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說明文課堂“活”起來
祝陳玲
“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一個‘活’字,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講活了。”這是呂叔湘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可見“活”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說明文教學一向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教學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語文課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亦是給說明文課堂注入的一股“活水”,如何提高說明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談談個人的觀點:
一、在充分體現語文學科性特點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眾所周知,各學科教學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有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現代手段,那學生還要不要花時間去讀書呢?語文學科是交際工具、文化載體,只有抓住語文學科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才能將語文課講“活”。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我們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誦讀中培養語感,在誦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大家十分倡導在語文教學中研究語感,培養學生語感。從目前的實踐來看,語感訓練多在記敘文、議論文、散文、詩歌等形象性強、理趣性重的文體教學中受到重視,在說明文教學中卻往往被忽視。不少語文教師往往忽視朗讀這一環節:一是因為在觀念上認為朗讀不重要,與考試無關;二是認為就算需要朗讀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說明文輪不上。三是說明文文辭相對枯燥,不容易融入情感,調動興趣,往往教師自己都覺得讀起來會索然無味,所以厚彼薄此就不足為怪了。事實上,說明文貌似容易讀,而實際上較之其它文體難讀。于是就導致了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完全省略了“讀”這一環節,把學生讀書的時間幾乎全都占用了,多媒體課件直觀性強,形象生動,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激發了學生上課的興趣,但是若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的聲音、圖象、課外資料在課堂上充分運用,加大了課堂容量,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整個課堂充斥著技術的要素,反而使語文科的特點不能得到很好地體現。尤其是說明文,如果老師備課時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生物課、地理課和歷史課。其實,在教學說明文時,如果教師不能范讀,也可以先借用錄音磁帶引路,再由學生集體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一篇說明文進行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得到語音感、語氣感、語法感、語體感等。如教《蘇州園林》時,在觀看錄相后,可以讓學生聽讀和自讀時注意說明、記敘、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這樣,不少學生就能在誦讀后概括出文章中用以說明介紹園林、描述形容景物、議論分析原理的寫作特點。因此,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帶來圖文并茂的數字化信息的同時,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人們開始動員身心感官,來回應多媒體技術的沖擊,作為集中體現書寫文化特點的語文課,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在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特色并進一步發展,說明文教學亦是如此,授課時依然不能忘了要扣緊語言的要素。
二、靈活處理教材,注重教學效果
自從語文學科引進多媒體技術后,教師所設計的課件就變成了教師使用計算機向學生展示教學素材的工具,從某種程度上講,多媒體課件替代了傳統的圖片和傳統的黑板的功能,但這僅使傳統的語文教育換一個面孔,這與傳統的語文教學又有何本質的區別,無非是比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省時而已。所以我們依然要注意到教材才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在備課時教師必須先體會大綱要求,理清教學程序,摸清學生心理,然后制訂出科學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應該樹立整體觀念,弄清這篇文章在整個知識序列中的位置,明白文章在能力培養上所起的作用,篩選課文中最主要的內容,集中精力解決重、難點,處理好疏密關系,在此基礎上制作課件,而不能讓制作課件的過程來代替備課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實際效果。記得我在制作《死海不死》這課的課件時,一開始,我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設計成了幻燈片,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待做完之后自己回過頭一看,感覺步驟繁雜且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認真反思了一下,聽取了其他老師的建議,將教學目標 定位于:了解死海的成因,明確說明文的抓住說明對象特征層層深入的行文特點以及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色后,重新制作課件,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刪掉了原先一些非重、難點的內容,而突出了重點的問題,關于死海的成因還剪輯了一段影音錄象插入以幫助學生理解。在授課時,學生既了解了常識,又學到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再如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文,其生動性、條理性是本文的特點,教學中,可以通過優美的配樂朗讀及其豐富自然景觀的視頻畫面,讓學生感受說明語言的形象、生動;可以展示層次清晰的課文內容的投影,引導學生理解說明的條理性;同時創設情景,啟發學生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 另外我們還可以大量收集相關的氣候知識和地理圖片資料。這樣 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知識量,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說明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借助網絡調用下載教學資源來完成語文的自主性學習。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揚長避短,而不能不顧教學內容是否適合運用多媒體的情況一味地都配上多媒體課件。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同時不忽視教學藝術在課堂中的
作用說明文內容簡單,注重科學性,缺乏趣味性,遠不如其他文體那樣豐富多彩,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反映出對說明文單元的反感,這都造成了說明文教學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的現狀,而多媒體技術能夠將難點轉化為形象,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現代教育強調發展學生的基本素質,特別是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信息的傳遞、感知材料的呈現,而應該是讓學生在吸收課文原有知識養料的同時,觸類旁通適當地或介紹或引導學生去搜集相關的知識。
首先、運用激發情趣的方法導入 課文。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我在教《蜘蛛》一課時,讓學生猜謎:“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提飛來將。”謎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著了。接著再提兩個問題,蜘蛛以什么為生?它是怎樣吐絲的?因為蜘蛛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就活躍起來了。導入 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在教《月亮上的足跡》時我先讓學生玩了一個接龍游戲,我先起了個頭:“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太空尋找著外星生命。你透過舷窗,看到了美麗的景象——”學生就七嘴八舌地接上這個故事,在大家都發揮了想象力之后,我再引導他們看課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和大家接的文章作個對比,這樣學生對課文的寫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高了能力。
其次、將生活體驗引入課堂,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著作,課文講了云和天氣的關系,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理的方法是本文的目標之一,在上完這課之后我讓學生做了個關于云的諺語的課外搜集,并拿到課堂上交流,增大了大家的信息量。在教《統籌方法》時我參與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作者講一個高深的道理卻舉一個燒水泡茶的例子?經過討論大家明確:科學的大道理都是從切近的生活中來的,這樣寫有利于由淺入深,道理容易讓人明白。進而啟發:我們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自覺運用統籌方法的實際事例呢?學生發言特別踴躍。有個同學舉了他生活中的一個例子:我每天回家后,有這樣幾件事要做:洗頭,沖涼,洗衣服、熱菜,吃飯,默記單詞。為了盡量節省時間,我是這樣安排的:一回到家,先把飯菜放進微波爐,然后洗頭、沖涼,完成之后飯就熱了,吃完飯后洗衣服。這時,頭發也干了,而整個過程中都可以默記單詞。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切己體察,既訓練思維,更全面、深切體會到說明文語言傳達信息的作用,其效果是滔滔不絕地講析所不能達到的。
再次、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我看過一節課,教師在完成《向沙漠進軍》一文教學任務并作了簡單小結后,大屏幕顯示若干則關于2000年春季沙塵暴數次襲擊京津地區的報摘材料。讓學生快速閱讀后,結合課文內容,為治沙工作獻計獻策,或者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有關“環境保護”的想法。在融洽的氛圍中,學生積極思考討論、踴躍發言,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聯系本地實際,寫一篇小論文。這樣,在多媒體向學生快速傳遞信息的基礎上,讓學生將新認識和已有的知識相結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構成自己的認識結構,變成自己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學習過程是教育現代化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基礎舉措就是要構建新型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模式:教師不再是從頭到尾“滔滔不絕”的講授者,而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過程也由一味的分析講授轉變為學生參與活動、探究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上課要努力創造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生精神振奮。
另外,氛圍活躍的課堂也離不開教學藝術的支撐,教師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機智、抑揚頓挫的語調、寓教于樂的幽默、求“新”獵“奇”的創造,都有助于我們營造和諧、有生氣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