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研究性學習,建立新型學習方式
金華市南苑中學 金春芝
[內容摘要]: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其弊端已日益顯現。因此新課標倡導新型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教學中一是激發學生興趣,促進自主學習方式的形成;二是學會主動參與合作,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三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關鍵詞]: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21世紀,新的教育哲學觀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人才培養,應從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
然而,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認真聽講。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聽。”家長也囑咐學生:“上課要注意聽講。”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學習方法機械、呆板,培養出的學生知識面窄,技能單一,缺乏創新的激情與活力,競爭力差,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明顯地帶有被動學習的特征,難以適應新的學習。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和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
這種學習方式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智力的阻力。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語文新課標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到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新課改的具體目標就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破土而出。
研究性學習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開展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方式的形成。
傳統教學忽視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要求所有學生在同樣的時間里,運用同樣的學習條件,以同樣的學習速度,掌握同樣的學習內容,并要求達到同樣的學習水平和質量,這種“一刀切,一鍋煮”的做法,致使許多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現有的基礎出發,結果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而且也導致學生也過份依賴教師,失去了主人的地位,就會失去責任,也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而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 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進行主動自覺地學習。因而主動性成為這種學習方式的一個基本特征。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興趣,便會為之付出極大努力,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逐漸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新方式。因而興趣成了調動主動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教學《木蘭詩》,在學習課文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木蘭的傳說,收看動畫片,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飽滿的創作熱情。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解決生字詞,根據課本郵票插圖理清故事情節,有條理地進行復述,而且在教師的引導下,還產生了極大的創作熱情,許多同學對“木蘭紡織——木蘭從軍——木蘭征戰——木蘭還鄉”的情節展開豐富的想象,擴展了課文內容,有的同學作畫,有的同學改寫,還有的圖文并茂,甚至還激發了女同學“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誰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的豪情。
在學習《憶讀書》一文時,由于課文比較淺顯易懂,但其中可挖掘的課程資源卻很豐富。因此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客觀條件及需要選擇自主學習的內容,制定相關的學習目標。經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收集、整理,課堂上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成果,有的同學以“憶讀書”為媒介,介紹了冰心的一個完整的世界;有的同學對其中涉及的名著進行了整理,并加以簡介;有的同學模仿課文談了自己的讀書經歷;有的同學發表了自己對“開卷有益還是開卷未必有益”的看法;有的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雜志;有的同學收集了讀書名言,古人書齋的對聯,挖掘文化資源等等,同學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也更深刻地領悟到冰心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九字箴言。
二、學會主動參與合作,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
合作學習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這種學習方式能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也避免了班級集體教學中出現的相當一部分學生處于“旁觀”“旁聽”的被動學習的狀況,從而讓每位學生的創造潛能得以發揮,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
當然,小組討論合作的教學手段在以往的教學中也常運用,但往往表面熱鬧卻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師沒有對小組成員很好地進行引導和分工。許多教師往往簡單地讓前后桌組成合作小組,然后提出問題任務要求小組討論,既不指導學生如何與小組成員交流,也不監控學生在小組中的交往活動,結果學生在小組內各自為陣,要么每個人自己埋頭鉆研,要么乘機以小組為掩護開小差、說閑話,這樣學生之間沒有真正合作,小組活動仍流于形式,學習效率低。
因此,在采用討論合作學習時,首先要明確成員分工,如小組中,分別指定協調員、記錄員、報告員,不同的學習任務中角色可以輪換,這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時分工明確,秩序井然,提高效率。在進行調查研究合作學習時,根據小組成員特點,將課題任務分割,落實個人。如綜合活動課《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什么》,將這一主題分割成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然后落實到小組個人進行調查收集,最后小組做介紹或展覽,全班進行交流他們的發現。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許多專家認為,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因此在一種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中展開探究,這是新課程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為了給學生創設真實的感興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呈現令人困惑的問題、相互矛盾的事、講故事、游戲、比賽等情景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學習《木蘭詩》時,提出“有同學說,木蘭這一人物是編造的,因為古代女子不可能有沖鋒陷陣的經歷”這一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有的同學找出《小波小妹歌》來證實北方女子強悍善射,木蘭英勇善戰完全有可能,有的同學從南北朝的歷史朝代特點出發,發表自己的看法。又如在綜合性活動《金華旅游資源的開發》,讓學生了解金華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做為金華人對如何進一步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然后寫成論文投寄有關部門。
探究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與資料]:
1、宋乃慶、徐仲林、靳玉樂《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
中國人事出版社2001·1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4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