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
我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真正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真正啟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為了啟發學生的興趣,我一方面力求選擇準確生動的例證,另一方面力求語言的生動有趣。在講課中,用生動通俗語言表達的,盡力做到語言活潑而有趣味,情感飽滿真摯。培根說“善言者必善幽默。”在政治課中,教師用詼諧恰當的語言手段來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質,能激起學生的愉快感,在欣賞中和笑聲中得到情感的釋放,獲得美的享受。如在初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聯系到假冒、偽劣商品對社會和消費者的危害,我就舉了一個事例:某村一對夫婦吵架,妻子想不通,向自尋短見,拿起家里的農藥就喝,沒想到就是死不掉,反而渴得難受,為什么呢?看著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想回答,我就賣了個關子,讓學生猜猜結局,各種各樣的答案都有。我借勢告訴學生,原來這是一瓶以醬油為原料的農藥,沒想到假農藥卻挽救了一個差點破裂的家庭,我是這位農民兄弟的話,一定會送一面錦旗,感謝廠家的功勞,學生哄堂大笑。課堂中讓學生發笑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使人笑過之后能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啟迪。課堂中穿插著各種有啟迪性的語言,豐富課堂,讓學生既享受到趣味性,又嘗到知識性和嚴肅性。例如在講到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原則時,仿擬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把原句加以生活化,變為“前不見產址,后不見廠家;念日期之空空,獨愴然而淚下”,這增強了教學的幽默美,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我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在講課中我盡量不使用“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術語,也盡量用“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說出你的想法?”等,而且盡量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能動起來,嘴能夠喊出來,聲音能夠響起來。這樣課堂不再僅僅是教師的舞臺,而是教師與學生互動、溝通、交流、研究的平臺。解扣法就是解學生思想認識上的扣子,解理論理解中的扣子。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癥結”顯得更重要。因此,對一些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我從不回避,而是有準備地先把問題提出來,盡量給予他們一個既滿意而又有說服力的解答。比如一些學生提出:“既然我國經濟現在還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不像美國一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針對這個問題,我運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即不但比現狀,還要比起點,比發展歷史,從而比出兩種經濟的發展速度,以此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學生聽了不僅解開了思想認識上“扣子”,而且比較信服。所謂辯論會就是給出兩個觀點,學生自發地分成正反方,同時給學生提供一些事實材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進行針鋒相對的論證,最后通過教師的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認識。例如: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應該是和平方式還是以武力解決。同學們很自然地就分成正反方,正方的觀點是當今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世界,而且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血濃于水,不應該自相殘殺,俄羅斯的車臣問題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反方也提出,現在中國臺灣在美國和日本的支持下,大量購買武器設備,如果聽之任之的話,中國臺灣會離中國越來越遠。最終統一無法實現,而且半個世紀過去了,證明和平是解決不了中國臺灣問題的,我們應該盡快收復中國臺灣,讓中國逐漸強大起來。雙方唇槍舌戰、不甘示弱,教室彌漫著文明的火藥味,也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角色換位法,就是選擇適當的機會和內容,讓學生走上講臺,上臺講解課本內容。雖然學生講課的方式是比較稚嫩,但是卻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理解容易,教師會發現學生想問題、理解問題的角度與方法,學生也會發現教師講課的艱辛,通過這樣的互動,教室與學生能夠增進相互的理解,融洽了師生關系,也有利于政治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在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到,教師的教學行為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影響到他們對知識的接受,更重要的會直接影響到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工作態度的形成。因此,配合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們應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以自己的教學行為、精神、態度去感染學生,充分上好每一節政治課,讓學生的全面發展創設條件。 參考文獻:1 《思想政治教學》 2004年第7、8期2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年第1-6期3 王文琪:《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