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讀后感(通用5篇)
生命的林子讀后感 篇1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的林子》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唐僧剛剃發修行時由于耐不住法云寺內嘈雜的人群,認為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因而產生離寺的念頭,在方丈的教育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繼續在法云寺修行的事。我對方丈教育唐僧時所說的富有哲理的話感受特別深。
“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就奮力向上生長,因此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這些話是說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群體,個體是在群體的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這棵樹為什么說大不說小呢?因為他沒有遠離群體,也許它是群體中最大的樹,也許他是群體中最小的樹,不管怎樣,他都對自己下了一個決心——快長,否則別的樹會趕上自己的。這句話中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存優汰劣的生存原理。遠的不談,就說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學校中最有名的長跑運動員了,不管哪一次學校比賽,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近的練習賽中我的成績卻不夠理想。什么原因呢?難道是老師教得不好?不,完全不是,原因在于在賽前我遠離了學校這一群體,停止了個人的“發展”。我認為自己在學校長跑中成績是最好的,認為他們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比,一次在訓練中傲視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個人完全不能遠離集體,除非你認為自己就是群體,自己永遠超過集體。
競爭在整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要想在世間存在,要想發展壯大,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正確的看待自己,勇往直前。
生命的林子讀后感 篇2
今天,老師帶領著我們學習《生命的林子》一課。這一課的主人翁是西游記里的唐僧,傳說唐僧剛剃發的時候,在法門寺修行。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唐僧想潛心修行,但他感到自己談經論道卻遠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
有人勸他說:“法門寺是個水深龍多的地方,你若想出人頭地,不如找一個偏僻的地方。這樣,你的才華才會顯露出來。”唐僧想了許久,覺得這話有些道理,便決定辭別師父,方丈明白唐僧的意圖后,問了他一個問題: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一些?唐僧答道:太陽。接著,方丈帶著他到寺后的林子里走走。
方丈指了指其中的一棵,問唐僧這個松樹能做什么呢?他很快說:“能做薪柴。”“那它們怎么長的這樣秀頎。”唐僧答道是因為爭著承接天上的陽光吧。方丈說:‘’它們長在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而那些在灌木叢中鶴立雞群,不愁沒有陽光,沒有樹和它們競爭,所以,它們就成了薪柴啊。“
唐僧聽了,明白方丈的話,以后潛心修行,終于成了一代名僧。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棵大樹不能離開森林這個大群體,因為在這個大群體里有了競爭,樹木才能奮力向上生長,一旦離開這個群體,就會沒有競爭,樹木就會變的松松垮垮,就不可能成為棟梁,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離開社會這個群體的,一旦離開就難以成才。
生命的林子讀后感 篇3
今天讀了《生命的林子》這篇課文,其中有一句話是:“一個人的成才是不能離開集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離開森林。”這句話使我想了許多。
讀完之后,不由聯想到了自己的近況。原來的我曾在村小任教一年,這一年我如那些遠離群體的三兩棵松樹,在灌木叢中鶴立雞群,不愁沒有陽光、雨露,沒有樹和它們競爭,自己也沾沾自喜。后來進入了中心小學這片“大林子”,才真正感覺到那一年生活是那么的空洞。那時候,在那里是一年級包班,覺得只要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在這里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課,也不知道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對自己的要求也很松懈,很少認真鉆研教學,撰寫論文,一切都是安于現狀,從沒有想得更多。
現在,在身邊許多優秀老師的帶動下,我已經完全投入中心小學這片“大林子”里,正如《生命的林子》中的那句:樹木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每一縷陽光,為了每一滴雨露,它們都在奮力地向上生長,于是它們都成了棟梁。
回想起在這片“大林子”中所經歷的種種,一切仿佛就是在昨天,一切還是那么讓我沉醉:那年,參加縣里優質課比賽,從未走出校門的我,一開始我逃避、退縮,列舉自己種種不行的理由,那時的同事們為了讓我得到鍛煉,開導我,鼓勵我。我一次一次的上示范課,高校長耐心的給我進行指導,彭老師不厭其煩地為我準備教具,侍主任一次又一次地幫我修改課件……我真切地體會到這片“林子”真得很精彩。
今年,學校還舉行創建寫字,古詩特色校。每個人,每個班級,整個校園都充滿了寫字和古詩的韻味,孩子張嘴就來,動手就寫。氣氛包圍了整個中心小學校園。最近,我校又實行翻牌聽課和推門聽課,整個校園內充滿了濃郁的教研氛圍。充分的推進了徐局長的“三個不”:不上無預習的課,不上沒有準備的課,不上無激情的課。
現在的我,已經成了無數個忙碌身影中的一個,感謝你!這片“林子”。
生命的林子讀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一個故事,里面講到‘時間就是生命’。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大學教授很有學問,有一天,一個學生請教他怎么樣才能考出好成績來,他便笑著讓這位學生第二天到他家里去。第二天,學生到了教授家,從門口看到他家很亂。教授讓他在門口等一分鐘,當著學生的面打掃起來。僅僅用了一分鐘時間,教授就將客廳打掃干凈了。教授到了兩杯咖啡,讓學生進來喝,喝完咖啡后就讓學生回去。
學生不解地問他的問題,教授說已經回答他了。學生開始覺得很奇怪,后來才明白;這一分鐘看起來很少,但只要你利用好了這一分鐘,你就會覺得這一分鐘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上的成功也正是這樣,要抓住手中的每一分鐘。是啊,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返。假如你把這一分鐘放在吃喝玩樂上,那你長大后就會一事無成。魯迅說過;我哪是天才,我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罷了。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浪費時間就是摧殘生命,與謀財害命是沒設么兩樣的。‘他的話說的多么樸實,多么真摯啊。
但是,生活中有些人卻并不懂的好好珍惜時間,或將時間白白消磨在牌上,或將時間無為浪費在麻將桌旁。有些學生甚至不想上學,想方設法逃學,還有些學生迷上了玩吧,發展到偷父母的錢去網吧通宵。他們把美好的時間就這樣丟棄,把自己的青春就這樣耗掉了,他們可不知道’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遺憾。
我們應該向珍惜時間的人學習,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巨不讓自己的一生因碌碌無為,而空悲切。
生命的林子讀后感 篇5
“在你追求真如、開啟新生命的道路上,希望我自己出身的微賤和平凡能夠給你一些激勵。瑜伽將我的生命全然轉換,從過去寄生性的生活狀態變成生活目標清晰的狀態。其后,瑜伽讓我體味到生命的歡樂與高貴,而我又將此生命之歡樂與高貴傳達給成千上萬的人們,超越宗教、種姓、性別與國籍。我感謝瑜伽帶給我的生命價值并直希望與眾人分享。以這樣的心態,我將在本書中與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你能夠通過信心、仁愛、堅韌與毅力來品嘗瑜伽的美好滋味深切期望我的終點會成為你的起點。”——《光耀生命》作者艾楊格
我相信,每位閱讀此書的讀者,無論你是瑜伽修習者或者不是,都會在字里行間的不期閱讀中,忽然撞到生活中尋覓已久的答案,忽然得到生命的豁然啟悟,忽然被注入了一種信念和愿望……這是我在閱讀此書時的強烈感受。沒有任何一本瑜伽書籍如此真實地讓我進入瑜伽修習的真實涵義。艾揚格大師,在歷經70年的瑜伽修行、瑜伽哲學與瑜伽教育生活之后,以他的經驗,以他的睿智,在我們能夠觸及的文化參照系中,向我們講述瑜伽的每種習練方式在如何影響我們,教授我們在瑜伽修習中,保持何種的醒黨和意識才能更好地通過瑜伽釋放生命的創造性潛能,光耀生命。
一位在瑜伽界久負盛名的大師,字里行間沒有絲毫的驕傲和自大,就像一位長輩在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你你該如何更好的面對自己的問題。沒有說教,更沒有訓導,永遠的語重心長。無數次讀這本書,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或許和瑜伽有關,或許和瑜伽無關,但都是心靈的滌清和成長。“并不是我穿粗布衣服我就比穿絲綢衣服的人高尚,而是因為我的要求更容易滿足,所以我的幸福更容易獲得。”在物欲橫流的時期,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更是如當頭棒喝。他在說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在描述我們該如何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呢?!
瑜伽不是結果,瑜伽是幫助我們更好面對生活的方法。當我們只是把瑜伽當成是一種減肥或塑型的工具時,瑜伽本意可能就離我們而去了。外在是世界不難搞清楚,我們習慣于一切向外時,內在的世界會隨之荒蕪。瑜伽不是教會我們什么,而是讓我們學會向內,在向內的路上找回原本就屬于我們的東西!而身體的健康和體型的改善也會隨之而來。瑜伽所要探究的是:意志如何與智性及自省意識合作,共同把我們從紛亂之心以及外向感官的奴役中解脫出來。這里,體式的訓練大有裨益。向內之路從我們的物質存在——身體層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