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讀”出來的 學習新課標一得
語文是“讀”出來的學習新課標一得
吳贊明
語文新課標突出了下列五點:
1、體現人文教育
新課標開宗明義:“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新課標指明學習語文必須汲取全人類文化精華,應該說是具有高瞻遠矚的指導性文件。
2、注重語言積累
新課標第二部分明確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必須認識3500個常用字,“學會瀏覽、檢索、摘錄、制作卡片……”同時增加了一些名篇的背誦。并在第四部分“教學評估”中強調“對學生的評估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是檢驗語文素質最客觀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3、加強能力培養
有關能力的培養,新課標作了全面闡述。培養欣賞能力:“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闭n文的選編要“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除了舊綱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的能力之外,又增加了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并且在第二部分“教學要求”中,還特別增加了“課外活動”條目,詳細羅列了可以開展的各種類型課外活動,說明了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4、鼓勵廣泛閱讀
新課標尤其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生動活潑地開展課外閱讀”。不僅規定了“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還推薦了古今中外名篇書目。顯然,僅靠課本是學不好語文的。廣泛閱讀是人文教育、語言積累和能力培養的必要條件,它既能提高語文的整體水平,又能陶冶青少年的性情。
5、激發獨創精神
當代社會迫切須要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新課標處處體現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與獨創精神。如“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寫作“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學語文“鼓勵用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怎樣以新課標來指導語 文教學實踐?我抓住以上五點中的兩點,即“語言積累”與“廣泛閱讀”。從歷屆中考試卷看,內容均為三大塊:1、語言積累和運用;2、語段閱讀;3、作文。如果以中考試卷作為衡量教與學成效的尺度,那么,語文教學描準這兩個切入點,不僅能全面涵蓋中考試卷的內容,而且能全面貫徹新課標精神。
目前,語文基礎訓練主要方法是做題。因此,語言積累也主要通過做題來達到。但是,語言積累的內涵要比基礎訓練豐富得多;并且,也絕不等同于做題。語言積累的渠道很寬敞,其中廣泛閱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積累。其實,基礎訓練只是學會語文的手段,而廣泛閱讀才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學習語文是培養語感的藝術。語感是對于語言的領悟能力。對于語言的領悟是靠大量閱讀而感悟出來的,而不是靠一本語文書,更不是靠做題訓練出來的,顯然,廣泛閱讀尤其重要。書讀多了,分析與運用能力自然加強;書讀多了,見識廣博,才可能培養出獨創精神。
廣泛閱讀是直接的人文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人文”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是人們之間聯系的紐帶,因此,人文教育本質上可以歸結為情感教育。這情感不僅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親情、友情乃至熱愛他人等;還有人與自然和社會的情感,如熱愛世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知識等等。大量閱讀古今中外名篇,在擴展知識面的同時,更在深刻地接受著最豐富的情感教育。再就中考試卷而言,其中分數最大的一塊閱讀題就具有極其濃重的情感成份。非注入感情色彩就難以取得高分。
2003年市中考試卷閱讀題四個語段,共65分,包括古文和說明文這樣的語段都充滿著情感色彩,特別是兩個散文語段。其中,通過情感揣摩答題所占的分數大大高于純粹的“知識分”。參考答案中往往有如此提示,“意思對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這些提示要求答案合情合理,這里的“情”即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情感”,“理”是“事理”。答案合符“情理”,就必須對人生具有豐富的體驗,中學生缺乏實踐感受,只能從書本中彌補這個缺陷。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從大量閱讀中“洞明世事”,“滋潤情感”,如果僅就答題取高分而言,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想象,哪怕做再多的語段,而見識淺陋、感情閉塞的人,也是絕對做不好開放題的。
我校陳霓虹同學的例子充分說明大量閱讀對語文水平提高的重要性。中考分數還無法查詢之前,霓虹母親回家告訴霓虹,報上登有個考生語文得149分,霓虹說“此人肯定是變態”。他父親說“說不定就是你哩”,后來果然是她。為什么連她自己都不相信呢?確實,作文滿分時有所聞,語段滿分才是獨一無二的。說明她的答案非常通情達理,富有人情味,恐怕每道題都能打動老師的心,使老師感同身受。其實這結果是必然的。她在校三年來,每次大考語文幾乎都能接近滿分,原因是她閱讀了大量作品,而不是做題。筆者是陳霓虹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初一半期考后,除了每周閱讀配套的《自讀課本》中五篇,還有周記、作文外,該班有十幾個同學的語文其它作業 都被免除。筆者引導他們盡量多看課外書籍。初二,霓虹主持班會得獎,筆者送她一部《紅樓夢》,兩周后,她就看完,還寫下不少筆記。初三,筆者又送她一套《中外名著》,共有十幾部作品,她打開包裝箱,發現里面有三分二作品已經讀過。因此,霓虹高分現象絕不是偶然,也不全是她天生素質高,更不是哪個老師教得好,而是她自己“讀”出來的。
新課標反復強調:“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培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讀書作為一種情感體驗,還必須通過交流來深化。我校方云峰老師的閱讀交流課方式值得提倡。他每周安排一節課,讓學生交換閱讀課外作品的信息:可以介紹好書,暢談心得;可以就閱讀內容質疑答疑,展開討論。以此擴大閱讀面,提高鑒賞能力。筆者建議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對教材中某些篇目進行刪與簡處理,另外選擇好散文,好語段,能吸引學生興趣,乃至投入的文章補充教學。再則,除了配套的《自讀課本》外,另外訂一兩本語文類雜志,指導學生閱讀,啟迪他們潛在的智慧與情感。我們還不能僅僅讓小孩陶醉在古典作品中,有些小孩更喜愛讀新作品,網上作品,雖然不少好文學好文章他們看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強,這些作品又富有時代感,充滿現代生活氣息,因此這些作品往往比課文更能吸引他們。因而,擴大閱讀面,還存在一個閱讀能力與方法問題。當代的好作品總是用新奇的表現方法,并從嶄新的層面揭示生活。它們往往沒有明顯的主題,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重在揭示人的復雜的內心世界,或僅僅是營造某種氛圍。因此,如何指導他們更廣泛地閱讀各類好作品,這應該成為我們語文老師共同重視與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