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
摘要:3、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審美
鑒于上述種種實際存在的情況,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足夠重視和充分實踐:
綜觀當今的文言文教學,那種只重灌輸不重感悟、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還普遍存在,令人深惡痛絕。文言文教學必須充滿審美的愉悅,必須能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于祖國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學獲得成功,即讓學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風采,在思想內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華,在形象上多些感動多些向往,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審美愉悅很神秘嗎?不,它不是水中月,霧中花,因為文言名篇中多有審美的因素在,這些因素,沉積千年,歷久彌篤,它們正在散發著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著更多的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文言文的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躍動著各種各樣的優美文體,語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養過多少中華兒女,當然也應該滋養當今的華夏子孫。新編高中語文試用教材,在總共140篇課文中讓文言文占據了40%的分量,其對文言文的重視是空前的。第一冊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兩漢魏晉散文,第二冊有三個單元,分別是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這些入選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觀止”,歷史人文色彩極為濃重。從語言特色來看,這些文章,或音韻諧調,或整散結合,或寫實樸素,或比擬夸張,或氣勢磅礴,或娟秀優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學中,把準文體特點,挖掘語言特色,引領學生自主感悟,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個中三味。
朱光潛論古詩詞的鑒賞要學會“知人論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通過閱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進作品,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更進一步,在對人物的生平事跡、寫作背景、寫作緣起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產生向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羲之蘭亭賦詩作序,“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魏征直諫太宗十思,只為求得為上者“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構思《阿房宮賦》,為的是告誡后來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歸有光寫成《項脊軒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張溥寫就《五人墓碑記》,五人之從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這些情感之美,閃爍著多么動人的光芒!
說:即說背景、說生平、說相關材料、說自己的感受等。“說”不是可有可無的環節,它因事生情,能生動導入 ,能激發情感,能深入內在。
論:即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討論或辯論、進行師生討論。問題是在討論中愈來愈分明的,認識是在討論中得到提高的。對于培養語文素質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是大有裨益的。
評:即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評講評點,或學生之間互相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