去嘲弄范進,我們完全可以給予他足夠的人性的同情。《海燕》是高爾基筆下極富戰斗力的一篇抒情散文,以往我們教學總拘泥于讓學生理解“海燕”所象征的革命者形象和為求解放勇敢搏擊暴風雨的精神,而成長在21世紀的學生們卻始終無法理解和共鳴,為什么我們不能讓學生把“海燕”理解成新時代敢于挑戰生活、超越自己的強者呢?讀《醉翁亭記》我們陶醉的是優美、和諧的意境和欣賞富有文采的語言,為什么還要去領略歐陽修超脫現實的淡淡哀愁呢?教師解讀課文就像導游領著一個團體在參觀名勝古跡,如果導游只是把他所了解的有關資料加以復述的話,那么參觀必定單調無味,我們希望聽到的是導游對這些平淡資料的情感化、個性化表達。
第三,我們應該擁有選擇教學手段的自由。要善于應用現代化的文明給我們帶來先進的教學手段:投影器、多媒體、電腦網絡、教學軟件等,一改過去的一枝粉筆、一塊黑板。《蘇州園林》是一篇內容知識面較廣的說明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即使再高明的教師僅僅靠語言也很難描繪出蘇州園林的特征,而學生學起來也總感到空洞抽象。可如果我們借助于多媒體,利用網絡給我們提供的圖片資料,那么蘇州園林的結構、形式就十分的直觀形象,學生的學習也變得富有樂趣。因此只有形式的自由和內容的自由同時具備了,語文教學的個性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新課程改革為語文教學的個性和自由提供了舞臺和空間,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用不斷的自我充實和發展來把語文教學的個性和自由充分發揮,更好地讓學生在我們教學的個性和自由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吶喊------為新課改即將展現更為紛呈的語文教學的個性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