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池上》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浮、萍”。
3、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教學重點:
1、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
教學難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蹤跡”等詞語感受詩人煉字之妙。
教學準備:
1、教學多媒體演示文稿。(文字、圖像)
2、師生查找詩人、詩作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1、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4、學生齊讀題目。
5、簡介作者白居易。
(1)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2)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讀準后鼻音:撐、艇、萍;
②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2)齊讀詩歌。
(3)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
①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
②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讓學生為“小娃偷采白蓮圖”起個題目)
③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④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默寫《池上》。
3、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板書設計: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按形聲字的特點認識要求會認的生字,會寫“浮萍”兩個字。
2、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
3、理解詩意,體會詩歌表現的童真童趣。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古詩,導入新課
1、你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古詩?
2、詩中的兒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活潑、可愛、天真)
3、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描寫兒童的古詩。板題,讀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 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交流學習生字新詞:
a.仔細觀察,本課的生字具有怎樣的特點?(都是形聲字)
b.復習兒歌:形聲字,好識記。形音義,有聯系。聲旁幫著表字音,形旁幫著辨字義。
c.學生根據聲旁識記字音。
d.學生根據形旁分析字義。
e.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3) 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 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 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讀詩句,一人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指名讀
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你想到了哪些詩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出示:小娃撐小艇
指導學生重讀紅體字,你讀出了什么?(讀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蓮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4)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配樂朗讀。
4、熟讀成誦。
5、教師小結:這首詩前兩行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美麗的荷塘圖,一個“偷”字用的極為傳神,寫出了小娃的頑皮、可愛,接著,筆鋒一轉,寫了他不懂得隱藏蹤跡,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條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著頑皮,天真中透露著憨厚,體現著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默寫《池上》。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浮、萍”。
3、理解詩句的內容,現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的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學重點:
①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
三、教學難點: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真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②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跡”等詞語感受詩人煉字之妙。
四、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激趣:讓學生把課堂中或課外學到的而且會背的古詩背給同學們聽,大家一起分享。
2、導入: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這就是《池上》。﹙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詩歌的作者是白居易,號香山居士,他是我國唐代有名詩人。他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學。
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懂大意。
看一看—-觀察課本插圖,圖文對照,揣摩詩意。
說一說——用自己的話說詩句大意、詩句之美。
寫一寫——寫出詩意美的感受。
2、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
⑴解字詞
撐: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進。
艇:比較輕便的船。詩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隱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葉子扁平,橢圓形或倒卵形,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葉子的下面生須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詩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采了白蓮蓬回來賞玩。他還不懂得該怎樣去隱藏自己不被人發現,那小船輕輕劃過,蕩開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條清清楚楚的水路。
設計理念: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通過讀來感悟詩的意境。
(三)、品讀感悟,欣賞詩美。
1、讀詩
⑴學生練讀。
⑵評價指點:朗讀要歡快,抒情,要讀出小娃的調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讀
2、說詩
⑴提出問題。
讀了這首詩,你的感受和體驗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學習成果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嗎?
⑵學生練說。
⑶教師引導指點。
①“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等。
②詩歌描寫了一位天真機靈、調皮可愛的小娃形象,通過他的動作、細節,表現了純真美好的童趣。
3、寫感受
⑴提出問題。
寫下自己對詩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體會。一兩句也行/
⑵交流評價。
設計理念: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中,我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讓學生在讀中產生獨特體驗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闡述自己的見解。讀、說、想、寫貫穿整個環節。
(四)、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古詩的美。
設計理念:古詩要能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池上》,并默寫。
2、用自己的話把詩的大意寫出來。
3、發揮想象力,為《池上》配上一副畫。
板書設計: 偷采白蓮回
池上 童真、童趣
不解浮萍開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疑點:
1池上:我看過《池上》的flash,覺得里面有一個顯著的問題,flash的畫面是一片江南煙水的湖面,但是詩的題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這樣一個細節大家都沒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辭海》里有三種解釋: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兒童,如娃娃。在唐詩中很少有單獨指稱的“娃”代表不做性別區分的兒童。我傾向于把“小娃”理解為小女孩。
3白蓮:這個毫無疑問,白蓮與紅蓮相對,是指的蓮花而不是蓮蓬。
4藏蹤跡:為什么要藏蹤跡,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蓮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澤之中,并沒有人管理,所以說像理解偷西瓜一樣理解偷蓮花是說不通的。但是在詩歌之中采蓮者卻往往是藏蹤跡的,那是因為從南朝時候開始,采蓮就成為一種風俗,因為“蓮”音同于“憐”,“藕”音同于“偶”,“絲”音同于“思”,所以采蓮與男女歡愛聯系在一起,而女孩子既渴求愛情,又難免羞澀,所以才會藏蹤跡。那么“不解藏蹤跡”或許只有在“小娃”指稱“小女孩”時,才說得通。小女孩情竇未開,卻學少女的樣子偷采白蓮,只有貪玩之心,并無羞澀之狀,一片嬌癡的小兒女樣貌躍然眼前。還有一種可能,那就要談到“池”了,池在洛陽東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蓮乃是從蘇州刺史任上帶回的進貢之物,所以名貴異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種解釋,便當大失風雅了。
學術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蓮”考:
學術手段之一其實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則是為了證明以上所說并非虛構。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說:“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島樹橋道間之……樂天罷杭州刺史時,得天竺石一,華亭鶴二以歸,始作西平橋,開環池路;罷蘇州刺史時,得太湖石、白蓮、折腰菱、青板航以歸,又作中高橋,通三島徑……每至池風春,池月秋,水香蓮開之旦,露清鶴唳之夕,拂楊石,舉陳酒,援崔琴,彈姜秋思,頹然自適,不知其他……
那么蘇州刺史任上的白蓮從何而來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上就有《東林寺白蓮》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我憐塵垢眼,見此瓊瑤英。乃知紅蓮花,虛得清靜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夜深眾僧寢,獨起繞池行。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彈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東林寺白蓮是不是白居易洛陽家池中的白蓮呢?這無從查考。但可以確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蓮乃是從吳地遷移的。它與白居易題詠的白蓮、白菊花、白牡丹一樣,都取清靜絕塵之意。
《六年重題白蓮》和《感白蓮花》都仔細講了白蓮花的來歷。
《六年重題白蓮》
素房含露玉冠鮮,紺葉搖風鈿扇圓。本是吳州貢進藕,今為伊水寄生蓮。移根到此三千里,結子今經六七年。不獨池中花故舊,兼乘舊日采花船。
《感白蓮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吳江濆。不與紅者雜,色類自區分。誰移爾至此,姑蘇百使君。初來苦憔悴,久乃芳氤氳。月月葉換葉,年年根生根。陳根與故葉,銷化成泥塵。化者日已遠,來者日復新。一為池中物,永別江南春。忽想西涼州,中有天寶民。埋歿漢父祖,孳生胡子孫。已忘鄉土戀,豈念君親恩。生人尚復爾,草木何足云。
詠家池白蓮之詩,在白居易集中有約十首。根據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想象白蓮池的景象了。一個三至四畝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陽家宅之中,其中半種紅蓮,半種白蓮。而蓮池為白居易退養之后談僧論道修身養性之所,而我們這篇名為《池上》的詩乃是《池上二絕》之二。那么《池上二絕》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組詩一般由多首相關聯的詩組成。各首詩之間在主題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來,《池上》的第一首寫的是山僧對弈,松陰清冷,時聞下子之聲,是靜中有動。第二首寫的是白蓮花開,小娃偷采,蓮隨船動的動中之靜。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細小之物,卻能使“浮萍一道開”可見原本池水之靜止,園林之岑寂,寫法正與“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相似。兩首詩一動一靜,一正一反,寫的是退隱塵囂之外的林園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蓮的又是誰呢?這個問題無法論證,只能猜想。但就算是猜想也得有風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還有這樣一首詩《看采蓮》“小桃閑上小蓮船,半采紅蓮半白蓮。不似江南惡風浪,芙蓉池在臥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這個臥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畝之池,未必艇船交錯,想此小蓮船也就是小艇罷了。我們雖不能說“小娃”實指“小桃”,但也不妨通過這首詩里透露的信息,遙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這里,大家也許會說:“原來學術八卦就是深文羅織之術”,世上池塘無數、蓮花無數、小娃也無數,憑什么這首詩的池上在洛陽,那首詩的池上就不能在吳江?我只能說,在對《白居易全集》作了相當于篩沙子的笨功夫之后,我發現,無論從詩歌寫作的時間、上下文、以及內容來看,那個《池上》就是洛陽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為《池上》的詩,寫的都是同一個地方,那個山僧呢,也就住在池邊的一間屋子里。所以,很抱歉,《池上》寫的的確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從鐵道游擊隊、洪湖赤衛隊來的蓮花叢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蓮花的經驗的確不適合這里。而那個小娃,也就不可能是鄉村湖上的野孩子,小小年紀就會劃船鳧水。那采白蓮的意蘊,一定是與某種愛美的心愿與年少的嬌癡有關。白居易的《吾雛》詩寫女兒阿羅“學母畫眉樣,效吾吟詠聲”,小小七齡已知自好,卻不懂嬌羞,與“采白蓮”而不知“藏蹤跡”也是一樣的。
那么,如果學術八卦不是深文羅織之術,是不是膠柱鼓瑟之術呢?現代文論早就呼喚作者隱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說什么沒關系,關鍵的是讀者讀出了什么。如果用更形象的話表述,就是說,白居易那個洛陽東南的池塘里發生的事情和我們有什么關系,讀者需要一首詩,能夠喚起我們普遍的經驗和內心的感動。所以,讀者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為微山湖或者洪湖?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為小兵張嘎那樣頑皮的野孩子。
當然可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要讀詩,而不是讀交通守則,那是因為有些東西,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要讓詩人替我們看,有些東西,我們的心靈感受不到,要讓詩人的心靈替我們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我們知道了,可是我們不知道還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漢樂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貿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己的經驗來理解文本,讀再多的詩也不能擴充我們的視野,不能靈敏我們的感覺,不能提升我們的靈魂。讓作者退到幕后,駕駛自己的想象在詩歌的情境里遨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如果你的經驗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蓮葉和鄉野頑童,在讀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蓮葉也可以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鄉野頑童之間也不妨偶爾有嬌癡小女學人采蓮,惹人愛憐。
忠實地還原作者的經驗,體驗作者的感受,才能夠捕捉到詩歌誕生的那個瞬間。詩人生命中的靈光一閃借此得以傳達。詩人是以直觀體驗駕馭詩藝的,因此,我們也只有在體驗的基礎上才能夠談論有關詩藝的話題。白居易寫得最多的詩,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樂府(如《賣炭翁》),而是通俗淺切的“白體”或“樂天體”,在當時,從長安到江西三千里間,販夫走卒和僧徒婦女無不傳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體”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淺切,而且饒有一種活潑的意趣。這一意趣是如何通過詩藝傳達出來的呢?
第一句“小娃撐小艇”就奠定了一種活潑的基調。古詩講求凝練,很少有一詩中一個字使用兩次,更不要說是在一句之中,而五言絕句總共二十個字,居然肯把首句拿出來重復,何況小艇的意思不是沒有其他詞語可以代替的,比如蓮舟,蟻舟。白居易為什么要這樣寫呢?一來,這是民歌、童謠的風格,民歌和童謠就是要不斷重復,比如“魚戲蓮葉中,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二來,小娃撐小艇,這句話似乎是一個小小的蹺蹺板,兩邊份量相當,一邊是小娃,一邊是小艇,以“撐”字的爆破音為中點,舌尖輕輕一躍,兩邊就跳動起來了。三來,“娃”和“舟”可能真的很小,但是作者極言其小,更多的是因為帶了一分憐愛,就像大人說“小孩子”可能這個孩子已經二十歲了,孩子說“小貓貓”,這個貓早就是老貓了。前文提到的《看采蓮》里面說“小桃閑上小蓮船,半采紅蓮半白蓮”,恰恰與這句一樣,也是模仿了民歌的風格,只因為是七言,而首句中間位置的是“閑上”兩字,所以聲調和意趣都變活潑為閑緩,“半采紅蓮半白蓮”是一個復沓,更增加了余歌再三的意味。從聲調上看,這已經是一支幽閑端雅的少女之歌。而“小娃撐小艇”以民歌的格調,蹺蹺板式的音節,兒童學舌般的“小小”重復,織成了活潑輕巧的幼女之歌。
“偷采白蓮回”,寫的如此簡單,如果說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乃在“偷”字和“回”字上。一來,采蓮回,而不是采蓮之后越墻而去,只能說明采蓮乃在自家之中,自家之中而謂“偷采”,大概這個“偷”就不能理解為“盜”,而要理解為“悄”。小女孩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下池采蓮花,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目中只有蓮葉、只有蓮花,早就忘卻了周圍的事情,當然也就不會注意她的舉動正在被大人看到。《池上》之一寫的“映竹無人見”是高僧修得的忘我,“偷采白蓮回”卻是兒童未諳世事時,天生的忘我。在白居易看來,這二者是可以等量齊觀的。如果我們再問一個無聊的問題,為什么她采的不是紅蓮而是白蓮,我想這里有一個無趣的答案,因為“白”是入聲字,是仄聲,要是紅蓮,格律就不對了。而白蓮恰巧更有一種純潔的象征,所以我們也可以生發以為,幼女的忘我出于童真,幼女的自好也出于天然,這都是值得贊賞,并且值得我們終生所求的東西。女孩因為年幼,所以離道未遠,道家要求“歸于嬰孩”,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啊。
“未解藏蹤跡”這一句話很有意思,它至少存在兩個層次。第一,知道藏蹤跡是應該的;第二,不知道藏蹤跡是可愛的。如果大人說:“你怎么天黑了不知道回來”,這句話預設的前提是“別人知道天黑了要回來”,所以“未解藏蹤跡”的前提是“別人知道要藏蹤跡”,采蓮要藏蹤跡,是因為采蓮的少女美麗羞澀,雖然私心希望美麗能為人得見,卻又因羞澀而不敢拋頭露面。所以越女采蓮秋水畔,也只能窄袖輕羅“微露雙金釧”,“芙蓉向臉兩邊開”的少女也只能“亂入湖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而哪怕芳心亂如藕絲,也只能“低頭弄蓮子”。古人認為情竇初開的少女應該是這樣嬌羞的。但是這個“小娃”是“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的幼女,她學化妝也好,學采蓮也罷,這些少女所為之事本身蘊涵的愛情追求和自身完美的希望在她是沒有的,她不知嬌羞,當然“未解藏蹤跡”,但是在一個大人的眼里,幼女的模仿之中,蘊含了她走向成熟的旅程。這旅程是不可避免,不可阻止的,因此這童真的嬌癡才顯得那么可愛可貴。
最后一句“浮萍一道開”很有意思。雖然我們才走過十五個字,但是詩人的內心已經經過了無窮的感慨。他用一個空鏡頭結尾,便留下了無比開闊的意境。試想“浮萍一道開”變成“浮萍隨舟開”,你會有什么感覺呢?會不會覺得有一點逼仄,有一點質實而少余味?“小娃撐小艇”是民歌的風格,它與民歌的手法一樣,生動又具體,但是詩歌需要一點煙水蒼茫,所以詩人最后回到文人詩的傳統,以虛景沖淡了質拙,以靜謐升華了活潑。詩人只帶我們去觀看一個片斷,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敘事是不完整的,但是詩人想告訴我們,那種打動了他,并被他認為可以寫出來打動更多人的東西,并不藏在事件之中,而藏在姿態之中。小艇歸來,池面的浮萍才讓開一道水跡,這是何等岑寂的森森庭院,而這道水跡又會在不久之后重新合攏,那小女孩的愛美之心,嬌癡之狀,和走向成熟的旅程沒有留下一絲蹤跡。一切都在靜謐之中。那個孩子不曾察覺老人的觀看,她沉浸在自己的喜悅和想象之中,那個老人也不曾打攪這孩子的想象。那是多么厚實的寂靜啊,穿透歲月, 橫亙于童年和老年之間。最后,沒入煙水,沒入暮色,唯有寂靜覆蓋大地。
《池上》教學設計 篇4
組織教學:
1、師生談話。
2、出示荷花池,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相關的詩句。
3、出示蓮蓬。……繼續欣賞。花……引出相關的詩句。“小荷才……”
4、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想干什么?(觀魚,采蓮)
一、導入。
讀題目。思考,池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過字詞關。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讀,其他學生聽;字音讀準了沒有。(有聽的要求)
評讀,她把字音讀準了么?
3、出示“撐”,撐小艇。
認讀生字。艇 解 跡 浮 萍 齊讀,
開火車讀。
同桌互讀生字。
生字魔方。去掉拼音
字 詞語:浮萍 蹤跡 小艇 解詞意:小艇在哪里?
4、田字格中的“艇”字分析。書空艇字,老師板書。比較“舟”字和“舟”字旁有什么不一樣啊?
5、學生寫兩個“艇”字。t:要留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子,一筆一畫的正確書寫。(教師巡視)
6、讀:小艇 浮萍——你見到過浮萍么?出示圖,找找,浮萍在哪里呢?(t:很好,你能到生活中去學習。)出示照片:浮萍 稍做分析 在本子上個寫兩個。(教師巡視,相機進行表揚)
三、讀
1、齊讀
2、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娃撐……回”假如你是這個小朋友,你會想什么。齊讀,自由讀。
4、t:你是怎樣的心情啊?
s;興奮的心情。
t:你讀讀。
s:
t:哦,你是暗暗的興奮是嗎?
s:
t;興奮的樣子是怎樣的呢?再來一次。
s:
t:哦,你看老師怎樣的讀的,我們用延伸來交流一下。老師讀。看到了么?
s:
一起讀。
還有怎樣的心情?
緊張的。
為什么?
因為……
那你讀一下好么?
生讀。
教師范讀,你感受到了興奮、緊張的心情了嗎?來一起讀。
“偷采”怎么采?
再來一遍。
我是快樂的感受。
那你就用快樂的語氣讀一讀。
老師小結了孩子的心情,要求學生——
現在用上自己的感受,你再來感受一次好么?
學習3、4句。
1、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么想。讀讀。
2、學生自由讀。
3、教師相機的問學生,孩子,你怎么搖手啊?由此過度到對這句詩的講解,比較自然。
4、出示圖。小娃的蹤跡是……s浮萍一道開。
5、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孩?能干的小孩——讀。活潑可愛的小孩——讀。小組讀。
6、小結: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看到了一個小朋友……暴露了。再來讀讀。s讀。
哦,原來池上發生了這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咱們一起來讀讀。
齊讀全文。
這首詩歌,要是白居易來讀,他會怎么讀呢?
1、教師范讀。(學生很多舉手,可以先讓孩子來讀)
2、當小詩人來讀這首詩。
3、一起來當白居易,好嗎?(齊讀)
(在引領學生讀的時候,老師多配上動作)
五、給畫配詩。
1、出示動畫,根據動畫來吟詩。自己先讀,再自告奮勇上臺讀。(這個辦法好,很輕易帶孩子進入詩歌的意境。學生也十分感愛好)
《池上》教學設計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6
《池上》教學設計二
這是21課《古詩兩首》中的首。它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形象傳神地描繪出鄉村小兒撐著小船偷采白蓮后,不知道藏匿行蹤悠然沖開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兒天真可愛的形象。
本詩對孩子們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于是教學時我采用自學探究的方式,讓孩子通過自讀感悟,討論體會到小兒的天真可愛。
一、以古詩導入。
1、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讀過或學過的描寫兒童的古詩。
孩子們說得很多。
2、說說這些詩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什么信息,你從中看到了什么樣的兒童?(天真、活潑、可愛)
二、學習古詩《池上》
1、出示《池上》
讀讀這首詩看看,你讀到了什么?
指名說,并讀出來。孩子們說讀到了可愛,頑皮
2、自由讀,說說從哪些地方你感到了他的這一可愛、頑皮?
孩子們自由讀著。
生:我從“不解藏蹤跡”中讀到的。看這個小孩子偷采了蓮耦,想要隱藏自己的行蹤,可是卻不知道該怎么做,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由船把浮萍分開后留下的一條水路。
生:我覺得不是想要,而是不知道要隱藏,這樣才突出小孩子的可愛。
生:我也贊成他的意見,你看圖上,小孩子看到船工過后留下了一道水路,一點也不著急,反而有高興的神色,說明他根本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行蹤。如果像所說,那小孩子看到身后的水路,應該很著急才是。
師:說得好,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希望我們同學在回答時也要像他們一樣,說得讓人信服。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那個孩子應該不是采的蓮耦,要是那樣的話,他一個人很危險的,下河到水底去采,他媽媽能放心嗎?
生:噫,那時候的小孩子都會游泳的。
生:是,我也認為小孩子不是采的耦,而是蓮蓬,你們看他的小船上放的都是蓮蓬。
師:你真會觀察,我們不僅要善于從文字中找到答案,還要善于觀察課文給我們的插圖。
生:那什么是蓮蓬?是蓮花嗎?
生:不是,是蓮花開謝后結的子,就是花里的花心了。蓮子就在里面,也就是種子了。
師:你懂得真多,不錯。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老師,我從圖上感覺到這個孩子偷采了蓮蓬后,一點也不難過,反而很高興,讓我覺得他非常可愛,也非常頑皮,也許他正為自己的的行為而得意呢?
師:哈,你真有想像力,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把這一可愛的形象寫出來了。現在我們再來讀讀全詩,讓老師聽聽你們能不能讀出小娃娃的天真可愛!
生齊讀。
三、小結全詩,引導孩子了解詩人白居易。
師;同學們,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可愛的天真頑皮的形象,你知道是誰寫的嗎?
介紹詩人白居易。
四、作業。
這一課有兩首,另一首也是描寫可愛的小娃娃的形象的。請同學們回家好好讀讀,看看你從哪里讀出了他的可愛,并試著展開想象進行說明。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池上》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謝靈運和謝眺;
2.了解南朝詩的基本藝術特色
3.品味兩首詩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煉字
二、教學重點
1.山水詩歌描寫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詩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學難點
古體詩的展開思路
四、教學過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發資料為準,教師作適當引導)
謝靈運:謝玄之孫,世稱“謝康樂”,政治失意,遂寫山水詩。
特點:外在平靜與內在不平靜的結合
意境幽深、明麗、孤峭
鮑照:“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語言富麗精美
有“有句無篇”之病
謝眺:又稱“謝宣城”,東晉謝安后代,“小謝”
特點:清新、流麗
情景交融
創作了不少新詩體(永明體)
產生于齊武帝永明年間、講究四聲搭配、對偶、用典、辭藻的詩
2.學生自讀,積累字詞句
1)字音
虬qiu2棲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疴ke2衾qin2昧mei4
褰qian1嵚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綺qi3霰xian4
鬒zhen3
2)詞匯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緒風:冬季殘留下來的寒風塘:堤岸索:孤獨
征:證明綺:錦緞練:白色的緞子洲:水中陸地
英:花方:將要罷:停止鬒:黑色頭發
3)佳句集錦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3.登池上樓
1)語篇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由潛虬飛龍感嘆自己不得志的艱難處境
第二部分:登樓遠眺見到生機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觸景生情抒發離群索居壯志未酬的傷感
具體:
潛虬飛鴻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處窮海(抒情)
臨窗遠眺殘冬已去
春草鳴禽生機勃勃(情景交融)
觸景生情無限感傷
離群索居竭力無悶(抒情)
2)寫作特點分析
情景交融:寫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舊去新來的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表現出詩人的喜愛與贊嘆
寫景自然貼切:寫活了春景,從色彩、聲音、氛圍、動靜多方面寫
3)提問:
寫“潛虬”、“飛鴻”的作用如何?為什么感到慚愧?
明確:寫潛虬、飛鴻的自由自在反襯自己處境艱難
“窮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確:表現了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獨具匠心的表達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變化,寫的真切動人。前二句專注人們對溫度的感覺來寫,新舊相對比,流露出送舊迎新的歡欣;后兩句抓住春草園柳鳴禽的色彩、聲音的特點來寫,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種活力。“變”字很傳神,對鳴禽做了一種動態的觀照,突出了昔時冷落而非熱鬧的特色。寫景中很明顯滲透了作者熱愛春天、熱愛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綜合全文,作者在寫作時持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為貴族,才華出眾卻被投閑置散,他感到不滿和無奈。另一方面,又盡力讓自己通過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來排除這種憂愁,從而達到“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終都不能真正超脫,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卻世事。
4.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點名主題,表明作者望鄉思鄉的話題
第二部分:描繪作者登山所見到的壯麗景象
第三部分:抒發作者眷戀家鄉的感情
運用句典點明望京(定基調)
繪聲繪色壯麗景象(繪美景)情景交融
觸景生情眷戀家鄉(抒感慨)
2)賞析
作者并不是望“長安”、“京縣”,為什么要寫“望長安”、“視京縣”?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明確:這兩句以王粲望長安、潘岳望洛陽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寫法,化用古人的詩句。
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景?
動靜結合。靜景:夕陽、澄江、雜英登,動景:喧鬧的小鳥
調動多種感觀:既描寫絢麗的色彩,也描寫美妙的聲音
運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練
寫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達對京城的留戀,景色越好,越舍不得離開。自然轉入對思念之情的抒發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妙在何處?
明確:這幾句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意境澄清、充滿生機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京城美景的熱愛和留戀。技巧高超:色彩和諧搭配、晚霞之紅艷、澄江之碧透、交相輝映;動靜有機結合,歸鳥之喧鬧,野花之茂盛,互為映襯。加之用了兩個貼切生動的比喻,將霞光比喻成彩錦,將澄江比喻成白練,令人感到美不勝收。
3)寫作特點
情景交融:緊扣“望”寫出了景象的壯麗,更加反襯作者的離情。“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樂”
寫景自然貼切:似乎不經意寫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對比,色彩相對,動靜相對;比喻生動具體;詞語選用非常好。“余”與“散”,“澄”與“靜”有內在因果關系。
《登池上樓》課堂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當一個人年輕時過著世家子弟富貴風流的生活,恃才傲物,渴求大展宏圖,又恰逢權貴斗爭激烈,仕途風波險惡,政治失意的時候,想當大官當不得,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高不成,低不就,這是一種怎樣的處境呢?
生:悲哀,郁悶,糾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來感受詩人的心境。【板書:標題】這一標題交代了什么內容?
生:地點——池上樓,事件——登樓
師:在同學們的印象中,詩人登樓會做什么呢?
生:吟詩,喝酒,聚會,抒情,看風景。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初讀正音,結合注釋理解字義。(多媒體投影)【提醒學生注音、難解的字義要標劃、作筆記】
生:齊讀詩歌。
師:同學們讀得很整齊,但是速度稍微快了點,語調舒緩是讀詩的基本原則,詩歌的朗誦還要注意節奏的變化和感情的把握。現在由老師誦讀一遍。
生:(鼓掌)
師:同學們為什么要給我掌聲呢?
生:有節奏。
生:有感情。
生:跌宕起伏。
師:同學們從朗讀中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生:憂郁、感傷、
生:郁悶、低沉、悲涼
師:這樣看來,這首詩是有抒情的詩句,除此外,還寫了什么?
生:寫景。
師:請同學們再一次自由朗讀,分別找出詩中寫景和抒情的詩句。同桌同學互相交流意見。
生:我找到了寫景詩句。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生:衾枕昧節候,舉目眺嶇嵚。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
師:同學們認為這四句都是寫景的嗎?
生:不是,衾枕昧節候,舉目眺嶇嵚這兩句詩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師:接下來請朗讀抒情的詩句。
生: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生: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生: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生: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
師:同學們認為這兩句詩寫什么內容?
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祿反而被貶到永嘉當太守,如今疾病纏身守著空蕩蕩的園林。
生:這兩句詩是敘事。
師:大家結合幻燈投影分別朗讀寫景與抒情的詩句。
生:(集體朗讀)
師:現在分兩大組討論,自主探究:第一組討論:這首詩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么特點?你最欣賞哪些詩句?請暢談你的理解。第二組討論:這首詩抒情的詩句表達了什么情感?這些情感前后有什么特點?請暢談你的看法。
生:(自由討論)
師:現在請第一組的同學展示討論的結果。
生:這首詩描繪了波瀾、山峰、陽光、池塘、青草、園柳、鳴禽等景物,這些由冬天轉向春天的景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最欣賞的詩句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兩句詩寫出了春天一派生機、生意盎然的景象。“生”讓詩人覺得生活很有希望。清脆的鳥鳴聲讓人心情舒暢。
生:我欣賞的詩句是“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這兩句采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人的心情由悲而喜。
生:我欣賞的詩句是“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放眼望去,波濤洶涌,崇山峻嶺,視野開闊。
生:“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俯仰高低,“飛鴻”有鴻鵠之志,展翅翱翔喻指詩人的雄心壯志。
師:季節變化、對比。接下來有請第二組同學展示抒情詩句討論的結果。
生:詩人悲傷的情懷。“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詩人內心感到慚愧。
生:“進德智所拙”,詩人官場失意。“退耕力不任”,詩人不甘心退回耕種,;陷入到了進退兩難的矛盾之中,心情悲傷。
生:“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寫出了詩人由歸隱之情。“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隱居的日子會孤獨,日子難過。
師:陶淵明歸隱時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十分愜意、愉悅。
生:謝靈運卻是孤獨、寂寞的。
師:這是由于詩人的出生背景所決定。(多媒體投影)
生:歸隱的日子會無聊、枯燥無味。
生:“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詩人擺脫了煩惱,擺脫了矛盾的困境,選擇了隱居,遁世無悶。
師:過一番思想斗爭之后,詩人以高亢的聲調收結全篇,得以解脫,“遁世無悶”!堅守節操豈止是古人能夠做到的,詩人的情緒從進退維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在這大約半年后,謝靈運終于以疾病為由,辭職歸隱于故鄉始寧的祖居。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出剛才分析的寫景與抒情兩方面的共同特點。
生:景物描寫由冬天向春天轉變,觀察角度是變化的。
生:詩人的感情由悲而喜,又由喜而悲,最后由悲而無悶。
師:寫景與抒情交替進行,詩人觸景傷情,情隨景的變化而變化。毛澤東說:“謝靈運這首詩,通篇反映出他內心的矛盾,‘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足見其是矛盾的。這恐怕與他的身世、境遇有關。他出身望族,自視很有本領,但一生不受重用,這首詩反映出他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想當大官而不能,所謂‘進德智所拙’!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退耕力不任’,說是種田沒有力氣。他這個人一輩子生活在這個矛盾之中。”(多媒體投影)
師:現在請同學來整理一下整首詩的思路。
生:詩人由眼前的潛虬、飛鴻生發了進退兩難的傷感之情,又因春天之景而感到欣喜,接著又因歸隱的獨居、離群而傷感,后遁世無悶。
生:詩人觸景生情,情隨境遷。
師:這是山水詩人最大的寫作特色,將情感融入景物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這一賞析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整首詩的感情理解比較透徹,現在請一位同學朗誦這首詩,注意把握詩歌感情變化
生:(配樂朗誦)
師:精彩。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反復朗誦,收集并鑒賞謝靈運的詩作,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登池上樓》練習題
1.下列加點詞注音有誤的一組是( )
A.差別(chā)灞涘(sì)澄江(chénɡ) B.飛甍(ménɡ)潛虬(qiú)豳歌(bīn)
C.流霰(xiàn)嶇嵚(qīn)拎包(līnɡ) D.褰開(qiān)參差(cī)蹇馬(jiǎn)
C項中”拎”應讀”līn”。
C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薄霄元宵九霄云外B.棲川棲息哂笑不止
C.衾枕沈陽飲鳩止渴D.時髦髡刑鬢發斑白
C項,”鳩”應為”鴆”。
C
3.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薄霄愧云浮云浮:指浮云。
B.臥疴對空林空林:秋冬樹木落葉而空蕩蕩,所以稱為”空林”。
C.池塘生春草池塘:是兩個詞,池,園池;塘,堤岸。
D.去矣方滯淫滯淫:久留。
A項,”云浮”應為”高飛的鴻鳥”。
A
4.有關詩句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白日麗飛甍”是寫在夕陽的照耀下,飛動的屋脊明麗多姿。
B.”參差皆可見”是寫京邑內的屋宇高低不齊。
C.”去矣方滯淫”的大意是就要離開京邑而長久地滯留他鄉了。
D.”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這兩句的大意是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懷念家鄉,誰能夠不變心呢?
D項,”誰能夠不變心”應改為”誰的黑頭
《池上》教學設計 篇7
設計意圖:
小學古詩教學要眼于培養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強調以讀為本,通過組織生動活潑、科學有效的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感知語言,感悟形象,體驗情感,體會情感,體會用意。遵循以下思路展開:激趣導入——初讀感知——品讀感悟——讀背體會。
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池上》寫鄉村孩童的天真可愛,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兒垂釣》中則有“映身”、“遙招手”、“不應人”。教學中要把詩句中寫景和敘事的畫面有機地結合起來,自然巧妙地過渡引導,使整首詩的意境渾為一體。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的生字:撐、艇、浮、萍、稚、側。
3、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練之美。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刺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下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
(1)讀準字音:撐、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詞語:浮萍。
(3)齊讀詩歌:說說池塘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再次自由讀詩。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蓮葉田田的,蓮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蓮蓬,就不經大人同意,撐著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生默讀,讀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體會孩子的質樸、純真。
(4)指導讀出情趣。
三、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
(讀、唱、演都可)
2、你還讀過哪些描寫荷塘、荷葉的詩句?
板書設計
21 古詩兩首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第二課時
一、理解課題。
分別講“小兒”和“垂釣”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
1、配樂范讀。邊聽邊想畫面。
2、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重點讀準:稚子、垂綸、借問。
三、讀課文,悟道理。
師:小孩正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師:你認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四、指導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21 古詩兩首
稚子 垂綸
小兒垂釣 怕得魚驚不應人
路人 借問
《池上》教學設計 篇8
教材分析:
《池上》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娃娃生活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瞞著大人偷偷地劃著小船去采蓮,采到白蓮后高興極了,竟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搖大擺地劃著小船回家去,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經過的痕跡。詩人白居易的詩向來追求“意求深,字求淺”的風格,整首詩雖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充滿童趣。第二句的“偷采”和第三句的“不解”,把一個頑皮、天真無邪的小娃娃形象寫得呼之欲出,活靈活現。
知識目標:借助拼音認讀5個生字,正確、端正地寫出8個字。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情感目標:感受詩中的童趣和古詩的意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以及對美好童年的珍視。 教學重點:認讀5個生字,正確、端正地寫出8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品析人物,抓住“偷采”、“不解”、“藏蹤跡”等詞語感悟詩中的童趣和古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邊讀邊想,邊看邊想,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圖片,談感受
2、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蓮花,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也來到池邊,還看見荷花池上發生的關于一個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 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來一位詩人,吟誦出這首詩《池上》
2、師: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課題)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課件展示學習要求:自由讀《池上》,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自讀檢查;
①合作學習字詞,指出需要注意哪些生字詞的讀音和寫法(我們要 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名字,還要注意哪些生字娃娃的外貌呢)
②學生當小老師教讀生字,重點指導“萍、艇、撐、蹤”等平翹舌音的讀法,教寫生字,注意“萍”是上下結構的字,“艇”右邊是“廷”。
③點名讀古詩 (正音,理清節奏)
④齊讀古詩
三、誦讀詩句,品析人物
孩子們,生字娃娃我們都已經成為我們的好朋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去認識詩中的那個小朋友吧。
1,初讀古詩,認識人物。
(通過古詩,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小朋友,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嗎?為什么?)給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
2、小組討論。
3、引導學生分析
預設:①“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由“偷”引發的爭議(天真活潑——不道德)
引導;
ⅰ角色感悟:如果你是那個小娃,你“偷采”了白蓮后 是什么心情呢,并用你的朗讀將那種心情表達出來
ⅱ看圖片,說人物,體會兒童的可愛
ⅲ教師質疑: “偷”畢竟不是一種好的行為,連這里的小娃也知道,而我們的大詩人白居易為什么還要花筆墨去描寫這樣一個“不道德”的小娃呢?
預設:②“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品析詞語“不解”“藏蹤跡”體會兒童的天真無邪 ⅰ讀懂了什么:理解詞語和詩意
ⅱ看到浮萍開了,你會怎么想?(替小娃擔心、著急) 學生讀出這種心情。
ⅲ小娃想到這些了嗎?為什么?(因為太高興了)能高 興地讀讀這兩行詩嗎?
ⅳ你覺得這是怎樣的小娃?(天真、可愛) ⅴ帶著感情,同桌互讀,抽生朗讀,一邊想象畫面一邊 讀詩句。
《池上》教學設計 篇9
21、古詩兩首一、 抄寫兩首古詩。 二、 解釋字詞。1、池上: 2、艇: 3、解: 4、一道: 5、蓬頭: 6、稚子: 7、綸: 8、垂綸: 9、側坐: 10、莓苔: 11、草映身: 12、借問: 13、遙: 14、 應: 三、 說說詩句的意思。1、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小孩不懂得藏匿行蹤,悠然自得地沖開浮萍撐船回來,只見身后浮萍分開,一時合不攏。 2、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過路的行人要向他打聽道路,小孩老遠就招手,意思是讓過路人靠近一些,因為怕嚇跑魚兒,他不敢馬上回答。 四、 填空。1、這兩首詩都生動地描繪了鄉村兒童天真淳樸的形象,表現了童心的可愛、鄉村生活的情趣。2、《池上》是 代 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 的情景。前兩句寫小娃偷采白蓮,表現了小娃的天真調皮,這是寫事;后兩句用“浮萍一道開”寫出了美景,這首詩由事到景,景中抒情,飽含著作者對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我們還學過白居易的《 草》: , 。 , 。《憶江南》: , 。 , ?3、《小兒垂釣》是 代 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 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重在寫形,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后兩句重在寫神,寫路人借問,小孩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
《池上》教學設計 篇10
《池上》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小詩,秉承白居易詩作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動靜結合,簡單幾筆勾勒出一個小孩兒偷偷采蓮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隱藏蹤跡的頑皮、可愛的形象。
整體來看,這首古詩難度不大,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欣賞一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畫描述一下畫中的景色,接著再結合教材上的插圖,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上學期學過的《江南》,學生很快進入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明確了朗讀的三個層次,運用范讀、跟讀、自由讀、連麥指名讀,問答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能讀準字音,感受停頓,讀出節奏,讀出趣味的情感。同時,抓住“偷”“解”“藏蹤跡”等關鍵詞,體會小孩的天真可愛,感悟作者的情感。
識字寫字環節,對易錯的平舌音和翹舌音重點指導,識記字形時,利用構字規律識記以及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組詞識記。需要書寫得生字共兩個“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然后出示動畫,書空筆順,強調書寫需注意的細節和難點,隨即讓學生進行描紅并書寫。
《池上》教學設計 篇11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偷采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存在問題。
現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側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覺,有“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后兩句,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么,孩子就有什么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遙招手,怕魚驚”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著非常有意思的創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么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著“偷”,詩外有著“打”,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偷“,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在孩子也有著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么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著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于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著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獲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里,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寫著孩子們的童年事,記錄著他們的頑皮,記錄著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于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池上》教學設計 篇12
星辰實驗學校 周偉華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21課《古詩兩首》,課前老師布置大家預習了課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們知道編輯老師為什么要把這兩首詩安排在一起嗎?
(出示兩首古詩)
生1:這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的兒童。
生2:我想因為都是寫的小孩子,所以編輯老師把他們放在一起了。
師:對,是這樣的原因,今天我們就要同時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的詩。有人說童年是一支快樂的歌,童年是一幅美麗的畫,童年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一起走進古詩的童年中,去尋找童年的快樂。
二、讀詩。
師:這兩首詩大家都預習了,那這兩位作者你們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一下嗎?
生1:我來介紹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著名詩人,他一生寫了許多詩。白居易寫的詩常常讀給小孩和老奶奶聽,所以他寫的詩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時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詩人。小時侯家里很窮,但是他仍然用功讀書。其中,我們知道的有四首詩比較有名。)
師:同學們說得很清楚,看來課前預習花了很多工夫。老師課前也搜集了有關資料,比較簡潔,大家一起讀一讀。(老師出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寫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一生寫詩3600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胡令能:唐代詩人,其詩富有生活氣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詩流傳至今。)
(生齊讀)
師:了解了作者,現在來讀詩,大家會讀嗎?要不,你們先在下面練習一下吧。
(學生先練讀,老師再指名讀, 中間給“得”、 “應”兩個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齊讀。)
師:光會讀正確還不算會讀,還應該讀出詩的節奏來。大家看,這兩首詩的節奏會一樣嗎?為什么?
生1:這兩首詩的節奏不一樣,因為一首是一行五個字的詩,一首是一行七個字的詩。
生2:我知道一行五個字的詩叫五言詩,一行七個字的詩就叫七言詩。
師:你們懂的真多,對,它們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你們看,這兩首詩都是四行,這樣的古詩就叫絕句。《池上》就是五言絕句,簡稱五絕,那么《小兒垂釣》呢?
生(齊):簡稱七絕。
(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講解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知識。)
師: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分別要讀出什么節奏來呢?大家讀一讀,可以用鉛筆在詩上劃“/”作記號。
(學生各自練習朗讀,并且根據練習時的節奏用鉛筆在書上做記號。
師:拿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池上》?
生1: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師:(根據學生所讀,用粉筆在黑板上給詩做上記號)
生2: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師:這種節奏讀得也可以,但老師提醒你,誦讀古詩的時候,不要一字一頓地讀,這會破壞古詩的韻味,要注意聲斷氣連,像老師這樣,你們聽——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大家一起來練讀一下。
(生齊讀,注意到了怎樣運氣。)
師:對,這樣聽起來感覺很好。這首詩還有其他節奏嗎?
生:沒有了。
師:那誰來給大家讀讀《小兒垂釣》?
生1: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生2: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同學們剛才誦讀的節奏都是可以的,現在,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節奏誦讀兩首古詩,并且再次提醒大家聲斷氣連。
(學生能夠各自用心有節奏地練讀。)
師:這樣就讀出詩的節奏來了。同學們覺得這樣讀有趣嗎?
(學生搖搖頭看著老師)
師:老師想出一個辦法,可以讓你讀詩有趣一些。你們看——
(師拍手讀詩,生跟著念)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師:這樣讀有趣一些吧?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形式讀詩?
生1:我想用一邊跺腳一邊讀詩的方式來讀。
(學生一邊跺腳一邊讀,其他學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著讀。)
生2:我想一邊拍桌子一邊讀。
(學生一邊害羞地拍桌一邊讀,其他學生也情不自禁地邊拍邊跟著讀。)
生3:我想一邊打響指一邊讀。
(老師和同學們幫助他一邊打響指一邊讀。)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好幾種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個人讀的,可不可以采用兩個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們最喜歡的拍手游戲,也可以邊玩邊讀詩呀,我們一起來!
(學生興奮地兩兩組合,邊拍手邊讀詩,興致勃發!)
……
師:同學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來把讀詩變得有趣,現在,你們就自由選擇最喜歡的方式,把這兩首詩都美美地讀一讀。
(學生興致勃勃地用跺腳、拍桌子、拍腿、兩人拍手……等形式誦讀兩首詩)
(老師在學生練習了一段時間后,指名讀。)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手舞之,足蹈之,搖頭晃腦,你們覺得這樣讀詩讀得有趣嗎?
生(齊):有趣極了!
師:那以后,你們也可以用多種形式,把詩讀得有趣一些,讓學古詩變得輕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詩。
師:這兩首詩我們都會讀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生:不,我們還要知道詩的意思。
師:對,我們還要了解詩中寫了什么。你們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意嗎?
生1:我們可以查字典 和一些工具書,了解詩的意思。
生2:我們可以再看看書上的插圖,書上都配了圖畫。
生3:我知道我們的《同步拓展訓練》上有詩的全部解釋,讀了就知道意思了。
生4:實在弄不懂的還可以請教老師同學。
……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那現在就用這些方法試一試自己理解詩意,再把你從詩中讀懂的意思講給你的同桌聽,如果有問題同桌討論,兩個人都不能解決再請教老師。
(老師在教室內巡視。為學生解決困惑的地方。沒有發現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
四、品詩。
(一)品讀《池上》。
師:兩首詩簡單明了,一讀就懂,但僅僅懂得詩意還遠遠不夠,因為一首詩一幅畫,一首詩一段情,讓我們來細細拼讀這些詩句,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先來品讀《池上》這首詩。都說詩中有畫,讀了這首詩,如果讓你來給詩配上一幅畫,你會畫上哪些景物?
生:我會畫上一個小孩,一條小船,還有白蓮,一些浮萍。
師:老師根據你們所說的景物,把這首詩改了改,(出示“ 娃撐艇 偷白蓮 不解藏 一道開”),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感覺你改得更簡單了,但意思沒有改變。
生2:我感覺你改的比原來的詩更簡潔,但意思好象更清楚了,讓人一讀就知道詩中寫了什么。
師:是呀,老師給詩減了一下肥,這就叫把詩讀瘦了。字數少了,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卻更大了。現在請同學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閉上眼睛……
情景創設:(幽雅的古箏曲輕柔地響起——老師輕輕地描述:
一個夏日的清晨,幾朵白云悠閑地飄浮在瓦藍瓦藍的天空,初升的太陽明媚地照耀著大地,湖面吹來陣陣涼爽的清風,滿池的荷花開的格外嬌艷……
同學們,這美麗的情景你們看到了嗎?這是一池怎樣的荷花?這個小娃娃又是怎樣偷采白蓮的?選擇其中一個情景美美地寫下來。
生:(在音樂聲中盡情想像,靜靜地描寫。)
師:同學們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筆了,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畫面。
生1: 盛夏,那些荷花在水面上嬌艷地開放著,一陣微風吹過,清香撲鼻而來。在碧綠的荷葉的襯托下,荷花是那樣的迷人。它們有的還是花骨朵,有的已經開放,給人以純潔雅致的感覺。這真是一幅絕美的畫啊!
生2:碧空如洗,艷陽高照,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么誘人啊!一位五六歲的小孩劃著小船在偷采白蓮,他迅速采了幾個,準備回家。小艇從池塘上劃過,形成一條“池上小道”。小娃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生3:夏日炎炎,池塘里盛開著清香誘人的荷花。嬌滴滴的,這真是一個陽光快樂的早晨。看,那邊的綠色身影是個小孩兒,他禁不住荷花的清香,蓮蓬的香甜,偷偷地采了好幾朵荷花,然后撐著小艇快速離開。他越劃越遠。可是他不知道身后綠綠的浮萍一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生4:
……
師:同學們你們真會想象,在你們的筆下,我感覺白居易寫的《池上》仿佛變成了一副活的畫向我們走來。此時,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娃?
生1:我看到了一個調皮又非常可愛的小男孩,他偷偷地采了蓮蓬回來,他真勇敢。
生2:這個小男孩偷采白蓮可能是為了品嘗里面的蓮子,可是大人又不肯讓他一個人去,他只好偷偷地去,我覺得他很機靈,是個小調皮。
生3:我看到了一個天真的小男孩,他想到去偷白蓮,可是不知道怎樣讓自己的蹤跡藏起來。
師:如果他知道偷了蓮蓬還會藏了蹤跡,你們還覺得他有這么可愛嗎?
生:那就會覺得他是個有心計的孩子了,不那么可愛了。
師:是呀,正因為他的天真無邪,才會偷采蓮蓬而不解藏蹤跡啊!你們喜歡這個孩子嗎?那就帶著你的喜愛之情,讀這首詩。
(生有感情地誦讀《池上》)
(二)、品讀《小兒垂釣》。
師:詩中有畫,詩中有情。剛才大家用手中的筆再現了《池上》這幅畫,現在我們再細細品讀《小兒垂釣》,展開想象,然后,你們試著用表演,讓這幅畫活起來,好不好?
生(興奮地):好!
(各自讀詩以后,同桌互演)
師:哪一組同學為大家來表演?
師:(學生表演了一遍以后,老師采訪那個“小兒”):請問,你不說話卻擺擺手是什么意思?
生:我正在釣魚,搖手表示我不知道,請他快走,不要影響我釣魚。
(另一組學生上臺表演)
師:請問,你先搖搖手,后來又向他招招手是什么意思?
生:搖搖手是叫他不要吵,影響我釣魚,我招招手是想讓他走近一些,我可以輕聲地告訴他。
師:哦,你真是個好心的孩子。同學們,此時,你從他們的表演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兒?
生1:我看到了一個專心致志學釣魚的小孩子。
生2:我看到了一個很認真釣魚又心地善良的孩子,他肯熱心幫助別人。
師:你們喜歡這個小兒嗎?帶著這份喜愛之情,誦讀這首詩。
(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師小結:《池上》和《小兒垂釣》分別給我們描繪了這樣兩個知道偷采白蓮卻不知道隱藏自己蹤跡以及小小年紀學釣魚的農家小兒,問問自己,你更喜歡哪個小兒?為什么?
生1:我喜歡《池上》里的小兒,我認為童年就應該像他那樣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生2:我也喜歡《池上》里的小兒,我不喜歡死板板只會讀書的孩子,像他那樣劃船采蓮,多么幸福的童年啊,可惜,我們做不到。
生3:我也喜歡《小兒垂釣》里的小兒,他那么專心地做一件事,心地善良,我喜歡他。
……
師: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歡的那個小兒,想把他們留在自己的腦海中嗎?那就有感情地背誦下來。
五、拓展。
師:喜歡他們不僅可以背,還可以唱。大家聽——(老師出示《小星星》和《鈴兒響叮當》的伴奏曲,輕松歡快的旋律,一下子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大家把詩填進去唱。
學生們高興地唱了起來。
師:古詩中還有許多寫小兒的詩,都描繪了他們的天真爛漫,老師搜集了幾句,讀一讀。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
——楊萬里 《宿新市徐公店》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高鼎《村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袁枚 《所見》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師:下課后,你們也去搜集描寫兒童的詩句,用我們今天學古詩的方法去讀、去想象、去唱。
《池上》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端正地書寫課后的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詩中的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所表現的童趣。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片、描述課文內容的掛圖(或課件)。
學生:收集詩人白居易的有關資料和關于兒童生活的古詩,彩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最喜歡玩的游戲是什么?(彈珠子、拍球、滾鐵環、丟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螞蚱、養蠶、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撈螃蟹、挖蚯蚓……)
2、你們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們玩什么嗎?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古詩,看有沒有寫關于那時候小孩生活的。
(背誦《小兒垂釣》、《村居》,品味詩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師將和你們一起學習一首寫古時候小孩情趣的詩,它叫——
板書課文題目:《池上》
二、初讀全詩,了解大意
1、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你了解白居易嗎?給同學們說一說。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詩人,與李白、杜甫齊名,一生寫了2 800多首詩。
(2)白居易與顧況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了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聽說他名叫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當讀到白居易詩中寫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寫成詩后,都要把詩讀給老人聽,所以他的詩人人都聽得懂,都會讀。
2、教師:《池上》這首詩也非常容易讀,愿意自己把它讀通嗎?
3、請學生自由讀古詩,在難讀的字下面作上記號。
4、教師:把你認為難讀的字告訴同桌,請他教你讀。
5、教師:你認為哪些字難讀,能提醒一下同桌嗎?(“撐”、“艇”、“萍”都是后鼻韻。)
6、抽讀生字卡片,讀得好的同學教全班讀。
7、指名讀全詩、互相評價。
8、齊讀全詩。
過渡:讀古詩,不僅要把字音讀準,還要讀出詩的停頓。
三、再讀古詩,讀出停頓
1、教師范讀,請小朋友用“/”標出詩的停頓。
2、與老師標出的停頓對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標正確。
3、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4、請能正確讀出停頓的同學讀給大家聽。
5、全班齊讀。
四、細讀古詩,體會詩意,品味情趣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是誰?在干什么?允許學生多元解說,只要說得有理就行,說得不對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導學生在自讀古詩中得到答案。
2、自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討論解決。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借助圖畫、實物幫助理解;也鼓勵學生互相幫助。
第一、二句“撐”可先擴詞再對照掛圖理解:撐——撐傘、撐開、撐船、撐桿跳遠……對照掛圖不難理解是“撐船,劃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輕小的船;聯系“撐”的意思也可理解。
3、討論:從“偷采白蓮”你想到了什么?
(1)碧綠的荷葉,映著雪白的荷花,實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愛之情才去偷采白蓮。
(2)小孩擔心別人不讓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頑皮……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句,讀出小孩對白蓮的喜愛之情,讀出小孩的頑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換詞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蹤跡”可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就是“行動留下的痕跡”。“浮萍”可借助圖片和資料來理解。“一道開”用想象畫畫的辦法理解。
5、討論:從“不解藏蹤跡”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這么多白蓮,采一些沒關系,用不著躲躲藏藏。
(2)采白蓮是因為愛白蓮,用不著藏蹤跡。
(3)小孩采到白蓮,高興得忘了藏足跡,天真無邪,很可愛……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句,讀出小孩的天真無邪。
五、給詩配圖,加深理解
1、給詩配圖,師生評價。
2、根據配圖,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六、背誦古詩,拓展交流
1、根據自己所畫的圖背誦古詩。
2、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
七、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描描寫寫(課后第3題)。
觀察、交流寫好生字的關鍵點,學生練習時教師巡視評議,相機激勵。
2、填空,再讀一讀(課后第2題)。
3、請學生把自己想寫的詞語或句子寫一寫(積累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