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景物特征的攝取
景物特征的攝取
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態,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形態客觀存在著。要把景物描寫好,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景物的形態特征
景物的形態特征包括景物的客觀存在形態以及靜態與動態等。
例,趙麗宏的《雨中》的一段描寫:“水淋淋的馬路,像一條閃閃發光的綢帶,在初夏的綠蔭中輕輕地飄。過往的車輛,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一群剛剛放學的孩子撐著雨傘,仿佛是浮動的點點花瓣。”句中,像“綢帶”、“小船”、“花瓣”,抓的是景物的形態特征,“發光”、“飄”、“浮動” 抓的是動態特征。
景物的聲音、色彩、光澤、氣味等特征
例,朱自清的《春》中關于“春花”的一段描寫,作者抓住了景物的色彩、氣味和聲音,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同一篇文章中,“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除了抓色彩外,還抓住了景物的光澤。抓住形態特征,可以更形象地描繪景物。
各景物點之間的關系和比例
即景物的點面關系、空間順序和相互所占空間位置的大小、高矮、長短和寬窄等。
在同一景物中,各景物點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獨立的。它們的大小、高矮、長短和寬窄等又都是互為比例的,只有注意這些關系和比例,景物才立體完整。
假設我們去頤和園游覽,來到昆明湖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湖光山色圖,然后才注意看一個個景物點:高處的萬壽山,佛香閣、銅亭,……低處,湖面上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石舫、南湖島、游船;湖岸上,銅牛、長廊、碼頭、藕香榭、玉瀾堂……所有這些景物點,在整個景物面上,都是相互依存,
互為比例,各有各的空間位置。只有注意觀察攝取這些景物信息,才能在大腦中貯存立體完整的畫面。
同一景物,在外界條件影響下,所呈現的不同特征
同一自然景物或人文景觀,在風霜雨雪、春夏秋冬、晝夜晨昏等不同季節和時間范圍內,一定會在原來的基礎上,發生相應的變化,即帶有某種微妙的差異性,如果不注意這些變化,就抓不住景物特征。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楊朔的《香山紅葉》,分別突出了“春”“冬”“夏”“秋”帶有季節性的景物特征。
寫景,都有一定的立足點。立足點不同,觀景的角度就不同,景物所呈現的狀態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觀看同一景物,隨立足點的變換,也會有遠眺、近觀、仰視、平覽和和俯瞰等視距和視覺的變化。
只要我們牢牢抓住景物特征,就一定會把豐富多彩的景物畫面,深深貯存在我們的大腦記憶庫中。一旦我們需要時,就會生動形象地反饋出來,使我們的筆下生輝,使我們的文章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