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進取心
張上明 [原創(chuàng)]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長怡)
強烈的進取心是一個學生快速進步并轉(zhuǎn)化為高素質(zhì)學生的重要條件。學生具有強烈的進取心是一個班主任、特別是優(yōu)秀的班主任所刻意追求的一種境界。那么應當呢?筆者發(fā)現(xiàn)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會有明顯成效。
一、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自信心。堅定的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保證。徐特立曾說:“前途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再大的困難也可以想辦法克服,再難的事也可以辦好。培根曾有一句名言:“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動搖,動搖生失敗。”有畏懼思想的人,怕困難,怕艱苦,怕失敗,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和首創(chuàng)精神,往往很難將事情辦成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自信心,班主任可采取多種方法。一是利用各種機會真誠地稱贊學生。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心理學角度揭示出:“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贊美。”班主任教師要細心觀察,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實事求是地、及時地贊揚學生的每一點滴的進步和潛在的優(yōu)點,讓學生自我認同、肯定。我就曾在開學之初,對本班每個學生逐個談話,談話中盡力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指出他們前程遠大、大有可為。談話的結果是:全班學生士氣大振,信心明顯增強。贊揚是火種,可點燃學生心中的憧憬和希望;贊揚也是雨露陽光,能促使學生不斷成長、進步。二是采用暗示教育法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暗示教育法即借助語言、表情、動作、環(huán)境等對學生的某種言行進行無聲的教育,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信心十足、愉悅興奮的進取心態(tài)之中,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如班主任可利用眼神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可用拍肩、摸頭等動作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強學生的信心。班主任還可恰當采用“皮革馬利翁效應”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皮革馬利翁效應”即“期望變成現(xiàn)實”的一個復雜的心理影響過程。一旦教師對某學生有所期待,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給這個學生以更多的激勵和指導,同時學生也會因此對自己提出積極的前進目標,形成自我激勵的心理機制,學生的自信心一定會更強。
二、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自覺性。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把學生培育成人,須著力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學生心靈的火花”產(chǎn)生的前提是什么?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的自覺性因素。有了高度的自覺性,還怕學生“心靈的火花”不能“點燃”?還怕學生不能成才?
要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自覺性,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對學校、班級事務的參與和主體意識。可向?qū)W生廣泛宣傳“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管理的主力”的觀念,在學生中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三自”教育活動。首先讓學生自我認識。讓學生認識理想中的自我和現(xiàn)實中的自我。這兩個自我之間往往有較遠的距離,而這距離常常能促使學生去改變、發(fā)展現(xiàn)實的自我,成為自我教育的內(nèi)部動力。因此,在自我教育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理想自我的形象。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學生“志存高遠”,保證理想自我的塑造具有激勵作用。為此,在新學期開始時,班主任可召開“我的理想”主題班會,讓學生充分談自己的遠大理想,使學生從他人的崇高理想和自己理想的宣講中受到激勵、促動。其次是自我監(jiān)督。要求學生自覺主動地對自己的行為、心理加以監(jiān)督和調(diào)整,讓學生借助于目標的吸引力和導向作用,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理智分析處理自己存在的問題。班主任可定期組織學生自我總結,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心理自我反思,有問題的自己對“癥”下藥。再次是自我反饋。讓學生常常對自己行為的結果進行自我檢查。如果通過反饋,學生感覺出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所訂的階段性的小目標,就會由此產(chǎn)生成功感,無疑會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行為的進一步增強,如果相反則可能引起其警惕、改進。班主任可引導學生制訂自己的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及三年奮斗目標等,學期結束時是全班學生自我反饋階段性目標的良好機會。對于達到自訂目標的表揚或獎勵,對未達到者,班主任可與其共同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激勵其日后的斗志。
三、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競爭力。當今的社會充滿競爭,更需要競爭。有這樣一則報道。1996年世界愛鳥日這一天,芬蘭維多利亞國家公園應廣大市民的要求,放飛了一只在籠子里關了4年的禿鷹。事過三日,當那些愛鳥者們還在為自己的善舉津津樂道時,一位游客在距公園不遠處的一片小樹林里發(fā)現(xiàn)了這只禿鷹的尸體。解剖發(fā)現(xiàn),禿鷹死于饑餓。禿鷹本來是一種十分兇悍的鳥,甚至可與美洲豹爭食。然而它由于在籠子里關得太久,遠離天敵,結果失去了生存能力。這則報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活中出現(xiàn)一個對手、一些壓力或一些磨難,絕對不是壞事。
列寧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競爭可以在相當廣闊的范圍內(nèi)培植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chuàng)精神。”要告訴學生,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誰都渴望能獲得幫助,誰都會盼望被人溫暖,誰都會希望有人能讓自己逃避嚴厲的風雨——而且,也確實會有一兩次這樣短暫的時刻。但是,有誰會長久地站在你的身邊呢?除了自己,你別無他物。有人幫你,是你的幸運,無人幫你,是公正的命運。沒有人該為你去做什么,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怎么為自己負責?正視現(xiàn)實,努力進取!
為了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力,班主任教師還可在日常學習以及各項活動中,經(jīng)常向?qū)W生提出挑戰(zhàn)。如利用“激將法”去刺激上進心強、有潛力的學生自己戰(zhàn)勝、超過自己。也可讓學生之間互相“擺擂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成立學習競賽小組,小組之間開展競賽,讓成績好的學生兩兩結為對子互相比學習成績、比遵規(guī)守紀等等。通過這些措施,激發(fā)學生的進取意識,使其能坦然面對挑戰(zhàn),積極主動迎接挑戰(zhàn),逐漸形成學生強烈的競爭意識。
(2003年8月《談》一文入選《現(xiàn)代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指導全書》,《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