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讀后感 > 讀后感3000字(精選10篇)

讀后感3000字

發布時間:2022-10-03

讀后感3000字(精選10篇)

讀后感3000字 篇1

  終于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很想寫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時候,我想為什么會起這么一個名字呢,戰爭與和平就如同生與死一般對立,為什么會要把他們聯系在一起呢。有了戰爭就沒有了和平,整本書看完,我改變了看法。在列夫托爾斯泰內心的世界里,戰爭與和平從來就不是對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心中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看書中那些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榮譽;有的人追求權利;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情欲。。。追求的愈加緊迫和瘋狂,內心的戰爭就愈發慘烈。就如同生與死一樣,有些人活著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靈魂卻還活著。列夫托爾斯泰不就是鮮明的例子么?他早已經死了,可是他的靈魂和意識還活著,激蕩著后人的心靈。拜讀完《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智者。于是對他的無限喜愛與崇敬之情讓我有這沖動和勇氣去記錄一下自己淺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書,閉上眼睛,腦海里卻只有那么少數的幾位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如此真實和鮮活地印在我心里,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他們代表著幾個非常典型的人物類型。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說說安德烈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單純,正值,善良,也固執。這個人物貫穿整本書,他的成長經歷讓我糾結、心痛、惋惜、也溫暖過。安德烈是一個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將死的時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時候活的壓抑,自我,冷漠,自閉。

  義無反顧的參軍,面對懷孕的妻子的挽留與想念的無動于衷等等都為安德烈后來的悲情人生拉開了帷幕。安德烈這個人物性格的巨大轉變發生在兩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和奪取榮譽并且被認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內心的戰場早已硝煙四起,內心戰爭的導火索不是拿破侖,而是對于自我榮譽的瘋狂追逐。他只向往榮譽,出名,向往受人愛戴,只向往這一切,活著也只為這一切,除了這一切他什么都不愛。死亡,受傷,家破人亡,沒有任何東西是他覺得可怕的,父親,妹妹,妻子,等等這些他生命中最珍貴的人,不管是多么可親可愛,但是,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榮譽,出人頭地,能得到不認識的,而且也不會認識的人對他的愛戴,不論看起來多么可怕,多么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將這些全部割舍。他時常想象一場會戰,會戰的傷亡,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大搏斗,他帶領的一團人,一師人,獨自一人打了勝仗,一切勝利和榮譽都屬于他一個人,總司令被撤職,他得到任命。也許就是這略微扭曲的思想讓安德烈處于一個相當瘋狂的內心世界。

  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慘痛的一刻開始轉變:戰爭中被敵人一棍子打暈,他什么都看不見,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么也看不見,高高的天空無限高遠和靜靜漂浮的灰色的云彩,這些安靜肅穆莊嚴地云彩,完全不像他那樣在奔跑奪取某些東西,不像他們那樣在吶喊,搏斗,也不像法國兵和炮兵那樣滿臉帶著憤怒和驚恐互相廝殺,他在想為什么以前沒有見過這么高遠的天空?他是那么幸福,終于看見天空了,除了廣闊的天空,什么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安靜,肅靜,什么都沒有,他想起了與妻子戀愛時的甜蜜和未出生的兒子,想起了父親,摸著妹妹在參軍之前掛在他脖子上的保佑他平安的小金像。在這個時刻,安德烈得到了內心的和平,不是嗎?不是經歷過死的痛楚,他難道不會真正地認識自我么?其實,戰場中受重傷的他得到過崇拜的英雄拿破侖的稱贊,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么?拿破侖說躺著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時的安德烈聽到這些話就好像蒼蠅嗡嗡叫,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不放在心上。他的頭像火燒似地,他覺得血就要流干了,他又看見了突然讓他有幸福感的天空,這遙遠高高永恒的天空和他的心靈與拿破侖相比起來,拿破侖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當死里逃生的安德烈風塵仆仆地趕回家中卻目睹了妻子帶著責備怨恨的眼神死在產房里的時候,安德烈從此進入了一個自閉的世界,與世無爭,遠離世事,時常走不出妻子臨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奪取那虛幻的榮譽感之外,他沒有變,依舊高傲固執和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內心表面的平靜真的是列夫托爾斯泰想要傳達的和平么?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終于走出了亡妻的世界并且想要重新選擇新的愛情時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坎坷,這一其實是無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點燃內心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他又固執地變成了一只刺猬,又一次用刺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他固執地不愿意去理解更不愿意去原諒。現在看來,至少安德烈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只愛他自己的人,他還是只在意自己的榮譽感,不論是對于事業還是對于愛情,個人的榮譽感至高無上。所以,當安德烈第二次與死神相遇和抗爭的時候,安德烈勇獲新生的艱難歷程才真的讓人感動和震撼,當安德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決斗的情敵被炸斷了一條腿的時候,他突然開始不只愛自己了,開始真正領悟愛的含義和真諦。愛這個東西,不是對某種東西,某種目的或者由于什么原因的愛,而是在他要死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敵人卻依然愛他的那一種情懷,因此他突然開始學會原諒并且體會到了強烈的幸福感。

  他又激動地想起來娜塔莎---那個他深愛過卻堅決拋棄的未婚妻,不是只想起了她喜悅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靈魂。于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恥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絕和決裂是多么的殘忍和無情。于是在與死抗爭的過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見娜塔莎一面,于是上帝安排他們相見了。想想當時那個第一次死里逃生之后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雖然軀體活著可是思想卻死了,過著孤獨和半昏迷狀態的生活的時刻,他越不自覺的摒棄那塵世的東西,與世無爭,其實他越發離這個世界遠了,對于活著這件事情,他認為是無所謂的。而這次,安德烈祈求上蒼給他一次活著的機會,重新愛身邊的人。上蒼果真把深愛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時候,對一個女人的愛情默默潛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戀人生了,對娜塔莎的愛情喚起他對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兩個相愛的人相聚時敞開心扉說出的真實而動情的語言:安德烈第一次對娜塔莎大膽地表白:我愛你!娜塔莎說:原諒我!安德烈說:原諒什么?娜塔莎說:原諒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說:我比先前更愛你,更知道怎樣愛你了。。。安德烈這樣一個曾經只愛自己的人能夠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內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說安德烈才是列夫托爾斯泰心中戰爭與和平最好的化身與詮釋。只是,這次,安德烈沒有幸運的再次死里逃生。也許劇情只有強烈的沖突感時,才會讓人感動。人生有了太多的陰差陽錯才會讓人銘記住什么,安德烈第一次知道應該去愛的時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愛沒處給了;第二次懂得怎樣去愛的時候,他也被愛的時候,他死了,讓別人的愛沒處給了。也許這人世間只有愛情這東西才會讓人神傷和痛徹心扉,但是安德烈就是在這愛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純粹的幸福,盡管最終,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樣,還有皮埃爾,娜塔莎,瑪利亞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由死到生,從戰爭到和平過程中經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樣,他們最終都是幸福的。只是這幸福都來得都太過艱辛。

  皮埃爾的人生扮演著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場浪子,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這個單純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終獲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內心永遠的和平。皮埃爾這樣一個在上流社會過著衣食無憂但卻混沌不堪生活的貴族,他竟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爾被關到棚子里當法國俘虜的時候,悟出了一個道理,這不是從理智上,而是用他整個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創造出來時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于滿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并不在于缺少什么,而在于過剩;但是現在,在三個星期的行軍中,他又認識到了一個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沒有什么可怕的東西,世上沒有哪個環境是人在其中過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沒有哪個環境人在其中過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還認識到,痛苦有一個界限,自由也有一個界限,而且這個界限非常近;一個人為了他的錦繡被褥折了一個角而感到苦惱,也正如他現在睡在光禿禿的濕地,一邊身子冷一邊身子熱而苦惱一樣;從前他曾為穿緊腳的無邪而感到痛苦。他認識到,當時他以為出于自愿和妻子結婚,并不比現在關在牛棚里更自由。他的境況越艱苦,前途越可怕,就越與他的境地無關的在他心中出現那些令人快樂的思想,回憶和想象。在我看來,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就此要擱筆了,只是想用這淺薄的文字但卻真摯的情感去記住和體會《戰爭與和平》帶給我的溫暖。

讀后感3000字 篇2

  A Book that Impacted Me Most

  I don’t remember the exact year I first read The Little Prince . Though the golden snake in the book plays a cameo role , I never forget the scene that he flashed kissed gently on the little prince’s ankle. It made me be afraid to reread this book.

  Later, I listened a Michael Wong’s song named Fairy-tale Story, the prince in his so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ince in The Little Prince, the prince in the song is the same as Andersen’s tales’ princes, they all have happy endings.

  However, I think The Little Prince is a sad story. There is a saying: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Now, let me talk about my reading feeling. This simple story flies over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a pilot (the narrator) who had an accident with his plane and crashed in the Desert of Sahara then he met the little prince from the planet B-612, and the narrator listened little prince’s travel experience of seven planets. On the seven planets, he met a variety of persons. They are the king, the conceited man, the businessman, the tippler, the lamplighter, the geographer and so on.

  The Little Prince is a story belongs to adults who have childlike innocence.because children don’t understand the little prince’s deep sadness.This is not so much a fairy tale, as it is a tragedy. This story tells the grow-ups’ world is full of empty,lost and loneliness with kids’ perspective. Among the story, the alcoholic is impressive. He was surrounded by a pile of beer bottles when the little prince saw him, and prince asked him why he is drinking, but he answered he want to forget his shame of drinking. This short planet visit plunged little prince into deep puzzled. He think the grow-ups are certainly very, very odd. In kids' eyes, beautiful things must look with heart. But the adults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ings’ appearance that is just a shell and they don’t believe the eyes are blind and the heart is true.

  Through this story, it also made me understand what’s the love---love's more mineral, more dense, more bitter and more weighty than the earth's profoundest matter.

  When I first read The Little Prince, I can’t understand the mean of love and never to think why should the little prince leave alone since he love his rose so deeply. For years, I reread the story and think about it. The simple true was first love. The little prince didn’t know how to love and It was difficult to make him understand the rose’s heart, so it ma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and hurts from time to time. He leaved his planet because he can not accept the rose and himself.

  This is why the little prince don’t know he have to leave : at that time, he had no idea he was in it. The little prince don’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ame until he met the fox later. Then he produced the endless yearning for the roses and realized his responsibility.

  "Do you want to be domesticated?" For me, this is a profound question. In the book, the little prince met a fox and invited the fox to play with him, but he was refused. The fox told him that he was not tamed. “what does that mean--tame?” little prince asked. The fox answered:” it means to establish ties: to me, you are still nothing more than a little boy who is just like a hundred thousand other little boys. And I have no need of you. And you, on your part, have no need of me. To you, I am nothing more than a fox like a hundred thousand other foxes. But if you tame me, then we shall need each other. To me , you will be unique in all the world. To you, I shall be unique in all the world.”

  Gradually the little prince was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because he remembered his rose and he thought his rose had tamed him. So he chose to go back to his planet in the end. But to the fox, the little prince’s farewell will make her sad, but the hurts because of love, she should learn to accept it gradually. I believe there are full of hurts within serious and true love.

  As long as the little prince flied to different planets and met a variety of persons can he understand himself and

  his rose. So I think traveling is a good way to experience life.

讀后感3000字 篇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去年第一次讀它的時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復的作品,字里行間閃爍著許多“不解之辭”――我的明白力居然很難渡過它艱深晦澀的語意之河。懷著自我挑戰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認認真真地把它重讀了一遍。重讀此書,卻給了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好像我從來就未曾讀過一樣!那是一座感性與理性縱橫交織起來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簡單的感情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思辨,閃爍著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譏諷幽默而冷靜的筆調,剖開人類生命的外衣,探索靈魂的秘密,揭開人性深處隱秘的真相,展示了社會動蕩和命運沉浮的人生圖景,揭露了人類“媚俗”的天性。讀罷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現代主義的三維立體圖畫:破敗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纏綿的肉體、憂傷的眼神-----這一切雜亂地交織重疊成灰色的夢境,而這一切夢境的背后,則隱約可見無比溫馨靜謐的遙遠的山村圖景,那里斜陽暖暖,牧歌悠然。

  這的確是一部值得反復讀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以我淺陋的明白和愚拙的筆觸,如果勉強能觸摸到它的三兩片輝煌的樹葉,也算很僥幸的了!

  一、輕重之間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得以無限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職責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的緣故吧。

  作家在小說開頭第一章,便以一個哲學家高深莫測的姿態,拋出了尼采的“永恒輪回”說,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關于重和輕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是真的美麗?”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感情詩中,女生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戶外也就變得自由而沒有任何好處。

  那么,到底該選取什么?重還是輕?”

  是的,究竟該選取什么?重還是輕?直到小說結尾,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或許這是個連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謎題吧?我只能試圖從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尋找作者思想的蛛絲馬跡。

  二人物小像

  托馬斯――原為布拉格著名的外科醫生,生性自由,以交往眾多情人為嗜好,同時深愛著特蕾沙。蘇聯占領捷克后,攜特蕾沙流亡瑞士。后又為了感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政治迫害淪為玻璃清洗工,又在環境重壓下隱居山村,當了一名卡車司機。他一生漂泊,不斷地在生命的重與輕的漩渦中掙扎。最后與特雷莎雙雙死于車禍。

  特蕾莎――一個柔弱,忠誠,純真,善良的女子,一個不斷審視自己靈魂的感情信徒。原為布拉格附近某小鎮鄉村酒店的女招待,后為布拉格某新聞圖片社的攝影記者,托馬斯的妻子。深愛托馬斯,不堪承受由于托馬斯的不忠帶來的嫉妒和痛苦,生活在噩夢和眩暈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鎮來到托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后流亡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離家出走回到祖國,然后和托馬斯一道隱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后和托馬斯一齊死于車禍。

  薩比娜――布拉格年輕的女藝術家,托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蘭次的崇拜對象。思想自由獨立,生性叛逆,反對媚俗。她不斷地背叛原來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國,背叛感情,拋棄了深愛她的弗蘭次;她不斷地叛己所叛,最后到了無可背叛的地步。她的生命無限輕盈,了無分量,沒有何牽掛和職責,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從布拉格流亡到日內瓦,然后到蘇黎世,最后到美國和一對喜愛她的畫的老年夫婦生活在一齊,而不久那對老年夫婦也將離開她到自己的女兒那里去。在無盡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殘酷重壓,在無限凄涼孤獨和憂傷中,渴望著一扇遙遠的童話中亮著溫馨燈光的窗戶。她是四個主人公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人,也是最悲慘的命運的犧牲者。

  弗蘭茨――日內瓦某大學的教授,夢想主義者,英俊健美,思想單純,熱衷于一切政治戶外,崇拜并深愛著薩比娜。曾為了追求薩比娜而離開不愛的妻子,在薩比娜不辭而別之后,他又把年輕的女大學生當做薩比娜的影子,最后為了縹緲的感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國際醫療隊伍的“偉大進軍”中。他加入到“偉大進軍”的理由也十分富有反諷意味――正因柬埔寨和薩比娜的祖國都是同樣遭受被侵占的厄運的國家,他想:如果薩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偉大進軍,必須會感受到他對她的祖國遙遠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會因此而高興的!當他最后從寄托在“偉大進軍”上的感情夢想中幡然醒悟的時候,卻不幸被砸死于偶然的搶劫事件。

  三、托馬斯-----重與輕博弈中的真實存在

  “托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著對面樓房的墻”。-----他在腦海里回憶著和特蕾莎相識的情景,并反復思忖著:究竟該選取什么?是理解特蕾莎來和她一齊生活,背負起感情之沉重職責,還是繼續享受以往的自由輕盈?這是故事一開始作者為我們描述的場景。而且這一場景在小說中意味深長地反復出現了多次。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正因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

  因此,每當他面臨生命中重與輕的抉擇的時候,他都會這樣茫然無措,猶豫不決。事實上,托馬斯短暫的一生的確是在重與輕的抉擇和傾軋之中渡過的。他是布拉格的著名的外科醫生,原本活得自由灑脫,自從愛上特蕾莎之后,身上便背負起一個女生全部的愛的重量和職責,這重量使他不堪重負,不斷地下墜,下墜,像一片空中漂浮著的飛絮被雨水打濕,墜入地面,和大地融為一體。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賦予了好處。在他的觀念里,靈魂和肉體是截然分開的,他追逐眾多女性的嗜好絲毫不會損害到他對特蕾沙獨特而深刻的愛。一方面,他深愛著特蕾莎,認為特蕾莎是“漂在涂了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對柔弱的特蕾莎有著深刻的同情和“無法表達的愛”。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下以往自由不羈交往眾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斷的背著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約會。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無助而產生的痛苦的噩夢的纏繞中,穿梭在謊言和感情之間,對自己不忠的內疚,對特蕾莎的同情憐憫以及深刻的愛,交織在一齊,構成一股強大的漩渦,把托馬斯這葉自由飄蕩的輕舟,一次次不斷帶入命運的深谷。

  托馬斯追隨離家出走的特蕾莎從日內瓦回到祖國,就應是他繼流亡瑞士之后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是他在輕與重之間抉擇的最為顯著的例證。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托馬斯沒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內瓦繼續“風流”他的“韻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輕盈,那么他的命運必須會是另一番完全不一樣的圖景。我們也就不會看到小說結尾的悲慘結局了。事實上,當他又一次徘徊在輕與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著對面樓房的墻,他內心深處卻反復重復著一句貝多芬的樂句:非如此不可!為何“非如此不可”?這可能就是他靈魂深處的聲音。在特蕾莎離開他的最初幾天,他一個人流浪街頭享受自由空間的短暫的甜美,但他無法再去接觸任何一個女性,他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特蕾沙無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里感受并放大著特蕾沙的痛苦,他無法擺脫特蕾莎的柔弱對他精神和情感的強大控制,他無法承受離開特蕾莎之后的“生命之輕”。于是,他放下了輕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國,回到了特蕾莎身邊――他選取了“重”。

  特立獨行的托馬斯在無限自由輕盈的生命狀態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運“重”的泥潭,而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感情之職責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強大的無法抗拒無處可逃的社會動亂和“政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平凡的個人在社會政治的強大漩渦中無異于一只弱小的螞蟻,個人的生活在無序癲狂的國家機器的碾壓之下會被輕而易舉地碾成粉碎。他厄運的開始源自一封影射當局的信件: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無知無覺的狀況下,犯下了弒父娶母的大罪,當他知道真相后,深感罪孽深重,無顏面見世人,于是自挖雙目,流亡他鄉,以殘酷的自我懲罰來為無知犯下的罪過懺悔。難道無知者犯下的罪過就不該承擔職責嗎?一些蘇聯共產黨當局以“當時什么也不知道”來搪塞以逃脫罪責,他認為是就應受到譴責的。就是這樣一封對他個人生活看似“無關緊要”的信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于是,他由一名外科醫生變成了街頭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寫下這封信的動機是什么?是對政治的單純熱衷嗎?我覺得不是。以托馬斯特立獨行的個性來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惡魔”,他是不會熱衷于政治的喧囂去參與什么激進言論的。使他寫下這封信的更為隱秘的原因,來自他那“危險的比喻”,這同樣關乎他的感情。

  他無數次的深刻地感覺到,特蕾莎是一個被放在籃子里順水漂來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這個危險的比喻使他對柔弱的特蕾莎產生了深刻的同情和無法表達的愛。這難道不是命運?而俄狄浦斯這個希臘神話中的贖罪之神,不也正是一個被放在籃子里順水漂來的孩子嗎?這和特蕾莎有著多么致命的相似!因此,有一天當托馬斯偶然在書架上翻到《俄狄浦斯》這本書的時候,又聯想到了那個致命的比喻。于是,鬼使神差地寫下了那篇改變他命運的關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命運的陰謀”吧?于是,當他以知識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絕在脫罪文書上簽字的時候,他被政治巨手緊緊攫住的命運便不可逃脫了。于是,他失去了醫生的優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個時期,布拉格正被籠罩在斯大林的“共產主義戶外”的紅色恐怖中。大街小巷到處是政治話語的喧囂,每一個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秘密警察的耳目,人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監視偷拍錄音作為反動證據的危險。日復一日,人們惶惶然生活在這陰云密布的異常沉重的政治高壓下。然而此時,托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輕”的形態展現出來。正因他最后卸掉了多年來一向鄭重地信奉并身體力行的醫生的“拯救人類生命”的神圣使命,一身簡單,一如繼往甚至更為“狂熱”地投入到探索不一樣女性的“事業”中,“用生命的解剖刀剖開不一樣女性身上的那神秘的百萬分之一的不一樣”,樂此不疲。

  這真是一支“重”與“輕”合奏的別具意味的的人生回旋曲!

  當政治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禮貌,當“政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躋身博愛民主的殿堂,渺小的個體,只能掙扎在不能承受的“重”與“輕”交織的漩渦中。我們很難用道德家的眼光來評判他,――——托馬斯,在他身上,實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不忠,欺騙,他有著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恥的“無恥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時又存在著正義,善良,仁慈,悲憫,率真,清高,自由等許多能夠稱之為“完美”的東西。他是一個在生命之“重”和“輕”的博弈中苦苦掙扎的真實存在。作者對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評判,――在道德沉淪的世界,“一切都被預先諒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許可了”。

  五生命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

  “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檢驗哪種抉擇是正確的。正因不存在任何比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會有什么價值?正正因這樣生命才總是一張草圖。但“草圖”這個詞還不確切,正因一張草圖是某件事物的雛形,比如一幅畫的草稿,而我們的生命卻不是任何東西的草稿,它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

  小說主人公的杯具,不僅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杯具,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杯具。或許,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他們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當看到小說結尾,我已經不能簡單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圖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那一筆。也許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贊嘆,一切的抉擇也沒有什么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正因對于我們所選取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劣!而使我們務必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那或許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我們總是會在一個地方反復犯著相同的錯誤,反復重演著同樣的杯具,我們正是從這反復重演的杯具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畫圖,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無關道德,只來自人心。

讀后感3000字 篇4

  在整個《紅樓夢》中,亦真亦假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戲。且不說“甄士隱”“賈雨村”所代表的“真事隱”“假語存”,僅從賈家與甄家的興旺衰落;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性格對比;賈寶玉與薛林二人的愛情糾葛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以真喻假,以假反真的生花妙筆。

  賈寶玉與甄寶玉:難于證同類

  在“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背后,曹雪芹又不遺余力的寫了一個遠在江南的與賈家交往甚厚的甄家。令人覺得驚奇的是,甄賈兩家的遭遇如此相似。先前兩家一樣繁榮昌盛,后來甄家“因菲材獲譴”,慘遭抄家,沒有隔多久,“錦衣軍查抄寧國府”,榮寧兩府上下家破財盡。以至到一百十四回,“甄應嘉蒙恩還玉闕”,再到一百十九回,“沐皇恩賈家延世澤”,兩家的經歷才真正的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同時,賈寶玉之父賈政,似乎可看成諧音“假真”,而甄寶玉之父甄應嘉,乃諧音“真應假”,這樣真真假假的安排,不僅暗示了作為封建統治維護者的賈府的必然衰落,也為突出男主角賈寶玉的性格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兩家同出的寶玉是曹雪芹精心構造人物性格,以假襯真的重要一筆。

  甄賈寶玉具有同樣的性情,同樣的長相,同樣的家世,似乎兩人唯一不同的是,賈寶玉銜玉而生,因而多出一塊玉來,“賈寶玉之假”實乃是“真”,“甄寶玉之真”實乃為“假”,也許都是由那塊玉引出來的吧。

  曹雪芹在《林黛玉進賈府》那一回曾對賈寶玉做過一番通體描述:“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詆毀!”“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說他是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但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給賈寶玉構出這樣一幅肖像的,不是別人,僅僅是有著代表當時封建社會最正統觀念的祖母和雙親。“寶玉”本身乃是封建社會的象征,“假寶玉”即意味著不受束縛的人性。正因為賈寶玉之“假”,所以曹雪芹就在他身上安排了一塊“寶玉“,竭力使其變為真,寶玉是生下來就帶著的,這就更說明了封建統治的根深蒂固。賈寶玉的多次摔玉,正是對封建枷鎖的一種抗爭。而甄寶玉呢,他是一個真正的寶玉,一個真正封建統治的維護和跟隨者,出聲在那個對于他來說及其順應的年代,銜玉也是沒有必要的了。

  想紫鵑見到甄寶玉后曾想,“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時,就將那甄寶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且不提前世報答灌溉之恩的事,雖說甄賈寶玉兩人在表明上有很多相似,但黛玉喜歡的并不是“寶玉”那個名字,也不是寶玉那樣的長相,更不是兩家同樣顯赫的家世了。黛玉所追求的,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環境下一個能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知己。真“寶玉”與假“寶玉”的不同就在于,賈寶玉雖佩寶玉,但他的實質是假,甄寶玉雖不佩玉,但他的實質是真,這一點,在一百十五回兩個寶玉初次見面時,賈寶玉自己就已經看出來了,更別提林黛玉那樣的靈秀人兒了。

  林黛玉與薛寶釵:真善美的沖突

  曹雪芹描寫的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性格反差很明顯,賈府上下,除了寶玉外,所有的人都認為薛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家閨秀,才符合封建道德標準毫無異議的當上寶二奶奶,連起先對她成見破深的黛玉自己最后也不得不承認“往日竟是我錯了,是在誤會到今”。但是,在整個故事中,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女主角,她才是曹雪芹想要描寫的最美的人物。曹雪芹這樣安排,無疑也是以假寫真,以不美寫美。

  在《紅樓夢》中,我們看到的林黛玉似乎一直在使小性兒,她責怪周瑞家的“別人挑剩下的才給我”,她奚落寶玉“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他,比圣旨還遵些。”語言尖刻,不留一點情面。而寶釵卻是不僅時時順長輩之意討長輩喜歡,對于那些地位低下的丫頭婆子都熱情相待。在寶釵過十五歲生日時,賈母問寶釵“愛聽何戲”,“愛吃何物”,寶釵知道賈母“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又一次,薛蟠從南方帶回一箱禮物,寶釵一一打點送到各處,也送給賈環一份,趙姨娘便十分高興,“怨不得別人都說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不錯。———若是那林丫頭,他把我們娘兒們正眼也不瞧,那里還肯送我們東西?”可見,寶釵在賈府中的好人緣在別人看來處處把黛玉比下去。他們倆是相當兒的人物,所以作者也故意安排了這些細節,在賈府的為人處世方面,寶釵又高了黛玉一籌,偏偏作者還要寫黛玉的小性兒,寫她對于寶釵享此殊榮的不滿,黛玉之不美似乎更明顯了。

  然而,黛玉如果真的不美,曹雪芹也沒有傾其所能去刻畫這個人物的必要了。在整個《紅樓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黛玉的可敬可愛之處。黛玉將凋零的落花收集埋葬,是其對于美好事物惋惜、珍藏的寫照;黛玉考慮到雨天不便,打發寶釵的婆子幾吊錢賣酒吃,也是其體諒下人,心地善良的表現——。只是黛玉的諸多美的方面,被掩蓋在曹故意安排的黛玉的不美之中了,加上寶釵的完美,黛玉性格中的不足便凸現出來了。

  黛玉的性格是由她寄人籬下的特定環境所決定的。她心高氣傲,實際上也是一種想保護自己的做法。即使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賈府中,黛玉也并沒有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她該怒則怒,該惱則惱,從來不喜歡去刻意討好別人。她活著,活的才是真正的自我。這樣看來,寶釵的做法酒讓人覺得太世故了,她的完美讓人覺得太不真實。從我們外人的角度看,寶釵的缺陷就在于她沒有缺陷,這樣的人似乎和我們不處在一個層面的位置,我們又何以去發現她的美呢?黛玉的缺陷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真真切切的。曹故意寫林的諸多缺陷,其實也是反襯林的一種完整的人性,缺陷也是一種美。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在薛寶釵身上,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儒家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冷靜審視,以及或多或少的惋惜,依戀之情;而在林黛玉身上則流露了作者更多的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對于林,我們可以說,“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扼殺了少女真與美的因素,使之逐漸消亡,最終悲慘的死去”;對于薛,則是封建社會“保存了她身上的世俗之善并益之為美,而這‘善’最終卻又不得不在環境的影響與壓力下變而為‘偽’。”這便是林與薛的區別。

  賈寶玉與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頭

  寶玉與黛玉兩人在愛情歷程中的表現,在《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中有一段概述性的文字:寶玉“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閨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說出來,故每每或喜或怒,變盡法子暗中試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個有癡病的,也每每用假意試探。”“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只用假意;我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只用假意,如此兩假相逢,終有一真。其間瑣瑣碎碎,難保不有口角之爭。”其實,看完整篇《紅樓夢》,我們不會不相信賈母的那句“不是冤家不聚頭。”寶林兩人的第一次見面,便引得寶玉發狂摔玉,黛玉自責流淚,似乎兩人注定就是克星。以后“林黛玉誤剪香囊袋”“癡情女情重愈斟情”,兩人的矛盾一次不一次大,中間多少誤會不合。可是,他們愛的還是那樣深,以至于一提到黛玉要走,寶玉便著急心痛的不省人事;黛玉一提到死,寶玉便脫口而出“你死了,我做和尚。”似乎他們每次的爭吵,都只會成為他們愛情的點綴和和見證;似乎這樣寫他們的不合,才足以反映他們在對方心中的位置;似乎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中,他們才最終明白對方的心,并成為彼此的知己。可見,寶林兩人吵是假,合才是真,以不合寫合,才能真正顯出寶林二人在愛情道路上的艱難。

  同時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賈寶玉愈薛寶釵這一對眾人口中金童玉女的交往過程。不可否認寶玉對寶釵也是有情的,他會看著寶釵的“雪白一段酥臂”而“動了羨慕之心”,他也知道寶釵“比林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但是這僅僅是寶玉性格中“多情”的一面,在這種感情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種“敬重”,是一種神圣不可侵犯,更是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正如寶玉自己所想的,“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或者還可以摸一摸,偏生長在他身上”,不得不很“沒福的摸”。從這個角度看,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正是超越了封建禮法束縛了的,只是他們的這種叛逆在薛寶釵這個強有力的標準兒媳面前顯得太無力了。

  寶玉與寶釵,從表面上看他們的關系不蘊不火,但是在內心本質上,他們其實是互相對立的一對,在合的背后其實是不合。寶玉會“不管人臉上過得去過不去”,只要聽到寶釵提“經濟學問的混帳話”,“咳一聲,拿起腳來就走了”。甚至在夢中,他也會喊出“什么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可見,在寶玉與寶釵的關系處理上,雖然在賈府的統治人物看“寶丫頭最妥”,是最合適的寶二奶奶人選,但是曹安排的偏偏是這樣一種“以合襯不合”的結果,寶玉心儀的對象,不是他眼中的大家閨秀寶釵,而是生活中總是與自己存在摩擦的黛玉。兩人的不合是表面的,在不合的背后是兩人的相知相泣。

  寶林的不合,與兩人最終的愛情悲劇有很大的關聯。從一開始,兩人都背負著“金玉姻緣”的沉重壓力,在愛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其實也是兩人在這種壓力下情緒的一種釋放。寶玉摔玉,是想將“金玉”的說法徹底粉碎;黛玉哭鬧,也只是想一再證明自己在寶玉心中的位置,寶玉心中并無“金玉”之說。然而他們這種建立在不合基礎上的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抗爭,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于改變他們的處境是一點用也沒有的。玉最終沒有摔碎,淚卻已經哭盡。因此在黛玉死去的那一回,那句未說完的“寶玉,你好……”的話,看似是包含了對寶玉的難于言說的恨,但更多的卻是一種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紅樓夢》中“真假”的運用到處可見,以上也僅是其中較為顯眼的幾處。正所謂“假亦真時真亦假”,但什么是真,什么又是假呢?這樣真真假假的描寫,不可不看作是紅樓夢的另一種藝術魅力呀。

讀后感3000字 篇5

  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巨大的社會實驗,中國人終于懂得了一個真理:未來的陷阱原來不是過去,倒是對過去的不屑一顧。就是說,為了走向未來,需要的不是同過去的一切徹底絕裂,甚至將過去徹底砸爛;而應該妥善地利用過去,在過去這塊既定的地基上構筑未來大廈。如果眼高于頂,只愿在白紙上描繪未來,那么,所走向的絕不會是真正的未來,而只能是過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當然不是純時間的范疇。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么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著那些著作等等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并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于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闕,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于影響的大校因此,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等那一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現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

  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愿望的。因而,生活對于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于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愿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響往,而互相激蕩,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日積月累,暑往寒來,文化傳統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象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當然這并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因為時間在前進,生活在交替,經驗在累積,知識在更新,傳統中某些成份會變得無所可用而逐漸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會慢慢積淀、并經過篩選整合而成為傳統的新成份。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的,不會發生一蹴而就的奇跡;雖在社會急劇變幻的革命時期也是如此。

  當然這也并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但是,從接觸到交流到變化,中間有著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大體說來,兩種不同文化(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由于婚媾、交通、貿易、擴張、侵略等原因而接觸而互播時,起先往往互相驚奇,彼此觀望;爾后則互相攻訐,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學習,彼此交流。而學習所娶交流所得,仍待經過自己文化傳統這個“有機體”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會加入為傳統的一個新成份,帶來傳統的變化。這時候,反觀其與原型的同異,雖未必面目全非,常難免橘枳之感。這是歷史和現實所已反復證明了并仍在證明著的。

  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不同程度視生活的差異程度和發展階段而定。不同文化傳統之間可以進行比較,但很難作出絕對的價值判斷;因為每個傳統對于自己民族來說,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適的;不同民族之間,并無一個絕對標準,所謂的人類標準。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傳統吹噓為人類的,強迫或誘使別人接受,是沒有根據的,也難以奏效;除去證明他自己的無知或狂妄。民族內部某些成員鼓動大家效法外族傳統,民族領袖規定人民遵循外族傳統,都只能停留在宣傳上或法令上,而難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經變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說,當然可以自我評價,一分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為優,哪些成份為劣,哪些不優不劣。但這種剖分只有相對的意義,而且要借助于時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認識,以作為標準;否則,將是不可能的。因為對于自己的時代來說,既然形成而為傳統,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 歷史上有所謂文化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時代,那是說文化傳統發生了問題。究其原因,或由于強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會變革,或由于風靡的文化干擾。其來源,主要來自共同體的內部;外部的刺激有時也起很大作用。危機的消除,有待于傳統的重振和重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經濟的、宗教的強制措施最終都是無效的。而所謂重振和重組,絕不是全面復舊,無視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繭自縛,排拒一切馳入舶來的新東西。這時需要的是冷靜分析,分析傳統中哪些成份變得無理了,現實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拋棄不合理的,傳統方不致一足落網而全身受縛;接受合理的,傳統始得與現實相安于無事。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應該成為現實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時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約束的成份,存在于某個或某些文化傳統之中呢?就是說,在文化傳統中,有無超越歷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時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類性的成份呢?應該承認,這種成份是有的。因為作為動物的人類,彼此是相同的;作為人性的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樣式也大體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傳統,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這些成份,或適用于全人類,或適用于全歷史,而成為民族傳統中的超民族超歷史者。這是不難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個性,不能成為民族性格的標志、時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傳統的,恰恰是那些專屬于該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區別開來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時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為該時代所專有、使其得以同它時代區別開來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據,不同時代得以前后傳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間要想真正理解,必須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為各民族精神所獨具的基本成份。所謂民族文化交流,所謂民族互相學習,都是就這些成份而言。

讀后感3000字 篇6

  暑假伊始,靜下心來,拜讀了鄭杰和徐紅兩個教育名家合著的《誰是教育的敵人》一書。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就中小學教師教學、管理中存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在兩人你答我問的對話中讓我們走近教育現象,更深一層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去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

  鄭杰,曾當過中小學教師、校長,現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學校的秘密》、《從校長到幕僚》等專著,因其觀點新銳,被戲稱為“另類校長”。

  徐紅,語文特級教師,現任上海市實驗學校校長。上海市實驗學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領導的一所市重點學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體的中小學十年一貫制的學校。

  我想,這樣的兩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還是理性

  徐紅老師相信情感和直覺的力量。她談到:理性是為感情服務的,因為愛教育我們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這是一個前提。

  而鄭杰老師談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驅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覺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覺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觀點是:

  ----價值觀是理性的產物,是人類用理性進行澄清的結果。

  ----我從來不藐視情感,我認為情感是人類最美好的真實存在,因為有了情感我們才能體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認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夠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價值觀決定著我們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讓人活的更好、更精彩。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性要高于情感,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會自覺地將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讓情感成為理性的奴仆,讓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讓一切情感全都沐浴著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長不是沒有情感,習慣用頭腦去分析,先辨別情況再采取行動。”

  顯然,在這些對話發現中,鄭杰老師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當然他也承認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學校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只有在學習型的組織里,才能讓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真正融為一體。學習型的組織應該具備四個特性:開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這是他們的共同認識。但又在以下對話中一一驗證,要達到“學校是一個學習型組織”這個目標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

  ----學校是開放的,教師和學生的頭腦是開放的,學校信息是開放的;學校的內外資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資源的開放能做到嗎?人才能進能出可以做到嗎?學校解聘一個不稱職的老師比留在一個優秀老師還要困難。

  ----學校中徹底的民主是沒有的,在學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徹底民主,否則你全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很有可能導致失職。

  ----少講團結,多講合作。作為學校每一個自主團隊,需要精神基礎——團結,同樣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多贏的合作關系,這樣團隊才能走出瓶頸,走向創新,更需要團結基礎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個學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們做得會越少。急功近利的環境,教育專家推波助瀾,參與制造一個又一個美麗的肥皂泡,領導管得越多,教師做得越少,同樣,教師管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少。在大環境下要想獨善其身很難,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許你做,而即使允許你做,技術條件又達不到。“一刀切”的管理與要求捆住了學校、限制了老師、害苦了學生,熱情和創造力一點點被磨滅。

  看到這兒,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樣的學校才能是一個學習型組織?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壞決定未來社會的狀態,今天社會狀態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結果。目前亂象叢生的社會是我們多年教育失敗的后患,同時,幾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會影響到現在的孩子,未來的社會。就目前狀況來說,不可否認我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講是失敗的,原因在于我們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東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教育好不好,關鍵是看培養出來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國家把“培養合格公民”作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維納入課程。新加坡在建國初期就將教育的目的定位為“培養好人”。我們的教育目標也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然而,事實卻是教育目標成了紙上談兵,“思品課”成了考試的科目,背誦代替了行為,學做兩張皮,就連對教師師德考查也是通過網上答題的形式來完成。很多教師上課既無理念也無目標,只是帶著教學內容,尤其是帶著考試的內容進課堂。為高考而教(學)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績也成為唯一的評價衡量手段。

  ----優秀的老師有著牧師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懷,懂得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的幸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為什么總是試圖把草當樹來種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方向。我們總把草當成樹來種。只要你踏進校門,不管你是花草還是樹,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參天大樹,這讓學生成長得很痛苦。其實這個世界,既需要草的綿密青綠,也需要的花嬌艷絢爛,以及樹的蒼翠挺拔。

  教師的專業發展

  ----國外把教師由實習期到專家教師分為三個階段:新手階段、中間階段和最后階段。在新手階段,允許教師有失誤,在失誤中成長;在中間階段,教師積累了實踐經驗,能夠自覺調節;最后階段只有部分老師能夠超越自我成為優秀的教師。

  聯想到對新入職的年輕教師來說,目前都會參加一年的見習教師培訓,同時學校也為新教師配備了學科導師和班主任導師,先從教學規范,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從一點一滴抓起。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他們必須先“入格”才能“出格”,先養成規矩,才能突破規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無定方的前提。

  ----老師最欠缺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教學目標,方法和模式。集體備課和課堂觀察能夠使他們少走彎路、減少失誤,減少才生手成為熟手的時間。

  對于這一點,學校也充分認識到集體備課和課堂觀察對老師的重要性,也是對教師校本培訓的兩大抓手。但總體而言,我們大多數教師缺乏專業意識,從來也沒有認識到老師是個專業。另外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有規律性,是有一定的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特點。因此,培訓更需要分階段、分層次,當然我們的師訓工作也在不斷提高。

  職業倦怠

  ---職業滿足感的人有兩個特點: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夠將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圍內。一名教師,如果沒有自己的夢想,屈從急功近利的趨勢,只能將教學僵化為完成固定的課本內容講解,日復一日肯定會失去教學的熱情和興趣,職業倦怠成為必然。將教師職業當做一份事業的人則不一樣,他會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思想和創意并為此主動學習反思。

  ----職業倦怠與老師缺乏智慧和情感有關,隨著歲月見長,老師失去了熱情和創造力,尤其是在學校越來越像一架組織嚴密的機器的時候,教師待遇、評職困難和工作環境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職業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個學校如何減少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嚴峻課題。學校的文化、課程都需要老師的認同,凝聚力工程相當重要。

  《誰是教育的敵人》中,雖然每次對話的篇幅不長,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處處可見。鄭杰老師是個很有思想的人,從他與徐紅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他這位“另類校長”的理智和深刻與徐紅校長的溫和和包容。這些對話體現了對教育的執著追求和博大情懷,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對教育實踐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與感性的沖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輕松但直抵問題本質的對話中,逐步理解了困擾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實際問題。隨著對話的深入,對書中提出教育存在著兩大敵人的觀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切從實際出發”和“統一思想”是教育的兩大敵人。教育一旦從實際出發,那么教育的大問題便迅速被實際中的小問題所羈絆,最終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夢想的光輝;教育一旦統一思想,則會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靈魂而淪為行尸走肉,也會使教育不幸再次成為政治或經濟的奴仆和幫兇。

  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校長是一校之魂,一個學校沒有了魂,這個學校就失去了辦學的方向和目標。一個好校長應該把辦出有特色的學校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會呼吁有思想、有膽識的好校長。

  好校長成就好老師,好老師成就一所好學校。記住一所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記住了老師。不是說學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學校,它有好的學風、好的學習氛圍,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但有時候覺得,遇到一位好教師比上一所好學校更重要。好老師是學校的中流砥柱,是學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師就是學校發展的動力所在。因此,好校長更應該提供教師一個愉悅的環境、發展的平臺。

讀后感3000字 篇7

  She was seduced by a so-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ed her no more. Actually she did nothing wrong becaus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she knew nothing of men. She was just a girl when she first met that terrible man.

  She was forced by the gossips and the church to blame herself for this accident, so she thought she deserved nothing goo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ast she decided to go to a distant dairy farm but was still saying to herself that she was wrong. Maybe God didn’t agree with that, because the Lord gave her someone she loved with her whole heart and life—Angel Chare. Angel popped the question to her but she refused him without saying why. She said she loved him deeply and perhaps no one in the world could love him more than she did but she could not marry him for some unspoken reason. Angel wasn’t satisfied with this vague answer and did his best to win Tess. Somehow she agreed and they soon fixed the wedding day. Soon after their wedding Angel confessed the crime he committed to a woman long time ago and asked for Tess’s forgiveness. Tess was not at all angry and forgave Angel at once; in fact she was rather happy and excited for she also had things to confess.

  She sat and told everything to Angel, hoping he would forgive her as he was forgiven but she was wrong. She was not forgiven, not as she thought she was. The woman pays.

  Without Angel’s love, nothing meant anything to her. The result wasn’t important now. Tess was arrested for her murder of that so-called gentleman. Why? She still loved Angel and when he finally went back to her and asked for HER forgiveness, after he regretted what he had done unfair to Tess, she was desperate. That was too late—Alec had always told Tess that Angel would never come back so he won Tess’s trust. Unluckily Angel did come back and found Tess.! Everything was too late!

  Tess was deceived and she lost Angel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trengh of her love was so strong that she had forgott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efore that she had done nothing wrong but when she killed Alec, everything really changed! She became a criminal! How could it be? She was as pure and innocent as the good wife in the Bible. Her whole character was honest and faithful. Angel figured out at last that a person should be judged not only on what he has done but also on what he wanted to do!

  Tess didn’t want to be seduced by man and she had no power to defend herself so she lost her innocence and that’s all! Angel also did the wrong thing and it was even more serious than Tess’s crime but HE was not blamed for it. Why it is always the woman who pays? Why they are always hurt? Why was Tess’s girlish purity lost? Why does the wrong man take the wrong woman? Why do the bad often ruin the good? Why is beauty damaged by ugliness? Women are too weak!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have shown us that women have always been treated unfairly!

  In old China there was a culture, which didn’t think of women as human beings. If you asked one if he was the oldest in his family, he would probably answer “the oldest one” even if he had some elder sisters. If you asked why then he would say, “Ha, they are not included!”

  People gave birth to many girls in order to have only one boy to keep the family name going. They thought girls had no use for the family. They would be married and go to live with their husbands’ home and be their wives some day sooner or later. So they were extremely hard on girls.

  Girls should be hard working, faithful, loyal, intelligent, and virtu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she must be a maiden! If her husband was the first man who touched her then she was a good girl, a good wife no matter how she thought. If she wasn’t, then she would gain a very bad reputation and nobody would dare to go near her. What about men? People did not care whether he was an experienced man or not, nor did they care about his character. They thought man equals power and power equals rights…

  Now let’s not be so bitter. Nowadays women’s situations have become much better. Some a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some are because of civilization. Just let those poor painful women like TESS be just a memory.

讀后感3000字 篇8

  卒讀此書,已不禁數次掩卷嘆息痛恨以致落淚。

  他是一個懷有夢想的老好人,真誠、有正義心、上而對母至孝、中而敬妻如賓。“文宣”為名,真深得孔氏要旨。然而竟患肺病,貧困、家庭破裂,嘔血而亡。“汪文宣”真有“枉為文宣”、枉為至賢的味道。

  她是一個懷有夢想、追逐和珍視青春的激進者,青春與活力從來沒有消失于她的外表,然而對家庭的責任又讓她心靈已不再青春。“曾樹生”,暗示著昔日的活力湮滅于今朝。

  她只有五十多歲,然而老花、頭發花白以致最終全白,她希望以封建的舊文化固守這個家,卻被不斷襲來的生活困境一次次擊敗,最后喪獨子,凄楚地離開,不知所蹤。

  “寒夜”是誰導致的 ?是家庭嗎?

  一開始,他在寒夜的街上犯愁,就是因為家里和妻子吵了架,她離家出走。而母親又不接納這個不守禮節的兒媳,以致他把她請回家后,家里的戰爭還不平息。這場家庭戰役直到他患病才稍有緩和,可好景不長。而妻子遠赴蘭州,這斗爭還以暗戰的形式進行著,直到他死。看來寒夜之寒,緣于家庭。

  可是母親之恨妻子,是因為她的放浪。妻子厭母親,是因為她的管束。這很大程度上,是新舊文化的不相容的結果。

  母親是知識分子,卻是纏過小腳的封建知識分子。她重視家庭的尊卑關系,因而要求妻子對丈夫的絕對服從;她重視身份名分,因而不愿做老媽子的工作。她并非不能吃苦,只是以為知識分子的名頭不容她涉足低賤的工作;她也因而厭惡兒媳在經濟上高于兒子,不愿花費兒媳的工資來養家,因為在她看來,兒媳的誠意相助只是對其處境的鄙視和對其權威的挑戰;所以她能據以攻擊兒媳來顯示自己的權威的方式也只有利用名分:兒媳并非明媒正娶,她只是“姘頭”。同時,母親的封建世界觀讓她難以接受新生事物。她抵觸兒媳的各種新式生活方式,如外出應酬、打橋牌、送孩子上新式的貴族學堂、讓丈夫看西醫等。也讓她骨子里相信上天為代表的彼岸世界。從而更加反對兒媳的享樂。

  然而妻子卻是新式教育下的知識分子,她進步、有理想,重視平等的社會關系和自由的生活以及愛情,熱愛青春和事業。在理想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她的內心是苦悶的,她于是通過表面的青春——交際、應酬、打牌、去咖啡館來欺騙自己,求得對夢想未竟的失落心情的補償。然而母親卻阻撓了她。這讓她害怕回家。因為家讓她看到了現實的自己。她于是更加遠離家庭,早出晚歸,讓浮華迷醉自我。而這種不規范的行為更讓母親難以接受了。于是矛盾愈來愈深。

  家庭的矛盾,反映了新舊交替年代中,新舊文化的矛盾。并且具有普遍代表性:代表了廣大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斗爭和他們每個人內心的新與舊的自我矛盾。

  但是,矛盾并不僅限于此。這種新舊盾本不該如此激烈。真正使之激化的,是現實社會生活本身。而汪文宣就代表了這個現實。

  如果汪文宣有權有錢的話,母親的名分上的自卑感必然蕩然無存。而妻子的大辦教育的夢想必然實現,那么她的青春,照她所言,也不會浪費了,她也必不會以紙醉金迷的生活來自我掩飾,至少形象上不會給母親留下過壞的映像。

  然而汪文宣窮困而沒有權勢。

  他有足夠的才氣,有足夠的正直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然而他始終在下位徘徊。因為他過于正直了。他不愿媚上,他自立自強。于是他的才氣便為機械化的、毫無自由的日復一日的工作所禁錮,他的心也便為虛假、諂媚、自私、冷酷所中傷。這一層的不得志,再加上家庭關系的扭曲,讓他首先在精神上垮了下來,隨即生了重病。妻子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過于老好、懦弱,可真正讓他失敗的卻是社會,而真正損失了的,也是社會本身。社會應當讓人們盡其才來去在其中打拼的,可是這個不合格的社會卻讓無能、腐敗、投機和謊言占了上風,讓它們肆虐在真正有能力者的頭頂。“你應該看明白了:這個年頭,人是最不值錢的,尤其是我們這些良心沒有喪盡的讀書人……”此言得之。這個不合格的社會也因此而變得更加不合格:失去了真實的創造者,而靠虛無度日,只能日益墮落。戰爭來了,只能封鎖消息來求得短期的穩定。這種亡羊補牢的行動,開始得恐怕也過于晚了。

  他的懦弱,與其說是由于本身,不如說是由于社會。在那樣一個變異的社會,為了生計,自然不能發表什么不滿,于是出于累卵之境的他,對周主任的眼睛只能是在心底憤恨、對同事的嘲諷也只能假裝視而不見。這簡直是悲哀。心中的痛苦只能埋藏得更深。而對于家庭呢,只能說是出于愛。母親和妻子都十分愛他,他也因此愛她們。她們互相攻擊,他卻處于維系家庭而把壓力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貧窮的家庭更加吃不住這等矛盾。雙重的痛苦加之于心而不能言之,他只學會了借酒、借夢境來派遣和抒發不快。要知道這種無私的愛是何等偉大,然而它在那個社會中竟無生息之地。

  他反而并非懦弱的人。同學唐柏青、同事鐘又安相繼死去、妻子又寫信說離開自己,他的心理防線就這樣一道道地被打破,然而他最終并未放棄生的希望。當母親說到死時,他悲憤地說:“我們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為什么我們不該活呢?”這是正義的勇士在向不公的世界抗爭啊,這種生活的欲望怎能同“懦弱”掛鉤呢?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要求著公平,悲憤地抗爭著現實的命運。

  就連孩童也被惡寒所拘。小宣的麻木冷漠和少言寡語的過度成熟及病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個社會不僅毀滅了人才、毀滅了夢想,還毀滅了最樸實的愛。不準愛和夢想進入,焉得不寒,又焉得不黑暗?寒夜就是那個社會。寒夜,是指一種生理上的寒冷與黑暗,更指精神上的苦悶和無助,同時還是一個用冷酷無窮無盡地折磨人的時代。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認識‘將來’,‘將來’像一張兇惡的鬼臉,有著兩排可怕的白牙”。時代的可怕和黑暗,讓人不相信將來。書的最后只有難明長夜:“她需要溫暖”。這怎么不是那時每個真正的人的心聲呢?

  文中的現象是值得審視的,其悲中之憤,正如發硎之劍,直刺社會、直刺人心。這是讀書人的血淚史,又何不是每個貧民的悲哀呢?那個“炒米糖開水”的冰冷喊聲數次在寒夜的最深處響起,不正在控訴著社會的非人道嗎?

  這一家人一開始總把不幸歸乎日本侵略,于是數以“抗戰勝利”自慰,及至抗戰真的勝利了,他們有有何改觀?只是汪死、母遷罷了。不幸在于何處呢?作者以勝利慶祝日與汪文宣之死同日來引導我們思考。

  這本書的藝術方面有很大的特色。

  首先是象征和隱喻。整個環境都作為了喻體。寒夜、老鼠、路、霧、雨、蠟燭、屋內的燈光和停電后的屋子、母親臥房的門、紅燈……都有一定的寓意。構成了整體的幽暗、昏黑、寒冷、凄愴、孤寂、迷茫的色彩。象征了社會的難以捉摸和冷酷、可畏。

  夢境作為象征者,有預兆和讖語的色彩。比如汪文宣做的第一個夢,夢到妻子和母親矛盾的極端凸顯,再如后來夢到妻子離去等等。

  其次是大量的心理描寫。文章通過景物移情、心理獨白、人物書信、人物感官上的刺激和夢境來顯示其心理活動,甚至大段故事情節都在意識流動中展開。而心理描寫的主要對象又在他和妻子之間跳躍。從而剖析了二人的矛盾和聯系。尤其是感官和夢境,使得情感更加真實和打動人心,用英語中的一個詞形容較好:empathetic。如他的病痛和心理負擔二者的表現,就主要以感官和夢境為媒介。最典型的莫過于唐柏青之死和鐘又安之死了。對于唐柏青的死,作者并未作正面描寫,而是以現場汪文宣的感官刺激為支點進行表現,有適當轉換為半知視角的感覺。先是聲音“轟隆隆”,接著是尖叫,接著是眼前的模糊,之后是“仿佛”的猜測,之后便宕開一筆,轉向人群。看似不連貫的片段組合成一個通過想象即可完整還原的場景,同時景象本身的破碎感又加重了情感上的恐怖、悲慟。然而對這種悲痛,作者并不僅限于現場的描繪。后來汪便生病了,腦中時時出現的幻象不斷敲打著汪,也不斷刺激著讀者的心。這同時也為其噩夢創造了氛圍。以致他分不清夢與醒。他的回避的態度可見于此。再說鐘又安的死。沒有直接描寫,只是間接地通過同事的傳言得知。這又突出了人際關系的冷漠。汪在鐘的葬禮上把花圈上的名字看成自己的,正是一種幻覺,顯示了深深的畏懼。

  在結構上,又有雙線的意味。一條是抗戰,一條是汪文宣調整家庭和工作矛盾。開始二者處于平行狀態,后來二者有了極大的沖突,這種整體結構上的沖突顯得尤其劇烈。在浪尖之上,主人公死去。悲劇性在此得到升華。勝利、死亡,一喜一悲,發人深省。

  所有的事情都不該發生,但悲劇卻在一個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的忠厚知識分子身上。同時這不是個例,包括唐、鐘、汪母、樹生在內的所有正直肯干的誠實的知識分子以致千萬貧苦百姓,都凍死在、或掙扎在、或即將慘死在這寒夜。這就是寒夜,其中生活的人,需要溫暖。

讀后感3000字 篇9

  The novel description is one year near sixty years of age senior fisherman, when alone goes to sea in one fishing, fished one big fish, actually did not pull. The senior fisherman socialized several days after the fish, only then discovered this was the big marlin which one surpassed the oneself fishing boat several fold, although knew perfectly well very difficult to win, but still did not give up. Afterwards and further because in the big marlin wound fish fishy smell brought in several crowds of shark fish snatches the food, but the old person still did not hope like this to give up, finally highlighted encircles tightly, returned to the big fish belt the fishing port, lets other fishermen not admire already.

  When I read " the senior fisherman think: Here to the seacoast really was too near, perhaps could have a bigger fish in a farther place... " When, I extremely admire this senior fisherman, because he by now already projected on some fish, but he had not settled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but was approaches the bigger goal advance. Again has a look us, usually meets one slightly is difficult, we all complain incessantly. We will be the motherland future, will be supposed to like this old person same mind lofty aspiration, will even better pursue even better, the bigger goal.

  When I read " the big marlin start fast to gather round the young fishing boat hover, twined the cable on the mast, the old person right hand lifted up high the steel fork, leapt the water surface in it the flash, did utmost throws to its heart, one wail ended the big fish’s life, it was static static floats on the water surface... " When, my heart also liked together the big stone falls. I extremely admire old person that kind do not dread, the relentless spirit, although knows the match strength is very strong, but he not slightly flinches, but is welcomes difficultly above. Just because had this kind of spirit, the senior fisherman only then achieved this life and death contest success. We also must study senior fisherman’s spirit in life, handles the matter does not fear the difficulty, only then can obtain successfully.

  Was reading the big fish’s smell of blood is smelled by one crowd of shark fish, struggled swims snatches the food, old person’s left hand happen to in the convulsions, he only could use the right hand, with wooden stick, the mouth and so on all was allowed to use for the weapon self-defense which attacked, and finally expelled this crowd of shark fish. But the big fish’s meat was already eaten one most, but the old person also charmingly criticized oneself the left hand " this work time actually was resting " time, I also was subdued by the old person optimistic spirit. In the life, some losses are inevitable, we should treat by the optimistic manner, cannot be calculating.

  Finally, the novel sees by one youth the senior fisherman fully has 18 foot long big marlin in the measure, once more described this fish’s hugeness, explained senior fisherman overcomes the difficulty was big, non- was more common than.

  The novel eulogized the spirit which the senior fisherman fear hard and dangerous diligently did not struggle, we also should like his such, could not satisfy the present situation, should positively to above, do any matter all is relentless, meets difficultly must welcome difficultly above, could give up halfway in no way. Only has this, we only then can obtain a bigger success and the victor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one of Hemingway's most enduring works and may very well become one of the true classics of this generation. It played a great part in his winning the Pulizer Prize in 1953 and the 1954 Nov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confirmed his power and presence in the literary world. Hemingway is also one of my favorite writers. Besid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 have read some of his other works, such as The Sun Also Rises,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Snow of Kilimanijaro. Bu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the one that left the deepest impression on me.

  I first read this book when I was in my fifteens. And now I remember it just as well as if I had read it yesterday.

讀后感3000字 篇10

  《人生十論》這篇文章是關于探討人生價值觀之一本非常深刻的書,作者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淵博的學識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對人性的善惡等各個方面的剖析深入,通過對中國傳統的人生觀和西方的價值觀做深入的對比,來推敲內涵深刻的人生哲學。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來,看似簡單,實則論述出人生之種種問題。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節:人生十論、人生三步驟、中國人生哲學。其中人大章節又分成若干小節。這在下來我們逐一討論。

  在文章的開篇,作者談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體現作者本人對人生的大徹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來,這已大體描繪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細細的體會,在人生路上,隨時可遇坎坷,荊棘遍布,困難重重,當你已努力過、追求過,不管結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敗,但你心已超然,不會因失去而悔恨。因為在心理上你已經達到了,已經成功了,已領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

  人生是一種向往,沒有向往的人生將失去意義,而如何追求這種向往,這便是人生的重要問題。首先說人生追求的一般情況,人也是一種動物,也需要滿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過于戀愛和財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質的需求,而除此之外還有對權利對金錢等其他層面的追求。該節介紹人生的三種傾向:即向外的人生、向內的人生、中國儒家的人生。所謂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種涂飾的人生,即追求對物質的享受、對金錢和權利的崇拜,是一種激進的心態,這種人生把生命的支撐點建立于生命之外,這就會導致一種無可救藥的傷害。西方人更傾向于這種人生觀,于是就產生了宗教,以追求心靈的寄托。向內的人生:即是一種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凈化的人生,對人生的看淡,導致人的無所求,虛空的境界。于是就出現了中國的佛教。佛教之所謂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夠重生,人生達到這種境界,將不可見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內的人生都存在著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對物質、金錢上的獲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喪失理智,將再也找不到內心的歸依和立足點。而只追求內心凈化的人生,你必須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棄,而一旦沒有了外物對人的刺激,這種自我純凈歸根到底是一種虛無,將無法找到一種真實的自我。中國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內,不激進也不虛無,不追求對物的崇拜,不歌頌權利,同時也不埋沒自我,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順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無為,他們也有向往,但這種向往是立足于當下,腳踏實地的向前。這種人生觀就產生了中國人“福”的人生觀,中庸和諧、心外調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許人沉溺于現實的享受。近代以來西方傳來的人生觀,傾向于對物的崇拜,若和中國的福的人生觀結合起來,很容易會形成社會的放縱和貪污。因此我們要注意不受這種風氣的影響。

  上文已經很清楚的介紹了三種不同傾向的人生觀,于我最深的體會讓我想起了奧斯特諾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同時我在想,如何才能實現最好的人生呢,所謂中國人福的人生觀,是一種境界的超然。現實中的人,當你為每日三餐而奔波時,還能顧得上修生養性,還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當你已獲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獲得更多,這必將與中國人福的人生觀想違背。

  適與神

  本節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個價值觀說明其所存在的問題: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著此真善美的理論,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與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存在出入。

  為什么說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從來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質工業上的發明與創造。而東方人從來對社會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謂的“人文工業”或“精神工業”,中國人對此價值領域早就提到。而只照此三理論,如何說能引人入歧途呢?真善美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認為真善美是絕世的真理,就必然會引人入歧途。西方人所謂的真與美是全宇宙性的,真歸之于科學,而美歸之于藝術。然而所謂的善,他們只說上帝創世是一個善,卻沒有把上帝所創的萬事萬物也說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場合中才有善的存在。而中國人主張“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而贊天地之化育”,莊子也說過“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實就是在贊嘆物的善,把物人化。其實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因此必須加入適與神兩個價值領域,才能使整個人生觀的價值領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適與神是如何來起作用的。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產物,應該在人生與宇宙的欣合處尋求。但西方人總認為三者是超越人類的三種客觀的存在,是絕對的,但是既然認為是客觀的,其實已經包含了主觀的成分。所以整個宇宙不存在無相對的絕對,絕對里包含著相對。按照這種理論來說真善美就可以這樣來理解:即你認為真的,我可認為是假的,你認為是善的我可認為是惡,你認為美的我可認為是丑的,反之亦然。因此整個宇宙就飄飄然,缺乏穩定感。

  如果在這三領域中加入適的價值領域,使之與前三者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則就使主觀與客觀并存,使絕對與相對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比如,地球饒太陽轉,這已經是科學的真理了,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卻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來地心說的理論上,換句話說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太陽是動的而地球不動,如果有人說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別人認為是在作怪。因此對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觀,地球饒太陽轉是科學家的真理,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說的,日饒地行是人們日常生活所觀察到的,誰對誰非只是一個立場的問題。適合此處的未必適合于彼處,同樣適合于此時的未必適合于彼時,適字的價值領域正是其能側重于人生的現實,而使得真善美能夠因時因地制宜,避免了飄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種價值領域“神”來沖淡第四種領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達其價值之真實邊際的所在者。人生如此的短暫,在其無限向前永無終止的途程中,得到一個適,得到一種短暫的終止,這種終止不妨害人生之永遠向前。我們就把它稱之為神。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窺測無限宇宙的真理,已見人之神。

  綜上所述,適與神融入真善美三價值領域后,才使整個人生的價值領域更加完善。適對人生的指導是,萬事萬物都應該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然而隨著時勢的不同,這種標準也會相應產生變化,而做人就應該懂得隨機應變,以適應于突如其來的變化。我們通常會開玩笑說“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導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達到一種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為是人類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堅強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與自由

  這一節主要內容是有關人生的目的與自由,不像平常所見到的關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淺顯的說人要為著某種什么目的而活著,或有意義的或沒意義的,說的只是一堆大道理。c

  人生分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人類處于原始狀態的時候,在衣不暖,食不飽,生命受到外界威脅的時候,人類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著自由。當人類只存在自然人生階段的時候,他們就如同草木禽獸一般,這種人生就不好說是有意義的人生,人生之所以這樣稱呼,則是區別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為了區別于其他生物,人活著就必然要活出個人樣,活出人生的意義。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當他飽了,暖了后,還未疲倦,還可以不睡覺的時候,在不病沒有死的時候,還能拿出一部分資本來干一些其他的勾當和把戲,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就是從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來的一個自由。這種自由是人類經歷了幾十萬年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階段,文化人生的花樣或說目的很有限,這時你的選擇也有限,雖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選擇。而隨著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這些花樣和目的不斷的增多,如出現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多種花樣,這時人生目的多了起來,人也就有了多種選擇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棄不好的,有了好的,舍棄次好的。

  人生一旦達到這種文化人生的境界,回頭看自然人生就覺得索然無味,因此我們可以想象人自殺是有道理的,是想從自然人生解脫出來。

  對于每個人當他跨出校門,步入社會,同樣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問題。涉世之初,要想著如何努力才能解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問題,當這些問題解決了后,又想著如何賺錢買車買房,當這些都實現了后,注意力可能又會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質、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中來,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隨著條件不斷改善而逐漸轉移,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而當今社會競爭壓力之大,要實現所有物質條件的獲得又何嘗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確擺放人的心態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不提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反對消極處世的悲觀人生,而是選擇穩中求進的人生態度。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首先就內容做總體介紹,本文先從人類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無限入手分析,人類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發現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識范圍內,而自然界是無窮無盡的,是人類知識所不可達到的,因此能說人類發現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此一問題就涉及到中國人與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區別問題,西方文化為外傾型,他們首先進入到無限的自然中尋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無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來指導人生,這種傾向必然存在危險。中國文化是內傾型的,主張先求解自我,扎穩根基,而后由點及線,由線到面依次鋪開來求知外部世界。中國人把求解宇宙的基點放在求解人生的問題上,而后再向外推廣,因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由此產生了中國人倫理道德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教人要做一個好人,這篇文章就是這樣一環緊扣一環,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問題上來,接下來做較詳細的解讀。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為有限可知,宇宙為無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導。西方人所認為的真理必是一種客觀的,由此而產生了宗教、科學與哲學。由于各門學科都是主向無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產生兩個問題:一、容易分道揚鑣,不易匯合,學科分類,枝繁葉茂,各成專門,無一個誰對誰非的標準;二、既然向外無限追求,就永遠如在途中,永不達目的,得不到結論。這種無限的追求越遠,則越脫離人生的實際,越虛無縹緲,如果用來指導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險。就好比長期處于高層工作的人,一下子讓他到基層工作,總會不了解實際情況,而感到不舒適,有時甚至會造成極大麻煩。

  中國人追求真理,則是主向內的,以自身真實體驗為主,中庸言,盡己之性,可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可以盡物之性。盡物之性,而后可以贊天地之華育。有限的知識可以作為追求無限知識的一指針。人若直接向無限宇宙追求真理,則眼前一片漆黑。若從求解自身開始,則還有一點光明,隨著逐步的完善,光明將越來越強大,最后可盡化暗為明。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將成就大器。但是應該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個無限的不可知,只有這樣的認識,人才會不斷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學貢獻就在于此,由于其向無限自然的追求,而永遠達不到目的,才會使人類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類追求真理還是應該從人類本身的角度出發,從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尋求,首先站穩一個立足點,并能同時不斷的向四周移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類的知識面也就越來越大,有限的知識向著無限知識不斷的發展,就可能趨于無限。這種基于現實,向外不斷求解人生真理的過程,同時又不脫離現實,正是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過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淺出,回歸到求解人本身的過程,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的求知過程不可取。當然,我們不是反對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謂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也”,如果沒有這種對無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識將會終止,人類的文明將停滯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個大鋪墊,最后回歸到中國傳統人生觀的問題上來。

  中國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個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國,國外有天下,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點與西方人提倡的個人主義不同,與西方人的人生觀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許多,這里就不在多說。中國人的人生觀是一種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這種人生觀就形成了中國人的倫理人生,父子與兄弟為天倫,君臣與朋友為人倫,夫妻則介于之間,人與人的關系于這種倫理關系中形成。父親是我的父親,兒子是我的兒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為中心,但又脫離不了周圍有關系的人。所以中國人的修身是一種個人中心之大群主義。推廣到無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為中心,完成其對于無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為一體,所謂的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說到最精辟處就是教人做一個好人,這種精神就是一種道德精神或說是一種倫理精神,此種精神只有從人倫即朋友或者有隸屬關系的上下級中才能看出來。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別人是不會知道的。因此對于如何做一個好人的問題,各人只求對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是違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別人都做了而且沒什么事,這時候你就應該做出選擇到底該不該做,但只求問心無愧。現在社會上官場的腐敗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身居要職,不趁在位時多撈一把,不在位時恐怕會后悔莫及。換是自己在位,又如何應付呢,是同流合污,還是清出淤泥呢?還是要回到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人生中來思考,以求對得起天地良心為本。

  《人生十論》這篇文章是關于探討人生價值觀之一本非常深刻的書,作者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淵博的學識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對人性的善惡等各個方面的剖析深入,通過對中國傳統的人生觀和西方的價值觀做深入的對比,來推敲內涵深刻的人生哲學。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來,看似簡單,實則論述出人生之種種問題。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節:人生十論、人生三步驟、中國人生哲學。其中人大章節又分成若干小節。這在下來我們逐一討論。

  在文章的開篇,作者談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體現作者本人對人生的大徹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來,這已大體描繪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細細的體會,在人生路上,隨時可遇坎坷,荊棘遍布,困難重重,當你已努力過、追求過,不管結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敗,但你心已超然,不會因失去而悔恨。因為在心理上你已經達到了,已經成功了,已領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

  人生是一種向往,沒有向往的人生將失去意義,而如何追求這種向往,這便是人生的重要問題。首先說人生追求的一般情況,人也是一種動物,也需要滿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過于戀愛和財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質的需求,而除此之外還有對權利對金錢等其他層面的追求。該節介紹人生的三種傾向:即向外的人生、向內的人生、中國儒家的人生。所謂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種涂飾的人生,即追求對物質的享受、對金錢和權利的崇拜,是一種激進的心態,這種人生把生命的支撐點建立于生命之外,這就會導致一種無可救藥的傷害。西方人更傾向于這種人生觀,于是就產生了宗教,以追求心靈的寄托。向內的人生:即是一種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凈化的人生,對人生的看淡,導致人的無所求,虛空的境界。于是就出現了中國的佛教。佛教之所謂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夠重生,人生達到這種境界,將不可見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內的人生都存在著弊端。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對物質、金錢上的獲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喪失理智,將再也找不到內心的歸依和立足點。而只追求內心凈化的人生,你必須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棄,而一旦沒有了外物對人的刺激,這種自我純凈歸根到底是一種虛無,將無法找到一種真實的自我。中國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內,不激進也不虛無,不追求對物的崇拜,不歌頌權利,同時也不埋沒自我,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順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無為,他們也有向往,但這種向往是立足于當下,腳踏實地的向前。這種人生觀就產生了中國人“福”的人生觀,中庸和諧、心外調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許人沉溺于現實的享受。近代以來西方傳來的人生觀,傾向于對物的崇拜,若和中國的福的人生觀結合起來,很容易會形成社會的放縱和貪污。因此我們要注意不受這種風氣的影響。

  上文已經很清楚的介紹了三種不同傾向的人生觀,于我最深的體會讓我想起了奧斯特諾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同時我在想,如何才能實現最好的人生呢,所謂中國人福的人生觀,是一種境界的超然。現實中的人,當你為每日三餐而奔波時,還能顧得上修生養性,還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當你已獲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獲得更多,這必將與中國人福的人生觀想違背。

  適與神

  本節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個價值觀說明其所存在的問題: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著此真善美的理論,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與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存在出入。

  為什么說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從來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質工業上的發明與創造。而東方人從來對社會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謂的“人文工業”或“精神工業”,中國人對此價值領域早就提到。而只照此三理論,如何說能引人入歧途呢?真善美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認為真善美是絕世的真理,就必然會引人入歧途。西方人所謂的真與美是全宇宙性的,真歸之于科學,而美歸之于藝術。然而所謂的善,他們只說上帝創世是一個善,卻沒有把上帝所創的萬事萬物也說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場合中才有善的存在。而中國人主張“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而贊天地之化育”,莊子也說過“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實就是在贊嘆物的善,把物人化。其實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因此必須加入適與神兩個價值領域,才能使整個人生觀的價值領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適與神是如何來起作用的。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產物,應該在人生與宇宙的欣合處尋求。但西方人總認為三者是超越人類的三種客觀的存在,是絕對的,但是既然認為是客觀的,其實已經包含了主觀的成分。所以整個宇宙不存在無相對的絕對,絕對里包含著相對。按照這種理論來說真善美就可以這樣來理解:即你認為真的,我可認為是假的,你認為是善的我可認為是惡,你認為美的我可認為是丑的,反之亦然。因此整個宇宙就飄飄然,缺乏穩定感。

  如果在這三領域中加入適的價值領域,使之與前三者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則就使主觀與客觀并存,使絕對與相對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比如,地球饒太陽轉,這已經是科學的真理了,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卻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來地心說的理論上,換句話說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太陽是動的而地球不動,如果有人說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別人認為是在作怪。因此對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觀,地球饒太陽轉是科學家的真理,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說的,日饒地行是人們日常生活所觀察到的,誰對誰非只是一個立場的問題。適合此處的未必適合于彼處,同樣適合于此時的未必適合于彼時,適字的價值領域正是其能側重于人生的現實,而使得真善美能夠因時因地制宜,避免了飄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種價值領域“神”來沖淡第四種領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達其價值之真實邊際的所在者。人生如此的短暫,在其無限向前永無終止的途程中,得到一個適,得到一種短暫的終止,這種終止不妨害人生之永遠向前。我們就把它稱之為神。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窺測無限宇宙的真理,已見人之神。

  綜上所述,適與神融入真善美三價值領域后,才使整個人生的價值領域更加完善。適對人生的指導是,萬事萬物都應該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然而隨著時勢的不同,這種標準也會相應產生變化,而做人就應該懂得隨機應變,以適應于突如其來的變化。我們通常會開玩笑說“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導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達到一種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為是人類的一種崇高的精神,堅強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與自由

  這一節主要內容是有關人生的目的與自由,不像平常所見到的關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淺顯的說人要為著某種什么目的而活著,或有意義的或沒意義的,說的只是一堆大道理。c

  人生分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人類處于原始狀態的時候,在衣不暖,食不飽,生命受到外界威脅的時候,人類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這就是所謂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著自由。當人類只存在自然人生階段的時候,他們就如同草木禽獸一般,這種人生就不好說是有意義的人生,人生之所以這樣稱呼,則是區別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為了區別于其他生物,人活著就必然要活出個人樣,活出人生的意義。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當他飽了,暖了后,還未疲倦,還可以不睡覺的時候,在不病沒有死的時候,還能拿出一部分資本來干一些其他的勾當和把戲,這就是所謂的文化的人生。文化的人生就是從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來的一個自由。這種自由是人類經歷了幾十萬年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階段,文化人生的花樣或說目的很有限,這時你的選擇也有限,雖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選擇。而隨著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這些花樣和目的不斷的增多,如出現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多種花樣,這時人生目的多了起來,人也就有了多種選擇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棄不好的,有了好的,舍棄次好的。

  人生一旦達到這種文化人生的境界,回頭看自然人生就覺得索然無味,因此我們可以想象人自殺是有道理的,是想從自然人生解脫出來。

  對于每個人當他跨出校門,步入社會,同樣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問題。涉世之初,要想著如何努力才能解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問題,當這些問題解決了后,又想著如何賺錢買車買房,當這些都實現了后,注意力可能又會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質、活出有意義的人生中來,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隨著條件不斷改善而逐漸轉移,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而當今社會競爭壓力之大,要實現所有物質條件的獲得又何嘗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確擺放人的心態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不提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反對消極處世的悲觀人生,而是選擇穩中求進的人生態度。

  物與心

  本節開頭介紹了心與物的一種辨證關系,先有物質后有生命,先有生命后有心,而實際上三者間的價值高低則是心靈最高,生命次之,而物質價值卻最低。如此,最先出現的,價值卻是最低,但是價值最高的卻不能脫離價值最低的而獨立存在。

  人心與動物心的最基本的區別就在于,人心能夠脫離身體而有所表現,動物則不能。人類經過幾十萬年的演變,整個自然界我們所見所遇的都是人類的生命和心的表現,比如一張桌子的構造、形式、尺寸、顏色種種,都包含著制造此桌子的人的心。因此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心物交融的世界。

  人類的精明之處就在于人類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心靈創造出其他動物無法創造的東西,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人類文化是心物交融,生命與物質交融的結果,因此批判了物質決定一切的唯物史觀。文章最后介紹了一方丈修建寺廟的故事,說的是方丈年輕時候由于厭倦塵俗生活后,悄然出家,跑到山上敲打木魚,村民發現了后,慰問其以衣食,但其仍然夜夜不停的打,最后村民內心崇敬,而集體為其籌款蓋寺廟。從該故事可以領悟到人心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人心可以打動人心。推而廣之,我們看一切事物,不能光只看事物的表面,而應該看到隱藏在背后的滲透著人的心、人的力、乃至人的生命更深層次的東西。

  我們生活中會產生許多的感嘆,驚嘆建筑的宏偉、感嘆藝術的美妙,在深切的一番感慨后,我們應該細想,這些是建筑師的智慧和藝術家的心靈手巧以及廣大勞動人民用雙手共同創造的結果,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發現這社會的職業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有的只是分工的不同,對那些手中掌有權利的人,不必投以羨慕的眼光,也不能看不起那些辛苦勞作的廣大人民,他們都是社會建設不可缺少的分子。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也許這世界能得到多一份理解和關懷。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首先就內容做總體介紹,本文先從人類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無限入手分析,人類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發現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識范圍內,而自然界是無窮無盡的,是人類知識所不可達到的,因此能說人類發現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此一問題就涉及到中國人與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區別問題,西方文化為外傾型,他們首先進入到無限的自然中尋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無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來指導人生,這種傾向必然存在危險。中國文化是內傾型的,主張先求解自我,扎穩根基,而后由點及線,由線到面依次鋪開來求知外部世界。中國人把求解宇宙的基點放在求解人生的問題上,而后再向外推廣,因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由此產生了中國人倫理道德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教人要做一個好人,這篇文章就是這樣一環緊扣一環,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問題上來,接下來做較詳細的解讀。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為有限可知,宇宙為無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導。西方人所認為的真理必是一種客觀的,由此而產生了宗教、科學與哲學。由于各門學科都是主向無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產生兩個問題:一、容易分道揚鑣,不易匯合,學科分類,枝繁葉茂,各成專門,無一個誰對誰非的標準;二、既然向外無限追求,就永遠如在途中,永不達目的,得不到結論。這種無限的追求越遠,則越脫離人生的實際,越虛無縹緲,如果用來指導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險。就好比長期處于高層工作的人,一下子讓他到基層工作,總會不了解實際情況,而感到不舒適,有時甚至會造成極大麻煩。

  中國人追求真理,則是主向內的,以自身真實體驗為主,中庸言,盡己之性,可以盡人之性。盡人之性,可以盡物之性。盡物之性,而后可以贊天地之華育。有限的知識可以作為追求無限知識的一指針。人若直接向無限宇宙追求真理,則眼前一片漆黑。若從求解自身開始,則還有一點光明,隨著逐步的完善,光明將越來越強大,最后可盡化暗為明。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將成就大器。但是應該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個無限的不可知,只有這樣的認識,人才會不斷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學貢獻就在于此,由于其向無限自然的追求,而永遠達不到目的,才會使人類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類追求真理還是應該從人類本身的角度出發,從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尋求,首先站穩一個立足點,并能同時不斷的向四周移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類的知識面也就越來越大,有限的知識向著無限知識不斷的發展,就可能趨于無限。這種基于現實,向外不斷求解人生真理的過程,同時又不脫離現實,正是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過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淺出,回歸到求解人本身的過程,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的求知過程不可取。當然,我們不是反對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謂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也”,如果沒有這種對無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識將會終止,人類的文明將停滯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個大鋪墊,最后回歸到中國傳統人生觀的問題上來。

  中國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個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國,國外有天下,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點與西方人提倡的個人主義不同,與西方人的人生觀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許多,這里就不在多說。中國人的人生觀是一種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這種人生觀就形成了中國人的倫理人生,父子與兄弟為天倫,君臣與朋友為人倫,夫妻則介于之間,人與人的關系于這種倫理關系中形成。父親是我的父親,兒子是我的兒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為中心,但又脫離不了周圍有關系的人。所以中國人的修身是一種個人中心之大群主義。推廣到無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為中心,完成其對于無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為一體,所謂的天人合一。

  中國文化說到最精辟處就是教人做一個好人,這種精神就是一種道德精神或說是一種倫理精神,此種精神只有從人倫即朋友或者有隸屬關系的上下級中才能看出來。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別人是不會知道的。因此對于如何做一個好人的問題,各人只求對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是違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別人都做了而且沒什么事,這時候你就應該做出選擇到底該不該做,但只求問心無愧。現在社會上官場的腐敗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身居要職,不趁在位時多撈一把,不在位時恐怕會后悔莫及。換是自己在位,又如何應付呢,是同流合污,還是清出淤泥呢?還是要回到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人生中來思考,以求對得起天地良心為本。

讀后感3000字(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關于讀后感的作文300字十五篇

    今天,我們學習了《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作文,主要講訴的是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農夫,由于經常食不果腹,所以他每天都必須堅持到田地辛苦勞作。有一天,當他正在專心工作的時候,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出來。...

  • 作文讀后感200字十二篇

    今天,我們學習了《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作文,主要講訴的是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農夫,由于經常食不果腹,所以他每天都必須堅持到田地辛苦勞作。有一天,當他正在專心工作的時候,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出來。...

  • 有關讀后感的作文十篇

    提起魯濱孫這個叫得十分響亮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是世界聞名的早期探險家,一個假期,我終于閱讀完了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飄流記》大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直到現在,我還想著《魯濱孫飄流記》的驚心動魄。...

  • 優秀的讀后感十篇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

  • 作文讀后感100字十篇

    今天,我們學習了《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作文,主要講訴的是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農夫,由于經常食不果腹,所以他每天都必須堅持到田地辛苦勞作。有一天,當他正在專心工作的時候,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出來。...

  • 作文讀后感450字十二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散文集。...

  • 《》讀后感十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散文集。...

  • 關于讀后感的作文十篇

    今天是3月18日,我們學校的六年級各個班在操場的影棚里觀看了一部讓人受益匪淺的電影,他的名字叫《跑出一片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運動世家出身的男孩李小天,為追求自己跑步的夢想,歷經種種磨難與考驗,最終贏得了跑步的勝利。...

  • 關于讀后感的作文400字十二篇

    前幾天,在我的一再懇求下,老媽終于同意給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林肯傳》,如果擱在以前,我翻翻幾頁,然后就扔在一旁不看了,但是,今回我剛翻了兩三頁,便就上了癮,如饑似渴讀了起來。...

  • 作文讀后感300字十二篇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

  • 優秀讀后感400字十篇

    前幾天,在我的一再懇求下,老媽終于同意給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林肯傳》,如果擱在以前,我翻翻幾頁,然后就扔在一旁不看了,但是,今回我剛翻了兩三頁,便就上了癮,如饑似渴讀了起來。...

  • 作文讀后感十篇

    我知道《駱駝祥子》是老舍著名的作品,但是我一直都沒有讀它。因為我知道那講述的是一個車夫悲慘的經歷,我不忍心本來高高興興的心情突然的看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一個悲劇。看了,心里難受半天,多不好。...

  • 讀后感3000字十篇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么一只鳥兒,它的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值得如愿以償才歇息下來。...

  • 優秀讀后感十篇

    今天,我們學習了《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作文,主要講訴的是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農夫,由于經常食不果腹,所以他每天都必須堅持到田地辛苦勞作。有一天,當他正在專心工作的時候,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一只又大又肥的野兔出來。...

  • 讀后感350字十三篇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叫做《魯濱遜漂流記》的書,讀了之后有很多感想。這本書說得是一個叫魯濱遜的英國商人,在一次探險中,遇到了風暴,船沉了,所有的船員都死了,但魯濱遜卻幸運地活了下來。...

  • 讀后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 啪啪激情婷婷久久婷婷色五月 |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欧美制服在线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日本熟妇无码色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 久久影院九九被窝爽爽 | 草1024榴社区成人影院入口 |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11页中文字幕11页 | 国产成人精品微拍视频网址 | 日本成人综合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AV天堂中AV世界中文在线播放 | 成人性生交A片免费看V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69tv成人网 | 欧美一二三 | 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久久中文字幕在线 | 超碰碰人人 |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不卡 | 处女一级片| 亚洲AV大乳天堂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综合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日韩av中文字幕第一页 | 冥王星之恋泰剧在线观看 | 免费成人一级片 | 亚洲男人天堂网2014av | 免费在线看黄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不卡 |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 | www.69视频 |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 国产在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吞精 | 这里只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