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感謝鴉片戰爭嗎?——研究性學習反思
有誰會真的感謝鴉片戰爭嗎?討論完后,我不禁掩卷長思。實際上,作為炎黃子孫,沒有人會真正感謝那場戰爭的。那么,我們到底要感謝什么呢?正如討論中的一位學生所言:“并不是要歌頌鴉片戰爭,而是想充分肯定鴉片戰爭的客觀進步影響”──喚醒沉睡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實際上,鴉片戰爭代表著一股潮流──浩浩蕩蕩的資本主義潮流。面對這股潮流,中華民族做出了積極的反應:在抗爭中崛起,在探索中振興。這大概就是今天的學生們面對那場戰爭應當做出的理性思考吧!這也是我組織這場討論所要達到的最主要目標。為了表達思想,同學們廣泛地收集和整理資料,品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也增強了獨立處理史料的能力;討論中,同學們各抒己見,觀點新穎,富于思辨,既提高了辯證思維水平,也充分表達了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獨有感悟和新的視角;討論時鎮定自若、文采飛揚,展示了新時代青年獨立思考、勤于思考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當然,從研究性學習的發展角度而論,這場討論也反映出了我們的一些困惑和存在的問題:如何選定值得探究的題目,井把探究引向深入?對一些敏感問題,研究和探討是否應該有一個“度”?這個“度”又是什么呢?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應當是主角,他們需要廣泛地占有材料,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尤其是要勇于創新和敢于探究。但從這次討論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搜集和獲取的資料還很有限,對史料的運用也需要進一步鍛煉;有的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一是不敢出頭,二是害怕出丑;部分同學缺少自己的創見,創新的思想之火尚需在探究和碰撞之中點燃……
但是,它畢竟激發了學生們探究的欲望、創造的激情,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