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幾個問題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的,文學藝術的,其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吸收。如果不繼承這份遺產,就會割斷我們民族的歷史,就會犯虛無主義的錯誤。文言是躺在文化遺產寶庫門前的一只攔路虎,下決心降伏這只老虎,寶庫的大門便向我人敞開,收獲將是巨大的;在這只老虎面前猶豫、畏懼,不敢去碰,寶庫的大門關閉著,我們的損失也將是巨大的。如果中學生有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夠初步閱讀有標點,有注釋的古籍,并在閱讀中逐步提高文言閱讀水平,就能形成一個數量可觀的讀者群。這樣;一方面培養一批專門家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有一大批讀者能夠閱讀整理過了的古籍,接收祖國的文化遺產就有希望了。否則,縱使專門培養一批人才把古籍整理出來,也只能束之高閣,成為擺設品,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二)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現代漢語水平,提高語文修養。
從文學鑒賞方面說,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心態,對事物的感受各有差異。而要了解中國人的文化心態,非有中國古典文學的修養不成。
(一)什么是淺易的文言文呢?目前很難拿出一個理想的尺度,只能舉出一些作品作為樣子來說明。
(二)文言的閱讀,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從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看,主要是語法和詞匯方面,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詞匯,最難的也是詞匯。
(三)文言文教學要加強文言常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數,避免訓練的盲目性。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詞語和句式,不是讓學生背字典、背語法條條,而是要通過誦讀文章,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去解決。
學習語言的最好辦法是生活到那種語言環境中,每天說,每天聽,就能很容易地學會。說文言的時代已經距我們很遠很遠了,后世學文言的人已經找不到那種語言環境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誦讀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對一堂,在一個小的天地里創造出一個學文言的語言環境。誦讀時,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記得快,能培養文言的語感。需要強調的是,誦讀必須在理解詞義,了解句式的前提下進行。閱讀文言文與閱讀現代文不同。現代文是從現代漢語寫的,所用的詞匯和句式在口頭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來,體會體會,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漢語寫的,我們雖然通過漢字,用現代的語音讀出聲音來,但不明白這些聲音的意義,也不明白這些聲音是如何組合起來的,當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葉圣陶先生曾舉“棄甲曳兵而走”為例,很好地說明了這種現象,“棄甲曳兵而走”,六個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個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學畢業生都會認會寫,但會認會寫并不等于能夠理解它們在文言中的意思。“棄”只在“放棄”這個詞兒里學過;“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沒學過,當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認識,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認識,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縱使高聲朗讀,甚至死記到能“背誦”的程度,縱使悟性很高的學生,也很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讀一篇文言作品,對其中詞語的意義,句式的特點沒有逐字逐句的弄懂,當這些詞語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現時還是不懂。這樣的讀法,對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也就沒有多大幫助。只有在懂得詞義,了解句式特點,像朱熹所說的那樣“一字一句,分曉真切”的前提下,讓學生反復誦讀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有意義。因此,文言文的閱讀教學;有一個“重新識字”的問題,所謂“重新識字”,是指要讓學生明白那些雖然能讀出聲音,但不懂得它們在文言中的意義,即字的詞義。教師的講解,注釋、工具書,都為這種“重新識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強調在誦讀前要理解詞義、了解句式,是因為過去文言文教學中,有一種過分強調熟讀,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說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現在這種作法沒有了,但它的影響不能說一點也沒有,比如說,只串講課文大意而不落實字詞句,甚至只對照教參的譯文講一通,講完之后就是讀,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詞的意義,句式的特點是什么,學生一點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來說,一篇課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誦則也更好。
(三)練習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可以檢查學生對文言文中的字、詞、句是否真懂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譯原文,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問題暴露出來了,或是詞義沒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對癥下藥,及時糾正。荀子:“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學生在實踐中遇到阻礙,遇到疑惑,經過思考,經過教師的指點,得到了解決,記憶也就更深了。練習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還可以提高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有些句子,我們可能已經理解了它們的意思,但用現代漢語表達不出來,除了因為自己對原文的理解還不夠準確、清晰之外,現代漢語的語匯不夠豐富、文字表達能力不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搞點文言文的翻譯練習對提高現代漢語的表達能力是有幫助的。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可以是口頭翻譯,也可以筆澤。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進行,都應該以準確、規范為標準。準確,指詞語要翻譯得準確,要牢牢落實;規范,指譯文的句子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那種只寫出句子大意的翻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譯文要準確規范,對中學生來說,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開始訓練時,總是不夠準確、不夠規范的。但是,如果教師每次都指出那些不準確、不規范的地方,并予以糾正,要求又很嚴格,那么,準確規范的翻譯是能夠逐步做到的。
這里有必要把文言文的白文標點這種統習方式提出來議一議。文言文的閱讀訓練是否要進行這種白文標點練習呢?我的回答是:文言文的白文標點練習是進行文言文閱讀訓練的一種好的方式;但是,因為中學生讀的文言作品太少,不宜做這種練習。舊時代的先生們教誨學生,總是叮囑他們認認真真地讀白文,即所謂“詳訓詁,明句讀”。可見白文標點練習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種好的訓練方式。“詳訓詁”,弄清詞義,是對的;“明句讀”,明白斷句,也是對的。可是,給白文標點,是要讀了相當多的文言作品之后,并且還要知道一些古代歷史、地理、人名才能標點好的。不然,會拿著標點符號擺來擺去,不知如何是好,花費的時間多,收到的效果小。中學生用來學文言的時間比較少,應當把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掌握常用實詞、虛詞和句式上,用在反復誦讀作品上;文言文的標點練習難度比較大,不要把時間花在這種練習上。
(四)要增大文言文的課外閱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