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的讀后感(通用14篇)
400字的讀后感 篇1
【童年】是高爾基的著作,描述了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生活里充滿了饑餓、仇恨和賴以為生的一絲溫暖與光明。讀完【童年】后,它就像一道烙印印在我的心上,使我難忘、受到感觸。
使我難忘的是小說中一個個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像堅強、勇敢、正直、善良的阿廖沙;慈祥善良、熱愛生活、大方的外祖母;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勤勞能干、善良、樂觀、純樸的小茨岡等。如果說作者在19世紀70年代的環境是一片干枯的陸地,那么外祖父就是覆蓋了陸地的大海,雖然帶走了干枯,但它的海浪就像一堵墻那么高,一襲接著一襲,不停地咆哮著;不用說,阿廖沙就是海上孤舟,無奈地忍受大海的兇猛;但還有外祖母、小茨岡這些小綠洲,成為孤舟的港灣。唉,雖說是下了錨,但海浪是很容易將小舟卷走,甚至將小綠洲淹沒。。。。。。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值得回憶,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而童年對于人生更是一筆不能忽視的珍貴寶藏。但是高爾基筆下的《童年》這本書中,童年這兩個本應該像糖一樣甜美的字卻是他的一段悲慘遭遇,一段深情的回憶!雖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遇到困難從不退縮,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克服。這種對生活充滿勇氣與希望的精神使我受到了更大的感觸:依靠一個人,只能依靠一時,不能依靠一世呀!人生的路還很長,需要自己慢慢走。人生旅程上的荊棘還很多,需要自己一個一個的克服。這樣的一生才更值得回味,無愧于心啊!面對困難時當我想起阿廖沙童年的悲慘遭遇,那一切困難都會顯得微不足道,我便有信心去克服――阿廖沙在這樣黑暗污濁的環境中都仍然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難道我們不應該比他做得更好嗎?
400字的讀后感 篇2
在我眾多的書中,有一本特別顯眼的、桔黃色封皮的書,也是我喜歡的一本書,它的名字是《西游記》。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架上。每當我拿起這本有些發黃的書時,我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活力,讓我再次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當我看完每一章,都會有不一樣的新感受。我為唐僧師徒堅強的毅力而鼓舞,為他們的師徒情深而感動。在“三打白骨精”中,狡猾的白骨精用了三計都未能將他們師徒打敗,當唐僧因為誤會而念緊箍咒的時候,白骨精卻在暗喜。我多么痛恨白骨精呀!孫悟空每次被師傅趕走后,每次都是回來搭救師父。每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眶里都會布滿淚水,我忍不住讓它們流下來,滴到我的手上。“師傅,師傅……”我仿佛看見了一只猴子向唐僧撲來,他還是那樣調皮、可愛、勇敢、真誠。
我的心情也隨著一章一章的動人故事,一章一章的感人情節而起伏。我仿佛緊緊抱住了吳承恩老爺爺,是他給我們帶來了這么精彩的故事,是他讓我們在故事中學到了堅強的道理。
我在心底深深地感謝吳承恩爺爺,也深深的惦念著行走江湖的師徒四人。
400字的讀后感 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的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的到來了。他則是將長輩的認同該為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訴我們,將童年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里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貓、狗、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與一只仇貓的故事。作者與貓的關系以及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里的不知和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只貓的搏斗。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著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與青年過得好與壞,他都會留給我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不管童年與青年的好與壞,長大了的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去回憶他們,因為他們代表著最真摯的情感。年邁的老人,如今因為物質的發展,都會盡心竭力的實現他們童年和青年時候未實現的愿望。而年少的我們,有大把的青春可以任憑我們揮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寶貴的,高三的我們,更應該緊緊地抓住這僅剩的幾個月時間,努力拼搏,堅持不懈,實現我們的理想,進入理想中的學府進行深造。
400字的讀后感 篇4
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這個暑假,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它給我的感觸頗深。
馬克西姆·高爾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木工家庭中。在殘暴的沙皇統治時期,高爾基吃盡了苦頭:幼年喪父,卻又受盡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圍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貪婪,充滿了仇恨……
高爾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慘,和他比起來,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個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親人親切無比的疼愛,伙伴們天真無邪的友愛,使歡樂的音符時時灑落在我的身邊。在竹林里嬉戲,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聞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無憂無慮開始的。
拎著個大籃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撿麥子,大籃子卻總是撞到我的腳后跟。兩條小辮兒上下歡快地跳動著,白蝴蝶在身邊快樂地翩翩飛舞。湛藍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微風挑逗著衣襟,籃中的麥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時光也就是在歡欣愉悅的勞動中度過的。
走進了書香四溢的校園,也成了一個莘莘學子。充實的一天就在這瑯瑯的讀書聲中開始了。老師熱心地傳授我們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這里沒有抽人的鞭子,沒有毆打的拳腳,沒有仇恨,沒有貪婪,沒有乖戾,更沒有層出不窮的暴行和丑事。這里的人是善良,純潔,樂觀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滿了幸福和快樂的。
400字的讀后感 篇5
我卷子上有這樣一篇文章,叫做《“給”永遠比“拿”愉快》。寫的是:兒子給高爾基的家邊種上了鮮花,高爾基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到:“給永遠比拿愉快!”
生活中有一兩個例子:人類破壞了地球,不斷的從那里挖取資源這叫拿,地球快沒有資源了,可人類還在不斷的“拿”,因為他們不知道“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這個道理。所以才一味索取。
新能源,是我們對地球的報告,現在也有一些城市不僅拿的少給的也多。但是還有一些人還有不斷的“拿”,所以常感到地球資源只有一丁點,一會光了。
再說一個例子:有個小偷,自己也有東西反倒愉別人伯東西。有次,他偶然偷到一萬元,高興過后,他發現自己一點不快樂,總是像老鼠躲貓似的,于是他把它還了,還了所有偷來的東西,不再做小偷,開了一家公司。有次發生災情,他還捐了錢呢!捐完他竟非常高興。
我的感想是:你拿走的是錢之類的,丟了的是快樂和幸福,不如反過來給予人們快樂和幸福,和大家同分,你當然非常的快樂呀!
最后,要大家一定不要只拿而不給,因為這樣失掉快樂。
400字的讀后感 篇6
我讀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惰,學問既不高,又教人半懂不懂的人。
讀完《孔乙己》這篇文章,我覺得孔乙己雖然貪吃貪喝,但是在文中“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一句中可以看出孔乙己也是喜歡文學的,而并不是一個即貪吃貪喝,又是一個不勤奮好學的。雖然孔乙己常有偷竊的行為,但也不是天天不務正業。
在文中孔乙己來酒店喝酒,掌柜已知孔乙己偷竊被何家吊著打,不但不關心孔乙己的傷勢,而且來取笑孔乙己。在文中結尾,掌柜還仍然想著孔乙己欠自己十九個錢。可見掌柜這個人是一個貪財,狗眼看人低的人。在文中結尾部分孔乙己被舉人打斷了腿,原因是偷盜,孔乙己真是不知悔改,以至于到現在也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沒死。
無論孔乙己到底死沒死,我們都要衷心的祝福他。
400字的讀后感 篇7
清晨,花香拂過,花瓣迎著晨風輕輕展開。凝脂形的心形花瓣上,閃爍著點點晃動的露水。花朵是如此嬌小,遠看頗有一種“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意境。只可嘆此時已不再是蘇軾筆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時令,而是輕愁細淚的暮秋了。
“雖是早已無花可摘,但如果有,我還是愿意在黃昏中將她摘下。雖無那冰涼露珠的滋潤,可看見殘花映著夕陽,試問,此般不是更有意義了嗎?”
寫這段話的紙片一直夾在發黃的書里。朝花夕拾,雖然沒有晨曦里的那份豐滿,可落花卻有種古老、素雅的美,就像浣紗的西子。花開是生命的開始,花落卻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又一次延續。
黃昏時,眾香調零,我如同李易安那樣“東籬把酒黃昏后”,雖無“暗香盈袖”,卻依然能感覺似乎有陣隱隱的香風,如同那陣風中夾雜著片片的花瓣,“拂了一身還滿”
朝花夕拾,拾來的是安謐,是無心,是如水般平靜的傳說。花總開在早晨嗎?不。想當年武則天酒后發令:“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那林苑的群芳竟一夜之間現身于枝頭,渲染出滿園春色,而那正是“欲披鳳氅食鹿肉”的冬季啊。
花的榮與枯,在一天中顯現。它揮動著雙翅,靜靜地從枝頭落下,暗香殘留。我在夕陽下拾起了花瓣,鄭重地夾進書中。
400字的讀后感 篇8
這個星期,我讀了《最后一片葉子》。它的作者是歐·亨利,被人們稱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筆下的小說結局都十分出乎意料,可想想也在情理之中,語言中充滿詼諧幽默。
《最后一片葉子》中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瓊西和蘇在一家飯館認識,交談之后發現彼此趣味相投,便合租了一間畫室。一天,瓊西被肺炎這個不速之客擊倒了,把對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那常青藤的葉子上。蘇去請樓下的老畫家貝爾門做模特時,順口告訴了貝爾門這個壞消息。暴風雨后的一個早晨,蘇和瓊西居然發現常青藤上居然還有一片葉子,瓊西終于打起精神拾起了生的希望。原來那片葉子是貝爾門冒著風雨畫上去的,而這風雨加速了貝爾門肺炎的爆發,他去世了。
老畫家貝爾門一生都很少畫畫,卻在生命的最后畫出了這挽救了他人生命的葉子,這何嘗不是一副杰作呢?雖然他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但是他用他滿腔的愛心,同情心救了瓊西。他這種默默奉獻,無私幫助他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呀。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默默奉獻的人。比如城市的美化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還有我們的家人和朋友。這種無私幫助他們的行為是不論身份的。無論你是高高在上的總統官員,還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平凡人,都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的時候給予一個誠摯的微笑,在他人需要安慰的時候給予一個擁抱。在別人遇到麻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也許我們的幫忙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卻默默地讓別人知道你會一直鼓勵且站在他們身邊。我們的這些和老貝爾門比不算什么,也沒有那么強大的力量。但是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們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并且充滿希望的未來。
400字的讀后感 篇9
《男生賈里》給我們帶來一種浪漫式的兒童文學,它也是所有人的文學。也許世上有不少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世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讀了老師推薦的《男生賈里》這本書受益非匪淺。
《男生賈里》這本書是著名的大作家秦文君所創作的。
里面有很多的人物,個個生動活潑。有賈里、賈梅、魯智勝、林曉梅等等。林曉梅是以打扮為自豪,她有一次打扮了一個“云遮月”,林曉梅的發式、服裝變來變去;王小明喜歡用眼淚來打官司,她每一次作文都只寫幾十個字,老師給她打低分,她就哭;賈里很愛面子,尤其是在妹妹賈梅面前更要顯得威風。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性格。以及我們這一代所遇到的問題。比如。抽煙,和父母的關系等等。男生賈里這本書的主人公賈里是一個性格大大咧咧的人。總是以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對與父母對雙胞胎妹妹賈梅的寵愛非常不滿。總是想贏得父母的寵愛卻常常適得其反。鬧出了不少的笑話。這是一本很逗的書。其中最逗的一章是:歌星效應。講的是賈里的雙胞胎妹妹賈梅喜歡一個歌星。恰巧這個歌星要開演唱會。賈梅為了得到買門票的錢又是去打工又是幫父親抄稿子。使得父親終于親自給賈梅買了一張門票。賈里非常希望父親也送給自己一份禮物。可是父親卻給了賈里一張鋼筆字培訓班的報名表。對她說你明天開始要去練習鋼筆字。你難道希望自己寫的字不如妹妹嗎?賈里非常嫉妒。心想父母憑什么這么偏心。就和自己的好朋友魯志勝在演唱會哪天悄悄溜進劇場。結果因為沒有買票被人發現而被罰刷廁所。而弄的得狼狽不堪。
這本書值得一看哦!
400字的讀后感 篇10
當我津津有味的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時,我被這本書的作者深深的感動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國20世紀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它具有豐盈的情感蘊含、深厚的思想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這是李學斌給海倫·凱勒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評價。
可憐的小海倫在出身19個月后便失去了光明和聲音,從此,她的世界里只有黑暗與寂靜。海倫·凱勒是可憐的又是幸運的,她的一位老師改變了她的一生——安妮·沙莉文老師,是她使這個盲聾女孩學會了說話。
如果我們失明了才明白眼睛的寶貴,就該在未失明時好好利用它,如果年老了才懂得開始珍惜時間,就就應在年輕時珍惜它!
同學們,讓我們像盲人珍惜視力一樣來珍惜自我的性命吧!
400字的讀后感 篇11
“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的給自己取了十幾個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他大名鼎鼎的父親聯系起來。原來,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知道他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就勸他讓他在稿子上寫上自己是大仲馬的兒子,但小仲馬拒絕了。小仲馬面對一張張退稿,并沒有沮喪,他堅持創作,終于,小仲馬的《茶花女》寄出后,終于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感了一位資深編輯,小仲馬成功了。
那位資深編輯曾經疑惑的問小仲馬:“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自己真實的高度。”老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贊嘆不已。
這篇文章中的小仲馬不靠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堅持自己創作,不斷學習。不像有些人,仗著自己父母的地位胡作非為,結果是什么東西都沒有了。正因為小仲馬明白這個道理,他才沒有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經過一段努力后,小仲馬的作品《茶花女》振撼了編輯。因為,人,是要懂得堅強,不氣餒的。如此再想,如果人人都擁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堅強和自信,也許,人人都能成功。是啊,現在靠誰都不會長久,你還不如靠自己。
聯想到我們的學習,我的感受更多,我們平時的學習是最好的例子。對于學習,就應該積極主動,可是就有一些同學,消極應付。在作業方面抄抄寫寫,不懂開動腦筋好好想想。這不但是騙老師,還是騙自己。到真正不能騙得了時,這幾年光影也就這樣浪費了。而且,現在有很多同學以為是在幫老師、家長學習,長輩說一步做一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所以,要搞好學習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然后,反復努力,直到成功。
這樣的成功,是真正通過努力得到的財富,是無比的珍貴,有意義。所以,我們不要依靠別人,才能擁有自己真實的高度。
400字的讀后感 篇12
讀完了《昆蟲記》,我與可愛的小昆蟲們一起感受了它們新生的喜悅,死亡的悲傷,愛情的甜蜜,離別的憂愁……法布爾,偉大的昆蟲學家,帶領著我觀看了精彩紛呈的昆蟲世界教給我許許多多的昆蟲知識。
《昆蟲記》,這部極好的文學作品,流傳百世,它的作者是被稱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的法布爾先生。本書中字里行間都體現了法布爾先生對每一個生命的熱愛法布是世界上爾最了解昆蟲的人了,他將昆蟲的日常習性、外貌特征觀察得仔細入微,描寫得淋漓盡致。我覺得法布爾不僅僅是一個“昆蟲的知己”,更是一個造詣頗深的的作家。
在《昆蟲記》里,每一個小昆蟲都有自己的一段獨特故事,哪怕是“蜜蜂”“蝴蝶”“蜘蛛”這類司空見慣的小昆蟲,都是那么的可愛,仿佛是一只只活潑的精靈,《昆蟲記》的語言詼諧幽默,充滿了歡樂的氣息和盎然的情趣。
在我的印象中,“大自然的歌唱家”——蟬,一直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性格十分懶惰,而螞蟻就是勤勞的象征。但是我讀完了《昆蟲記》之后,我發現我的思想完全錯誤,蟬在生活中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可是螞蟻卻是不折不扣的劫掠者。螞蟻總會將蟬辛辛苦苦覓得的食物搶走,放入自己的口袋中,這下子我終于明白,《昆蟲記》
還是一塊可以糾正錯誤的橡皮。
法布爾不但注重觀察,而且還親身實驗,一次又一次地被昆蟲的毒素所傷害,可是他并不放棄對昆蟲的探索,他強忍著傷痛,連他的朋友家人都為他感到心疼,感到不值。但法布爾是誰?他是昆蟲的知己,更是昆蟲心理學的研究人員,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
我在《昆蟲記》里暢游知識的海洋,吮吸知識的甘霖,品味人格的偉大,學會了尊重每一條生命!這就是《昆蟲記》所交給我的一切,不,不是,它教給我的遠不止這些……
400字的讀后感 篇13
《史記》是司馬遷在監獄中傾全部精力寫的,被魯迅先生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書中有推位讓國的堯、舜;吃喝玩樂的周幽王;貌若天仙褒姒······但讓我敬佩的是藺相如。
藺相如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保住了“和氏璧”,又在澠池之會上又維護了趙王的尊嚴,一直到宴會結束,秦王始終不能占趙王一點便宜。趙王就生他為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從今以后藺相如看見廉頗就像老鼠見了貓似的,門客們實在看不下去了。藺相如說:“秦王之所以不攻打我們趙國,是因為文有我,武有廉頗,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減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會乘機來攻打我們。”這些話慢慢傳進了廉頗耳中。廉頗后悔不已,于是,背上荊條,上藺相如家去請罪,藺相如趕緊扔了荊條,幫他穿上戰袍。之后兩個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要把國家、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個人私怨拋在腦后。
《史記》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華民族淵源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了解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懂得了一些歷史典故,知道一些歷史事件發生背景。讓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400字的讀后感 篇14
這個暑假,我讀了《海蒂》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活潑,善良的小女孩。這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主人公小海蒂是一個性格善良,天真爛漫的孩子。她自幼父母雙亡,被她姑媽送到了爺爺家,在海蒂真摯的感化下,她那性情憂郁,脾氣暴躁的爺爺都變得溫柔善良。還使牧羊人彼得的奶奶重獲快樂。后來,她被姑媽帶
到了一個富人家,當類似書童的職業。后來她還使從小雙腿殘疾的克拉拉重拾勇氣,戰勝病魔,重新站起來。從這些事可以看出,他是個助人為樂,心地善良的小女孩。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我知道,只有想海蒂樂善好施,幫助他人。才能交到許多朋友。我還知道海蒂熱愛生活,因為她來到爺爺家,從沒抱怨過一句話。她還積極主動,幫助爺爺許多忙。不像我們,一到陌生人家
里,都是很拘束的。她直爽,從不撒謊,不想那個姑媽老是還騙他。還有她愛學習……總之,她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小海蒂還很熱愛大自然和小動物。現在我們人類還隨意亂殺小動物,亂砍伐森林。人類一邊口口聲聲說動植物是我們的伙伴,一邊殘忍的獵殺動物。人類就不能想小海蒂那樣所有生物。讀完這本書,我感觸很深。是呀!
愛心可以戰勝孤獨,友誼可以戰勝病魔。
《海蒂》是一本讓人懂得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關心他人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