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運用態勢語 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張上明 [原創]
態勢語是指人為傳情達意的需要而做出的種種姿態、表情、手勢等,因而它又叫無聲語言或人體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態勢語的使用可以使說話者更引人注目,富于吸引力。而演講家運用態勢語則更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態勢語,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能拓寬語文知識的傳播渠道,加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還可以代替有聲語言,為教師傳情達意。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上恰當運用態勢語,能夠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恰當運用態勢語,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課就其教學內容來看,具有許多其他學科所不能相比的富于趣味的東西。曲折離奇的情節,生動傳神的描述,感人肺腑的情感,發人深思的哲理,無一不是吸引學生,打動學生的好內容。但在不少教師的教學中,語文課卻成了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究其原因,除了教師課堂有聲語言條理性差、枯燥、毫無吸引力之外,還有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恰當地運用態勢語。在課堂上,他們往往動作刻板、表情漠然,令學生興味索然。
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配合有聲語言,恰當地運用態勢語教學,往往能產生一種磁場效應,牢牢地吸引住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如在上《孔乙己》一課,分析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對孔乙己富于個性特征的動作進行模仿。“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教師就可模仿孔乙己伸開五指“罩”、“彎腰”的動作,形象地再現孔乙己窮酸迂腐的性格特征。通過課文的語言分析,目睹人物動作的模仿,學生會迅速進入作者描繪的情境之中,領悟到人物的形象特點。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詩時,教師通過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給課堂創造一種悲傷的氛圍,同時在表情上自然流露出傷感情緒以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悲傷的情感體驗,從而對這首詩產生先“學”為快的愿望,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總而言之,教師在語文課堂的一頻一笑、舉手投足等態勢語言的恰如其分的運用,往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恰當運用態勢語言可以拓寬語文知識的傳播渠道,加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
記憶上有一種方法叫協同記憶法。它的基本特點就是眼、耳、口、心、手等多種感官同時作用于識記內容。這樣,大腦皮層上就會建立起形象、聲音、動作等多種暫時聯系系統,構成立體印象,從而使識記內容記得更牢。同樣的道理,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如果能拓寬知識的傳播渠道,即不僅通過“聲音”使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視覺系統,還通過態勢語言的運用使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視覺系統,就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補償作用,加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如分析孔乙己形象時,模仿孔乙己買酒菜時拿錢的動作“排”、“摸”,既能使學生從視覺上仿佛看到孔乙己對只花四文大錢的短衣幫得意、炫耀的神情,又通過前后動作的對比,體會到孔乙己每況愈下的可憐境地,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還能啟迪學生對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的深層思考。
三、態勢語的運用還可代替有聲語言,為教師傳情達意。
態勢語在一定的情境中的恰當使用,往往還能代替教師的有聲語言,為教師傳情達意,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師生在被課文精彩的語言或生動曲折的情節所感染進入角色時,教師如一抬眼突然發現一個學生在偷看別的東西。這時,教師若是中止教學活動,采用嚴厲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斥責,就會破壞課堂氣氛,影響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致。這時教師可采用眼神或手勢來暗示不聽講學生認真聽講。這樣做既保護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又提醒了違紀學生。
教師還可以用點頭表示贊許,用皺眉表示否定,用微笑表示滿意等等,以此代替種種有聲語言,為教師傳情達意。
態勢語的使用要克服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多使用態勢語言并顯得造作;二是態勢語言表意不明確,使人產生誤解。
總而言之,態勢語的恰當使用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它的運用,使它成為自己增強語文課堂吸引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輔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