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的隱性批評藝術
對學生的隱性批評藝術山東省利津縣陳莊鎮第二中學 姓名:賈乃峰 郵編:257450現實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犯錯誤是難免的,而對學生的錯誤言行進行批評,是教師經常使用、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之一。“批評”作為一種情感活動,使用起來尺度和火候往往難以把握,有時難免有些偏頗。特別是在對待后進生時,只要他們稍有不是,便會惹得風雨大作,大動肝火,好像這樣才是“嚴格要求”。殊不知,不恰當的批評,不僅于事無補,而且還會造成緊張的師生關系,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理想的教育效果,絕非單是靠“大棒政策”來維系的,學生更多的是需要“和風細雨”般的關愛,輕松愉悅的樂學氛圍。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有必要在批評上來一點含蓄,把它“隱藏”起來,于無聲之處去“潤物”,以“不似批評”來取得勝似“批評”的理想教育效果。以下就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面對學生的錯誤言行實施的隱性批評教育談幾點看法,以此拋磚引玉。
一、大度寬容,賦予愛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時候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教師批評學生始終要堅持愛的原則,引導學生平心靜氣地認識自己的言行錯誤,并勇于改正。教師既要以理明人,又要以情感人,賦理予情,念情論理,情理交融,學生才能“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能“改其行”。一般來說,不愿做好學生、喜歡做“壞孩子”的學生是沒有的,他們所犯的錯誤言行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錯誤,我們大可不必求全責備,橫加指責。特別是當學生犯了“錯誤”,學生自身已經處于一種不安與自責的心境下,教師更不應去“雪上加霜”,而應給以愛心和寬容。當然,寬容不是軟弱無能,也不是無原則的遷就,更不是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的默認、縱容與包庇,而是滿懷一片真情地去叩開學生心扉,從根本上消除其疑慮心理或對立情緒,通過暗示、引導等方法,讓其感受教師的愛心、真情與誠懇,從而吸取教訓,改正錯誤。例如,有個學生因家境貧困偷了同學的20元錢。當老師準備追查這件事情時,這個學生悄悄地把錢扔在地上,然后又從地上拾起錢對老師說:“是誰把錢丟在這兒了?”這一切老師都看在眼里,但當時并沒說什么。課后,老師叫住了那個學生,這個學生馬上緊張起來,左顧右盼,生怕別人看見。到了僻靜的地方,老師詢問實際情況,并說明了當時沒點明的原因:“如果別的同學知道了,會怎樣看待你?其實老師知道你并不想這樣做。”那位同學眼淚奪眶而出,不敢抬頭看老師。老師見時機成熟,便進一步講道理,幫助他改正錯誤,并掏出30元錢資助給這位同學。從此以后,這位同學不僅再也沒有出現過偷竊行為,而且在各方面還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樣的愛心和寬容,不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嗎! 二、民主管理,予以自由在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輟學、鞏固率偏低,是廣大農村教育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學生對學校的“監禁”式管理和教育感到乏味,對缺少自我追求、自我發展的學校生活失去興趣是導致學生厭學、輟學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的個性是多種多樣的,即便是相同的個性,受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的影響,個性的發展進程也不盡相同。青少年正處于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不能一味地束縛他們,而要給他們留出一些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學習,在受教育這條船上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方向。我校初中二年級三班的李強,是一個紀律較差的學生,經常給班級惹是生非,班主任就委派幾個班干部“幫助”他,施行在校的全天跟蹤規范。一旦不守紀律,同學批評,老師批評,回家后家長批評。后來,李強由一個活潑好動孩子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學生,相當自卑。一天,他沒有到校上課,也沒請假,班主任出于關愛學生的態度,進行了家訪,在老師的詢問下,李強終于對班主任說:“老師我不想上學了,在學校里簡直是活受罪……”李強的話使班主任大感意外。老師的一片苦心讓學生感到難受,這樣的“苦心”自然就失去了意義。“欲速則不達”,一鍬不能挖個井,因為這里面也有一個漸進過程,應該立足于“師生平等”的基礎上留點時間,讓他從老師的開導或同學們的榜樣示范那兒去認識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逐步加以改正。三、多些表揚,少些批評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過錯的學生多半有自卑感,缺乏自尊,容易自暴自棄,失去了上進的動力。面對這種情況,批評訓斥是沒有多大效果的,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有“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傾向。美國學者威廉•詹姆斯說:“個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懇求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因此,當學生犯有過錯時,老師應盡可能地在其不足中挖掘閃光點,多給予肯定和表揚,少一些批評、挖苦,決不能因其弱小而忽略。這樣,經常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適時而得體地給予表揚,都會滋潤他們的心田,激活他們的上進心和榮譽感。四、裝點“糊涂”,身體力行教育過程本身是一個情感體驗過程,教育目的的實施,離不開和諧融洽的氣氛, 教師在批評學生的同時,還要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和教育學生。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誰也不可能保證自己的話句句得體、時時合宜。尤其是學生的言行違反了紀律或犯了錯誤時,老師心直口快,“一棒”打下去,一不小心,就可能觸及學生的“痛處”,破壞了學生的自尊,激發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想指出某個學生身上的缺點和不足,一時又沒有其它良方,這時候,老師要沉著冷靜、克制感情,裝點“糊涂”,以榜樣示范力量去感觸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可以想象,一個經常遲到的教師在學生遲到時,教育學生的語言是多么蒼白無力。良好的榜樣示范相對于肝火批評訓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