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伴我一路成長
教育家鮑林說過:“如果一個人在進行教育的同時也進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學效果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樣有成就,但他可以繼續有效的進行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件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研的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我非常喜歡這兩句話,因為正是這兩句實實在在的話引導我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此刻,我不敢說我在教育科研方面已有顯著的成績,但至少可以說,使我可以繼續有效地進行教學,也使我的教學效果一步步提高,使我感到了從事教科研的幸福。
回顧十年前,教育科研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那時我帶著滿腔熱情與自信走上了講臺,自我感覺良好地做著兩件事:一是帶好班級,二是將教材上的知識依據大綱要求傳授給學生.一連三年下來,教得很苦很累,學生成績卻很糟很差,我迷茫了,我困惑了。
在迷茫困惑中我像只無頭蒼蠅,東碰西撞去探索。老教師那里學點經驗,學生那里聽點建議,書本上學點技巧,培訓班上學點做法,把他們都當作法寶秘訣似的運用于教育教學,結果忙忙碌碌又過了二年,可學生成績依舊平平。
雖然這期間也聽到了青年教師要參加教科研的呼聲,但卻幼稚地認為教育科研是非常神圣,非常神秘,非常困難的,是專家教授們的“行當”。與我這個工作沒多久的鄉村教師沒有什么相干,何況鄉下中學也沒有這個氛圍。
九八年,我在學校圖書館看了幾本《教育科研信息》和教科研室下發的一系列《教育科研學習材料》。說實話, 我以前從來不看這些書,也沒有多大興趣,但正是這一看,我的教學之路開始柳暗花明。尤其是我開頭說的那兩句名言,給我的印象最深,使我覺得教育科研離我的教學看上去很遠,實際上很近,使我認識到提高學生成績要從教育科研上找方法,找出路。
從九八年接觸教育科研至今已五年了,我對教育科研的實踐與認識不斷加深。實踐中開始時是著眼于“如何使學生成績提高”,現在則落腳于“如何促使學生全方面發展”。開始時學生是研究的中心,研究如何讓學生樂學——會學——好學。現在學生和教師都是研究的重點。尤其是今年我進入校教科室負責教科研工作后,如何調動教師參加教科研的積極性便成了我研究的新課題。實踐中,逐步認識到教育科研不只是讀讀教育科研專著,看看教育科研文章,寫寫論文,而是要運用科學理論與方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對教育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教育科研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第一線廣大的教師才是主力軍,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90%都親自辦過學或做過教師,可見,教育科研是教師成才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不只是教師個人的事,還是學校的大事,是學校教育的先導。科技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那么教育科研則是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
五年來,在教育科研道路上,摸爬滾打,也有了小小的收獲。學生成績年年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校先進,優秀班主任。2001年被評為吳中區師德先進。2003年因家庭學習研究氣氛濃,被評為蘇州市教育系統文明家庭標兵戶。二十余篇論文發表獲獎。其中《讓愛在筆下流淌》《宋定伯捉鬼》獲蘇州市二等獎。《紙上談兵》吳中區一等獎。《不該出現的遺憾》發表于《語文報》。《課堂教學中體態語的功能及作用》發表于《南師大學報》。進行了兩項課題研究,區級課題《初中語文預習課教學研究》已結題。《初中語文實踐活動課研究》已立項為蘇州市“十五”規劃課題,目前正在研究中。或許正是這些小小的收獲,吸引了各級領導對我的注意,區教研員選拔我參加一課一練評估卷,南師大《三通叢書》的編寫。學校提拔我為教科室副主任。本學期成功地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教育科研活動,如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會的舉行,教育論壇的開辦,《教育探索》刊物的出版等。在我的帶動下,教師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推薦出去的40多篇,獲獎10余篇。學校的教研氛圍開始逐漸濃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003年考取華東師范大學的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加入蘇州市語言學會,將成為我在教育科研這條幸福之路上奮進的轉折點。我堅信,唯有播種才有收獲,借此契機,我將用我持之以恒的努力,使我的教育科研之樹長青。教育科研將永遠伴我一路風雨,一路泥濘,一路吟唱,一路成長。
2004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