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課(飛天夢圓)
《基于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課教師姓名李德明課題名稱飛天夢圓教學班級 教學時間 教 學 設 計 課題背景:北京時間2003年10 月16日早晨6時28分,中國發射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船在飛行了21小時28分鐘后成功著陸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飛船僅搭乘了一名宇航員楊利偉。此次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30年衛星技術研究和航天事業投資所達到的新高峰。選擇課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是中國的輝煌成就,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因而合乎情理地引起了中國人民、國際社會和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和長遠展望,也向我們提示了在歡欣振奮的同時進行較廣泛的歷史、政治和戰略思考的需要,而這也就是引入“飛天夢圓”這一課題的原動力。學習目標:開展“飛天夢圓”這一課題研究,其目的在于讓學生:1.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發現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設定問題解決的計劃。2.主動利用資料室、圖書館、網絡等多種途徑和資源,廣泛收集信息,進行分類、篩選和初步的統計分析,并運用獲得的數據等信息對問題做出簡單合理的解釋。3.本著團體合作的精神,學會理解、尊重與信任。分享獲得的信息、分享創意和成功,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獲得人格的完善發展。4.在教師的指導下,個人或小組自主制作演示文稿及網站,并大膽地展示和交流研究過程、成果和心得,進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評價。研究工具:因特網、電腦、圖書館、閱覽室、電子演示文稿和網頁制作軟件、圖像處理軟件等。參考資源:《航空航天博覽》雜志、《世界航空航天博覽》雜志、《中國航天》雜志、《太空探索》月刊、《航天知識》雜志、《國際航空》雜志、《百年航空》科普系列叢書研究過程:1. 活動開始首先進行討論:人類為什么要發展載人航天?、載人航天與我們的未來福祉、中國開展登月計劃的意義、載人航天精神與民族奮進之間關系?…… 讓學生記錄下想法、問題和答案。2.根據學生的意愿,自由組合成4~6人小組,并在小組內部自己進行分工合作,選定研究課題,擬定研究方案和計劃。3. 利用網絡、圖書館、報刊雜志和書籍等查詢資料,收集“神舟”發射、中國航空航天史、未來航空航天發展等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文字資料、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教師提供相應的網絡導航和資源列表,避免網絡迷航等現象發生。4.整理搜集的資料,根據小組討論的觀點與結果,利用演示文稿制作軟件、網頁制作軟件、圖像處理軟件等制作電子演示文稿和網站。5.每組派一名代表利用電子演示文稿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介紹研究小組的觀點和看法。在展示和交流研究過程、成果和心得的過程中,進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評價。6.各組將制作好的網站在因特網上發布,供同學和航空航天愛好者瀏覽、交流和學習。反思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個人觀念、獨特感受和體驗,并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大膽質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新的設想或思路;同時,要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學會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與信任、相互幫助和支持,增強團隊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另外,研究性學習要與現代教育技術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與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的優勢,給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支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