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教學反思2
理解說明的方法。說明方法是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常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即通過列舉具體的事例,把抽象的、復雜的事物說得具體而通俗易懂。這是一種常見常用的說明方法。它比較適用于說明有關事物的形狀、性質、功用等。它可以使讀者通過例子來增加對未知事物的感性認識,也可以通過例子去揣摩設想未知事物的形象,把比較籠統、抽象的事物具體形象地解說出來。如《中國石拱橋》就列舉了趙州橋和盧溝橋這兩個典型的例子,使人們對中國古代的“石拱橋”有了具體深刻的印象。
列數字,就是通過列舉準確無誤的數據來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讓讀者對所說明的事物具體可感、清楚明白。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為說明恒星之大,用“十萬萬個”這一具體數字來加以說明。其實列數字也是舉例子,不過是用數字為例來說明。
下定義,就是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概括地介紹被說明對象的特點,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使之與那些容易混淆的事物區別開來,給讀者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如《統籌方法》一文中說,“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就是下定義。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下定義都是一個判斷句。
作詮釋(解釋),即從某方面對事物或事理構成的原因加以解釋。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說:“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為什么是“水”呢,作者詮釋說:“無論植樹還是種草,土壤中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進軍的勝利,必須有充足的水源。”作詮釋在內容上,它不像下定義要求得那么周密、嚴謹,在語言形式上也可長可短。下定義、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均屬于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方法,它主要用來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分類別,就是把要說明的事物根據其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各方面的差別,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它們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然后一一去加以說明。這也是一種屬于認識事物的邏輯方法,它是用來回答“包括什么”的問題。這是復雜說明文中常用的方法。如《看云識天氣》一文中,作者按照云的高度、形狀等特征將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等幾類,并逐一加以說明。分類要特別注意一個標準問題,一種分類只能定一個標準,不能重復交*,否則分類就會不正確、不科學。
作比較,就是通過對兩種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揭示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原理等目的的一種說明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易于區別和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說:“有些恒星的密度大——從上面取火柴頭那么大一點點的物質,就抵得上十幾個成年人的重量。”這樣一對比,就將其“密度很大”的特征突出了。
打比方,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要說明的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使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說明方法。打比方可以使抽象復雜的事物變得淺顯。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作者把風沙進攻的主要方式比喻為“游擊戰”和“陣地戰”,就很具體形象。
此外還有引用法、列圖表法和擬人法。引用法實際上也屬于舉例,是引用文字材料來舉例。引用的內容很廣,或古詩詞、或名言警句、或民諺俗語、或故事傳說等,這樣會使寫出的說明文文采斐然。如《春蠶到死絲方盡》標題即引用了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名句。列圖表法和作比較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比”,它們是通過比較來顯示事物之間的相同和相異點。列圖表就是在說明某些抽象而復雜的事物時,不僅僅只依*文字來說明,還可附上相關的表格、圖示、圖片等直觀的材料來說明,讓讀者一目了然。如《統籌方法》一文中,作者以“泡茶”為例,分析復雜工序的不同排列組合所帶來的不同結果,用圖表來說明統籌方法的原理,主人一看便知。擬人法與打比方一樣,運用的都是修辭方法,它能使文章的內容具體、形象,增加讀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