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研究
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規范的社會化的信息系統,但就一個人而言又是個體現象,在社會語言規范和個人語言習慣之間往往存在突出矛盾,個人語言能力的形成過程恰恰又是個體對社會規范的適應過程。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就是力求通過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語言表述訓練,盡快縮短個體語言對社會規范的適應,促進個體言語的社會化。 從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角度來看,青少年語言的發展存在一般規律,即內部語言能力與外部語言能力的發展并不平衡,他們的內部語言系統發展很快,外部語言能力常常不能適應。目前學生作文語言上的通病,除“茶壺里面煮餃子——肚里有,倒不出”之外,還常常表現為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恰是內部語言在外部語言中留下的痕跡,亦即沒有把所思考的內容有條理地完整地表述出來。因此,個體由思考到表述,需要一個語言的“加工”過程。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力求通過訓練促成這個“加工”過程的熟練化、技巧化、程式化。
語用學(Pragmatics)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重要領域,研究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中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實際上,“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正是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力求達到的目標。因此語用學為進行語言表述訓練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的。美國語言學家Dwight Bolinger在《語言要略》(《Aspects of Language》)中指出:“呼吸、抓東西和哭喊也都是行為方式,但是這些都是我們天生就會的,沒有人因為擅長呼吸或哭喊而受到贊揚。而語言則不同,我們天生所有的僅僅是一種高度專門化的學習語言的能力而已!备爬ǘ,我們不是天生就有語言能力,我們所具有的是學習語言的能力。語言表述訓練模式就為學生學習語言、提高語言能力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
2.同時,語言訓練主要是一種技能訓練。所謂“技能”,按心理學界定,指的是一種有別于“能力”的、可在較短時期內經過強化訓練而形成的因素,但如果長時間不用,也可能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對語言進行科學的、有計劃的技能訓練,能迅速提高語言操作和運用的熟練程度。語言表述訓練模式就是要通過研究和實踐,探討語言技能訓練的最佳方法和技巧,爭取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語言操作和運用水平。
3.訓練學基本的理論認為,任何一種綜合能力是由許多可以分解的單項能力構成的。語言是多種能力綜合運用的結果,如果不對語言能力進行有效分解,必然會在訓練過程中造成學生顧此失彼,無法達到訓練目的。作文語言能力雖不能用“短、平、快”方式迅速提高,但如果采取有效訓練方式和手段,從局部入手進行分解訓練,進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語言操作的熟練程度和水平,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目標和價值取向
由于青少年語言存在個體語言與社會規范的矛盾、內部語言與外部語言不平衡發展的矛盾,同時由于以往作文教學過分強調構思立意、篇章布局等方面的訓練和指導,而忽視對語言的訓練和指導,導致目前學生作文語言水平呈現低能、幼稚化傾向。
近年來,語言對于作文的重要性隨著話題作文的浮出水面顯得愈發突出。以高考為例,一方面,由于作文語言往往給閱卷者深刻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閱卷者對作文的賦分,客觀上使作文得分與作文的語言水平構成正比關系?紙錾系脑S多失敗之作,恰是那些詞語貧乏、語句晦澀、缺少文采的文章,而那些滿分佳作,往往辭采華麗、妙語連珠、言少意豐、含義雋永。另一方面,2000年作文評分標準發生巨大變化,語言所起的作用格外引人注目:除在“基礎等級”中將語言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外,在“發展等級”十二個評分點中,與語言有關的竟占了六點。2001年作文評分標準則更注重對語言的考查,特別附上“基礎等級評分以題意、內容、語言、文體為重點”這一條說明,實際上將“基礎等級”標準所標示的七項要求削減為四項,從某種意義上,這恰是加重了語言在基礎等級中的分量。
因此,依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理論,針對學生作文語言現狀,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的教學目標 有三:第一,盡快縮短個體語言對社會規范的適應,促進個體言語的社會化;第二,促成和推進學生由思考到表述之間所需要的語言“加工”過程的熟練化、技巧化、程式化;第三,最終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中準確理解和恰當運用語言,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語言操作和運用水平。
該模式的主體教學目標 落實在學生身上。首先,師生一起或由學生從寫作實踐中發現在語言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主要問題,然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評判,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由學生反復進行操作訓練,最終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很顯然,該模式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其價值取向自然而然地落在學生為本、多元互動、促進思維、重在應用等方面。
進行,決不是要把作文引向“八股”的深淵。它并沒有也不可能提供套作模板,它只是嘗試在作文語言的訓練方式和方法上找到突破口,使學生通過訓練更加準確、生動地運用語言,這一點要特別說明。
二、模式內容結構
(一)模式基本內容
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包含分項目、分層次、分階段訓練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實際上反映了語言訓練的不同側面:分項目訓練是語言訓練的對象,即“練什么”的問題;分層次訓練是語言訓練的等級要求,是“練到什么標準”的問題;分階段訓練則是語言訓練的實施步驟,是“怎樣練”的問題。這三個方面是三位一體的整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三個層次應以分項訓練為重,因為分項目訓練是語言表述訓練模式的主體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分項目訓練中,應以造句和運篇為主;在分層次訓練中,在“準確精煉”的基礎上,應以“生動形象”為主;在分階段訓練中,應以“積累階段”為主。
無論怎樣進行分解訓練,我們的作文語言訓練都應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既要遵守語言規范,又要適度打破語言規范。這種看似矛盾的說法,有實踐中的意義。語言應遵循語言規范,是因為作文首先要做到表意準確,用語規范,不能有病句等,這些基本要求是每個學生都必須遵循的。但是,語言又應該體現個性,具有色彩,更應有大膽的創新,不能只是襲用別人的套話。我們所進行的所有語言訓練,都會遵循這一原則。
1.分項目訓練
根據訓練學的“分解”理論,作為教師,應首先準確地、科學地分解出綜合能力中所包含的每一要素,并根據這些要素著重進行單項能力的訓練。作文語言能力同樣可分解成許多單項能力,按照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的順序,大體可以分解為遣詞、造句、運篇(不是與構思有關的“謀篇”,而是指語言在整段乃至整篇文章中的運用能力)、修辭的能力,可以在以下方面著重進行訓練:字詞的錘煉;句子的仿造、化用與創新;段落、篇章的銜接、連綴;比喻、排比、移就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等。
2.分層次訓練
根據循序漸進原則,語言表述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由于語言自身特點和要求,語言表述訓練模式應首先追求準確精煉,進而追求形象生動,最終達到有文采。這三個層次中,“準確精煉”指能夠恰當選擇詞語、錘煉詞語,不錯用詞語,不造病句,表意準確、簡明,言少意豐等;“生動形象”指用詞生動,詞語豐富,句式靈活,善于運用各種描寫手段和各種修辭方法,使行文生動,如行云流水;“有文采”則指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使文句有意蘊,“言之有文”,文采斐然,即語言的“藝術化”。
3.分階段訓練。
為使作文語言分項目、分層次訓練落在實處,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訓練。訓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積累階段,包括背誦詩詞、積累詞語、掌握修辭、摘抄名篇段落語句、搜集學生自身的語言毛病以及社會的用語不規范現等語言材料;二是運用階段,包括引用、仿寫、借鑒、自創等;三是臨場發揮與調動階段的訓練,指臨場發揮和應急,調用積累素材等。
(二)模式結構
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模式的內容不可能完全在課堂上完成。課下相應的訓練,包括課堂訓練之前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準備、課堂訓練之后的將訓練成果應用于寫作實踐中的操作等,也因人而宜、因時而宜、因文而宜,不可強求一致。只不過,由于課堂上實施的操作訓練這個環節更為直觀,更易以結構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參考借鑒“自然科學新授課”中的“方法技能學習”課型的結構基礎上,結合我們的實踐和探索,歸納出該模式的基本結構:
從模式結構來看,作文語言表述訓練整體模式由前期積累準備環節、課堂訓練環節、后期技能運用環節組成。其中課堂訓練環節(虛線方框中所包含的部分)在整個教學程序中占了的絕大部分,但并不意味課堂訓練在整個模式中處于最為重要的地位而其他兩個環節處于次要地位。實際上,前期的積累準備,為課堂的訓練提供了前提條件和語言素材,而課堂的訓練成果應用于后期的寫作實踐,起到解決語言實際問題的作用。當寫作實踐中遇到新的問題、新的語言素材時,便又將開始新一輪的更高層次的訓練。
下面對模式結構中的各環節進行簡要說明。
1.積累準備環節。
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睕]有厚積,薄發就無從談起了。語言訓練主要依靠感悟、鑒別、比照、模仿,前提是要掌握豐富的語言材料,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的語言材料。沒有積累準備,語言訓練可能事倍功半。積累準備工作很瑣碎,既要花費大量時間,又不容易迅速顯效,因此應注意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要求,使學生處理好課堂與課下的關系,在課堂下把積累工作落在實處。
2.課堂訓練環節。
(1)生理和心理定向。指針對某一語言現象或語言中存在的某一問題,創設情景,自然導入 ,使學生具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心理生理定向,進入訓練程序。
(2)操作。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選擇不同的操作途徑,包含兩個分支程序
第一分支:先由學生揣摩感悟語言材料,發現優劣,找到可資借鑒的內容;接著由教師啟發點撥并提供經典語言材料進行示范講解;再由學生進行分解性的分步模仿;然后進行帶有綜合性的連貫模仿;最后仍然歸結于感悟,但這時的感悟已是更深入一層的感悟了。
第二分支:先由學生進行初步帶有探索性質的嘗試操作,發現學生暴露出來的普遍問題;接著由教師啟發點撥、講解示范,指明正確方向;再由學生對比正誤,揣摩感悟;然后進行再次嘗試;最后也是歸結到深入感悟,由學生對語言訓練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3)熟練操作。對同一語言問題多角度反復訓練,直到熟練掌握。
(4)自主化操作。學生能夠自主且準確無誤地進行同類操作。這是在課堂訓練所能達到的最終目的。
3.技能運用環節。
當語言訓練由自發成為自覺后,就進入了技能運用的環節。該環節強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自覺運用通過語言訓練掌握的技能,解決語言實際問題。
(三)模式特點
1.反復性。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的深化和技能的掌握與熟練,都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語言表述訓練同樣遵循這一法則。這種反復性特點首先體現在對語言的某一分解能力所進行的操作訓練要多次、重復地進行,比如一個簡單的造句訓練,有可能要反復多次進行才能使學生領悟其中竅門,而且只有經過多次循環反復,才能不斷加深、不斷熟練,真正收到滿意的效果。第二,這種反復性特點也體現該模式可以被不同的授課者反復操作,也可以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反復操作。
2.感悟性。
黑格爾說過:“語言實質上只表達普遍的東西,但人們所想的卻是特殊的東西。”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對事物抽象化、概括化的結果,在對語言進行訓練時,每個人對語言的感受會有自己“特殊的東西”,這就決定語言的分析更要注重感悟。仍以造句訓練為例,用“生活”為本體造一個句子!吧睢边@個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果學生不用自身的經驗和感受來把握“生活”中那“特殊的東西”,就只能得出《現代漢語詞典》中干癟而蒼白的解釋:“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狈催^來,如果引導學生用自身的經驗和感受來對這個概念加以補充,進行形象化還原,學生就會寫出許多精彩的句子:“生活是一個五味瓶,里面裝滿酸甜苦辣咸!痹龠M一步,引導學生對上述語言材料和其他經典名作中的材料進行比較、鑒別和感性分析,學生就可在借鑒的基礎上實現語言表達的新的飛躍。有學生寫出這樣的句子:“生活是一只河蚌,當苦難的沙粒融進它的身體,就將有一顆幸福的明珠誕生!
整個訓練過程沒有任何的理論講解,即使方法的點撥也是少之又少的。
3.可操作性。
語言訓練是一種技能訓練,其重點在于指導操作而不是理論分析,因此可操作性是語言訓練的一個重要特征。該模式的可操作性主要體現在模式結構簡單明了,便于教師把握、理解和實施,同時語言訓練的材料來自實踐,大多是學生寫作中實際存在的語言問題,該訓練模式具有針對性,也便于學生自我操作訓練。
三、 師生角色與教學策略
(一)教師角色
教師在語言表述訓練中的作用,主要是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饋,并適時地調整訓練的進程,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此,教師必須用到以下的教學策略:
1.感悟為主,少講多練。如前所述,語言訓練主要以學生感悟為主,而不是以理論分析為主,因此,教師應盡量少講。例如,對訓練的鑒別與評價就完全可以交給學生進行,教師只在必要的時候適當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其產生感性認識,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同時,教師要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作訓練之用。
2.面向全體,全員參與。教師準備訓練材料時應注意考慮面向全體,這樣語言訓練就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普遍性。在進行語言操作時還應盡可能全員參與,訓練比較容易顯效,且課堂氣氛活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及時強化,適時矯正。學生在對每一個問題進行反應時,教師要讓他及時了解學習的結果,有效的形成他自己的語言操作技能。當然,這一環節可由教師來實施,也可由他同學來評價。同時,在全員參與課堂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防止趨同現象,要注意適時點撥矯正,啟發學生的求異思維。
4.“語言訓練”在語言之外。這個觀念必須深入教師內心,并通過教師傳授給學生。因為課堂訓練時間畢竟有限,大量的寫作實踐、大量的語言應用都是在課堂之外完成的,應注意指導學生在語言之外下功夫,多積累、多挖掘生活、多讀書,這些都不失為語言訓練的好方法。
(二)學生角色
學生是學習主體,是整個操作訓練中最活躍、最忙碌的人。在訓練的初期,他們還需要依靠老師的引領,但到了“熟練操作”和“自主化操作”階段,他們就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四、 效果評價
1.有助于學生達到作文評分標準中所追求 “生動形象”“有文采”的目標。
2.有利于學生達到高考“語言運用及表達”題所要求的語言“簡明、連貫、得體”的目標。
3.有益于學生在日常語言交際環境中展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章熊、繆小放 《簡明·連貫·得體——中學生的語言修養和訓練》 語文出版社 1999年8月 第二版
2. 麥曦 《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 新世紀出版社 1996年4月 第一版
3.《現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編寫組 《現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4. 麥曦《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和方法》(研修班講義)
5. 廣州市教研室編 《課堂教學優化的原理與方法》(內部資料匯編)
(作者單位 廣州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