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的情感美
七十五中學 余海蓮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覺得學習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這很大原因是因為教師只重視認知活動,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識傳授上,而忽略了情感活動,這樣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要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愿望,那么語文教學就應該走向美學,審美化教學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整體化的步驟。要使語文教學走向美學,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增強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引導語 文教學走向美學的境界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語文是否達到語文審美話程度的標準之一。語文是人文類的基礎課程,它肩負著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情意的獨特使命。語文教材本身就是豐富的情感傳播載體,在進行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必然要進行情感的傳遞和情感的教育,因此要進行語文教學,就必須要進行情感教學。
情感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它既有一種客觀的表現(xiàn),有是一種主觀的體驗。美國心理學家里斯特認為:認知和情感不過是同時存在的不同方面,沒有無情感的純認知,也沒有無認知的純情感,他把這叫做“認知——情感互動”。情感教育貫穿于語文教育的自始至終,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情感具有潛移默化,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的作用,杜甫詩中所描繪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很形象的說明了,它是以情動人,對人的意志,判斷有具大的調節(jié)作用。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獨立探索思想,而這種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緒有機地聯(lián)系著的,好的情緒使學生精神振奮,反之則回抑制他們的智力活動!边@說明教學活動決不是單純的認知活動,而應該是認知結構與情感結合的聯(lián)合體。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也看到,在學生心境良好,情感亢奮的狀態(tài)下,往往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解決問題迅速;而心境低沉,情感沮喪時,則思路狹窄,思維閉塞。實踐證明了,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在閱讀教學中增強情感的因素。情感在營造氛圍,創(chuàng)造教學形式美,教學內容美的過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從情感入手,設計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一、 創(chuàng)設情感,以情動情
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是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為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聯(lián)系的情感,以設置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樂學。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貫穿課的起始,展開、收尾整個過程。
新課導入 是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入 順利,可為課堂教學成功奠定成功基礎。上海特級教師于漪,她就很善于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情景,喚起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在愉悅與情趣盎然的境界里獲得知識。
我在教《金黃的大斗笠》時,就設計了這樣的情景:讓學生回憶自己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感人往事,體會手足情的珍貴,由此引出課文的主題深切的姐第情。
在教《敬畏生命》這篇散文時,針對學生對“生命”這一主題沒有什么深切的體會,在講課時,我先給他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故事的內容是講述了一只用以實驗的小白鼠媽媽怎樣用殘余的生命去保護自己的孩子。故事比較感人,學生都能體會到生命是偉大的,傳遞生命是不惜代價,不求回報的。這與課文的主題切合,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奠定了敬重的情感,從而能更好理解課文內容,也更有興趣學習。
在課的收尾創(chuàng)設情境,對學生課文的理解并由此拓展開去,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最后一課》的結尾時,就由小弗郎士的后悔,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去體會,在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弊寣W生從人物行為的比照中得到感悟。
情感基調的奠定,教學氛圍的設置必然造成教學雙方的共鳴。
二、 表情朗讀,感染學生
選入中學教材的課文,都是傾注著作者濃烈感情的名篇,通過表情朗讀(可以放錄音或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作品的形象,語言,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引起學生情感強大流動的一種手段,通過表情朗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特別是一些抒情的文章如抒情散文,抒情詩等更需要通過讀來感染學生,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一個方面。
在教某些難懂的古文時,教師的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在讀準節(jié)奏的同時,還要蘊涵感情,如《木蘭詩》經我范讀后,學生都覺得這首詩朗朗上口較容易掌握,表現(xiàn)出一定的興趣。
如《春》便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間都飽含作者的深情,我在教學時,播了一遍錄音帶,然后讓分組,分批讓學生模仿朗讀。評一評看誰讀地最好,在反復的誦讀中,讓學生自己領會課文優(yōu)美的詞句與作者的喜愛之情。
教師神情并茂的朗讀,會讓學生在聽中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而學生自己的朗讀,會使學生被文中表露的情感所感染。
三、 抓住情感線,分析情感
很多文章是以情感作為線索,特別是散文,作者的感情貫穿全文,他們著力的是抒發(fā)內心的情感,表達內心的體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托物、敘事抒情在閱讀時,就要抓住文章的感情線索,分析作者的情感,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如冰心的散文《小橘燈》,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傾注了全部感情,著力描寫的一個人物形象。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過“我”的觀察表現(xiàn)出來的,而“我”的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愛、心靈的美好。所以體會作者對小姑娘的感情成為了全文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找出表現(xiàn)作者對小姑娘情感的詞句,結合人物形象分析,讓學生感受小姑娘的美好的品質——懂事、熱忱、鎮(zhèn)定、勇敢、樂觀、對未來充滿信心。由情及人,領會全文主旨。
四、 選好動情點,體味情感
抓住情感,只是一個整體把握,初步感覺的過程,要學生仔細的玩味作者的感情,還要選好動情點,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深切體味情感。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動情點,就應該選描寫父親爬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這個鏡頭。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爬鐵道的動作,“探、攀、縮”等動詞,讓學生想象攀的吃力,并體會從“肥胖的身子”、“蹣跚的走”等語句,突出爬的困難。從這些語言體味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
又如,《紫藤蘿瀑布》中,應重點體會作者在看花后的駐足凝思,紫色的花將作者籠罩在寧靜與喜悅中,通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領會全文的主題“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從而領會作者婉曲有致的情感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寫,簡潔精練的文字表達。
五、 再現(xiàn)情境,體驗情感
再現(xiàn)情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課文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它的關鍵在于,誘發(fā)學生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喚起他們的各種感知覺表象,幫助他們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真切的感受與體驗。
如我在教《挖薺菜》一文時,課文的背景是解放以前的一段黑暗的日子,吃都吃不飽的年代,但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理解,為什么饑餓會這么可怕。所以在講到作者因為餓去偷玉米棒時,我讓他們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當成作者體驗作者的心情。不少學生都非常投入,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
六、 師生間心相印,情相通
文章中作者的情感,首先是教師在備課是受到感染,然后教師在課堂上以上面的各種方法把教師所產生的情感轉移到學生的情感系統(tǒng),從而使學生愛老師之所愛,恨老師之所恨,教師的愉悅引起學生的愉悅,所以只有師生的感情互通才能產生共鳴。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領會課文內在蘊涵的激情,知識的奧秘也在共鳴中得到玩味和領悟。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教學的依據(jù)是具有豐富情感因素的教材。因此語文閱讀課,必須加強情感因素的教學,才能把教材中情感因素傳遞給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不架起感情的橋梁,學生就不可能與課文產生共鳴,智力與能力的發(fā)展就必然受到影響。課堂氣氛與文章基調取得和諧的統(tǒng)一,既要有理智的增益,又要有道德的熏陶,還要有藝術的感染,形成一種美的享受,使學生的靈與感都得到升華。
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議論性和說明性文章的教學中怎樣認識和搞好情感教育尚需我們不斷的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加以努力。但是,可以預期在繼續(xù)研究和探索認知教育規(guī)律的同時,深入展開情感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必將使人們更接近于理解教育的真諦: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發(fā)揮人的潛能,發(fā)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