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卷九
〔一八〕“光武敕曰,司徒”,原脫 “敕曰司”三字,聚珍本有,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今據增補。建武元年九月,赤眉入長安,三輔降鄧禹者日以千數,禹眾號稱百萬,諸將勸禹徑攻長安。禹認為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銳不可當。他主張休兵上郡、北地、安定三郡,養精蓄銳,以待時機。于是 禹引兵北去。光武帝以關中未定,禹久不進兵,遂有此敕,促禹進兵。事見范曄后漢書鄧禹傳。
〔一九〕“自馮愔反后,”此下三句原無,御覽卷九六五引有,今據增補。光武帝下敕促禹進兵攻長安赤眉,禹不聽,仍欲休兵北方。遣馮愔、宗歆守栒邑,二人爭權相攻,愔殺歆反禹。事見范曄后漢書鄧禹傳。
〔二0〕“藻菜”,書鈔卷一五六引作“桑葉”,御覽卷九六五、事類賦卷二六引作“棗葉 ”。
〔二一〕“赤眉無谷”,“谷”字下御覽卷六四九引有“食”字。
〔二二〕“吾折箠笞之”,“箠”字下書鈔卷一四引有“以”字。
〔二三〕“非諸將憂也”,范曄后漢書鄧禹傳云:“赤眉復還入長安,禹與戰,敗走,至高陵,軍士饑餓,皆食棗菜。帝乃征禹還,敕曰:‘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文字與此大同小異。
〔二四〕“車皆載土”,原脫“車” 字,御覽卷八四一引有,今據增補。此下二句聚珍本引作“皆載赤豆覆其上”,“載”下脫“土”字。
〔二五〕“禹獨與二十四騎還詣雒陽 ”,“禹”字下原衍“強”字,姚本、聚珍本無,御覽卷三00引亦無此字,今據刪。“還”字原無,御覽卷三00引有,今據增補。“雒陽”,姚本、聚珍本同,御覽卷三00引亦作“雒陽”。按二字誤,當作“宜陽 ”,范曄后漢書鄧禹傳、馮異傳皆作“宜陽”。
〔二六〕“鄧禹罷三公”,因與赤眉戰敗,罷大司徒官,事在建武三年閏正月。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
〔二七〕“位特進”,此條御覽卷二四三引作“建武中,鄧禹失司徒,特進奉朝請”。
〔二八〕“以特進奉朝請”,范曄后漢書鄧禹傳云:建武“三年春,與車騎將軍鄧弘擊赤眉,遂為所敗,眾皆死散。事在馮異傳。獨與二十四騎還詣宜陽,謝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有詔歸侯印綬。數月,拜右將軍。……十三年,天下平定,諸臣皆增戶邑,定封禹為高密侯,……其后左右將軍官罷,以特進奉朝請”。
〔二九〕“甚見尊寵”,此條姚本、聚珍本均未輯錄。范曄后漢書鄧禹傳云:“顯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為太傅,進見東向,甚見尊寵。”
〔三0〕“信”,與“伸”字通。
〔三一〕“其禹之謂與”,此條姚本、聚珍本均未輯錄。
鄧訓
鄧訓,〔一〕字平叔,謙恕下士,無貴賤見之如舊,朋友子往來門內,視之如子,有過加鞭撲之教。太醫皮巡從獵上林還,暮宿殿門下,寒疝病發。時訓直事,聞巡聲,起往問之,巡曰:“冀得火以熨背。”訓身至太官門為求火,不得,乃以口噓其背,復呼同廬郎共更噓,至朝遂愈也。〔二〕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訓傳李賢注
鄧訓,字平叔,永平中,治滹□、石臼河,從都廬至羊腸倉,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沒溺死者不可勝筭。建初三年,拜訓謁者,使監領其事,更用驢輦,歲省億萬計,活徒士數千人。 御覽卷三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