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2000字左右(精選29篇)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wǎng)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修的書卻從沒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修總有些玄學(xué)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guān)注這個人,進而關(guān)注起她的作品來。而關(guān)于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yīng)當(dāng)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jù)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nèi)绾慰鞓返厣睿叱隼Ь常绾窝驖u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jié)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jīng)濟模式,極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nèi)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nèi)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沒有學(xué)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dǎo):“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nèi)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chǔ),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chǔ),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shù)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dǎo)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發(fā)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fā)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
當(dāng)情緒不好時,請默念:“我看見我尋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我們?nèi)耸芸嗟淖畲蟮脑颍褪强咕苁聦崱3挤牡谝徊剑褪且瓤吹阶约旱目咕埽铱吹阶约旱目咕苁峭絼跓o功,無濟于事的。所以,我不會繼續(xù)在上面撒鹽。我會努力讓傷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緒和心靈恢復(fù)健康。”快樂不快樂決定權(quán)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結(jié)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guān)。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于我們的東西,當(dāng)然會痛苦,當(dāng)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xué)會“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dāng)下。
當(dāng)然,快樂不等于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于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思考、孤獨、痛苦、彷徨、堅持、執(zhí)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獨;又可以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里,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guān)頭,面臨著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guān)照內(nèi)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tài),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
孔子說“四十不惑”。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可是我仍然是迷惑叢生,常常思考關(guān)于人生之問題。在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之后,或喜怒,或哀懼,或戚郁、或迷惘,或愛恨……種種之情,矛盾糾結(jié),于胸中連綿起伏,每每煩惱雜交之時,便去讀書尋求解脫,到底人生是什么?到底人生為什么?忽然我在書架上發(fā)現(xiàn)了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不過如此”到底是怎樣?且看他老人家是如何看破紅塵的吧。因其正和我當(dāng)下之心,便孜孜而讀,讀罷合卷,欣然,豁然,釋然——人生應(yīng)該如此:享受!
人生應(yīng)該是享受的。
提到享受,很自然會聯(lián)想到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思進取、吃喝玩樂之類。但此書之中的享受卻是別有一番境界的。
人生要學(xué)會享受自然。
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從自然人的孕育而來,而經(jīng)過一生的無論是叱咤風(fēng)云也好,卑微低賤也好,最終都要化為一縷煙或是一掊土,回歸到自然之中。那么既然是自然的,就要融匯到自然之中去,充分享受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
林語堂是個很有自然情趣,且十分會享受自然情趣的人,他一向很討厭住樓房,因他認為那不是人類應(yīng)該住的房子,但有一段時間他還是決心租了一個洋房,他這樣寫道:“我所以搬去那所樓層的緣故,是因那房后有一片荒園,有橫倒的樹干,有碧綠的池塘,看上去枝葉扶疏,林鳥縱橫,我的書窗之前,又是夏天綠葉成蔭冬天子滿枝了。”后來他又搬回了人宅,他說在他的宅子左右,有的是土,腳底踏土、踢踢瓦礫、聽聽蛙鳴蟬叫、養(yǎng)只烏龜,看看蟾蜍吃蚊子、瞧瞧蜘蛛結(jié)網(wǎng)、還要養(yǎng)只鴿子生蛋,哈哈,簡直是個美妙的動物世界。他說,他的小孩子在這個園中觀察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的至理,總比在學(xué)堂念自然教科書來得親切而有意味。
他還常去游覽避暑、去海上釣魚,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
他說:“大自然本身始終是一間療養(yǎng)院。”它可以治愈很多人類的病,諸如狂妄自大、互相怨恨、勾心斗角,可以使人清心寡欲除掉愚蠢的野心和不必要的煩惱。他還寫道:“一個人如果能和自然界偉大的東西發(fā)生聯(lián)系,他的心會真正變得偉大起來。”
是啊,我們可以把地平線上的熱帶的云看做是一個舞臺的背景,可以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園,把怒吼的波濤當(dāng)做音樂會,把山上的微風(fēng)看做冷氣,把恢弘壯麗的火燒云看做是世間最偉大的戲劇。這樣我們便變得偉大起來,像大地和蒼穹那么偉大。這是多么寬廣的境界,多么迷人的智慧啊!
我情不自禁地被感動著。那雄渾的山,那柔情的水,那靈嫵的草木,那多情的鳥獸……瞬間都在我身邊美妙起來,于是,我合上了書,出得樓來,享受自然。
冬日的風(fēng)沒那么凜冽,反而十分清爽。蜿蜒的小路旁灌木叢枝杈別致,托著白雪,映著光輝。這次我沿著小路來到了冬日很少來到的小樹林,哈,這么多的鳥,以前怎么沒有發(fā)現(xiàn),鳥的叫聲真好聽,或“啾啾啾”,或長笛悠揚,或如嗩吶吹奏,或柔腸百轉(zhuǎn),或清脆悅耳,在林枝間飛上飛下,你追我逐,真是妙趣橫生啊!再看林間,樹影疏斜,陽光明艷,天空湛藍,白云飄飄,我的心立刻通暢起來,開闊起來,快樂起來,真如林語堂說:“能享受自然的人是真正快樂的人,能與大自然協(xié)調(diào)的人是真正快樂的人。”
人生要充分珍愛享受自己的身體。
林語堂說:“我們有一個軀體,許多事情都得依賴我們的軀體,我們應(yīng)當(dāng)看好我們這架自行修補的奇妙機器,我們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們都有一個健全的肢體,可是我們幾時重視過?幾時愛惜過?又幾時享受過?我們是否給了肢體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鍛煉,充分的享用。我們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觀察了嗎?有多少東西我們視而不見;我們有耳朵,真的很好的傾聽了嗎?多少美妙的聲音我們充耳不聞;我們有腳啊,可是我們真正腳踏實地走多少路;我們有手啊,可是我們的又有多少時間是閑著的呢?
當(dāng)我們看到一位法國時尚雜志總編在中風(fēng)后全身只有左眼睛會眨,而他就用這只眼睛寫成了小說巨著的時候,當(dāng)我們看到美國那位無腿無胳膊人怎樣快樂的生活的時候,我們作何感想呢?
而當(dāng)我們老的時候,各個器官都不靈便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企求呢?讓我能好好呼吸吧,讓我能站起來吧,讓我能聽一會音樂吧,讓我能讀一會書吧,讓我能睜開眼睛看看太陽吧,讓我聞一聞花香吧,讓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當(dāng)這些都已成為奢求的時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會享受了,可是當(dāng)我們可以盡情享用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的身體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應(yīng)該享受快樂的。
他說:“人生于世,所碰到的問題不是應(yīng)該以什么做目的,應(yīng)該怎樣實現(xiàn)這個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給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陰。他應(yīng)該調(diào)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夠在生活中獲得最大的快樂。”
我們?nèi)松膸资辏荚谧鍪裁茨?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們工作著,但我們是以什么樣的理念、什么樣的心態(tài)、什么樣的方式在工作?我們是在享受工作嗎?我們生活著,但我們又是以什么樣的理念、心態(tài)、方式在生活呢?我們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樂趣呢?我們一天一天活著,一天一天過著,但我們是一天一天都在快樂著嗎?
真的很感謝林先生讓我在不惑之時豁然開朗。
人生應(yīng)該是自由的。林先生說:“一個人只有具有這種自由的意識和淡漠的態(tài)度,結(jié)果才能深切地?zé)崃业叵硎苋松?rdquo; 他曾經(jīng)寫過:“對我自己而言,順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所以 我們還要學(xué)會享受這份人生的自由。
在享受中,我讀完了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應(yīng)該無時無刻不在享受:享受潛心讀書的陶醉、享受獲得知識的愉快、享受傾心談話的歡樂、享受無限幻想的喜悅、享受樂善好施的給予、享受……只有這樣,人生才會真正的快樂,才會不枉活一生。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3
讀師范時,我從教育學(xué)教材和老師的授課中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學(xué)。從那時起,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話語便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之中。
做老師以后,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xué)》,《帕夫雷什中學(xué)》全書分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質(zhì)環(huán)境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闡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見解和做法。而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就是“設(shè)計和造就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這是他終生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就是把豐富的精神生活、純潔的道德、健全的體格和諧結(jié)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學(xué)文化素養(yǎng)融為一體的人,是把對社會的需求和為社會勞動和諧統(tǒng)一起來的人。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實施全面和諧發(fā)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機地相互聯(lián)系并相互滲透的統(tǒng)一的整體,
他在談及學(xué)生的全面發(fā)展的問題時,總是強調(diào)要盡力發(fā)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人為個人發(fā)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fā)揮他天賦素質(zhì)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而教師的技巧就在于捕捉這一點,并提出相應(yīng)的適合他提高的任務(wù)。以前我們講“成功教育”,讓每個學(xué)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仍然缺乏對學(xué)生個體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層的具體措施。新課改背景下我們似乎更有必要來反復(fù)咀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信念。
蘇霍姆林斯基確信,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xué)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學(xué)內(nèi)創(chuàng)辦了“家長學(xué)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學(xué)”,而且他的可敬和獨到之處還在于這樣的體系范圍所及,不只限于學(xué)齡期,而是早至學(xué)齡前,這樣的認識使得帕夫雷什中學(xué)在造就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上得益非淺。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學(xué)校做了許多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長會變成“批判會”、“告狀會”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數(shù)。我們對學(xué)生的評價的不夠?qū)I(yè)也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無法給家長提供更多的專業(yè)的、有建設(shè)性的建議。而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大都存在著這樣一種誤區(qū):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我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條件即可。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學(xué)校與家庭沒有做好有效的溝通所造成的,這當(dāng)中,作為社會教育的主要執(zhí)行者的學(xué)校恐怕難辭其咎。
為學(xué)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環(huán)境,所有的教育活動都在這樣的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進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形成、滿足自己的需求的興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創(chuàng)造的場所。在這個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嘗試:為學(xué)生提供充足的課余時間,他認為離開這一點去談?wù)撊姘l(fā)展,談?wù)撍刭|(zhì)、愛好、秉賦才能,只不過是空話而已;為學(xué)生建立了為數(shù)眾多的,足以滿足每個學(xué)生精神需要的課外活動小組;引導(dǎo)學(xué)生突出三項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xué)科、最喜愛的勞動創(chuàng)造項目。在這里他把課外讀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曾這樣自我表白說“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他確信,書如果沒有成為學(xué)生獲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靈中也不會產(chǎn)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給學(xué)生列舉的書目中,僅文藝性書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說法絕大部分學(xué)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讀完。也就是十年不間斷讀的話,一年也要讀將近三十本大部頭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對“大自然”的教育觀,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從贊賞家鄉(xiāng)的自然美景到熱愛祖國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內(nèi)容和有效途徑,花朵樹木、陽光空氣都是養(yǎng)身至寶,變幻萬千的自然現(xiàn)象是綜合訓(xùn)練觀察、思考語言表達能力的極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的“全面發(fā)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現(xiàn)在我們大力提倡的“四個面向”的素質(zhì)教育觀嗎?而且在書中他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真使我受益非淺。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集體力量最重要。“全體教師團結(jié)一致,是教育教學(xué)工作的保證”。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更應(yīng)該與全校教師團結(jié)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xué)水平,用我們投身教育事業(yè)的火一般的熱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學(xué)工作,為教育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4
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跟我說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非常好看,這個周末花了大約三四小時將這本小說好好地讀了一遍,掩卷沉思,這本小說既沒有色情的香艷味,也沒有戰(zhàn)爭的煙火味,讀起來平實而又引人入勝,那么作家東野圭吾到底在這本小說中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小說通過幾個看似獨立而又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而逐漸展開,浪矢爺爺?shù)慕鈶n雜貨店開在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上,由于一開始認真回答幾個淘氣小朋友的問題:如不看書可以考100分的辦法是什么?從此而一發(fā)不可收拾,由于每一封來信浪矢爺爺都非常認真地思考后給予回答,所以總是能夠得到要求解憂者的接連不斷的回信。
故事中的人物事實上沒有真正的好壞之分,即使是那三個小偷,他們既不能算是壞人,也不能算是討厭鬼。讀完所有的故事,我覺得所有情節(jié)都是為了展現(xiàn)人靈魂的升華和救贖以及人性的善良與美好而展開的。
(1)三個小偷在故事的結(jié)尾時候準備物歸原主,愿意承擔(dān)一切法律后果。對這幾個同樣在丸光園孤兒院長大的小偷來說,正是經(jīng)歷在解憂雜貨店里的回信和搶劫事件,使他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蕩和洗禮,從而到最后棄惡從善,無疑是靈魂的升華和救贖;
(2)丸光園孤兒院的院長,她本來和浪矢爺爺是一對戀人,但是因門第相差懸殊,這對有情人終究未成為眷屬。她也因此終身未嫁,將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孤兒院上,而浪矢爺爺晚年為孤兒院的孩子們提供憂愁咨詢,雖然未成眷屬,但這對有情人在晚年仍然以這樣一種方式將愛延續(xù)著,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將愛情得以延續(xù)和升華。
(3)再說那個職業(yè)音樂人克朗,他為追尋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地努力著,為什么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叫《重生》而不是別的名字呢?他追求自己的夢想過程,難道不是一個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過程嗎?而他在丸光園孤兒院為了救下一個小男孩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的歌曲《重生》被小男孩的姐姐水原芹流傳下去,這何嘗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重生呢?正如朗詩雜貨店的回復(fù)一樣:“有人因為你的歌而得到救贖。你創(chuàng)作的音樂也必將流傳下去…..”。
(4)因家庭變故的浩介,沒有選擇和父母一起逃跑,也進入了丸光園孤兒院,后來成長為一名雕刻師。開始在孤兒院里,浩介把自己的作品送給孩子們做玩具。“浩介一一滿足了他們的心愿。看到他們笑逐顏開的樣子,他也很開心。”這又何嘗不是人性那種善良的細膩的刻畫呢?為什么浩介在孤兒院里送給晴美的禮物是雕刻的小狗?而不是小豬,小象或者小鳥什么的?我想在作者隱喻中包含那種淳樸的感情和忠誠,也就是暗示著即使三十多年過去了,浩介和晴美他們那種原始的善良一直保持沒有任何變化,套用當(dāng)下的一句話,應(yīng)該是真正的沒忘初心吧,所以他們到故事的結(jié)局都非常感謝浪矢爺爺?shù)淖稍儭?/p>
(5)再要說當(dāng)然是晴美了,晴美在生活窘困中被迫去做陪酒小姐,而當(dāng)她得到解憂雜貨店的建議后,曾經(jīng)一度“迷途的小狗”,通過自己的奮力拼搏,逐漸成為商界的女強人。然而她的奮斗之路,又怎么不是一種人格的升華和靈魂的救贖呢?
通讀整篇小說,值得一提的是,為什么作者用了30多年的時間穿越來進行是前后的連接呢?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筆觸來勾勒出人性中無法磨滅的光輝,正是因為30多年,才足以見證一個人的成長,也足以見證一個人曾經(jīng)和現(xiàn)實,曾經(jīng)的不堪又如何在解憂咨詢后,回到現(xiàn)實中得以升華的呢?30多年足以給予一個明確的回答。無論是克朗、浩介還是晴美,抑或是浪矢爺爺自己,在這30多年中,更是一個完整的人格的升華和靈魂的救贖過程。
正如作者東野圭吾所說,所有來咨詢的人,“他們都是內(nèi)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在從破洞逐漸流失。”然而解憂雜貨店每一次的回復(fù)事實上都在彌補人們內(nèi)心里的那個洞,同時,也在彌補自己心靈上的那個洞。通過不斷的反復(fù)和修補,人們的靈魂得以升華和救贖,在我看來,這才是作者要通過小說《解憂雜貨店》最終要表達的深刻含義。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正如我們中國自己所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誰人無憂呢?為什么叫做解憂雜貨店?解誰之憂?誰來解憂?小說在最后給出了答案。“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道路在哪里。”“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至此為止,小說不僅回答了誰來解憂,解誰之憂的問題,而且提出了一個具有終極價值的人生問題。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5
這篇是從【禮記】第九篇【禮運】節(jié)選出來,標題是另加的。【禮運】是講禮的進化的一篇文章。【禮記】是十三經(jīng)的一種,共四十九篇,和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禮記,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講禮的文章的集成。西漢時候,博士戴圣講授本書,所以也叫做【小戴記】,跟戴德的【大戴記】有分別。內(nèi)容是談?wù)芾恚務(wù)沃贫龋蛘咧v述禮樂,器物,人生儀節(jié)。范圍廣大,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惡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譯文】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并且擔(dān)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嘆息起來。孔子的嘆息,大概是為了魯國而慨嘆。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說:「先生為什么嘆氣呢?」孔子說:「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賢君當(dāng)政的時代,我沒能趕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
「當(dāng)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人團結(jié)和睦。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能發(fā)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適當(dāng)?shù)墓ぷ鳎佣加袣w宿的家庭。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于地上,于是努力開發(fā),然而不必據(jù)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并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詭
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作亂的事發(fā)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關(guān)上門來彼此防范。這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生產(chǎn)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筑起內(nèi)外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wèi)一己的領(lǐng)土。并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而設(shè)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強界;以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就產(chǎn)生了,而戰(zhàn)爭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事的是非標準,養(yǎng)成百姓誠實守信的風(fēng)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姓能有法規(guī)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quán)有勢的,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欣賞】
這篇是講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講小康的情況。開頭孔子參加祭祀以后,走到宮闕上參觀,嘆息魯國祭禮的不完備。他的弟子言偃問他為甚么,孔子說: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那時候的官吏是:選拔賢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來作事。個人修養(yǎng)是:講求信義,和睦相處。對于社會,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兒子。社會是:老年人有養(yǎng)老的地方,壯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長的地方,其它殘廢有病的人都有療養(yǎng)的設(shè)備。工作:男的有職業(yè),女的有家庭。生產(chǎn)貨物,不必為己;盡力怍事,不必為己。這樣一來,沒有陰謀,沒有強盜,小偷、亂徒、賊黨,連大門都不必關(guān)。這就是大同世界。
后來大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私有的。大家只愛自己的父母、兒子。貨物、力量只是為自己。天子和諸侯把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建筑內(nèi)外城和護城河,作為防備。以禮義來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guān)系。把功勞當(dāng)作自己的。以禮來斷是非,賞罰人民。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從個人的修養(yǎng)作起,到家庭,到社會,以至全國、全世界。禮記大學(xué)篇的八條目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識達到極點),正心(心意真實無妄),誠意(意念真誠),修身(修養(yǎng)自身),齊家(家庭圓滿),治國(國家富強康樂),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作去,達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6
這兩日又重新讀了一遍簡*奧斯汀的作品《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已經(jīng)拍攝成了一部電影,但是電影情節(jié)沒有書里描述的那么精彩。鄉(xiāng)紳貝納特先生有5個女兒,沒有兒子。伊麗莎白是貝納特的二女兒,這本書主圍繞的是男女主角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愛情故事展開,同時還穿插了三個愛情故事,但都是伊麗莎白和達西愛情故事的陪襯。另外三個愛情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妹妹莉迪亞、朋友夏洛特。或許作者是想通過描寫四對戀人的經(jīng)歷來闡述自己的愛情觀,也讓讀者深入思考愛情觀。
第一個愛情故事是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和賓利先生,兩個人的個性很相似,都是溫和的人,不善于拒絕別人,對朋友給的建議都很重視。兩人相識沒多久就陷入了愛情,但簡表現(xiàn)的太淑女、太矜持了,盡管她已經(jīng)陷入了對賓利的愛里,但是她依然把自掩藏得很好,只有伊麗莎白知道簡是多么的喜歡賓利。所以,達西誤認為簡并沒有像他自己的朋友賓利那樣陷入狂熱的戀情,而且簡沒有一點家產(chǎn),自己有必要阻止朋友陷入不劃算的婚姻中。雖然后來達西自己寫信給伊麗莎白時候也承認了錯誤,但這個觀點還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賓利的決定,因為賓利離開簡去了別的地方。直到伊麗莎白非常生氣地指責(zé)了達西這個錯誤后,達西向賓利道歉解釋了緣由,賓利才重回莊園,和簡舊情復(fù)燃。
第二個愛情故事是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莉迪亞年輕漂亮,但是為人輕浮,是貝納特太太的心肝寶貝。莉迪亞喜歡追求年輕帥氣的軍官,愛慕虛榮。在姨母家小住的時候日日與軍官們狂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莉迪亞與魏肯魏相遇了。魏肯是是達西家里管家的兒子,與達西一同長大,管家去世后,達西的父親答應(yīng)要好好培育魏肯,并給他留了一個牧師的位置。但是魏肯不務(wù)正業(yè),急功近利,喜歡賭博,用牧師的位置跟達西交換了一大筆錢吃喝玩樂去了,并且誘拐達西妹妹要挾財產(chǎn)不成后,還借錢捐了個軍官去做。魏肯開始追求的是伊麗莎白,但發(fā)現(xiàn)伊麗莎白沒有多少遺產(chǎn)可繼承時,就改追求富裕卻不美貌的另一位小姐。他到處污蔑達西為人刻薄,給伊麗莎白講很多達西的壞話,造成伊麗莎白最開始很討厭傲慢的達西。魏肯在從軍期間整天與軍官們一起和莉迪亞狂歡,最后由于賭債過高償還不起所以決定潛逃。臨走的時候還走了莉迪亞,莉迪亞很天真的以為能和軍官私奔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莉迪亞和魏肯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甚至所有親友的恐慌,這件丑事若釀成丑聞,不但會害得莉迪亞身敗名裂,還會連累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幾個姐姐,將因此很難找到體面的歸宿。后來達西想方設(shè)法找到魏肯,并花錢買通他,幫魏肯還掉所有的債務(wù)后,又給了他一大筆錢,魏肯才答應(yīng)和莉迪亞正式辦理結(jié)婚手續(xù),挽回莉迪亞的名譽。
第三個愛情故事是伊麗莎白的朋友夏洛特和她表哥柯思林的愛情。我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夏洛特和柯思林是很現(xiàn)實的一對夫婦,甚至算不算得上是戀人,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愛情,只是合不合適的問題。柯思林懷著"偉大"的心情決定向貝納特先生的一個女兒求婚,彌補自己得到貝納特先生(因為沒有兒子,遺產(chǎn)由柯思林繼承)全部遺產(chǎn)給他們造成的不便。在追求伊麗莎白時,非常自信的認為伊麗莎白嫁給自己是一件可很自豪的事情。伊麗莎白言辭拒絕他的時候,他還很自戀的的認為是由于女方的羞澀,這時候自己應(yīng)當(dāng)給對方充足的時間考慮,直到伊麗莎白說他"愚蠢"時,他才恍然大悟,一個"愚蠢"的姑娘是不適合牧師夫人這個職業(yè)的。于是在同一天,他又跑去向夏洛特小姐求婚。夏洛特是伊麗莎白的朋友,長得很普通,她知道自己沒多少遺產(chǎn),而所想要的只是平靜的生活而已,所以即使對柯思林沒有愛情,但柯思林能給自己這種生活,她就答應(yīng)了,即使柯思林看起來是那么的膚淺和無知。夏洛特堅信婚姻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對對方的了解越少,生活越能持續(xù)下去。夏洛特和柯思林最終還是結(jié)婚了,兩人各取所需。
第四個愛情故事是伊麗莎白和達西。伊麗莎白不是富家千金,但是氣質(zhì)獨特,長得美貌,懂得社交禮儀的得體,她不卑不亢。她在舞會上認識了出身名門望族的達西,卻因為達西不屑于跟她跳舞而認為達西是一個非常傲慢的人。于是當(dāng)達西來邀請她跳舞時,也因為個人對達西的偏見,被她諷刺的拒絕了。但事實上,達西對伊麗莎白倔強的個性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面對達西,她沒有刻意迎合,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堅強個性,使得達西更加對他倍生好感。在期間,魏肯在伊麗莎白面前說了很多達西的壞話,雖然未經(jīng)查證,但她深信不疑。后來去柯思林和夏洛特家小住的時候遇上在姨母家的達西。此時,達西已經(jīng)開始瘋狂的迷戀伊麗莎白,并向她求婚。但結(jié)果很顯然,伊麗莎白非常堅決的拒絕了他,姐姐簡的愛情被他搞壞事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就是他對魏肯的"絕情",并且達西很"傲慢",在求婚的時候談得更多的是他們之間地位有多么懸殊,而不是因為伊麗莎白的魅力、美貌或其他恭維的話。伊麗莎白毅然拒絕他,并且盡量的侮辱達西,讓他的自尊傷得體無完膚。
后來,達西情緒非常激動的寫了一封很長很長的解釋信給伊麗莎白,解釋自己跟魏肯之間的恩怨,是由于魏肯誘使自己的妹妹和他私奔并要挾財產(chǎn)。達西還在信里表達了他不知道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對賓利的喜歡。收到信后,伊麗莎白剛開始完全不能接受達西的辯解。后來伊麗莎白去姨母家住隨姨母去旅行時參觀了達西的彭貝利莊園,正好碰見達西。二人關(guān)系有所好轉(zhuǎn),但這時魏肯和妹妹莉迪亞私奔的事情傳開了。伊麗莎白很受打擊,急速趕回家了。達西不計前嫌,在背后偷偷的幫忙處理了魏肯和莉迪亞的事情,使得魏肯和莉迪亞結(jié)婚,丑事化無。也在達西姨母的推波助瀾之下,伊麗莎白明白了自己對達西的心意。最后達西和賓利重新回到伊麗莎白家臨近的莊園,再次向伊麗莎白表露心聲,有情人終成眷屬。
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就是這樣。四個愛情故事,有四個愛情觀。你可以借這四個愛情故事發(fā)表一下自己的愛情觀。很多人推崇達西和伊麗莎白,因為他們的婚姻是建立在理解和信任上的,并且兩個人都很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個性。這讓我想到了曾經(jīng)看過的一段話:"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占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應(yīng)該是,我們兩個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7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么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fā)現(xiàn)……對事物本質(zhì)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鐘愛……設(shè)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yī)學(xué)家,自然科學(xué)家及哲學(xué)家)的這句看似與愛情無關(guān)的古話,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了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精神分析學(xué)家、社會學(xué)家和哲學(xué)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后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zhì)、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shù)》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shù)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jīng)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為當(dāng)代愛的藝術(shù)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shù),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shù)一樣,要學(xué)習(xí)如何愛就像學(xué)習(xí)其他藝術(shù)一樣,先需了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么多數(shù)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xué)習(xí)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xué)習(xí)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
第一,多數(shù)人寧愿把愛當(dāng)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
第二,把愛的問題設(shè)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
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wǎng)的經(jīng)歷與愛的“久恒”之間的區(qū)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xiàn)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guān)注被愛,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guān)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里面什么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shù)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diào)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diào)“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里,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zhì)財富為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人類愛的關(guān)系遵循統(tǒng)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guī)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chǔ),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為愛情。
弗洛姆認為,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diào)過知識和成熟在愛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應(yīng)該考慮在結(jié)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愛情的基礎(chǔ),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能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愛情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愛情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chuàng)造性的愛,具備愛的能力,愿意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積極的奮斗,愿意為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guān)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為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恰恰通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
而與之最為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為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可以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chǎn)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diào)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獲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yīng)具備“獨立的能力”,學(xué)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dāng)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xué)觀點相符,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后,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這里,談?wù)撌裁词钦嬲膼奂叭绾潍@得愛后,那我們?yōu)槭裁葱枰獝郏繛槭裁磹矍槭侨松肋h的話題?因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愛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分享彼此的秘密,人與人結(jié)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愛情與生活并不是脫離的,愛情依附于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為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意義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義便是生活,人必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8
不是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會有貴人為你撥開云霧,通達了悟。那些遺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陰暗,揮之不去,凝結(jié)成黑壓壓的烏云,遮蓋住我們原本明亮無染的心空。
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靜下,實則一向很痛苦,度日如年。在家里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是他們的期望。在中學(xué)的時候,我明白我是誰,我是老師眼里的好學(xué)生,精益求精是我們奮斗的口號。而在大學(xué),衡量一個人得標準變得多元,再想為自我標記一個閃亮的標簽很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隨著人潮不自覺的走著,解開各種身份的束縛,我一時光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我想,也許我的外表能夠代表我,于是開始關(guān)注自我的著裝;也許我的工作能夠代表我,于是用心參加社團,想在忙碌中體會自我的存在;也許成績能夠代表我,于是勤啃書本,為成績單上的分數(shù)下力氣。但是當(dāng)我閑下來,獨處時,還是會感到空虛撲面而來,我不快樂,這是為什么?伸出雙手想去抓住自我卻落空,我到底是誰?
“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我的身體。我能夠看見并感覺到我的身體,然而凡是能夠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觀者。我的身體也許疲憊或興奮,生病或健康,沉重或簡單,但這與內(nèi)在的真我全然無關(guān)。我有一副身體,但我并非自我的身體。
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緒。我能覺察出我的情緒,然而凡是能夠被覺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覺者。情緒反反復(fù)復(fù),卻影響不到內(nèi)在的我。我有情緒,但我并非自我的情緒。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我能夠看見與知曉自我的思想,然而那能夠被知曉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來來去去,卻影響不了內(nèi)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我的思想。
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是所有思想,情緒,感覺與直覺的見證。”
這是以前臺視知名女主播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我》書中的一段話。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你能夠理解為你是一個歷經(jīng)幾世輪回的古老靈魂與肉體精神的融合;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我們能夠明白,我們是能夠感受,觀察,檢驗自我思想情緒的一種覺知,我們擁有身體,身份,甚至思想,可我們不是他們。這其實是換了一種更高的觀點來看待自我。當(dāng)我把自我定位為駐扎在身體里的覺知,借助身體,身份等來體驗這個世界,突然發(fā)現(xiàn)以前的一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只需正確對待自我的得與失,不因為外界的褒貶而喪失對自我的信心。有錯改錯,就事論事,絕不將對事情的看法變成對自我的人身攻擊。因為任何一種身份都代表不了我自我。
書中還講到,每個人在剛剛出生時,都擁有喜悅平和的心境,偶爾會有情緒,會哭會鬧,但是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不久又會回到喜悅的狀態(tài)。這就是我們最初的模樣,是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沒有吃過糖的孩子不會留戀糖的甜蜜,正是因為我們以前喜悅滿足,長大后就不停的抓取外在的事物,抓的盆滿缽滿,擺到自我面前,試圖讓自我快樂滿足。然而我們的心就像一系列同心圓,我們的真我是最中間的那個圓,而身份,情緒等等,是外面的同心圓,將我們與真我的喜悅平和層層隔離。我們太執(zhí)著于外物,反而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其實錯不在我們追求外物,不是要我們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要過于追求。太執(zhí)著于外物,對事物就會起分別心,對于那些我們認為極好的就有了強烈的欲望,將自我的情感全然寄托在外物上,患得患失,找不到真正的喜悅和平,也看不到生命的豐滿充盈。并且學(xué)會傾聽自我內(nèi)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重心,有強烈的方向感,不至于在高度繁華的世界里,淪落為一個不明白自我是誰,要干什么,要到哪里的窮忙族。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nèi)涵的冰山一角。我在書店看到時,以為它只是空講道理的勵志書,然而翻開書,卻是一個充滿驚喜的精彩世界。它解開了我的很多困惑,讓我相信,與它的相遇,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緣分。
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能夠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為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對于初入心理學(xué)、心靈修正的人,把這本書比作靈修地圖,是但是分的。只是每個人可能選取不一樣的主干道。另外,覺得原先很多宗教里的東西,被越來越明確的證明為是合乎科學(xué)的,比如說,心想事成,臣服態(tài)度,祈禱時的能量場變化……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9
《圍城》講的是什么,講的是情,其實再說深一點,就是以情說人生,大家都知道的那一句,“婚姻如圍城,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生諸事,大抵如此,拿感情說事,通用性比較好,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愛紅妝,有人愛武裝,可是但凡是人,那心中總有感情,無論是情場老手,還是得道高僧,也都有過當(dāng)年,估計錢老深諳其道,所以講述了一個叫方鴻漸的人的情感經(jīng)歷。
《圍城》的主角就是方鴻漸,他一共遇到四個女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這其中和鮑小姐是屬于一夜風(fēng)流,和余下三個才有感情糾葛。這三位女性,三種類型。先說蘇文紈,蘇文紈就是現(xiàn)在的白富美(也許沒那么美),老爸是當(dāng)官的,自己是博士,還是國外的博士,優(yōu)秀到不要再優(yōu)秀,一般人都覺得這種女人一定是要嫁牛人的了,就連方鴻漸家里的一向自負老太爺都說自己的兒子配不上她,可其實眾人有所不知,有些這種什么都不缺的女人選擇對象的時候反而不會過分挑剔財富與地位,因為她自己家就有嘛,她看中什么呢,因人而異吧,就蘇文紈而言,估計是看上了方鴻漸那種有點迂腐的正直,加上有點才學(xué),同時為人比較隨和吧。不過她
沒看出方鴻漸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這個待會再說。就方鴻漸跟其“競爭對手”趙辛楣相比,應(yīng)該是趙辛楣勝出,但趙辛楣相對比較高傲,趾高氣昂,這可不是蘇大小姐所喜歡的,所以苦追卻是追不到。(這里額外吐槽一下,其實個人覺得蘇文紈就是覺得看方鴻漸比趙辛楣順眼,也可以理解為在蘇文紈眼里方鴻漸長得帥一點,人有時候就這么怪,眾人之中就看某人順眼,看某人不順眼,沒有理由。)
再說唐曉芙,書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稱為“時代的罕物”,但又是作者筆墨最少的一位,就現(xiàn)實而言,理想化的東西不會存在,所以作者無法多加筆墨,因為越加越假。就本人個人觀點,唐曉芙事實上是方鴻漸唯一愛上的女人,這個也待會再評。唐曉芙是什么類型呢,換做今天的說法,就是有點傾城,有點傾國,卻不為世俗污染,仍然明媚的女子。盡管唐曉芙的父母說自己女兒是交際明星,但估計唐曉芙本人很純,因為她說過一句很牛的話:“我愛的人,我要能夠占領(lǐng)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唐曉芙既然能說出這句話,說明她自己應(yīng)該沒有過去,所以才說這么有底氣的一句話。她所謂的交際明星,就是不斷地去結(jié)識朋友,估計男性居多,但她只是一般來往,從中找那個自己要找的人,終于,她發(fā)現(xiàn)了方鴻漸,可惜最后卻無疾而終。個中原因,待會再說。
最后登場的是孫柔嘉,那個最后成為方鴻漸妻子的人。相對于前面兩位,孫柔嘉就顯得有點失色,沒有那么顯赫的背景,不傾城,不傾國,也不那么明媚,她本是三個當(dāng)中綜合得分最低的,卻和方鴻漸走到了一起(當(dāng)然,得到方鴻漸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孫柔嘉從平庸到一開始根本沒有進入到方鴻漸的眼簾,到最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來算是功成圓滿,可是小說最后卻是雙方的爭執(zhí)與離開結(jié)束。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細說一下三位,先說方鴻漸遇到蘇文紈,方鴻漸自己很早就說“自己和蘇文紈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也走不到一起”,其實就是說只可以做朋友,沒辦法做戀人。說白了,就是沒感覺。這讓我想到一句愛情經(jīng)典語:如果戀人分手后還能做朋友,要么是當(dāng)初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要么有人在默默忍受,還有你常聽到的一句話she i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這種,其實就是沒感覺。至于方鴻漸為什么會沒感覺呢,這個愛情問題是否需要理由呢?對于當(dāng)事人來說,沒感覺不需要理由,對于旁觀者來說,還是要分析一下子的。個人認為,方鴻漸對蘇文紈沒感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蘇文紈不是方鴻漸喜歡的類型,蘇文紈是那種沒辦法給男人小鳥依人的感覺,雖然蘇也在方鴻漸面前裝過可愛,可是在方看來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二,蘇文紈太優(yōu)秀,讓方的潛意識里感到自卑和不安;三,蘇文紈性格太強勢,這對于傳統(tǒng)觀念很強的方鴻漸以及他的家人來說是非常受不了的,在《圍城》后面說孫柔嘉來到方家的時候,其父母特別是妯娌就特別看不慣孫的大小姐作風(fēng),要知道,孫柔嘉可是三位女主角中對方鴻漸夠百依百順的了,這樣的尚且看不慣,那蘇文紈更是為方家上下所不容了。所以,綜上所述,蘇文紈這樣的貴族名校大小姐就被PK掉了。
再說第二位,唐曉芙同學(xué),唐曉芙對于方鴻漸來說,可謂是一見鐘情,用現(xiàn)在的話說,方鴻漸腦子里有一個對夢中情人描述的列表,當(dāng)他看到唐曉芙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那張列表寫的人就是唐曉芙,所以,方鴻漸可以說一來就愛上了唐曉芙。可是愛情和婚姻是兩碼事,愛是愛,并不代表可以走到一起,方鴻漸最終和唐曉芙分手告終,何故呢?一般人都看出至少有兩點:一,方鴻漸太過于軟弱,方鴻漸一個軟弱的男人,遇到唐曉芙合得來還是因為他年長唐曉芙很多,不然一樣的被強勢,另外,唐曉芙還有個超級強勢的姐姐蘇文紈,方鴻漸實在不知道該怎樣去面對;其次,方鴻漸其實內(nèi)心被唐曉芙的那句名言戳中了痛點,自認為自己這樣老牛吃嫩草的行為有點不妥,更何況自己還有過一段風(fēng)流史,更覺得臉上無光,之前蘇文紈沒有把這事告訴唐曉芙自己還可以瞞天過海,現(xiàn)在總不至于掩耳盜鈴吧,所以還是算了。除了這兩點理由我覺得還有更實際的東西,對方鴻漸來講,唐曉芙這樣一個活潑的少女,當(dāng)真正到了婚姻的柴米油鹽,真的還能像戀愛時打打網(wǎng)球那樣嗎,而對于唐曉芙來說,方鴻漸這么一個談吐機智的大叔,卻不善在職場發(fā)展,那拿什么來保證衣食無憂呢。
最后到了孫柔嘉時間,其實我個人不喜歡孫柔嘉,所以每次說到孫都有點不想多寫,不過還是得把方鴻漸對孫的感覺寫清楚,不然對不起讀者的支持了。為什么方鴻漸會選擇孫柔嘉?主要就在對方鴻漸的態(tài)度上,孫對方鴻漸是最好的,最上心的,大有愿意為對方付出以及想盡辦法討方的歡心,這到讓我想到我們常說的態(tài)度決定一切,有時候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強者覺得不屑結(jié)果反而沒做好,而弱者一來就覺得自己弱,努力了反而做
成了。上面兩位大小姐,雖說都愛過方鴻漸,不過她們心里面始終有一個觀念,追求姑奶奶的人多了去了。想想蘇文紈,光是在小說出現(xiàn)的就有趙辛楣這樣的牛人,唐曉芙也是一群男人追,到了孫柔嘉,只剩下一個陸子瀟這種猥瑣男喜歡她,所以她可以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方鴻漸,這就是孫柔嘉獲得勝利的原因,她的手段以及態(tài)度,非常適合方鴻漸這樣軟弱而骨子里又十分傳統(tǒng)的小生,所以她勝利了,不過好景不長啊,方鴻漸回到上海的落魄使得孫柔嘉也受不了了,想來也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孫柔嘉也是女人,于是對方鴻漸的不滿日益明顯,兩人的矛盾在孫柔嘉的姑媽的攛掇下爆發(fā),最后孫柔嘉離家去了姑媽家,方鴻漸也計劃離開上海去重慶,小說結(jié)束。
小說結(jié)束,不過讀者多會有兩問,一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的未來如何,二是方鴻漸的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應(yīng)該選擇誰。
對于方鴻漸的婚姻的未來,其實錢鐘書先生故意給了一個模棱兩可的情況,任由讀者去猜想,我個人認為方鴻漸不會因此就跟孫柔嘉分手,還是就這樣過,雖然作品上面寫到孫柔嘉被姑媽接回家了,方鴻漸又想去重慶工作,但是不要忘了細節(jié),一是方鴻漸離家而去的時候仍然想回去道歉好了,而且孫柔嘉回姑媽家的時候還在安排方鴻漸第二天的早飯,所以兩人分手到不至于,只是不幸福罷了。再說了,舊時的人,對婚姻還是有幾分尊重,不到最后一刻,不會說離就離。
第二個問題是方鴻漸應(yīng)該選誰,在我看來,應(yīng)該選蘇文紈,方鴻漸自己傻,以為找孫柔嘉自己就能夠保住形象和顏面了,實在是可笑,自己沒本事,遲早會被妻子罵沒用,要敢面對現(xiàn)實,還不如一來就選擇蘇小姐,一樣
地在妻子面前沒多大面子,但是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地位要高很多,何樂而不為。也許有人覺得這番說法過于現(xiàn)實,但是本來方鴻漸也不愛孫柔嘉啊,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選蘇文紈。這時候又有人說,那唐曉芙呢,兩人這么要好,寫信都是一堆一堆的,克服一下不還有真愛么,我只能用一句歌詞來說,“印象中愛情好像頂不住那時間”,婚姻跟愛情還是有很多不同,不懂的人自己去成長。
末了,想再說一下圍城理論,我覺得無論做事什么,無論你在城中或是城外,盡量做好眼前就是了,人生本來如白駒過隙,任何一段時間,都是無法回去的屬于你自己的唯一經(jīng)歷,且行且珍惜。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0
讀《雷雨》,我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從頭到尾,一氣呵成了它的通篇內(nèi)容。在感受了其神韻的文字魅力和行云流水的情節(jié)之后,那樣突如其來的死亡的結(jié)局,到讓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復(fù)了那些紛亂的情緒,反念想一想,也許“死”,對于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們來說,也算是一種痛徹心志后的解脫吧。拋離愛恨的糾葛,解系世俗的仇恨,最終還是要把靈魂交還給上帝的。
“死亡”一詞其實幾乎貫穿了整部《雷雨》的脈絡(luò),姑且以此為線索梳理一下思緒,到也不失清晰。從序幕中兩位尼姑談?wù)摰墓砩裾摚俚街芷己椭苻冷舾髯詾榱藧鄱壬龅膽曰诤蛨?zhí)著,最終直指那些為愛徇情的無知青年,每一個布景和情節(jié)都彌漫著對死亡的輕聲嘆息。
死掉的人也許是終會獲得新生的愉悅,而活著的人到是要被一輩子的苦痛所折磨。
其實我一直在想,魯四鳳——這個興許會終生獲得幸福的女人,這個在愛情與道義的掙扎中活脫出來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運的捉弄,她會不會在余生重得快活呢。也許會吧,帶著母親臨終的祝福,與周萍私奔海角,從此脫離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綁和束縛。但是更也許不會吧,因為她雙手緊緊挽著的是一個背負罪責(zé),終生處于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們可以背離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尋他們想要的幸福。然而無論足跡印留在多遠的彼處,他們的精神里卻始終會殘留另一個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鳴的雨后,她惡毒地詛咒著他們,那種低低的嗚鳴聲竟如此深入心底,竊竊回蕩。四鳳在整部劇里就是一個矛盾中的人物,活得叫人憐憫,死得叫人哀嘆。但是對于她的生死,我們還總是不置可否地推斷著諸多也許或假設(shè),畢竟那都是作者筆下的命運,任何人的介入都會破壞筆者的初衷。
周萍的死到并不算意外,或者說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該死”的角色,這個男人的一生應(yīng)該算是極其卑微潦倒的了,他總是在是非之中搖擺,不能忘卻前世與繼母的失足情網(wǎng),也不能割舍后世對魯四鳳的愛戀糾纏,他活得過于矯情,淡薄了尊嚴,丟棄了理想,湮滅了自由,結(jié)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獨守著一個“情”字不了而已。我以為,愛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評價我只能說懦弱得幾近使人唾棄。
曹禺曾經(jīng)在《雷雨》的序言中評價過他自己筆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贊賞的卻只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便是同樣慘遭不幸的二少爺周沖。相比而言,我到認為周沖是個極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對四鳳的求愛失敗;又在爭執(zhí)中委命于父親的呵斥,認識到獨權(quán)的威嚴終究是不可動搖的;之后他又抱著近似菩薩的善心去探望困頓中的四鳳,卻被魯大海視為不速之客辱罵出門;結(jié)尾他又被周繁漪無情地拉出來,眼見了殘酷的事實,最終被親生母親手丟棄在暴風(fēng)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夢想的事情接踵而來,現(xiàn)實生活留給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種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絕望。周沖是無辜的,他只是一個被社會矛盾、家庭仇恨無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個在夢想與現(xiàn)實中游離屈尊的年輕人。他最終還是死在自己夢開始的地方,令人悲憐不忍,心痛不已。
在這里我唯一想說的一個還活著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靈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也是他認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來,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討巧的角色,但她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到不失是半邊天空的一個鮮明代表——為了愛情而活,卻又被愛摧殘了身心,絕望了人世。我能夠給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說是仁愛。周蘩漪是鮮活的、真實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經(jīng)沉淪,但是在感情崩潰的邊緣卻忽地懼怕起了死亡,露出對現(xiàn)實的無盡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邊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顧一切地瘋狂地向上攀爬,但卻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終還是土崩瓦解在一個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終沒有獲得死亡超脫的權(quán)利,她將終生帶著遺恨和罪責(zé)感孤守在愛人和兒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這幾個在死亡邊緣徘徊的角色,其實都有著對生命的無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們在命運的沖突里偏離了原有的軌道,最終,淚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織相濡的。但是,關(guān)于那些愛與恨的矛盾糾纏,也許會因為這些死亡而被我們釋然吧。
人與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來自衛(wèi)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統(tǒng)一,總有一些關(guān)系,一些感情,始終糾結(jié)不清的。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1
走進我校恬靜的圖書館,腳步下意識地停留在世界名著一欄前,一本紅色的“書脊”映入我的眼臉,情不自禁的拿出這本書,輕輕地撫摸,《紅與黑》三個字豁然在封面的中央,腦子里一下閃現(xiàn)出于連的影子,這個在中外文學(xué)長廊人物畫像的“向社會宣戰(zhàn)的不幸兒”,怎樣與紅色和黑色兩種顏色聯(lián)系在一起呢?也許是書的題目吸引了我,還是什么原因,我只借了這本書便匆匆離開,只想一口氣讀完,好明白為什么,然而讀書是一件“謀心”的事,急是不可取的,歸根結(jié)底,是要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安頓,心智得到開啟,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這本書我讀了三遍大約用了一個月,才體會到一點味道,品得對不對味,我自己一點感受而已。
我首先了解名著的背景,這樣有助于我更透徹地理解原著的深刻內(nèi)涵。《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于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并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xiàn)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小說直接吸取現(xiàn)實題材,反映現(xiàn)實斗爭。1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fā)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fù)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lián)系當(dāng)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fù)辟與反復(fù)辟斗爭的形象歷史。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yè)績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侖皇帝;“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fù)辟時期,還有的認為“紅”與“黑”,代表著軍裝與道袍,寶劍與十字架,軍人的榮耀與僧侶的黑暗,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征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征人生的游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征于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tài)吧!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xx年左右的歷史,探其歷久不衰的緣故:大概為成功地塑造了于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shù)形象吧!由主人公的經(jīng)歷,展示了法國復(fù)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dāng)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于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dāng)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情緒,同時受啟蒙思想和拿破侖的影響,培養(yǎng)了他的反抗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侖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但現(xiàn)實夭折了。
于連為了博取大家的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圣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作為踏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dāng)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fā)生了曖昧關(guān)系,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fù)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于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xué)院后,親眼目睹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丑惡內(nèi)幕,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xué)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于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fēng)。于連給木爾侯爵當(dāng)私人秘書后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后,于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fù)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dāng)于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由一個叛逆者到忠實走卒,更深刻地突顯了于連在不可抗拒的大環(huán)境洪流中的浮沉掙扎。這個大環(huán)境就是一八三○年的法國:叱咤風(fēng)云的拿破侖一蹶不振,激動人心的革命風(fēng)暴成為過眼煙云;封建貴族又卷土重來,建立了復(fù)辟王朝。那時候的法國,想要出人頭地的年輕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一個是從軍,一個是當(dāng)神父。于連真可謂:成敗一本書,生死兩女人。或許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年輕人吧!我覺得沒什么,什么樣的社會造就什么樣的人,人人都想小資,都想有所建樹,無可厚非。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就是司湯達的“活過,愛過,寫過“。當(dāng)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說“我讀過”,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2
“自私的基因”是個很有趣的書名,它激起了我揭開探索生命之旅的好奇心。在沒有遇到這本書之前,我覺得“基因”只是靜靜地呆在人類體內(nèi),并為人的一生而勤勤懇懇工作的小粒子。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基因的性質(zhì)竟然可以用“自私”這樣富有強烈的人類感情色彩的詞語來修飾。
讀罷本書,心中還在深深地驚嘆造物的偉大。在“不朽的螺線圈”這一章里,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們,不僅僅是人類,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都是生存機器。這樣大膽的論點就進一步證明了,基因是自私的這一論點。從人類到大象再到細菌,體內(nèi)的分子基本上都同屬一種類型。我們都是同一種復(fù)制基因,即DNA分子的生存機器。而在我個人的主觀理解上,道金斯的理論可以把我們?nèi)祟惖能|體解釋為用于保護基因,為基因的正常運作提供穩(wěn)定環(huán)境的“臭皮囊”。而我們?nèi)祟愒诘厍虻幕顒咏^大多數(shù)都受到基因行為的控制。我的驚嘆在于,原來事實往往比想象更離奇。我們眼中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DNA所創(chuàng)造,并用來延續(xù)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機器。我們?nèi)祟愐恢倍甲哉J為自己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但往往沒有想到,從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上,我們和大多數(shù)物種一樣,都是自私的DNA的掌控之物。這樣說來,自私應(yīng)該就是生命體的客觀性質(zhì),并非含有貶義的感情色彩。當(dāng)我們?nèi)祟愖运降叵氩倏卣麄世界的時候,卻未曾想過,生命的幕后還有更加自私而難以干涉的DNA分子在操控著所有物種的進化和發(fā)展。道金斯在內(nèi)容的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拋出了這個有趣的觀點,賦予了讀者一種新的生物思維,并為后面的生物行為的解釋做下了極其重要的鋪墊。
道金斯認為,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然自然選擇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實體的差別性生存,那么,在我看來,基因之所以是自私的就合乎常理了。一個物種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壯大,就不能用我們?nèi)祟惖赖律纤裱?ldquo;共產(chǎn)主義”來決定事情。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強,優(yōu)越的個體才值得種群付出更大的代價將它們保留下來;也只有它們才經(jīng)得起自然選擇的殘酷考驗;也只有它們才有足夠的生命力來為物種繁衍做出貢獻。就拿貓頭鷹的習(xí)性來說,很多小型的貓頭鷹都會生4到6只蛋,而且是先后孵化的,并不像大多數(shù)鳥類那樣同時孵化。因為貓頭鷹的食物比較難捕捉,在哺育期很容易遇到食物不夠的情況。所以為了保持種群的繁衍,貓頭鷹媽媽必須保留其中生命力旺盛的幼兒。也就是說,在不能保全的情況下,寧愿舍棄一些。這樣,后孵化的弟弟妹妹們,就可以被已經(jīng)長成的哥哥姐姐們吃掉。這樣的做法雖然是自私而殘忍的,但是從物種發(fā)展的整體來觀察,卻又是合理的。這就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也就是基因自私的理由。
無論是我所提及的貓頭鷹的行為習(xí)性,還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行為,都可以說明一點:生存機器的行為有一個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事實上,生存機器都能夠深思熟慮去幫助動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在我看來,現(xiàn)在地球上能夠保留而且存活的基因,都是經(jīng)過漫長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它們都有著適應(yīng)自然的精密編碼程序,甚至還有可能存在超越自然的潛在序列。用一點帶有主觀色彩的形容來說,基因比生物實體更早存活在地球上,它們才是真正的“江湖老手”。各種生存機器從沒有任何思考能力,只是一層保護壁,到人類這種有思維能思考的極其精密的生存機器,都是在DNA分子的操作經(jīng)營下漸漸完成的。基因行為的目的性因而是極其明確的,可以說為了生存下去,它們是不擇手段的。
在看完整本書,心里多多少少會對人性有點恐懼,原來自私就像是動物的本能一樣潛在在人類的體內(nèi),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自私的行為卻又是合理的。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一點,在很多時候,人類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脫穎而出,人類之所以可以與大部分動物區(qū)別開來,是因為我們有屬于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們有道德的約束。所以,在我們了解的生命的本質(zhì)后,還是要保持意識上的清醒,保持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人類的傳統(tǒng)美德。基因在客觀上是自私的,但我們可以在主觀意識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和諧發(fā)展始終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元素。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3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贊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峰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xiàn)張
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于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quán)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著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注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后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后,姜家分了家產(chǎn),七巧終于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著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jīng)濟基礎(chǔ),可是她的后半生過得并不如意。舊時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shù)陌褢颍炎约荷形ㄒ灰稽c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于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后,這么一個不幸的女人終于在郁郁中死去,結(jié)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tǒng)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并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閑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guān)系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閑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后,七巧終于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云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xiàn)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交代得相當(dāng)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cè)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guān)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贊嘆。
其實這種側(cè)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yīng)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后面,當(dāng)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嘆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xiàn),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nèi)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yù)示著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里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征。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沖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后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結(jié)構(gòu)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還是向往著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著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著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斗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tài)地加以報復(fù),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jīng)是一律敵視的態(tài)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tài)了……整篇小說,從表入里,從正到側(cè),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dāng)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tài)行經(jīng)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
,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著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盡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后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后,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后,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后看著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經(jīng)歷,還奇在她的文章。愿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4
幾年前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后來在翻譯或隨便閱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zhí)過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tài)度,讀了這書好像丑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我一直想拜讀這本讓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動的書《愛的教育》,這個寒假終于如愿以償了。《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xué)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全書通過一位小學(xué)三年級學(xué)生恩里科在一個學(xué)年的記事,其中穿插著老師每個月給學(xué)生講的一則則美好又真實的故事,娓娓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宜,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是打開人們心扉的一把鑰匙……
《愛的教育》采用日記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讀來顯得真實,富有親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們所接受。雖然這是一本主要寫給九歲至十三歲的學(xué)生看的書籍,但對于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子女也是一本頗有裨益的教育經(jīng)典。
在書中隨便翻開其中的一篇,你耐下心來讀,去細細體會,都會感覺到人世間的濃濃的、淳樸的愛。就拿第一篇“我們的老師”里,學(xué)生恩里科在上普通的一堂聽寫課,書中描寫了他的老師走下講臺,發(fā)現(xiàn)一位學(xué)生的臉上長滿了紅皰疹就停止了聽寫,用手托著他的頭仔細查看并詢問,還用手摸了摸他的前額,看他是否發(fā)燒了。用了這一串的動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老師對學(xué)生的那種無微不至的深切關(guān)懷之情,讓我們?yōu)橹畡尤荨?/p>
對于新轉(zhuǎn)來的同學(xué),老師一方面向同學(xué)們介紹他和他的家鄉(xiāng),另一方面讓班里最優(yōu)秀的學(xué)生代表全班歡迎他、擁抱他。要讓新來的學(xué)生就像來到自己的家里一樣,同時教育班里的同學(xué)如果去其他的地方也不應(yīng)該覺得陌生,應(yīng)該相互尊重、相互熱愛。這里既體現(xiàn)了師生之愛,也體現(xiàn)了同學(xué)們的跨越了地界的情感和友誼。
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學(xué)工作,有時在課堂上有些孩子確實很不聽話,我也狠狠地批評過他們,但效果好象并不太好,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們有思想、有想法,作為教師要想讓學(xué)生聽話,首先要走進他們,了解他們,與他們交流,談心,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真正了解學(xué)生的需要,選擇恰當(dāng)?shù)慕虒W(xué)方法,讓學(xué)生對所學(xué)知識產(chǎn)生興趣,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真情和愛的事業(yè)。僅僅有責(zé)任心是不夠的。關(guān)心愛護每一個學(xué)生,公平的對待學(xué)生,是老師真愛的體現(xiàn)。我班魯一凡,一個胖乎乎的男孩,很聰明,但性格挺倔。剛開始時,早上經(jīng)常遲到,下課老是與人打鬧,上課總是做小動作,不會聽課,我很生氣,當(dāng)著全班同學(xué)的面嚴厲批評了他,而他的頭高昂著,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過后仍然我行我素。后來我課下找到他,與他交流后發(fā)現(xiàn),原來他的媽媽一直在南方工作,爸爸是個畫家,整日飄泊在外,跟隨奶奶或姥姥生活,隔代人的溺愛培養(yǎng)了他的性格,從那以后,我課下經(jīng)常與他交流談心,只要發(fā)現(xiàn)了他的優(yōu)點或者一點點進步,我就極力表揚他,慢慢的,早上來校早了,他上課注意力集中了,舉手積極了,與同學(xué)也不再打架了。見了老師能主動問好了,家庭作業(yè)能按時完成了,看到他的進步,我有說不出的幸福,這,就是愛的教育。
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它就存在于我們平凡的生活中,把對同學(xué)、對老師、對朋友、對家長的愛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用我們的心去感悟、去體會。冰心曾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質(zhì)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qū)π聳|西的感悟,學(xué)習(xí)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
今天的學(xué)校教育,在高考中考指揮棒的引導(dǎo)下,更多的是片面強調(diào)升學(xué)率,對學(xué)生一些良好的品格培養(yǎng)有忽視現(xiàn)象,學(xué)習(xí)好一切皆好,對學(xué)生的評價也應(yīng)該是多元的,我們的老師應(yīng)該激發(fā)同學(xué)的潛能,用愛心去開啟他們的心扉,做好引導(dǎo)和教育工作,這才是學(xué)校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5
終于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dāng)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獲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xué)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dāng)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從頭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yīng)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xué)的思考發(fā)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xiàn)象中所包含的危險,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xué)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tài)的,他在此書的這里或那里,以十分簡約甚至?xí)r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 群眾的反叛、 大眾文化、 受別人支配的自我、 群眾運動、 人的自我異化、 官僚化過程、 逃避自由投向領(lǐng)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xiàn)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gòu)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可見群體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nèi)有結(jié)構(gòu),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chǎn)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于群體規(guī)范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yīng),于是表現(xiàn)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dāng)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yīng)行為的能力(“當(dāng)人們聚集成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fā)生作用”,“ 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xué)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jīng)的影響,因此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群體具有沖動、 急躁 、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dāng)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nèi)虐殺盡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xiàn)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里的店員伙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同樣,這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衛(wèi)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jīng)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社會中大多數(shù)處于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jīng)驗的一般問題不甚了解,不辨真?zhèn)危M爮臋?quán)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fēng)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dāng)奴才的欲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quán)威人物,這也給領(lǐng)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lǐng)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而非思想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zhì)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 “每個時代的群體杰出領(lǐng)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lǐng)袖,大多才疏學(xué)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xí)o領(lǐng)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lǐng)袖們會借助斷言法、重復(fù)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扎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么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dāng)時為什么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斗》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tǒng)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xué)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xué)說的真實意義。”(但我覺得這點又不知如何解釋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適用性)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chǎn)品不管性質(zhì)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chǎn)品相比,總是品質(zhì)低劣的。在現(xiàn)實意義下,我們應(yīng)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6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hardy molded a pure, kindhearted image and rather an image brave enough to rebel,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her action. her unfortuneness was the tragedy of the society, her character and fate. it vividly revealed the persecution towards people after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de by the conception of capitalism and traditional moral. following are some of my opinions about the causes to her death.
her character and parentage was part of the cause
in the author’s ideal world, tess was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 and the incarnation of love .she represents all the merits of the villagers in her hometown: beautiful, pure, kind, simple, charitable and tolerant. to love ,she had no egocentric thoughts and didn’t plan to meet her vain wish by marriage .she standed by he dignity and pursue freedom .hardy made the poor, helpless ,humble country girl as the heroin.despite she committed adultery and murder, hardy still claim she was a “pure girl”. this fully showed the author’s sympathy towards tess. hardy elaborately modeled the image of tess and indignantly describes the depression confronted with tess through her short life.
tess is a young woman who tends to find herself in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she is a victim, but she is also, at times, irresponsible. she falls asleep while taking the beehives to market, which ends up killing the family horse, prince she decides to visit the d’urbervilles in trantridge, giving rise to all her future woes, partly out of the guilt and responsibility she feels toward her family. she wants to make good, but in trying to help her family she loses sight of her own safety and her own wants and wishes. she becomes alec’s victim in the forest. she probably should have known not to put herself in such a situation, but she has few other options. here, it seems as though she is destined to rely on others, even when they are unreliable.
tess is also a strong woman throughout the novel. she stands up for herself and refuses to crumble under pressure. she chastises herself for her weakness after her sexual escapade with alec. if we agree with her claim that this indiscretion is a moment of weakness, we probably also feel that such weakness is not unlike that of most human beings. she is hard on herself for letting herself become a victim. at the burial of her child, sorrow , she weeps but collects herself and moves on as a stronger woman. overall, her determined attempts to escape her past primarily reflect her strength.
her parentage to some extent leaded to her final tragedy. born in a poor family, with an ignorant vain, drunkard father who did not care too much about the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7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偉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是根據(jù)一樁真實的弒父案寫成的。書中主要人物為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和他的兒子:德米特里、伊萬、阿遼沙和私生子斯乜爾加科夫,小說通過描寫他們之間錯綜復(fù)雜的家庭關(guān)系和人性道德,引發(fā)后人對宗教、對哲學(xué)以及對倫理等問題的深入思考。
本書描寫老卡拉馬佐夫同三個兒子即兩代人之間的尖銳沖突。老卡拉馬佐夫貪婪好色,獨占妻子留給兒子們的遺產(chǎn),并與長子德米特里為一個風(fēng)流女子爭風(fēng)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頭兒幽會,便闖入家園,一怒之下,差點把老頭兒砸死。他倉皇逃離后,躲在暗中裝病的老卡拉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爾加科夫悄然殺死老爺,造成了一樁震驚全俄的撲朔迷離的血案,從而引發(fā)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事件。
書中卡拉馬佐夫一家四個同父異母兄弟分別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種可能;四個手足相生相克,顯示了人性中生而俱來無法消弭的基本沖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本小說中說道:“這是一場上帝與魔鬼的戰(zhàn)爭,戰(zhàn)場就在人的心中。”他在另一本小說《罪與罰》中寫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發(fā)生。”的確,如果沒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弒父也隨時可以發(fā)生的了。“弒父”這項最違反人倫的罪惡便是這本小說的主題。在重重宗教、倫理、道德德壓束之下,而人類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亂倫的沖動卻仍舊蠢蠢伺機而發(fā)。 伊萬最初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學(xué)識淵博,積極沉穩(wěn)的年輕人,但隨著故事的不斷進展,伊萬變得越來越空靈,仿佛一直飄蕩在天空中,沒有根,沒有著落,以至于在父親被殺害后,被斯麥爾科加夫誘導(dǎo)得陷入深深的自責(zé)和恐懼中,甚至出現(xiàn)幻覺,在正反兩面中徘徊,不過最終在良心和信念的拷問下,知道真相的他決定為了還米嘉的清白,冒著自己可能背上弒父罪名的風(fēng)險,在法庭上作證。伊萬的心理活動很豐富,但卻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愛著卡捷琳娜·伊萬諾夫·維爾霍夫策娃,但卻常常矢口否認。再比如,其實他也憎恨自己的父親,但是卻不像米嘉般展露無疑。總的說來,伊萬在小說后期,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本來清晰的人生目標,態(tài)度,一下子變得迷茫,慌亂,我不知道這是否也在預(yù)示著俄羅斯在當(dāng)時的時代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站在國家發(fā)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至于阿廖沙,費堯多爾·巴甫洛維奇的第三個兒子,文章中把他作為一個近似神圣的人,沒有仇恨,沒有欲望,是一個被升華的形象,他的光輝籠罩著每一個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某種積極的能帶給人們無限希望的精神。小說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惡的、冷漠的、勢力的人物幾乎都對阿廖沙懷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個反對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對他的嫉妒和羨慕。也許生活在動蕩不安的處在變革時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這一人物形象表達對俄國未來的期望,以及對俄國人未來的期望。從這本書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俄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俄國人是一個怎樣的民族,也許正是作者是來自于這樣的一個階層,才會有對這個社會如此深刻的表達。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變革中的俄國,這個風(fēng)雷激蕩的時代使得這位大作家的人生經(jīng)歷同樣跌宕起伏,在他一生中,他自身也同樣面臨著美丑、善惡的爭鋒相對、拼死搏斗,他自認為是一個“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作為“殘酷的拷問
官而出現(xiàn)”。因此,作家?guī)е心w之痛來揭示“卡拉馬佐夫氣質(zhì)”,讓他筆下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們都附著某個“不潔的魔鬼”,又都痛苦地努力克服這種氣質(zhì)。
作者通過小說既展現(xiàn)了圣賢的博愛與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惡黑暗的魔鬼,這兩種力量的對抗共同構(gòu)成小說的精神框架。人們內(nèi)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戰(zhàn)勝假惡丑,但是現(xiàn)實與理想畢竟是有差距的。但是這并不阻擋人們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閱讀者都能夠從《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將得到升華。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8
在這場影響巨大的戰(zhàn)亂中,我看到了斯嘉麗這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第一次讀《飄》的時候,我非常喜歡的是玫蘭妮這位善良、可愛的女子.…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nèi)剛。
對于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后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zhí)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huán)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干、溫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
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zhí)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斗的十幾年里,玫蘭妮已經(jīng)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覺得斯佳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zhí)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在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
斯佳麗愛的是阿希禮,可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特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斯佳麗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dāng)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斯佳麗是個矛盾體,可又有誰不是矛盾體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dāng)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dāng)她面對責(zé)任時,她選擇擔(dān)負,可當(dāng)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dāng)她終于認清,要面對時,卻已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充滿斗志,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絕望。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學(xué)習(xí)的。所以,每當(dāng)我遇到困難、心情不佳時,我便會告訴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書中另一個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蘭妮。她是個外柔內(nèi)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說的,她是他所見過的少數(shù)貴夫人中的一個。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當(dāng)她丈夫打仗時,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當(dāng)北佬打進城而她又快要臨盆時,她依然鎮(zhèn)定,當(dāng)她身體虛弱而沒人下地干活快要沒飯吃時,她和斯佳麗一樣,放下過去所受的教育和優(yōu)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干活,當(dāng)她看到斯佳麗殺了一個北佬時,她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幫著掩埋尸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dāng)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來到她門前要求照顧而她們自己也沒有過多糧食時,她還是盡她所能地幫助他們,因為她希望在遠方也有一個好心的北佬女人給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飯吃。
如此一位堅強的女性,卻又是如此的溫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執(zhí)著地相信斯佳麗和阿希禮,即使有人親眼看見他們摟在一起,也執(zhí)著地相信他們,保護斯佳麗。她明知自己的身體無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卻執(zhí)著地要再為阿希禮生個孩子,最終離開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親人們。
真的是太偉大了,看著玫蘭妮,使我想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勞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無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zhí)著,他能那么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說過,再永恒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zhí)磨光的。他的心,死了。當(dāng)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復(fù)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后關(guān)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了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yōu)美,情節(jié)跌蕩起伏、扣人心弦,雖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觀因素,對于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評價并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xué)角度來說,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19
有些后悔現(xiàn)在才看到這本書,也非常欣慰自己能在一個正確的時間看到這本書。如果是在哪怕一年前讀到這本書,我都不會有收獲的感覺,而能有收獲說明能領(lǐng)會,能領(lǐng)會的本領(lǐng)本身就說明了成長。
我自認為不是完全的”體弱者“,所以對那些追求速效的成功學(xué)和十全大補的”雞湯文“不是很感冒,但是心里知道,方子到位,”雞湯“一定是能對癥下藥的。笑來老師的書就是對癥下藥,治的就是我這種”心智無力“的體虛病。
一直以來,困擾自己的最大問題就是面對自我期待與現(xiàn)實水平之間差距時,如何化解內(nèi)心矛盾,不被所擾而能繼續(xù)進步的問題。為了了解自己看過一些書,常常有意識的做些功課,在平常生活里把自己拉出來拉練拉練,可是在很長的時間里,我都充滿了挫敗感,也是書中所說的,”人生的幸運在于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如果說我知道什么什么是正確的事情,那么我在心智上的訓(xùn)練失效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同時也拿不出像樣的道理說服自己。
書中點開的一個首要問題,也是人性的劣根,就是大部分都是即懶惰又勤奮的。想想自己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想掌握快速學(xué)習(xí)的方法,卻又懶于付出心血,常常疲于找尋各種辦法,卻最終都敗在自己的懶惰上。太多時候我們花了許多精力,卻到了臨門一腳時不愿意伸出腳,回想起來確實也就服氣,也為自己的愚蠢感到可笑。
書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就是提出人需要依靠心智去把握自己,克服劣根性。我們不是不能科學(xué)的制定計劃和清單,而是不能科學(xué)的執(zhí)行和完成任務(wù),我們在制定計劃時過于勤奮,卻在執(zhí)行中過于懶惰。大部分長久的失敗很少能反思到,這個過程中我們讓自己的心智迷失,讓自己的劣根發(fā)作,所以書中給我了一個最大的提醒,就是”所有學(xué)習(xí)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書中將我們經(jīng)常屈服于我們的懶惰和毛病歸結(jié)于我們喪失心智,并且任意它的喪失。而要想轉(zhuǎn)變,首要的是學(xué)會開啟心智,并掌握持續(xù)開啟他的技巧。
在闡述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書中內(nèi)容首先闡述了我們天生的毛病有哪些,也就是哪些毛病會阻礙我們開啟心智。第一個毛病是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每個人最了解的是自己,越是或多或少我們都天生的會感覺自己比較優(yōu)秀,并且會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體驗和感覺產(chǎn)生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這使得我們常常陷入一種錯覺中,要么自己覺得對的實際是錯的,要么自己覺得錯的實際是對的。所以要想開啟心智,首先要明白很多自己身上的經(jīng)驗和認知有可能背離現(xiàn)實。
第二個毛病就是走神。我們常常會被外界因素和刺激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順著刺激趨勢繼續(xù)放大的。比如外界的負能量接收后我們自己的情緒會變得更糟,這就好比巴普洛夫的經(jīng)典刺激試驗,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往往都會聽到鈴聲就會掉口水。當(dāng)我們認識到這個天性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意識控制自己的大腦,在外界刺激時,有意識的分析,有意識的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讓大腦控制自己,而是要控制大腦。
同時書中還提到,”對痛苦的深刻感受會扭曲和抹殺我們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同時由于自我保護意識,我們會很容易遺忘痛苦,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對于一個善于反思,不重蹈覆轍的人來說倒是一個很糟糕的毛病。所以要學(xué)會利用心智讓自己保持痛覺,善于利用痛覺來激發(fā)自己的動機。
還有就是及時行樂的天性。每個人天性都希望是及時行樂的,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付出就馬上有回報,于是我們?nèi)菀锥桃暎菀追艞墸菀资ツ托摹6鴷懈嬖V我們推遲滿足感是我們開啟心智的要領(lǐng),你能推遲滿足感,也就證明你正在用心智讓自己成熟。
最后,書中一句很重要的話來提醒每個實踐心智開啟之路的人。”平靜接受并且正確認識自己的額天性時改變天性的第一步。“
在闡述完人天性的缺陷以后,作者著重闡述了我們?nèi)绾翁岣咝闹恰c時間做朋友。
其實本質(zhì)上,書中的許多操作性的建議與許多討論時間管理和人生規(guī)劃的書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所站的角度,包括作者希望每個人以理服己的角度都與其他書籍有些不同。作者認為時間是不能管理的,而要做到花時間花到刀刃上,要做的是與時間合拍,本質(zhì)上就是掌握自己,用心智控制自己,讓自己保持一種自律的生活。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做的就是用心智對抗懶惰、認知偏差、先天的自我保護意識。
總結(jié)看來,書中在具體的建議上有幾點著重強調(diào),一是計劃很重要,二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三是不要讓完美主義阻礙了實踐。
除開提高心智,書中內(nèi)容還在開拓心智。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0
這本書太深刻了,太多的哲學(xué)思考,有我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我覺得它是部偉大作品,形式嚴謹、故事動人、思想深刻,下面寫下我的一些想法。
書以尼采的永劫回歸論點開始的。尼采是正確的,永遠循環(huán)下去絕對稱得上是一場噩夢。沒有死,何為生?但是有限回歸卻絕對是十分有益的,我想這是昆德拉的觀點。昆德拉以捷克勇氣和謹慎的兩次選擇闡明:只有一次經(jīng)歷等于沒發(fā)生過,多次重復(fù)后發(fā)現(xiàn)當(dāng)初選擇不一定真的是錯誤的。這使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單次囚徒博弈必然會選擇互相背叛,但多次重復(fù)博弈,雙方都會采取互相信任。我始終覺得,因為人人都知道生命的時間有限,所以都會去讓人生朝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在道路上面臨的一個又一個選擇,誰能確定哪一種對未來是正確的?有限回歸就給出了這樣一種測試,去幫助你掌握正確選擇。我越來越覺得年輕時候,試錯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包容心態(tài)而非苛刻去對待自己和他人,所有人都能活的更好。
輕與重是全書的的主題。對待生活上,托馬斯的輕與特麗莎的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兩件事上可以明顯看出。
在對待對待性與愛情上。托馬斯認為性和情感分開的,或者說他認同靈與肉是分離的,他可以一心一意只愛特麗莎,與其他女人做愛只是在消遣,是像打籃球一樣的一種娛樂。特麗莎不理解,一個人怎么去和自己不愛的人做愛呢?她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嫉妒,她嘗試效仿托馬斯和一個工程師有了外遇;做愛到一半她后悔了要把工程師推開(她認為,沒有愛,怎么能有性?),事后她覺得自己差點愛上工程師(她認為,有了性,自然而然也就會產(chǎn)生愛),這讓她更加不解了,她把這次外遇看成不可饒恕的背叛,她再也不敢再去這么嘗試了。
在對待蘇聯(lián)入侵捷克這個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上。托馬斯厭惡蘇聯(lián)人,對他們?nèi)肭纸菘松類和唇^。但他還是覺得這與自己的關(guān)系并不大,所以沒有多么強烈去反抗。相反,特麗莎將到街頭拍照作為自己捍衛(wèi)祖國權(quán)利的努力,她甚至因此像獲得了新生一樣。
其實這在兩人成長中已經(jīng)決定,托馬斯離開妻子和兒子,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他的生活就開始輕飄飄了,作為布拉格一個十分出名的腦外科醫(yī)生,他可以說應(yīng)有盡有,他愜意的享受著這種輕飄飄的生活。而特麗莎從小就想擺脫母親,想?yún)s做不成,這就是一種沉重。她喜歡看書、游泳,這些似乎都是沉重人生的表現(xiàn)(我有種感覺,有些人在生活中就能很輕松得獲得知識,而像我就需要到書中苦苦求索,輕與重從基因里就決定了,我喜歡看書和游泳也說明我承受不了那種輕飄飄的生活)。但是他們兩個遇到了一起,輕不再輕,重不再重。托馬斯常常為這個順水飄過來的孩子望著院外的墻,也痛苦的一點點改變、一步步追隨著特麗莎。另一方面,特麗莎勇敢的離家去找托馬斯,開始了輕盈的嘗試。但是就像小說的名字一樣,輕之不能承受是必然的,托馬斯和特麗莎從蘇黎世到布拉格再到農(nóng)村,這本身就像書中說的那樣,越來越貼近大地,越來越重。強大的托馬斯遇到了特麗莎,不管出于同情還是愛情,最后都他都變得軟弱;而軟弱的特麗莎一步一步牽著托馬斯走,她最終讓托馬斯只屬于她一個人。什么是輕和重?什么是強大和軟弱?到頭來不過決定于人生中遇到什么人而已,往往因為那個對的人,我們才變得沉重和軟弱。
還有關(guān)于媚俗的討論,這也讓我收益匪淺。小說沒有給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一個概念群。我個人覺得偏見就是媚俗,認為上帝神圣的不拉屎就是媚俗,認為所有人都要遵從同一個價值觀就是媚俗。反過來,以包容的心態(tài)看問題,允許異己,最重要是自己不盲從,這就不媚俗。
再就是關(guān)于俄狄浦斯悲劇的寓意。我曾經(jīng)深信王陽明心學(xué),只要自己內(nèi)心是為了做正確的事,即便結(jié)果不正確也可以被原諒,甚至可以被推崇。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罪孽,他都毫不知情,他戳瞎自己、流放自己,這演變成無法抗拒的悲劇。從常情上評判俄狄浦斯王沒有任何問題,這也與心學(xué)切合;但從現(xiàn)實后果上看,這就是俄狄浦斯的原罪。心學(xué)能治心,用來治世我覺得還不夠。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談的話題,比如:由于認識的差異導(dǎo)致人與人之間誤解的問題,過分關(guān)注陌生大眾、熟悉小眾和父母情人等的目光的問題,靈魂與肉體到底是否同一的問題等等。但是真覺得頭腦中東西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單點深入切入的能力。如此哲學(xué)思考密度的小說,我想是適合多讀幾遍的。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1
《一公升的眼淚》的劇情催人淚下,使人感悟生命的頑強和可貴。生命,友情,親情等都是故事所歌頌的。在災(zāi)難面前,有人選擇消沉放棄,有人選擇勇敢面對。前者使生命永遠墜入黑暗,而后者卻能從黑暗當(dāng)中在看到生命的發(fā)光。
《一公升的眼淚》劇情根據(jù)一真是故事改編而成。記得我曾說過,生活不像電視劇。可是自從我看完這部日劇后,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就像這部日劇一樣,是來源于身邊的事,卻又有著更高的升華。原來,生活有時就是電視劇。
《一公升的眼淚》共11集,本劇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描述了15歲時身患不治之癥(脊髓小腦變性癥),直至25歲去世,真實存在的女孩木藤亞也的半生。這是一個在日本感動了成千上萬人的真實故事。15歲的池內(nèi)亞也出生于一個平凡而幸福的家庭,一家六口每天的生活雖然平淡卻很幸福快樂。從小就是好學(xué)生乖寶寶的亞也考上了自己心儀的高中,原以為從此光輝燦爛快樂的人生正等著自己,沒想到卻患上了不治之癥——脊髓小腦變性癥。
本是一個開朗活潑的花季少女,得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癥猶是晴天霹靂,面對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自是無法相信、無法接受,悲痛在所難免。亞也的病情開始漸漸惡化,身體機能開始不受控制,走路無法保持平衡,經(jīng)常跌倒,甚至不能好好寫。看著這么沒用的自己,亞也哭了一次又一次,當(dāng)她哭著問醫(yī)生”為什么病魔會選上我?“的時候,更是讓人潸然淚下、絞痛心碎。
在面臨逆境時,是用痛苦的心在倒數(shù), 還是用樂觀的心去燃燒出每一天,都取決于自己。亞也在未接受事實前總會說:”如果我沒病就好了!“,她總會紅著眼眶尋找所有的答應(yīng)。但在家人、朋友以及喜歡的男生麻生的支持和鼓勵下,亞也開始面對現(xiàn)實,因為她知道這就是現(xiàn)實, 不管怎樣哭泣也逃避不掉病魔。她說:”這就是事實呀,我應(yīng)該學(xué)著去接受!“,自那天起她找到了生存的目標——她要活下去!她要堅強地站了起來!她下定決心努力無悔地度過每一天,不給自己的青春留下一絲遺憾。她說:”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在死亡面前輕易就放棄自己“。是的,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虛度年華、自我放逐,找不到自己生命的足跡,落魄的靈魂只能在遺忘的角落徘徊,在黑暗中永遠無法也找到曙光。
亞也不僅要為鼓勵自己以及幫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活,還要為自己而活。她不希望身邊的家人、同學(xué)、朋友因為她而改變他們原本的生活;也不希望自己成為他們的負擔(dān)和可憐對象。于是,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尋找光明,直到能那樣微笑著說話為止,這最少需要一公升的眼淚,但她要在眼淚中變得堅強。當(dāng)班里同學(xué)們因她而教學(xué)進度延緩時,她會微笑著說”對不起“;當(dāng)被人說是殘疾,投來奇異的眼光的時,她會坦然的接受說”背著沉重包袱的我 就是現(xiàn)在的我,我會抬頭挺胸地活下去“;當(dāng)她無力跌倒的時,她會鼓勵的說:”摔倒了又有什么呢,再站起來就行了,摔倒的同時仰望天空,藍藍的的天空今天也是廣闊無邊地微笑著,我是活著的。“…雖然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打擊和傷害,但亞也總是那么樂觀、堅強。她沒有怨恨過任何人,更加沒有怨恨命運之神為什么對自己那么殘忍,她只知道自己想生存下去,只要能生存一天,對她來說就是上帝對她最大的恩賜。
亞也跟我們所企求的遠遠不同。我們可以幸福的活著,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過自己想過的人生…但是亞也不能,這些對她來說都只是奢求。因為病魔的困擾她放棄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東西。放棄了能讓自己飛躍的籃球賽,放棄了自己想考的大學(xué),放棄了自己鐘愛的職業(yè)…她所剩下的未來就是竭盡所能地生存下去,僅此而已。她每天都是在和自己戰(zhàn)斗,痛苦著,壓抑著。但是她依然懷著對未來的微小憧憬堅強勇敢的活著,她說”如果痛苦時就超越這痛苦,那對岸有彩虹般的幸福等待著“” 有目標有理想我們就要全力去爭取,沒有到最后一秒,誰也不知道結(jié)局…
最后亞也也流盡了她一公升的眼淚,直到她不能寫字的那刻前,她一直在堅持握筆寫日記。即使自己的手不斷發(fā)抖,即使筆掉了無數(shù)次,她還在堅持寫,直到寫完‘“謝謝’”兩個字,她安詳?shù)亍⑽⑿χx開了人世。從亞也身上,我看到了是對生命的渴望,對生命的執(zhí)著。生命如此短暫,如此脆弱,亞也卻譜寫了自己生命的樂章。她耗盡自己的一生去感受和體會世界的美好。 她欣然接受了上天的安排, 努力的令自己身邊的人得到幸福。她讓我們知道了能夠活著,原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她留給我們的是對生命、生存的思考以及那一抹最堅強、最美麗的微笑。
看完一公升的眼淚,我,思緒萬千,對這一位堅強的女孩我心深處感到生命看似堅強,可是,又有誰理解生命,人生呢?我含著淚,眼淚就像馳騁的河水往下流……
理解,生命,難能可貴,人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為何輕易說拋棄就拋棄呢?不,人生就要像野馬那樣,永遠地奔馳,亞也說過:我不能動,不能幫助別人,可是我想生存,何嘗我們?nèi)松灰惨駚喴材菢樱瑘詮姴磺挚共∧В瑧驯Ц卸髦摹?/p>
生活多一份關(guān)懷,會更加溫暖;生活多一份感動,會更加美好;生活多一份堅強,會更加精彩。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2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我們經(jīng)常會有一些借口,甚至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且耳熟能詳,或許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種類似的“借口”,而且也習(xí)慣了別人向我們用“借口”來解釋。我們習(xí)慣了用這些借口來解釋我們在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也許這種方式已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甚至是一種用心的心態(tài),其實這就是一種逃避困難的借口。
讀完《沒有任何借口》一書,心里不由得多了幾分感慨,更多的是慚愧。多少任務(wù)和時刻都在放縱與不經(jīng)意的小借口下拖延流逝,我們就應(yīng)懂得的是職責(zé),并且做好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才會贏得更大的成功!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見到太多的是那種"這也不行","那也不可能"的人,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是各種各樣的借口,"我沒學(xué)過","這任務(wù)我實在無法完成","如果不是下雨,我能夠早到的"。其實,在每個借口的背后,都隱藏著豐富的潛臺詞,只是我們不好意思說出來,甚至我們根本就不愿說出來,借口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職責(zé),獲得了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價卻無比昂貴,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一點不比其他任何惡習(xí)少。我們?nèi)鄙俚恼悄欠N想盡辦法去完成任務(wù),而不是去尋找任何借口的人,正是缺少那種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和那些能夠忠實地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wù)而沒有任何借口和抱怨的人。雨后春筍造句
不好讓借口成為自己的習(xí)慣,不管在什么條件下,對待工作我們要無條件的執(zhí)行,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一份職責(zé),而不是義務(wù),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借口。如果把公司比作一盤棋,我們員工就是車馬炮相士卒,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揮其職責(zé)作用,各顯其能,各盡所能,為了整盤棋的勝利,該拼就拼,這樣,才能取得最終勝利。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每個員工就是一個個棋子,為了單位的整體工作大局和目標任務(wù),各自肩負著使命,為了工作單位的整體利益及個人利益,各自承擔(dān)工作任務(wù)和職責(zé),各負其責(zé),責(zé)無旁貸。
就拿自己的這個崗位來說,服務(wù)好公司的每個駕駛員,為他們辦好他們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職責(zé)!然而在工作中緊緊完成任務(wù)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提高質(zhì)量。我們就需要帶著用心熱情的態(tài)度去工作,讓工作做得更完美!將工作當(dāng)成自己的事,專心致志把事情做到“最好”。熱情用心的工作態(tài)度具有一種無形的感染力,打動周圍的同事,構(gòu)成一種用心向上的工作氛圍。而冷漠消極的工作態(tài)度卻會像瘟疫一樣傳染到每一個角落,使整個團隊的戰(zhàn)斗力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學(xué)會在工作的過程中用心調(diào)整狀態(tài),讓自己始終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飽滿的工作熱情,能讓人把工作當(dāng)作一種樂趣,能認真的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能在做事的細節(jié)中找到機會,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對工作缺乏熱情的人,對待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把工作當(dāng)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也不必須把工作做好。忘我的敬業(yè)精神就是全心全意地對待工作。我們每個人都有職責(zé)、有義務(wù)、責(zé)無旁貸地去做好每一項工作,我們都就應(yīng)盡一份心、出一份力。一個人的敬業(yè)精神、職責(zé)心決定了它是否能夠把工作更好地完成,沒有職責(zé)心的人,即使他有潛質(zhì)也不可能為單位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每個人都就應(yīng)珍惜自己的自由、選取和職責(zé),并能在自己的選取和職責(zé)的擔(dān)當(dāng)中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收獲自己創(chuàng)造的歡樂。把工作于快樂連結(jié)起來,選取激情,就是選取完美。”
“沒有任何借口”體現(xiàn)了一個人用心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每一個人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都有必須的職責(zé),正正因存在這樣那樣的職責(zé),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尋找借口就是將自己就應(yīng)承擔(dān)的職責(zé)轉(zhuǎn)嫁給社會或他人,我們的職責(zé)也將隨著借口煙消云散。沒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們不把借口放在我們的面前,就能夠做好一切,就能完全的盡職盡責(zé)。佛洛依德名言
借口是一種不好的習(xí)慣,一旦養(yǎng)成了找借口的習(xí)慣,就會讓我們的工作變拖沓而沒有效率,會讓我們的人生變的消極而最終一事無成。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組成,一個對小事不負責(zé)的人,也承擔(dān)不起大事業(yè)。就像書中說的“工作中沒有借口,人生中沒有借口,失敗沒有借口,成功也不屬于那些尋找借口的人。
因此,對待工作沒有任何借口,就務(wù)必具有足夠的熱情。帶著熱情去工作吧!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3
讀完正本小說的時候,午后的陽光斜斜地透過窗戶照耀進來,投射在屋內(nèi)簡潔的水泥地板上,空氣中隨處可見的微塵在陽光里飄揚舞蹈。向著陽光照射來的方向,抬頭便看見了城市上空湛藍的天空和一絲清晰可見的白云,屹立的高樓層層疊疊延伸向遠方。
這就是我們活著的世界,美好而自由。即使你知道在這個世界的很多角落還有著貧窮與饑餓,有著戰(zhàn)爭與暴動,還有著不公與壓迫,即使你天天刷著微博上著人人看著一條條匪夷所思的圖片和報道,并且在信與不信之間徘徊,可是此時此刻,這個在你身上發(fā)生的美好的午后讓你覺得,活著真好,世界真好。
我不禁再次回想起喬丹(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天的黎明,與深愛的女人共享最 后的永恒時刻:
“他們合二為一了,盡管表針在走動,但是沒人看了,他們知道,一個人有的感受另一個人也一定會有,只有這種感覺,這就是永恒,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是這樣。他們現(xiàn)在正在享受的,他們將來不可能在享受了。他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過去有過,一直都有,但重要的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現(xiàn)在,啊,現(xiàn)在,現(xiàn)在,現(xiàn)在,唯有現(xiàn)在,首先是現(xiàn)在,除了你這個現(xiàn)在,沒有別的現(xiàn)在,而現(xiàn)在是你的先知。現(xiàn)在,永遠是現(xiàn)在。來吧,現(xiàn)在,因為除了現(xiàn)在只有現(xiàn)在,是啊,現(xiàn)在。就是現(xiàn)在,只有現(xiàn)在,除了現(xiàn)在什么都不存在,你在這,我在這,一個在這,另一個也在這,別問為什么,永遠別問,只有現(xiàn)在;一直這樣,但愿永遠是現(xiàn)在,永遠實現(xiàn)在,因為永遠只有一個現(xiàn)在。只有現(xiàn)在,只有一個,出了一個現(xiàn)在沒有別的,一個,正在進行的現(xiàn)在,正在升騰,漂流,離去,盤旋,翱翔,小時,一直在消失,不停地小時;一個加一個等于一個,一個,一個,一個,還是一個,還是一個,下沉地在一起,溫柔地在一起,渴望地在一起,親切地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美滿地在一起,寵愛地在一起,一起躺在地上,胳膊肘支在看下來當(dāng)床用的松枝上,散發(fā)著松枝和夜的氣息;現(xiàn)在終于回到大地上,清晨即將來臨。”
不斷地排比、重復(fù),文字激蕩出主人公內(nèi)心強烈的情緒,直抵讀者內(nèi)心。傷感的、悲壯的、不舍的、感動的、震撼的,種種感情在這一刻矯揉在一起,似乎升華了,似乎還是停留在那里,留著一分期許,等待著美好的結(jié)局發(fā)生,無論種種,這復(fù)雜的情緒作為這一份永恒的存在駐留在心中。是的,他就要度過人生最后的一天了,他就要去完成那項光榮的使命了。哦不,誰也不知道他是否能活過這一天,他自己也不知道,至少他還希望能回到馬德里,能帶著瑪利亞去會見他在蓋洛德飯店的朋友,回到蒙大拿繼續(xù)自己的工作。
他就是一個教西班牙語的大學(xué)講師,也許他也曾經(jīng)欣賞過無數(shù)個如此美好的午后陽光,只是動蕩的社會和崇高的使命感讓他投身到了革命中。這項任務(wù)發(fā)生的始末不過僅僅四天的時間,羅伯特.喬丹卻在四天的時光中度過了人生最美好而完整的時光。他遇到了自己的愛人,遭遇了叛變和回歸,思考了一生中最多的東西。或許這是一種昭示,因為迫近死亡,所以五官通靈,六神發(fā)達,更能感知這個世界,在啟示中人生得到升華,思想得到歷練?
我們的生活過于安逸,安逸到一點點挫折便足以讓自己稱苦到累。陶醉在這樣的午后,我們沒有辦法體會人間冷暖,更無法得知何為真正的痛和苦,我們所跨過去的那些所謂的小小苦難,在這些人間大是大非面前,在和平與正義的大命題里,實在是微不足道。而在那些戰(zhàn)士眼中,苦痛不過是人生的必經(jīng)路,那么死又是什么呢?或許他們已經(jīng)忘了死者一回事了,因為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在等待他們思考。
海明威寫道“死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沒有想過死是怎么回事,也沒有對死的恐懼。但是山坡上田野里起伏的麥浪、天空中的蒼鷹、打谷篩秣時喝的一陶罐水、你胯下的馬兒、腿下夾著的卡賓槍、小山、河谷、樹林里的小溪、河谷另一邊的群山,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
在海明威筆下的村莊總是充滿生活的氣息,大自然的清香,是的,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我想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些維護和平的戰(zhàn)士對生命的渴望,渴望著“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這句被寫入美國憲法里的話,仿佛是人類追尋著的永恒的主題。我們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追溯歷史,每一場戰(zhàn)爭,每一次革命,只是一群不甘于生活困苦潦倒、命運曲折不公的人出于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用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向社會抗爭,為命運反抗。
在如此厚重的主題面前,我寫不出更好的讀后感。只是想象著主人公,和瑪利亞,和比拉爾、巴勃羅,和所有同伴一起,轉(zhuǎn)移到安全的地方。在馬德里的午后,這對幸福的愛人,享受著陽光,自由如同他們正在呼吸的空氣,握住彼此手中的幸福。
只是最后要記得,我們今天所有的美好,都是諸如羅伯特.喬丹一樣的戰(zhàn)士們賜予的。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4
——欲望與道德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并非如傳統(tǒng)史記般瑣碎地描述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后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于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禮貌史。我不是學(xué)歷史的,所謂“門內(nèi)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余,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為快。
一歷史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dāng)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為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fā)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好處的在于總結(jié)經(jīng)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欲望推動的,眾多的欲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后覺得植物也不錯,于是開始了種植。當(dāng)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沖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樣辦?”“在地上怎樣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沖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jié)的時刻,正因那時人常常挨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于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tǒng)一的欲望就是團結(jié)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務(wù)必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局限于內(nèi)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xié)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斗(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zhàn)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更高層次需求相應(yīng)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dāng)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欲望徹底破壞了團結(jié),成員之間相互沖突,出現(xiàn)了社會等級。
二道德
等級制度的確立并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欲望的沖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沖突進行緩沖,這種沖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期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持續(xù),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欲望的抑制,是對欲望沖突最有效的協(xié)調(diào)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著工具性,這種神秘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秘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蘊涵著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里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義特點就意味著對道德的明白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xué)派對如何吃面包都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這讓這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欲主義和禁欲主義的爭論這天依然激烈,這說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欲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欲望沖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gòu)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dāng)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把道德當(dāng)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十分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著稀有罕見,然后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tài)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dāng),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xiàn)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茍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xiàn)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此刻的狀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狀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tǒng)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為世界奇觀之最。
總結(jié):當(dāng)?shù)赖伦兂芍e言的時候,對欲望的抑制無能為力的時候,何不撕掉這層厚厚的包袱,以獲新生?欲望是動力,過分地抑制欲望,也讓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自春秋戰(zhàn)國之后,中國從此敗落,蓋為此。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5
話外音:老師,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么樣啊?
嗯,還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個人能夠安于貧賤,并且能夠樂在其中。
他的學(xué)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jīng)問過他,子貢說: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么樣啊?逼著老是說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說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說:最高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著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說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話外音:孔夫子教導(dǎo)他的學(xué)生們要安貧樂道,但是現(xiàn)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每個人都在努力發(fā)展著自己的事業(yè),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為了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安貧樂道在現(xiàn)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意味,那么我們在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應(yīng)該如何為人呢?能不能有一個很簡單的、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能起作用的為人之道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學(xué)生就提出過類似的問題,希望有一個字就可以受用一生,這個字是什么?孔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xué)生在交流中,學(xué)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說:老師您就跟我說,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么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說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圣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別強迫別人干。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jīng)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xué)生的話。所以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qū)W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會說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xué)生曾子也曾經(jīng)說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么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xiàn)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后我們老在那里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著說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fù)仇。
其實當(dāng)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著走著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cè)氲溃裁词虑槎急毓П鼐纯粗麕煾福豢茨怯袀姑娘要過河,他師父就過去問她,說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jié)舌看著,然后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父領(lǐng)著他接著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說我?guī)煾冈趺催@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于就問了,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么事老擱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說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yè)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說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著;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nèi)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伙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自己快樂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點。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更多地去幫助別人。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6
今天到新華書店查閱課題研究資料,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本和課題緊密相關(guān)的書籍《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于是坐下來漫不經(jīng)心的讀起來,也許里面有自己需要的“黃金”,試試看。可是一睹這本書的芳容,我還是醉了。
《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是付小平老師著作,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渡過幼小銜接關(guān)鍵時期的心路歷程。付小平老師通過自己的女兒伊伊的親身經(jīng)歷,把教育學(xué),心理學(xué)融入真實的案例之中,這是一本適合年輕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值得一讀的好書。
全書共分六部分:
一、幼小銜接,繞不過的一道坎。
二、充分準備,才能有效銜接。
三、養(yǎng)好習(xí)慣,才能順利銜接。
四、提升能力,才能自信銜接。
五、塑造性格,才能開心銜接。
六、邁入小學(xué),才能關(guān)鍵銜接。
每一篇文章,有案例有方法,方法新穎,超乎想象。其中最吸引的要數(shù)《別讓孩子傷在分數(shù)上》。
《別讓孩子傷在分數(shù)上》案例是作者的女兒伊伊剛剛升入小學(xué)不到一個月,第一次數(shù)學(xué)考試考了剛及格。然后付老師對孩子的測試失利分析原因,找到一是試卷中大部分錯的題目是本來孩子掌握好了的,由于沒有經(jīng)歷過考試,缺乏答題技巧緊張造成的;二是查找到考試中暴露的問題,如:做題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xí)后,第二次考試取得了一個好成績。但隨之陸續(xù)而來的英語、語文小測驗,在班上位居中等,付小平老師結(jié)合三次考試成績分析,找到一個導(dǎo)致伊伊不夠優(yōu)秀的共性問題——答題過程粗心,可以做對的題目都出錯了,丟了不少分,然后又進行分類:一類粗心,提醒避免出現(xiàn)類似錯誤;二是沒有掌握問題。通過講解練習(xí),最終伊伊拿回了100分的卷子。
付小平老師提出問題——究竟如何面對考試和分數(shù)?,同時給出我們各位家長的建議是:一、態(tài)度比結(jié)果重要(成績并不重要,但試卷反映出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很重要);二、進步比分數(shù)重要(縱向比較孩子成績,發(fā)現(xiàn)錯誤和原因,找到進步和變化);三、成長比成績重要(快樂成長和優(yōu)異成績協(xié)同發(fā)展,相得益彰)。
付老師確實是一位好爸爸,面對孩子每次的考試能做好細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對應(yīng)的補救方法。對待孩子的分數(shù)現(xiàn)實生活中無非有三種家長:
一、無關(guān)緊要,馬馬虎虎。
這些家長認為一年級課程那么簡單,考的好不好都代表不了什么。我只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zhì)保障就歐克了。這樣的孩子不能被引起重視,孩子喪失自我存在感,長期的惡性循壞使得成績一直不好,等到高年級開始重視,已經(jīng)晚了。
二、只注重分數(shù),不看過程的家長。
有些家長不堅守過程,只要一看到試卷上的分數(shù),就火冒三丈。從來不關(guān)心孩子努力的過程,不分析失敗原因,只拿分數(shù)和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埋怨孩子指責(zé)孩子。所以惹得自己“一身騷”,孩子挨批受打,最后兩敗俱傷。長此以往家長經(jīng)常“火山噴發(fā)”,孩子短暫性“壓力山大”。若干天后所有的工作一切回歸原位。
三、和諧家長,就是換位思考的家長。
他們陪同孩子一起接受失敗,一起陪孩子查找原因,在考試后機智應(yīng)對,為有更大進步的家長,就像付老師一樣。
我看到這篇文章感觸極深,因為我就是上面例舉的第二種家長,面對成績“暴跳如雷”事后“安然無憂”的家長。孩子的成績失敗,導(dǎo)致沒有自信心,作為媽媽我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每次考試都是看分數(shù),總是以沒有時間幫助孩子分析為理由,一次一次放縱了孩子的學(xué)習(xí),才導(dǎo)致孩子成績的失敗。我好恨我自己,就是補習(xí)班能換回來“家長的陪伴”,能彌補孩子心中的“失落”嗎?如此孩子還是很聽話,在我的命令下“成方成圓”,我沒有顧忌孩子的感受,導(dǎo)致孩子自卑、壓抑。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今后一定改變自己的育兒方法,多陪孩子,多關(guān)注孩子,多鼓勵孩子。
分數(shù)和考試是每個求學(xué)路上的人都逃脫不了的法咒,“分分,學(xué)生的命根”同樣“分分,老師的法寶”。不管我們的子女今后在擇校還是工作,無疑選擇的籌碼就是成績。作為媽媽,我好可憐那些低分數(shù)的孩子,他們也努力,他們也付出,他們因為分數(shù)低不敢和同伴玩耍,他們因為分數(shù)低失去了老師的寵愛,他們因為分數(shù)低而不敢和無理的家長討價還價,我想象著“如果有一種只求知,而不測試”的教育之路那該多好。
最后,我想用付小平老師的一段話來結(jié)束,“從迷糊到清晰,從懵懂到明白——一小段關(guān)鍵的人生路,心靈陪伴,讓孩子走得更穩(wěn)更遠”,以此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閱歷,感恩生命中遇到了付老師,給我照亮了前進的教育之路。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7
螢火蟲與爺爺之間不可思議的緣分,是一幅充滿詩意與浪漫的江南水鄉(xiāng)水墨畫,字里行間看似是孫子對爺爺一生的回憶,實則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思考。
堅守信念的人終會得到生命的加冕
窗外一片漆黑,書桌上時鐘的指針已經(jīng)指向了九點,我那被興趣班浸泡得疲憊的身體軟軟地趴在書桌上,無精打采地做著作業(yè),心中有些憤憤不平: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練習(xí)?為什么要上興趣班?為什么要學(xué)習(xí)?為什么要堅持?我的努力真的能得到回報嗎?我的理想真的會實現(xiàn)嗎?煩躁地扔開筆,打了個哈欠,目光卻不由自主的掃到了桌邊我最近在看的曹文軒寫的《螢王》這本書,我的腦中突然跳出了書中爺爺?shù)男蜗蟆敔敯藲q那年,為了捉豆娘而迷了路,在爺爺最絕望的時候是五只螢火蟲救了他,用它們的光亮為爺爺指引方向,最終找到了回家的路。從此爺爺發(fā)誓要永遠守護螢火蟲,并真的用他一生的心血來實踐這個諾言,并被人們稱為“螢王”。我被爺爺?shù)倪@份堅守而感動,為爺爺有如此堅定的信念而深深折服。承諾很容易,但為這份承諾而付出的堅守又是多么的不容易!與爺爺比起來,我的這點小累又能算什么?我難道為了一點小辛苦就要放棄我的理想嗎?不!我也要堅守我自己的信念,我也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拼盡全力!想到這里,我堅定地拾起筆,繼續(xù)寫下去,因為我相信:堅守信念的人終會得到生命的加冕。
我們不僅僅可以做受益者也可以做助人者
“盈豐路到了,請下車乘客做好準備……”隨著廣播中悠揚的女聲地鐵的門打開了,人們一擁而入,車廂瞬間塞滿了人,我仿佛覺得周圍的空氣都一下子變得悶熱起來。這時,站在我座位前面的一位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頭發(fā)已經(jīng)全白了,背微駝著,一只手吃力地拎著裝滿東西的大袋子,另一只手努力地抓著扶手,她皺著眉輕輕地咳嗽了兩聲,拎著袋子的手也隨著咳嗽而抖動。奶奶的樣子讓坐在座位上的我犯了難,怎么辦?要不要讓座?讓座的話我自己也還有好多站才能下車,而且現(xiàn)在車上人又那么多那么擠,不讓的話又覺得心里過意不去,于是我決定假裝看書沒看到這一幕,這樣不就不尷尬了。正當(dāng)我把手伸進背包拿出《螢王》時,我的手仿佛被書燙了一下,我突然想到了秋虎,他的兒子飯豆不幸落水,是爺爺帶著螢火蟲趕來救了飯豆,秋虎十分感激,后來當(dāng)爺爺為了保護蘆葦蕩砸壞了推土機而進了監(jiān)獄時,秋虎帶領(lǐng)著鄉(xiāng)親們救出了爺爺,并和爺爺一起守護螢火蟲守護蘆葦蕩,秋虎也從一個受益者變成了一個守護者,一個聲音從我心底升起:我們不僅僅可以做受益者也可以做助人者!我清楚的記得上次我沒位置坐的時候,是一位阿姨給我讓的坐,而她自己站了好幾站才下的車。我站起身對奶奶說:“奶奶,您來坐吧。”奶奶坐了下來,大大地松了口氣,一個勁地夸我,周圍的叔叔阿姨也投來贊許的目光,我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因為只有我知道是秋虎給了我啟發(fā)。
傳承是我們代代相傳故事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媽媽規(guī)定念古文的時間到了,我心不在蔫地念著,不一會兒就煩了,恨恨地放下書本,沖媽媽喊:“這些老古董有什么好念的,根本就沒有用,而且上面有好多的生僻字,還要查字典,煩死了!不讀了!”媽媽看著我說:“這些都是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一定要好好讀。”“這些東西根本沒用,現(xiàn)在都是高科技時代了,誰還看這些?哪有我的《螢王》好看。”說著我拿起看了一半的《螢王》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媽媽看看我,無可奈何地搖搖頭走開了。小說看完了,可書中作者描寫的最后一個情節(jié)卻在我腦海深深地揮之不去:“爺爺去世后的第三天,我出生了”。爺爺?shù)氖湃ズ汀拔摇钡某錾此苾杉聟s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我”是爺爺?shù)膶O子,是爺爺血脈的延續(xù),更是爺爺信念的延續(xù)和傳承,“我”的出生就是為了接替爺爺來保護螢火蟲保護自然。我突然明白了,我所謂的那些沒用的“老古董”其實就像媽媽說的那樣,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它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又是何其珍貴的寶物啊!我要做的就是像書中的“我”一樣,做老祖宗的傳人,把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下去!想到這里我趕緊拿起《大學(xué)》大聲朗讀起來,背后是一臉疑惑的媽媽……
《螢王》是我這個暑假讀的最多的一本書,每次讀它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它讓我看到了美與丑,善與惡,在以后的日子里它將會是我的“螢火蟲”,陪伴我指引我。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8
We often hear Balzac in senior high school,but I have nenver read any of his book. Father Goriot`s artistic style most can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Balzac.So I choice this book to read.As we all know,the writer of the Father Goriot is Balzac.Father Goriot was published in 1834 and wrote in Bourbon restoration period.He He hasn't won a Nobel Prize because there was no Nobel Prize.Bu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is great.
"Father Goriot " is a time of critical realism novels, it is condensed time colors, show the time between people in society hypocrisy, cunning, cruel ... ...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book lethan 180,000 words, but its vision of a wide variety of characters, it deserves a piece of panoramic picture, from the Latin Quarter and Saint marceau Chengguan poverty dowdy side street between the alley, to the St Germain district magnificent aristocratic residence.
the Seoul Zach give us a dazzling display of Paris society, tells the story of a story is matched tears. Paris, various strata of society, the identity of various characters, with their own unique style, 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ovel in a noisy, active, real society. Here there is the greed of snobbish wife, have dedicated science college students, there is hard labor to help the broad masses of mouthmagical secret leader.
After reading "Father Goriot",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to Parisian society as the center only to mone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ifference and sadness. Do not care at Parisian society affection, love, and some just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money. Marx once said: "the bourgeoisie has torn off the mask at home on the tend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il, put this relationship into a purely naked money relationship."
The old man is a high wheat flour, the flour sold at during the revolution earn a a large sum of money, he loves loves his two daughters, even to the extent of spoil, then this is a tragedy on the home thus the hair. Daughter would just like to have him as one of the comfortable, or even to pay all their own do not care that he hoped his daughter married door of the aristocracy, so the two darling daughter will not suffer, and happy life.
Compared to the "Father Goriot" children, I was lucky. When I'm gone wrong in the prelude, there is mother’s diligently teachings wake me up. Without being a spoiled and blindly condoned, I didn’t get increasingly fallen. Perhaps, this is love.
讀后感2000字左右 篇29
我想推薦的這本書,是中國臺灣作家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看完這本書,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身心靈修行課,醍醐灌頂;又好像是練完一次高難度的瑜伽,酣暢淋漓。這本書其實是作者自身經(jīng)歷的一種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蛻變過程,在這過程中領(lǐng)悟與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點,實際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實現(xiàn)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最終找回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書中分享了幾個有趣的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道理——吸引力法則。一個人充滿快樂、充滿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共鳴,被吸引過來。同樣,一個人如果總是帶著悲觀、帶著憤世嫉俗的負能量,那么經(jīng)常有倒霉的事情發(fā)生他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召喚好的事情呢?首先總結(jié)一下我們內(nèi)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說這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追求的是什么?無非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健康、美麗、金錢、權(quán)力等等,但是這些快樂是建立在外在基礎(chǔ)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體健康,生病了就不快樂了;男人追求事業(yè)有成,一事無成就不快樂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離婚就不快樂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都追求到了嗎,為什么真正快樂的人那么少?書中有句話:我們?nèi)祟愃惺芸嗟母矗褪莵碜杂谖覀儾磺宄约菏钦l,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比如前面說的那些人。
那么我們到底追求什么呢?書中用3個詞概括出來:愛、喜悅、和平(擁有愛、喜悅、和平的“真我”)。這里的愛不是狹隘的愛情,而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這里的喜悅不同于快樂,喜悅是從內(nèi)心油然而生的,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會因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樣去追求“愛、喜悅、和平”呢,以“真我”為圓心,往外不停的畫同心圓,一層一層往外,分別代表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知…等等。
同心圓的第一層代表身體,不同于我們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過去或者未來,但身體和呼吸永遠是在當(dāng)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與身體對話,傾聽身體發(fā)出的信息。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dāng)下的運動都可以幫助你與身體建立聯(lián)結(jié)。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極、瑜伽等等,不喜歡運動的朋友,可以嘗試最簡單的靜坐冥想,采用腹式呼吸法,來聯(lián)結(jié)自己的身體和呼吸。
通過與身體聯(lián)結(jié)開始,慢慢的,你就會感知自己的身體,感知自己的內(nèi)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會漸漸明朗起來,你吸引的、你召喚的都會慢慢跟著你來了,或者說相同頻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當(dāng)然了,我們需要更多更長遠的修煉,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與身體聯(lián)結(jié)的淺層,不能單單依靠跑步、冥想,應(yīng)向深層次發(fā)展。同心圓往外,下一層就是情緒,情緒就像能量一樣,每天圍繞我們、牽引著我們。這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人一輩子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比如新聞里經(jīng)常看到的,讀后感.類似去面館吃面發(fā)現(xiàn)漲價了,就把老板給砍了;在醫(yī)院和人發(fā)生口角,結(jié)果年輕小夫妻一死一傷;新手媽媽因為被老公責(zé)罵把孩子扔下5樓,然后自己也跳下去等等。這些人,就是沒有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如何管理我們自己的情緒呢,在另一本書中看到過,人的情緒與認知有著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認知層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緒,所以單純地學(xué)習(xí)掌控情緒不如說努力提高認知,有多種方法,讀書,健身,冥想等等。這本書中介紹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類:“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車,這是上天的事,你沒有辦法改變,所以堵車著急也沒用,不如聽聽音樂,或者呼吸呼吸。對于“他人的事”,無需改變也盡少去干涉。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要全面接受,因為事實最大,沒法改變。但是如果你的情緒真的受影響,真的是“自己的事”帶來的煩惱,那么臣服于他,接納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來,不要試圖去驅(qū)趕心里的陰影,只要把光帶進來照亮它就好了。
情緒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對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當(dāng)然,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靈”的修行合一不會一帆風(fēng)順,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阻礙、困難、荊棘,不是僅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決的,人的習(xí)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為看了一本書,或是參加一次讀書分享會就破除了一個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覺得需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遇見自己,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遇見更好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