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內涵。
“人是生成與創造的主體”、“人的主體性是社會發展最直接的因素”。“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立足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最終目標。學生的主體性包括三個維度十項指標。三個維度是: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十項指標是:自尊自信、自我調控、獨立判斷、自覺自理、成就動機、競爭意識、興趣和求知欲、主動參與、社會適應性、創新意識。作為人的本質所在的主體性,實踐性、創造性和個性特征是其基本內涵。人的主體性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并只有在生命活動中才得以生成和提高。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態度積極和行為積極,能自覺地參與、交往與合作;在行為方式上,主要表現為理智與情感、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和諧統一。
學生的發展主要是指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發展意識,具有良好的發展能力,并能自覺地不斷地提出自我發展目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這里包括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等)是其核心,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是其關鍵。主體的發展包括心智的發展(包括真、善、美、知、情、意)、個體生命的身心發展以及個性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就是要實現教育的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和諧統一。
“主體—發展”教學模式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尊嚴的基礎上。力求在寬松自由的課堂環境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自然、輕松、有效地通過語言交流和文化溝通來獲得自我發展。
三、“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教育應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全人教育”,即關注學生的身心、智慧、情感與人格。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特征是個人的、自由的、充分的發展,是認識、情意、審美、倫理等領域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教育應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一種個性發展的教育。
四、“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幾個要素。
(一) 課堂生態要素。
課堂教學生態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走向。課堂教學生態是學生在課堂教學環境的影響下達成學習目標的動態開放系統。其主要構成因素是學生、環境和教師。學生是課堂教學生態的主體因素,在課堂教學生態中具有決定作用。語文課堂環境因素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課堂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因素。后者又可分為人際環境因素、信息環境、組織環境因素、情感環境因素和輿論環境因素。教師則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一種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特殊環境因素,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控主導作用。
環境 教師學生
如果從語文課堂教學信息論的角度分析,學生接受信息的信息源是環境和教師,信息傳遞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信息接受,學生的信息接受也必然影響著信息源的信息傳遞。由此生態結構可以看出,語文教學必須優化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優化班集體的文化氛圍。
1、學習者和學習者。學習者之間既是合作伙伴關系又是激勵競爭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之間要相互交流、討論,相互啟發思維、獲得靈感。要互幫互助、合作共進。同時,學習者之間要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良性競爭,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堂人本要素。
查有梁先生指出,知識、能力、情感、人格是互動的,教育應當把這四者結合起來,才能構建整體系統,才能產生最佳效益。這四者的關系,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出來:
知 識 能 力
人 格 情 感
可以說,只有把四者融合起來,才是真正完美的語文教學。
五、“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教 師:激情導入 →指導啟發→激發思維→創設情境
↓ ↓ ↓ ↓
主結構:初步感知→理解感悟→研討延伸→運用創新
↓ ↓ ↓ ↓
學 生:主體參與→互動學習→體驗內化→自我發展
主體—發展式語文教學模式
2、主要特點:“主體—發展”教學模式是一個自主開放的以育人為本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3、操作過程:
如前所述,“主體—發展”教學模式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思想。運用主模式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采用“交流解疑教學模式”、“讀寫互動教學模式”等子模式。如“交流解疑教學模式”,其基本程序是:“自學生疑—協作解疑—重讀質疑—點撥釋疑”。讓學生在感知過程中發現疑難,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小組不能解決的由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教師從旁協助。生疑和解疑是不斷產生、螺旋運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多次文本閱讀。又如“讀寫互動教學模式”,其基本程序是:“課文研讀—自由寫作—交流借鑒—總結提高”。如教學《飲酒》一詩,教師首先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陶淵明的的性格特征和美學追求,再讓學生合作研討《飲酒》一詩,在討論交流中相互啟思,然后就《讀<飲酒>,說▁▁》的半命題作文,根據自己的感想,聯系作者、時代,也可聯系人性和現代社會進行自由寫作,然后小組交流,互相借鑒,推薦優秀習作,師生共同研討,在此過程中,既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分析總結,又可借習作對文本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個性化讀解。
六、“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相關教學策略
《超級教學》的作者埃立克·詹森認為,狀態與策略是影響學習的兩個核心因素。“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主要有:
(一)導學策略。
導學策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重點在于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包括導入 、導讀、導思、導用等。至于具體方法,現代語文教學改革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資借鑒的成果。
(二)互動策略
2、信息互動——語文教學如果從信息論的角度講就是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其中間環節就是轉化。輸入信息包括感知課文、理解課文,輸出信息包括運用、創新、發展。信息的輸出和輸入實際上都與已有的知識積累、情感體驗、心理狀態有著密切關系,它們不同程度的制約著信息的輸出和輸入。情感、知識與心理三者又是互相誘發、互相促進的。因而,信息的輸出和輸入也是動態發展過程。
3、角色互動——在師生共同創設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強調師生在目標制定、任務提出、理解感悟、辯析探討、運用發展等過程中,一起活動。在適當時還可以由師生互換角色,改變課堂探作方式,由學生擔當“小先生”上課或組織課堂討論,老師則還原到學生位置,直接參與討論和課堂辯論。
七、“主體—發展”教學模式的效果評價
建構主義者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過程的同時,還強調學習者的“協作”、 “對話”,通過協作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課堂教學因素就是“互動”,“互動性”是“主體—發展”語文教學模式的重要特點。這種互動化的合作學習,使學習者集思廣益,對問題的思考更深入、全面,實現主體多角度,多層面的積極學習探索。在實驗班,學生之間構成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整個班級氛圍和諧融洽,學生能主動質疑,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八、結束語
1、 郝克明主編:《面向21世紀——我的教育觀》、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 曹明海、錢加清:《營造與構建——語文教學策略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3、 于源溟、倪山:《存在與發展——語文教學生態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4、 李定仁、王鑒:《面向學習化社會的現代教學論發展》、《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2期
5、 王相文:《“閱讀指導模式”構建的理論探析》《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