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新體驗
新的課程理念給作文教學也帶來新的挑戰。在這語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進作文教學是值得研究的。新課程作文教學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學經驗,而是批判的繼承和發展。一切理念的創新都是來源于實踐的,新體驗是說在作文教學中獨特的感受。體驗之一 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
過去的作文教學實在是忽視了學生的想象,認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學生多少創造力。小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喜歡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學生內心世界真實的反應,表達了他們的童真童趣。例如,學生把彎彎的月亮,有的想象成在太空中飄游的小船,有的想象成星星的搖籃,有的想象成媽媽的笑眼。這些賦有詩情畫意的想象是多么的純真。
在實踐的教學中能讓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很難,一般學生從選材上不是問題,難就難在把內容寫具體,其原因一是學生積累沉淀少,二是對選材所經歷的事回想起來印象模糊。有經驗的學生就把所寫的事進行了藝術的加工和再創造(也就是加上了想象),這樣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感細微了。當然,想象不是漫無邊際的,應是合情合理的,表達內心真實的情感。
●作文中的想象和想象作文還不是一回事。
體驗之二 作文走向生活
生活既是作文,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讓學生把這豐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獨特的感受表達出來?墒窃趯嶋H的教學中學生總是表達不好,其原因之一學生在生活中不會積累和沉淀。另外教師急于成功,“逼”學生盲目的選材、表達,由于學生缺乏心理準備和背景氛圍,所以導致學生作文表達空洞,感受不深。
作文與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系,需要一個課前準備的問題(當然不都是這樣,因材而異),比如寫活動場面的,可事先讓學生參觀、游覽、參與、實踐,這樣就有了鮮活的素材,寫起來也得心應手。因為這是學生臨近的體驗,印象深。
●帶著問題走向生活,由生活走向作文
體驗之三 內容相對集中一點
我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寫同一題材內容的作文時,表現出來的興趣比較高,因為他們有相同的體驗,只不過表達的角度不同。所以他們在討論、評議的時候,有說不完的話,提不完的問題。由于內容集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和交流就變得豐富了。當然可能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展示,但不要緊,作文是一個訓練的過程,不是要我們每篇作文都這樣做,有了這樣的訓練基礎,再開放學生的選材也為時不晚。
●同一問題的發散是訓練作文好方法
體驗之四 玩中學寫
學生活潑好動,玩是他們最大的樂趣,應該很好的利用這個特點引導學生作文。我聽過北京光明小學武瓊老師的一節作文課,她開始讓學生做了一個游戲,把學生分組,讓每組的每名同學到黑板上寫一個字,每組要把字連成一句話。學生興趣很高,在連話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各樣的問題,引起了學生之間的爭議,教師時機點撥,滲透觀點,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領悟的了做人的原則,感悟了人生,這樣學生有感而發,寫出了情文并茂的好作品。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也經常這樣做,比如說帶學生放風箏、做樹葉粘貼畫、抓螞蟻、抓螞蚱、吹氣球等,學生在玩中得到了樂趣,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所以學生很愿意把自己的體驗寫出來。老師的指導就變得輕松了。
●玩是快樂的,讓玩走進作文課堂
體驗之六 仿寫不可排斥
大多數教師反對仿寫,而我不那么認為,仿寫雖不利于學生創造,但從訓練角度來說對學生有益,不能不承認學生是喜歡仿寫的。仿寫不是抄寫,而是讓學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語言的表達形式,有的學生不會作文,讓他仿寫幾篇有什么不好?仿寫也是收獲,仿多了自然也悟出一些道理來,不要一棒子把學生打死嘛!
●由仿寫到領悟再到創造是一種訓練過程
體驗之七 給學生拐棍
由于學生積累少,閱歷淺,所以學生寫作文時總是用不好詞句,于是我就想在學生作文前能不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好的詞語和句子呢?(當然,有條件的,作文題材和內容要集中)結果我發現效果不錯,例如,寫《放風箏》提供的詞語有:春光明媚 春風習習 陽光送暖 無比快樂 五顏六色 五彩繽紛 各式各樣 展翅高飛 越飄越遠 相互追逐 上下翻飛 悄悄私語 歡呼跳躍 ……句子:1、那只“大蜻蜓”越飛越高好像和白云去做伴。2、哎呀!不好了,我的蝴蝶姐姐栽了一個大跟斗,要掉下來了。……
從學生的作品上看,有雷同之處,但也發現有那么多自己的感受和創造,難道不是成功之筆嗎?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扶一扶,再讓他們跳一跳,這樣才能嘗試到成功的快樂。
●由扶到放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體驗之八 作文一定要序列化嗎?
從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的發展過程看: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到抽象,由模糊到具體,所以訓練作文應該有序列,比如教材的編寫也體現了這一過程,有的地區還做了序列作文實驗研究,取得很多成效,但我認為有序列不能拘于序列,為什么這樣說呢,語文這東西很模糊,很難說清楚。比如說由一句話到幾句話,再到一段話序列訓練過程,我發現有的學生不是這樣發展的,雖然是低年級,他也能一下子說一大段話,也能寫出小說明文、小論文之類的作文來。這說明學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那為什么壓制學生的發展呢?所以我覺得作文應讓學生盡情的發揮,使那些有特長的學生再次得到飛躍,保底不封頂的做法才能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有序列而不拘于序列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體驗之九 課前2分鐘 作文更輕松
我發現有一位教師,在上語文課前利用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演講,內容不限,可以是見聞、編故事、朗誦詩歌、背格言警句等。由于長時間的堅持,給每個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相當快。從學生作品看,作文內容多與演講的內容有關,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詩句等,作文形式也不拘一格,這說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課的事,工夫在平時,有積淀才有作文。
●平時的積累與沉淀是作文的成功之路
體驗之十 作文要求學生定
指導學生作文無非就是讓學生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以前我總是先提出作文要求,再具體的一步一步指導。后來我變換了一下,讓學生自己定作文要求,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如文題《下象棋》,我讓學生討論寫什么怎么寫,學生提出:1、要寫清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和誰下象棋?2、我下象棋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難?3、還要觀察對方是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樣,說什么話了?4、觀眾是怎么反映的?5、下棋的結果怎么樣?6、下象棋有那些啟發?吸取什么教訓?……學生能提出了這么多關鍵的問題,還用老師去講嗎?
●把問題留給學生能極大的調動作文的積極性
體驗之十一 由說到寫還是由寫到說?
一般我們訓練學生作文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議一議,強調在合作互動中學作文。可是我發現有的學生總是說不好(可能平時這樣的訓練少),這與學生思維心理有關,有的學生說不出來但他能寫出來。于是,我就讓不會說的學生先寫一寫,然后再讀一讀,大家幫助評一評。這樣就排除了他的心理障礙,使他快樂輕松地學作文。
●說寫結合靈活運用,因人而宜學作文
體驗之十二 評議作文重在議
由講評作文走向評議作文,我想老師都轉變為了這樣的觀念。但在評議這個環節上,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做好的,大多數老師非常重視指導,而評議作文輕描談寫,其實評議是作文最重要的環節。評議是集集體的智慧,相互交流與溝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
好的作文是改出來的,可是學生對自己的作品往往不會修改,評議卻解決了這個難題。我指導學生作文是每文必評,評議作文時我是把“議”放在重點上,為什么呢?“評”主要側重“寫得怎么樣”!白h”主要側重“為什么這樣寫”。“議”能激起學生的質疑、討論、爭議,從而挖掘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情感態度。
評議的組織形式很重要,既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差異。一般我的做法是:先選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評議,讓學生基本搞清評議什么、怎么評議。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小組是精心設計的,好差搭配,讓素質最好的學生做主持)相互評議。最后讓各小組把修改最好的作品在全班再讀一讀。這還不算完事,還要讓學生把修改后的作品再重新抄寫一遍。
●評議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體驗之十三 開放作文題目
以前指導學生作文,多是老師命題學生做,這種化整為一的做法,便于老師指導,但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個性的展示。因為每個學生對同一問題的認識不一樣,理解的角度也不一樣。學生作文反映的是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價值觀念,題目能集中的體現這一思想,所以作文題目學生自己命題較好?梢哉f起初學生自己是不會命題的,但經過訓練和啟發,學生會做的更好。讓學生自擬題目不反對命題作文,而是盡量少用。課程標準也強調指出“多自擬題少命題”,這是指導作文觀念的轉變。
讓學生自擬文題是有條件的,應該給學生命題的范圍和正確的導向。豐富多彩的作文題目,學生更有興趣。
●開放作文題目是對學生個性的彰揚
體驗之十四 讓學生自由表達
學生感到作文難,原因之一是作文形式局限思維,比如以前我們指導學生作文,總是強調怎么開頭、怎么結尾、怎么過度、怎么分段等,這“格式化”的作文形式,老師滿意學生未必喜歡。學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話寫出來。表達形式應該是無拘無束的,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語言是口語化的)。有人可能擔心,若這樣會造成內容不具體、條理不清楚,語句不連貫,與作文的要求不符。我認為是不要緊的,作文首先要解決學生敢說敢寫、愛說、愛寫的問題,然后逐漸讓學生感悟如何表達,經過一段的訓練就自然明理了。
例如我指導學生寫《春天》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說說春天有哪些變化?發現了什么?然后,我用轉換角色的方式讓學生想象,你對春天會說些什么?春天會對人們說些什么?你對春天的事物(花草鳥魚等)說些什么?春天的事物說些什么?在讓學生背一背寫春天的詩歌、古詩,還可以唱一唱,演一演,畫一畫,還可以編春天的童話故事?梢哉f我的指導“五花八門”。學生寫作文時以春天為主題,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從結果上看,學生的作品“異彩紛呈”多數不是連貫地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但文字量很多,滲透出許多天真的情感,表現出許多“精妙”的語句,可以說他們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來了。我想這就是作文。
●自由表達開放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學生樂寫敢寫。
體驗之十五 把發現留給學生
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留心觀察就得讓學生廣泛地參與社會、參與生活、參與實踐。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悟、去想象,從而能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例如寫一種花,我把一盆月季花搬進了教室,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他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
我發現月季花的莖是淺綠色的,上面還有條紋。
我發現莖的上面有小刺,紅紅的尖尖的,摸一摸很扎手。
它的莖由下到上看是由粗到細的,粗的有小拇指那樣。
它的莖還分出許多枝杈,像鹿角那樣好看。
我發現月季花的葉子多的數不清,有大有小,有深綠色的,有淺綠色的,還有稍微發黃的。
每個枝上的葉子都是五片,顯得很團結,好像召集在一起開會,說悄悄話。
我發現有一片葉子藏在里面了,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在捉迷藏呢?
……
學生的發現和想象力,就在這觀察實踐的活動中得以展示,他們情緒飽滿,興趣濃厚,思維活躍,還擔心學生寫不出好作品來嗎?所以我說應多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在觀察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體驗。好多題材的作文我都這樣做,如逛商場、參觀動物園、游泳、滑旱冰。
●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悟、去想象,從而能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體驗之十六 不寫評語給小花
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某一學校的一名教師,對學生作文評價這方面做了這樣的嘗試,那就是不寫評語,而是印小花。一朵的、兩朵的、三朵的、最多的有十幾朵。我問他為什么不寫評語呀?評語對學生很重要啊。他說以前都是寫評語的,以激勵的話為主,可是小學生對老師的話并不感興趣,而對小花卻獨有于衷,更加珍惜和喜歡。我又問他:那學生怎么知道哪寫得好?哪還有問題呢?他說:問題已在評議作文的過程中解決了,現在拿出來的是他們的成果,對成果的評價就別羅嗦了,學生需要的是對他的肯定。我把他的全班的作文都拿來翻一翻,學生的作文寫的都不錯,每個學生的作文中的小花都在逐漸增多。這種評價方式的改進對我們是不是有啟示呢?
●改進評價方式促進學生作文興趣
體驗之十七 學生作文可畫畫
我們說興趣是學生的第一老師,作文首先從學生興趣入手(興趣就是讓學生感到有意思、喜歡去做)。有一位老師把作文和畫畫聯系在一起,也就是學生的每一篇作文的后面都有一幅鮮活的畫,所畫的畫都與作文的內容有關,如寫媽媽,有的就畫媽媽做家務;寫秋天,有的就畫一個大蘋果;寫動物的就畫小動物。栩栩如生的圖畫讓你感到不是作文而是藝術作品。我想學生的畫也是在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只不過把文字的轉化成了直觀的事物了。我們強調語文的整合與實踐,那么既作文又畫畫為什么不可以呢?
●創新作文形式讓學生感到作文更有趣味
體驗之十八 把研究性學習帶入作文
所謂研究性作文就是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索、自主提煉。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寫不出來那么多有感性的作品來,那就是讀書少、實踐少、知識少、閱歷少。寫“研究性作文”就得要求學生廣泛地去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感性得到升華,知識得到豐富。例如我曾給學生出過這樣的文題:《我看家鄉新變化》,這篇作文看似簡單,寫好不容易。多數孩子是以自己的視角來寫的,來自于直接的觀察,如公園、學校、街道。可有一部分學生不是這樣,他們經過了調查(如問爸爸、老師)、閱讀(家鄉年鑒)、考察(如去工廠、機關),他們把收集來的信息分析、比較、整理,寫出了富有深層次的作品來了,他們不僅寫出有那些變化,還寫出了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及理想愿望等。
“研究性作文”形式是多樣的。如讓學生把收集來的點滴的信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吸納,相互討論,共同總結。
“研究性作文”題目要小而新鮮,內容貼近生活,取材要方便,也就是學生通過努力可觸摸到。這樣才符合小學生的特點。否則事倍功半。
●研究性作文就是帶著問題去研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學會合作、學會表達。
體驗之十九 學生作文的兩次飛躍
我們主張學生作文從內容入手,首先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皩懯裁础睉谔囟ǖ谋尘、主題、情境下,通過老師的引導、啟發,讓學生自主參與、自主發揮、自主想象。再通過師生和生生的對話、交流、討論等豐富素材、提升情感,從而使學生有話愿說、有話可說。我把它稱為作文的第一次飛躍。
接下來,解決“怎么寫”的問題。以前是老師規定學生怎么寫,這樣學生把寫什么和怎么寫這兩個問題一起來考慮,他們就顯得有些困難了。我的做法是把兩個問題分開來做,先不讓學生考慮怎么寫,而是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這樣在寫的時候就沒有思維的障礙了,很“順暢”地就能寫完。不過問題也相應地呈現出來了,如條理不清、語句不通、結構零亂、意思不完整等。這樣的作文從理論上說應是認可的,但從實際上考慮沒有形成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于是,我還要讓他們經歷第二次飛躍。我把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出來,抄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感悟,怎么寫才能表達清楚、語句通順、用詞恰當。通過學生討論,怎么寫的問題就自然解決了,然后,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最終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我想,作文是反復訓練反復體驗的過程,有了這樣的幾個反復,學生一次比一次做的更好。
●強調作文的兩次飛躍,是為了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體驗之二十 作文中的想象與虛構
想象是在頭腦中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虛構是無中生有,是把不存在的東西當成現實的事物來寫。二者有必然的聯系,但不是一回事。
想象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現實的想象,就是把現實中的人、事、物用現實的手法,藝術地再創造出來。它受特定的環境、背景、條件制約。這種想象是建立在事物之間聯系的基礎上,具有客觀的因素。一種是非現實的想象,是借助生活的原型,沖破現實的約束,跨地點、時空、領域的再創造,具有主觀因素。
無論是現實想象還是非現實想象,反映的都是一種人文精神,是對真善美的追究。想象與虛構不同,虛構首先是假的,心理想的和表達的不同一,追求的是表面的“華麗”和“完美”。那么小學生作文是不是就允許虛構呢?這個問題還要辨證的看,借助虛擬的人、事、物表達一種美好的愿望,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啟迪人的思想,我想還是允許的。但違背人的精神領域認可的虛構應該堅決的抵制,違背精神道德就是對人性的歪曲,我們主張作文和做人相結合,作文同時也承擔著教育的功能,應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想象不能理解成是虛構,虛構不能代替想象
體驗之二十一 變提綱統領式為問題引導式
列提綱是學生作文方法之一,這樣做的好處是把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結合在一起,使作文結構嚴謹,內容有條理。例如《難忘的修車師傅》的寫作提綱:
主要內容:冬季的一天,放學后,爸爸騎自行車帶我回家,途中自行車的車胎扎了,一位修車師傅把自行車修好了,可是,爸爸忘帶錢了,師傅卻毫不在意。我和爸爸非常感謝他。
提綱:一、爸爸騎自行車帶我回家。
二、爸爸的自行車的車胎癟了。
三、師傅給爸爸修車。(祥)
1、找師傅。
2、修車的經過。
3、爸爸忘帶錢了。
4、師傅不在意。
四、我的感想。
在實際作文中,我發現盡管學生確立了主題,編寫了提綱,可是有很多學生,重點內容還是寫不具體,思想情感表達還不細膩,這可能是小學生的思維是粗線條的,跳躍式的思考問題,他們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現象,而對事件的實質及人物的內心的猜測理解不透。于是,我就想如何讓學生抓住實質,把內容寫具體呢?我做了這樣的嘗試,那就是在寫的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的生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寫作文。例如,同是上篇作文,讓學生這樣構思:
1、爸爸是什么時候去學校接我的?當時天氣怎樣?
2、我是怎么發現自行車沒氣的?我對爸爸是怎么說的?爸爸知道了是怎樣的表現?
3、我和爸爸是怎么找修車點的?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看到的修車師傅是什么樣?他在干什么?我們是怎樣搭話的?
4、師傅是怎樣修車的?(怎么扒胎?怎么補胎?怎么安裝?)
5、我看到師傅這么辛苦會怎么想?
6、爸爸忘帶錢了是什么表情?是怎么說的?修車師傅是怎么做的?爸爸是怎么感謝的?
7、我覺得師傅是怎樣的人?為什么難忘他?
問題的生成是多角度的,是遞進式的。學生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表達。學生帶著問題寫,是不是會造成漫無邊際的發揮,抓不住重點,使文章拖泥帶水呢?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解決的辦法是還要經歷一個整合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把這些問題再綜合的分析一下,分清哪些問題與表達的主題是密切的,哪些是輔助的無關緊要的。
剛開始的時候學生不會生成問題,這就需要在合作中互補。學生構思完一連串的問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使他們相互促進、相互啟發。這樣問題就會更加明確,更加集中合理了。
●不斷的生成問題,能開拓思路,使表達更具體。
體驗之二十二 珍惜學生的童真童趣
學生作文來自于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視角觀察事物,發現問題,表達情感;他們總是以自己身邊的事和物作比照,來理解抽象的、未經歷的事和物。這就是他們的童真童趣。
教師感到指導學生作文難,對學生的作文不滿意,很大的因素就是用成人的標準來評價,我們要求學生作文要有思想教育內容,表達有條理,文通字順,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的情感和獨特的感受。我們應把學生的作文看成是一種“傾述、交流”,學生 在“傾述、交流”時往往考慮不到思想內容的深刻性,文章結構的條理性,句子的連貫性,詞語的準確性。如果教師要求的嚴格,那么學生就會出現語言思維的障礙,本來能“傾述、交流“的內容也就不知怎樣傾述和交流了,所以應順應兒童的心理特點來要求學生作文,那就是讓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評價學生作文的重點放在“童真童趣”上,多發現情感和態度方面的閃光點(哪管有那么一句話是成功的也要肯定、鼓勵),少發現語言呈現方式和形式上的缺點,但不等于放任語言方面的問題,而是做滲透性、點撥式的指導(多保留學生的呈現形式,能說的過去就過去),不要做強化性訓練,這樣就給學生創設了自由開放的空間。指導學生作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拔高,給他們一個積累,體驗,領悟的過程,讀的文章多了,寫的作文多了,掌握的語言技巧多了,那種“看似不成文的作品”自然會得到提升。
●多發現學生的童真童趣,少文體、結構、條理、語句的束縛。
體驗之二十三 話題作文
我講的話題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有一定的條件和內容限制的,它取決于學生對材料的感悟,然后選擇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語言。而話題作文是以話題為主,作文要求更加寬泛,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命題,自主選材,自主構建的空間,其目的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愿說、有話能說、有話敢說。例如,話題作文《秋天》,指導作文時讓學生廣泛地、開放地、自由地討論對秋天的認識及其感想,允許學生對秋天有多角度的理解,允許學生聯想到與秋天有關的事物,鼓勵學生多種形式來體驗和表達(如,讀、說、議、畫、唱、舞、詩),這樣啟迪了學生思維,激勵了學生表達。作文的內容可以是寫人、寫物、寫景、寫事、寫詩、寫想象、寫童話。只要學生感興趣什么都可以寫。
●話題作文有利于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選擇獨特的感受自主作文。
體驗之二十四 破除教材的規定,靈活的選擇話題
現行的教材,對每一個單元的作文訓練都有具體的定,課改以后的教材,雖然在選材上比過去寬泛了一些,但還是一種框架式的。教師把教材規定的作文當成了“法寶”,每課必練,每課必寫。我認為教材的規定,只是提供作文的例子和思路,對彼適用,對此不一定適用,也就是說滿足不了各層次學生的需要。作文的選材應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學生生活的特色。過去學生的作文模式化、俗套性、一個面孔這和教材內容的陳舊有關,如寫《扶盲人過馬路》,我上學的時候就寫,現在還是讓學生寫,這怎么能培養學生的現代的意識觀念呢?我認為教師利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可根據需要調整教材編排體系,也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另選題材。我們說“生活處處皆作文”,為什么必須依據教材呢?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這才是作文教學的正軌。
●有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實現作文教學的靈活性
體驗之二十五 教師的下水文對學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教師指導學生時,往往喜歡給學生作下水文,對啟發學生作文思路,借鑒寫作方法,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教師的下水文也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教師作文學生仿,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展示不出學生的個性特點。另外,教師的下水文往往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可賞而不可及,學生一寫就犯難,因為總是和教師的下水文來比,學生有了為難情緒,怎么能放開思路寫作呢?我以前多用這種方法來指導,可發現他們多是 “照葫蘆畫瓢”,這樣做對基礎不好的學生有幫助,但對基礎好的學生局限了思維。教師不作下水文,學生就沒有可仿的途徑了嗎?平時學的課文,課外閱讀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學生仿悟的對象呢?這種仿悟應由學生自我來選擇,不是教師強加的,況且怎么寫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越不放心學生越寫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