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揚生命》讀后感(通用3篇)
《教育激揚生命》讀后感 篇1
現在的教育雖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事實上,每個孩子還在分數中奔波著,在個學校和各種學習班中奔走著,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為真正基礎,在《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中很好的進行闡述。
學習生活作為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啟動和發展,形成沒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來走向,并借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所謂教育的生命機制,是指教育最終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對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為內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大量的客服無知的個體或合作的活動,就會在和諧的、創造的、愉悅的本能下潛移默化,把仁愛、友善、合群融為本性。
兒童在良好的教學生態中匯自動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過程,主體,原理機制,以及基本形態,所處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據它的性態,我們稱之為素樸的德性。認識素樸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機制,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地位的關鍵,同時也是德育從脫離兒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帶素樸生活基礎的“大德育”回歸的關鍵。
1、價值取向的簡樸性。
2、以人格養成和精神涵育為本體。
3、在兒童的美好生活中發展。
4、生產主體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廣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習慣的德育和教學的關系中,教學居于次要的地位,認識教學——學習在整個兒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礎地位的前提。
1、教學生態的核心地位基于人類發展需求。
2、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會意志與兒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在于筒兒童的未來緊密聯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教育激揚生命》讀后感 篇2
俗話說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因此,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獲。這段時間有幸接觸《教育激揚生命》一書。讀完此書,感觸頗深。
生本教育主張“把作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動,都變成學生得以自學的輔導力量”,從教轉變到促進兒童的學,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教師的作用就像是在點燃火把,而不是像過去的觀念那樣是灌滿一壺水。這就決定了教師可以成為“生命的牧者”。
讀完《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作為一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確很多。即使已具備了這些理念,要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是存在距離的。如在教學中如何恰當地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如何使學生自由發展但同時又對我們產生信賴和依靠,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的、有效的進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教育激揚生命》讀后感 篇3
在4月9日和10日聽了兩天徐長青工作室主辦的全國特級教師觀摩課,課堂上教師和孩子們的狀態讓我印象深刻。幾乎每節課中學生都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的投入,說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學習、自信匯報、快樂成長,教師們只是一個讓學生自我發揮、自我發現、自我完成的服務者、引導者,真正從拉動學生的纖夫,轉變為生命的牧者。
這讓我想到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教育激揚生命》,書中主要講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價值觀。
通過聽課我在思考,這些老師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觀念,做到以生為本呢?
一、徹底改變觀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充滿藝術色彩、極富藝術魅力的實踐活動,它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思考、探索、想象、創造的學習空間。所以,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只是一個導演,而學生是主演,導演事先設計好課型、教學內容、課堂活動,把一節課的所有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把語文課堂變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舞臺,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為主。
二、創造一切條件,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語文教學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同樣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在教學中,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討論式、啟發式、質疑式等動態教學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心靈,還注重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熱情,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大力發展。學生就會動起來,學生就有活力、有朝氣,為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總之是盡力創造可能多的條件,培養學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體現了“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些也不禁讓我感到在自己的課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才能看到學生帶來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