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精選6篇)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1
《論語》十二章
一、解釋加點字詞 (1)子曰:“學而時.(按時)習之,不亦說.( 通“悅” ,愉快)乎?有朋.( 志同道合的人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怨恨 ),不亦君子..( 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乎?” (2)曾子曰:“吾.( 我 )日.( 每天 ) 三.( 多次 )省.( 反省 )吾身:為.( 替 )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 誠實 )乎? 傳.(傳授的知識)不習乎?” (3)子曰:“吾.( 我 )十有.(通“又”,連接整數和零數 )五 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站立,這里指獨立做事 ),四十而不 惑(.. 迷惑),五十而知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而耳順..(可以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超過、越過 )矩.
(規矩)。” (4)子曰:“溫故..( 溫習舊的知識)而知新..( 新的認識 ),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迷惑 ),思而不學則殆.
( 有害 )。”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 知道怎么學習 )者不如 好.( 愛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 )之者。” (8)子曰:“飯.( 吃 )疏食飲水,曲肱.( 胳膊 )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
( 對于 )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兼詞,于此 )。擇其善者..
( 好的地方)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 河岸上 )上曰:逝.( 逝去的 )者如斯.(代詞,指河水)夫,不舍.( 停 )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
( 大丈夫 )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厚,記得牢固)志,切問而近思.....(懇切地提出疑問再聯系當前的情況加以思考),仁.(仁德 )在其中矣。”
2.文中的“子”是指誰?請對他做簡要介紹。(2分) 答:“子”指 孔子 。簡要介紹: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的《論語》。 3.翻譯句子:(4分)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答: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2
常用寫作手法:象征、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過某一特點的具體形象,表達某種人和某種社會現象的本質特點。 例:《白楊禮贊》
白楊樹的偉岸、正直、樸質,不缺少溫和而又堅強挺拔的內在風格不但“象征了北方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突出本體的主要特征。 例:《白楊禮贊》
開頭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西北高原的雄壯,襯托出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與海鴨、海鷗、企鵝的卑怯形象作對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爭的鮮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 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淋漓盡致的描摹百草園聲色趣俱全的景觀和三味書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場景,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和不滿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寫事物,突出其特點,并以此設喻,表現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楊禮贊》
以白楊樹比喻北方軍民,以白楊樹正直、樸質、嚴肅、挺拔、力爭上游的特點比喻北方軍民為我國的解放事業而抗爭、戰斗的頑強精神。
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更突出地強調事物的特征。 例:《白楊禮贊》
先說白楊樹不是“好女子”,而后稱頌其是“偉丈夫”,更突出的強調了白楊樹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神韻
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叫議論文,也叫論說文。這種文體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報紙雜志中的社論、評論、雜感等,還有生活中的演講、辯論等都屬于這種文體。
議論文有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一篇議論文,無論是立論、駁論還是兩者相結合,都有明確的論點。議論文的論據包括事實和道理兩種基本形式。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那么,怎樣閱讀議論文呢?
一、找準論點論點是作者對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有些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儉以養德》;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論點,如《談骨氣》一開頭就提出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出現在篇末;有些文章則是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對論點的表述不很集中,這就需要讀者從諸多的信息中篩選提取,歸納概括。
二、分析論據論據是被論點統率,為論點服務的。常用的論據有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
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為社會所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警句等。
三、明確論證方法論證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四種: ①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②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③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做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④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來證明論點。多數議論文綜合運用幾種方法。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3
認識修飾句子的方法
1、比喻句
常用的比喻詞有“好像”“猶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變成”“是”等代替比喻詞,如: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比喻句的特點是:本體和喻 體有些相似,并且本體和喻體是不同類的。所以有比喻詞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長得好像她媽媽。(X)
2、擬人
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像人一樣。如:青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此句用“告訴”“快樂”等寫人的詞語來寫小動物。
3、夸張
故意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地描述。如:(夸大)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縮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樣鍛煉。
4、排比
把意思相聯、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大體相等、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天山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傳到大河長江之南,使全國的人民心一齊歡躍起來。
5、設問
自問自答。如:海底是否沒有一點兒聲音呢?不是的。
6、反問
無疑而問,問而不答,答案暗含在問話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問
提出問題。如:今天你去圖書館看書嗎?
比喻句:碧綠的海面,像絲綢一樣柔和,微蕩著漣漪,真美!
擬人句:太陽揭開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視著大地。
排比句:青蛙叫起來,無邊的田野如沸如騰,如鼓角齊鳴,如風潮迸涌。
反問句:光是學習優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學生”嗎?
夸張句:桂花十里飄香。
設問句:小明為班級做貢獻,是為了老師表揚嗎?不是的,他是誠心誠意為班級做貢獻。
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三)
掌握部分標點符號的用法
1、句號(。)
陳述句的末尾停頓用句號。如:請你稍等一下。
2、問號(?)
問句末尾的停頓。
3、感嘆號(!)
感嘆句末尾的停頓。如:這兒風景真美啊!
4、逗號(,)
一句話中間的一般性停頓。如:他來了,又走了。
5、分號(;)
一個句子中,并列的分句之間用分號。如: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珍珠,冒到中途又歪下去了;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大水泡。
6、頓號(、)
句子中并列關系的詞語之間用頓號。如: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是我國的四大河流。
7、冒號(:)
表示提示性話語之后的停頓,提起下文,表示后面還有話要引起注意。如:她說:“我明白了。”
8、引號(雙引號“ ” 單引號‘ ’)
引號的三種用法:
A、表示直接引用,引用別人的話或書刊等的話。
如:她說:“我明白了。”或:樓的前面掛著“鎮隆中心小學”的牌子。
B、表示強調,引起注意。
如: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
C、表示意思否定。
如: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注:引號里還要用引號時,外面一層用雙引號,里面一層用單引號。如: 他問老師:“老師,‘置之不理’的‘理’字是什么意思?”
9、省略號(……)
省略號有四種用法:
A、表示引文內容的省略。
如:我讀了“漁夫皺起眉……別等他們醒來”這一段,心里很感動。
B、表示例舉事物的省略。
如:動物園里有白熊、大象、猴子……
C、表示話沒說完。
如:指導員傷心地說:“我沒有把你們照顧好,你們都瘦得……”
表示聲音斷斷續續。如:“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兇,真叫人害怕。”
10、書句號( 《 》 )
表示書籍、報刊、文章、影視劇等的名稱出現在一個句子中的時候,這些名稱應用上書名號。如:昨天,我讀了《林海》這一課,還看了《惠州日報》和《西游記》。
11、破折號(——)
破折號有三種用法:
A、表示解釋說明。
如: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B、表示意思的遞進或轉折。
如: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C、表示聲音延長。
如:“嘟——”火車進站了。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4
說明文文體知識要點
(1)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說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稱為說明文。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平實,簡潔。
(2)說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事物間相互區別的標志。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有總說后分說,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結果,由現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作解釋,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用數字,列圖表。
(5)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和內容分有:說明實體事物和說明抽象事理兩大類。說明文按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分有: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6)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區別在于:平實性說明文純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樸實簡明,內容具體,切實使人讀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學的各類教科書。科技信息資料,實驗報告,說明書等。文藝性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輔以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辭方法,形象化地介紹事物或闡述事理,使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藝術的享受,這類說明文通常稱知識小品或科學小品。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三)
議論文文體的知識要點
(1)生活中少不了議論,講道理,發表意見就是議論。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議論文。
(2)議論總要提出看法或主張,這種看法或主張就是論點,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就為論據,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即為論證過程。
(3)用以證明論點的材料有兩大類:事實材料(事實論據)即確鑿的事例;史實;統計數字等。理論材料(道理論據)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學原理;自然定律;馬列毛澤東思想。
(4)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式:立論,駁論。所謂立論就是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駁論就是批駁錯誤的觀點。
(5)一事一議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借事發表議論,就事說明道理。而從“事”到議。又必須理出并把握兩者的聯系點,才可順理成章地展開議論,這事“一事一議”的關鍵。
(6)議論文常見的有幾種樣式:社論,評論,學術論文,專題討論,雜感,隨筆以及側重于議論性的講演詞,書信等。在以上樣式中,有理論性較強的,有文藝性較強的。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5
一、記敘文閱讀規則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14、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5、賞析句段從三方面考慮:內容(寫了什么,選材有什么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總結大全 篇6
中考必背的成語
01、暗送秋波:既指有情人暗中眉目傳情,也指含蓄地給另從傳遞消息。也指獻媚取寵,暗中勾結。
02、按圖索驥:既比喻辦事機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線索尋找。
03、拔了蘿卜地皮寬:比喻為了行事方便而把礙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為了擴展地盤而排擠別人。
04、黯然失色:暗淡地失去光澤,形容相形之下顯得遜色,也形容神情沮喪,無精打采。
05、哀而不傷: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也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
06、不絕如縷:像一根似斷未斷的細線那樣,形容事情十分危急。也用以比喻聲音徽弱,或某種技藝后繼乏人。
07、不翼而飛:比喻言論或消息流傳得極快;也用以指東西丟失。
08、鞭辟入里:形容言辭或文章說理透徹,也形容領會深刻。(鞭辟:鞭策;里:里層)。
09、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覺。也指不懂得人情世事。
10、不怕官,只怕管:指直接管的人要比官更有權威。也指在人管轄之下,一切只能聽命于他。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現也比喻不經歷最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
12、比翼雙飛:比喻夫妻恩愛,朝夕相伴。也比喻互相幫助,共同前進。
13、兵強馬壯:形容戰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勢力的強大。
14、不贊一詞:指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也指一言不發。
15、不登大雅之堂:大雅:舊時指對文學、藝術有一套“雅正”標準的人;堂:廳堂。意思是粗俗的文藝作品是不能拿到大雅之人的堂前去觀賞的。有時也指沒有見過大場面的或不配參與大場面的人。
16、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道教傳說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17、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壯而不在乎眾多。也比喻要求質量而不能只講數量。
18、不到黃河心不死: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19、不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20、百發百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彈無虛發。泛指射擊技術高明,每發必中;也比喻對事惰的預料有充分把握,從不失算。
初中語文必背知識點(三)
1.《論語十則》中,指出學習與思考必須緊密結合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借題發揮,教育弟子勤學好問的句子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次北固山下》(王灣)中:“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新事物畢竟代替舊事物,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魅力。這句是:海日升殘夜,江春入舊年。”和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中,寫出鶯燕報春的句子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寫野花與春草的詩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西江月》(辛棄疾)中,暢談豐收,歡快之情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的詩句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5.《天凈沙·秋思》(馬志遠)中,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詩句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卒章顯志的詩句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6.《龜雖壽》(曹操)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7.《過故人莊》(孟浩然)中,描寫鄉村秀麗景色的詩句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表現對朋友、對鄉村的依戀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8.《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9.《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中,著重寫時間易逝,今日的感傷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10.李清照《如夢令》中,追憶郊游地點、時間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歸路的詩句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起承上啟下的詩句是:興盡晚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