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的隱性批評藝術
五、搞點“包裝”,暗示教誨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學生偶爾有一些過失,在所難免,有的事情只要學生自己或經過老師暗示,點撥醒悟,大可不必求全責備。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保持自尊和維護面子的需要。特別是青少年學生,他們都處于繁重的學業和激烈的競爭中,情緒更是易激動,經常會為一些刺耳之言、“雞毛蒜皮”的瑣事大動肝火,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這時候,學生犯了錯誤,應該怎么辦?當然不能置之不理。為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或對抗情緒,我們不妨給批評的“苦藥”包上一層“糖衣”。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聲六月寒。”我們只要注意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去巧妙地“包裝”,說出讓學生聽著順耳順心的話語,就可能達到批評的目的。比如把批評的話說成關懷的話、自責的話、勸慰的話,把否決的話說成探討的話,把不滿的話說成提醒的話,把說教的話說成激勵的話,輕輕撫摸學生的頭,拍拍學生的肩膀等等。這樣的批評,像鮮艷的玫瑰,刺中帶香;像治病的良藥,苦中帶甜,學生聽了、看了自然心悅誠服,樂意接受了。如何使學生樂學、愛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問題。適應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創造型人才的需要。作為一名教師要小心翼翼保護學生的心靈,“甜化”教育,制造樂學氛圍,讓學生們輕松愉悅的去享受學習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因此,我們廣大教師,不妨在現實教育工作中多一些隱性批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