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古詩教學注入春風
特級教師杜海平認為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動用古詩情境再現教學法時,具體步驟如下。以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為例。1.運用媒體,激發想像,進入情境,感受意境美。在對畫面進行整體感知后,逐句再現詩句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結合自己已有的認識和積累的詞匯,對畫面作比較生動的描述。如詩的首句,描繪的是草堂前的近景:翠柳茂密,柔枝輕拂,樹梢上兩個黃鸝上下翻飛,歡快鳴叫。學生一下子為鮮艷的畫面所吸引,發言十分熱烈。學生通過觀察、想像、描述和對不同描述的比較,進入了詩句所描繪的生動情境,從而感受到詩句的畫面美。
2.憑借語境,對照學詩,讀懂詩意,體會形象美。詩人通過對生活畫面的高度概括,構思凝練成詩句。而學生憑借再現的生活畫面,想像、描述、感知詩的意境,在這一特寫的語境中學習詩句,學生頭腦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詩句展示的畫面,并在對照比較中讀懂詩意。這樣對詩句含義的理解就比較生動、形象、具體,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詩句的形象美,從而避免了學古詩時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的通病。
3.用直觀的形象來啟示、化解、感悟語言美。在譯句中,要逐步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以便舉一反三。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句,“鳴翠柳”較難直譯,便是借助媒體的幫助,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能大致說出畫面的意思:“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中上下翻飛,歡快地歌唱。”這時,教師只要將學生說的意思和詩句對照比較并稍加點撥,就能使學生比較容易地領會詩句譯句應注意“字字落實”、“調整詞序”等方法,而且印象深刻。
古詩中常有一些難懂的字詞,它是學習古詩的又一難點。例如:“窗含西嶺千秋雪”一句中的“含”,是詩句的“眼”,用得十分傳神。在畫面的幫助下,學生雖然也能說出詩句意思是“從窗口可以望見岷山終年不化的積雪”,但總覺得還缺少原詩的意境,沒有道出詩眼的妙處。我就試用多媒體再現情境的方法進行啟發。先出現草堂窗框,再將窗框逐步放大,然后在空框中顯現出千年積雪的岷山。頓時,畫面中的岷山就好像在鏡框中一樣。學生仔細觀察和想像后,悟出不少更好的譯法。有的學生說,“從窗口可以看見岷山千年不化的積雪好像含在窗戶的口中一樣”; 有的說,“從窗口看過去,終年積雪的岷山,好像鑲嵌在鏡框里的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不但形象地化解了難點,而且使學生體會到詩句的語言美。
4.配樂朗誦,聲形并茂,激發情感,品味音樂美。在學生對全詩內容有較深理解后,我接著充分利用配樂錄音朗誦詩句,讓學生在悠揚婉轉的笛聲中再次欣賞畫面,朗誦詩句,整體感受詩篇的形象美、語言美和音樂美。學生在媒體幫助下,以情激情、由情入詩、悟境析句、憑句解詞,較形象深刻地理解了詩句的含義,與詩人的情感有所溝通。(摘自《江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