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課程
李瑞耀
被專家們稱為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課程改革已在教育部的倡導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2002年9月,華倫中學初中一年級全面啟動課程改革,這意味著我們將伴隨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方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等一系列方面都進行一次深入的變革。在這一年里,作為這場改革的親歷者,我積極參與這場改革的學習和探索。一方面向老教師的教學功力學習,向他們學習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從而使教學技術在積累中創新;另一方面努力實踐學校的課改精神,大膽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期間有過火熱的激情,有過面對問題存在的迷惘,針對這一年教學工作,我也來談談自己對課程改革的膚淺認識。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首先,轉變課程觀,從“文本”走向“體驗”。
傳統的教學論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學校和教師只有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權力,而無對課程進行創造、選擇等權力。
此次課程改革,我們力求將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走向學生,使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即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傳授者、接受者,而且成為了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開發者。
其次,轉變教學觀:從“傳道”、“授業”、“解惑”走向“教學相長”, 從“講學”走向“導學”。
課程決定教學觀,傳統的教學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整堂課以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為中心,學生學得被動,學得無奈。而今我們追求的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改“講學”為“導學”,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就是把學習的活動定位于與書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使教師的“教”真正讓位于學生的“學”,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
2、改造課堂,改變方式。
我們提出的課改戰略方針是教學方式的變革、考試變革、綜合實踐活動等。2002年重點是教學方式的變革和考試、評價改革。因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教學改革,而教學的實施必須在課堂,要改造我們的課堂,首先應冷靜地反思我們的教學,一直以來,教學更多地重視知識的傳授乃至灌輸,輕視創造精神的培養,把活的學科教成死的學科,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課堂教學模式化,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割裂等等,這種封閉、僵化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泯滅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課堂教學現狀后,改造我們的課堂教學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首先,教學模式:從“滿堂灌”式教學走向“牧羊”式教學。
“牧羊式”教學模式與“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的不同之處是,不是告訴學生“這種草好吃,應該這樣吃,必須吃”,而是在指明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基礎上,把“羊兒”帶到廣袤的草地上,根據目標“吃什么草,怎樣吃”是羊兒的事,教師只是一個“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護、組織和引導那些“羊兒”吃飽吃好,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展學生個性。
其次,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走向“探究式”學習。
以往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單調的、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活躍思維、發展能力。因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探究學習。學年伊始,我們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教師們嘗試著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討論交流時間和讀書時間,讓學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觀察、實踐,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同時,在教學過程 中,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注重科學、藝術、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歸,向學生經驗的回歸,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大膽地把游戲、故事、藝術、表演等帶進課堂,如在上《羚羊木雕》時我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在學《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讓學生聽《命運交響曲》,感受人物的精神。
再次,教學方法:從“繁鎖分析”走向“導學、導悟”。
在較長一段時間里,教學的一個重要失誤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不顧學生的感受,忽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親身實踐。從新課程標準中,我們領悟到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 、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而教師們從過去不停地講解逐步走向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問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地把游戲、故事、藝術、表演等帶進課堂,讓學生愛學、讓學生樂學,還學生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最后,課堂評價:從“甑別式”走向“鼓勵式和多元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意的一句帶評價色彩的話語,都很有可能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情感和行動。因而課堂中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過去的課堂評價,往往是“對”或“錯”的甑別,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責備,因而喪失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提出課堂教學評價的三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并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力求在課堂上讓每一個學生張揚個性,生動、活潑、全面發展。同時,我們的課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師評價外,還組織學生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視學生個人感受、獨特見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尺度,使學生樂在學中,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求知。
3、大膽地進行了評價和考試制度的改革。
課程改革的深入必須要求改革原有的評價與考試制度。在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我們對考試和評價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華倫中學實施“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性評價”即“學生成長記錄袋”等課改課題的研究。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課程改革的真正落實和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存在的問題與疑問。
一是教學觀念與具體操作出現錯位,盡管觀念有所轉變,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放不開步子,常常不自覺地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和束縛的問題;
二是擔心學生的學習兩極分化,擔心大班額背景下不可能實現有效教學,不可能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的問題;
三是考試與評價改革的滯后引發的問題,怕考不好影響質量,影響對老師的評價,影響對學校的評價;
四是如何搞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還有模糊認識,仍然在過分強調知識點的到位的問題;
五是課改的輿論宣傳不到位,缺乏社會、家長對自己課改的認識和支持,以至于把課改與質量對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