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把“語文綜合性學習”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并列為語文課程體系中五大內容,并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個大力提倡的全新的教學領域,成為我國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但因為“全新”,也成為課程改革的難點,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討,本文將結合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談談自己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點策略,供大家參考。
一、實施過程:三階段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體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自主學習過程。它作為一個新的教學領域,對師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因而在學生對綜合性學習還比較生熟的情況下,整個實施過程應按準備、指導、實踐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
(一)準備階段
主要做好下列事情:一是宣傳全球和我國新一輪的教改形勢,組織學生(不能光老師學)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對綜合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及要求。讓學生在思想上重視起來,認識到“綜合性學習”對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比重視“分數”還要重視。還要請家長學習,到社會上宣傳,以爭取家庭和社會支持配合。
二是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我向他們介紹鐘志賢教授《深呼吸》中有關21世紀人才的標準,謀生的素質,優秀員工素質,創新人才的個性等內容;介紹黃全愈博士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中有關美國中小學生做研究的內容;介紹幾個綜合性學習案例。這些工作不僅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了解了綜合性學習。
三是師生共同商討,結合教材及本校實際,制定學期綜合性學習計劃,使綜合性學習能依計劃有序開展,也便于學生早做學習準備。
(二)指導階段
這階段主要對綜合性學習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技巧的指導。如如何從報刊、書籍、電腦或其他媒體中獲得有關資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錄卡片、讀書筆記;如何查找資料,引用資料;如何確定選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如何開展調查訪問;如何展示學習成果等。這些指導為下一階段實踐打下基礎。在實踐中,教師還需針對具體的綜合性學習內容進行再指導。
(三)實踐階段
這是學生在教師組織、指導和幫助下自主開展各項綜合性學習階段。開始時起點不能太高,選題不能太大,要先從簡單的易操作的活動性綜合性學習入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并保護其成功感。每項綜合性學習在實踐時一般要經過準備,實施,交流、評價四個階段。下面以“菊花”綜合性學習為例加以說明。
1、準備階段:首先學生分組制定“菊花”綜合性學習方案,然后組長一起把各組方案分析整理成一份班級方案。教師審閱指導把關。確定后把具體要準備的任務布置下去。如每人帶一盆盛開的菊花,制作一個說明牌(寫上盆花主人姓名,盆花的名稱及一段說明描述盆花的文字,牌設計要新穎獨特)。
2、實施階段:①盆花插上說明牌,進行為期三周的展出評比。學生觀賞并以“話菊”為題寫一篇文章。②學生利用報刊書籍或網絡搜集有關菊花的詩文。③辦以“菊花”為主題的小報。在實施中,教師要提供信息,啟發思路,推薦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探究創新;要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及時指導、幫助和鼓勵;要對缺乏自覺的同學進行督促。
3、交流階段:①文章先組內交流,擇優推薦一篇在班上交流并評比。②有關菊花的詩文組內朗誦交流,擇優參加班上“金秋誦菊”朗誦比賽。③“菊花”小報評比并在校內展出。
4、評價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查學生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因而評價時要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結合,主要針對:參與是否積極;是否注意合作;是否取得成果;能否圍繞主題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否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能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進行評價,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否得到提高。
在具體實踐的四個階段中,千萬不要因為時間緊,工作忙而把綜合性學習停留在實施階段,應該繼續進行交流、評價,使實踐的過程更完整,更完善。
二、實施原則:四性
在具體設計實施綜合性學習中應遵循“四性”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陶行知曾說過:“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可見,我們的課堂教學應開放,語文綜合性學習更應開放,更應讓學生到“活的知識寶庫”中自由探索。
(1)目標的開放:綜合性學習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應人人參與,而不是個別優秀生。
(2)內容的開放:內容可涉及單科的或多科的,科學的,人文的,自然的或社會的,總之要豐富多彩,保證學生可選擇,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真正面向全體。
(3)過程的開放:綜合性學習重在關注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表現。過程應是動態變化的,必要時還應根據學生活動表現,活動需求調整甚至改變過程。
(4)時空的開放:學習的時間不在局限于課內,可延伸到課外,假期。學習地點不再局限教室,可到圖書館、街道、植物園、工廠、網上世界等。即使在教室內學生亦可突破秧田式座位的局限,進行多種形式組合。
(5)結果的開放:也就是指學習結果的表現形式多樣,如調查報告,實物說明、辦報、表演、朗誦會、展覽等。
(6)師生關系的開放:師生間建立一種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諧的關系。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參與者,組織者,指導者,評價者等。
例如在進行“消滅錯別字”的綜合性學習時,就不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在課堂上搜集糾正自己作文、作業 中錯別字,還注意開放性,開展消滅錯別字競賽;搜集講述與錯別字有關的笑話故事;師生共同到街道上尋找錯別字,并要求店家廠家改正;回來后還要寫活動體驗感受。
(二)實踐性原則
語文綜合性學習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具體應注意:
(1)趣味性:活動要豐富多彩,形式要多種多樣,有吸引力,合學生興趣,有利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
(2)可操作性:活動要適合學生年齡,易動手操作,還要適合學校實際。
(3)時間充足性:要安排一定課時組織學習,保證學生有足夠體驗、探究、討論、交流、匯報、展示等的時間。要讓學生盡興,不能急匆匆草草收尾。
例如利用到杭州春游開展綜合性學習。未去杭州前,先分組確定選題,可從杭州名勝、名聯、名產、名吃、名人、名詩、名文中選一方面。再到網上查找各組需要的資料。這樣激發了學生的游興。在游覽的實踐中要求學生帶好紙筆,記錄游覽時所見所聞及與選題相關資料。亦可拍照片或錄音采訪。回來后提供充足時間完善選題內容,然后按組交流展示。這樣做遠比放任自流讓學生去春游所得到的收獲多,也深受學生歡迎。
(三)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顧名思義要體現綜合性,具體表現在:
(1)學習目標綜合性,既要體現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及口語交際的目標的綜合,又要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個難度目標的綜合。
(2)學習內容的綜合既著眼于語文學科知識,又注意跨學科的學習,生活中的學習,社會中的學習。
(3)學習方式的綜合:表現為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接受學習與體驗學習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個體探究與合作探究結合等。
(4)考察評價的綜合:表現為定性和定量評價綜合,自我與相互評價綜合,口語與檔案評價綜合,三個難度評價綜合等。
例如辦“我愛文學”手抄報,要求綜合書法、繪畫、攝影等藝術,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體裁,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學科,摘錄、撰寫、剪貼等形式,圍繞“文學”主題每個人辦一份手抄報,然后展出,相互評比,每個人再寫辦報體會并從三個維度進行自我評價。
(四)自主性原則:
語文綜合性學習應充分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展開辟廣闊空間,因而應注意:
(1)由學生參與或自主設計和組織綜合性學習。
(2)過程中允許學生自己選擇確立學習目標,安排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式,決定成果呈現方式等。
(3)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應由學生自主解決或在教師指導下解決。
例如《鋼鐵怎樣煉成的》、《西游記》、《湯姆索耶歷險記》等名著閱讀最適宜運用這一原則設計綜合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