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皇帝紀卷第三
〔二〕 按范書融傳,“融祖父”作 “融高祖父”。沈欽韓曰:“王莽傳有護羌校尉竇況。 ”今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融祖 父猛為安定太守,從曾祖父壽為護羌校尉,從弟林后漢武威太守、太中大夫,避難徙居武威。”而竇林傳又曰: “融從兄子林為護羌校尉。”與表異。諸書記述淆亂,未知孰是,錄以存疑。
〔三〕 李賢曰:“遺,留也,可以保全,不畏絕滅。”
〔四〕 蔣國祚字句異同考曰:“一本結納雄杰,有一納字。”按諸本均無“納”字,蔣言 “一本”不詳為何本。范書作“撫結雄杰”。此句必有脫字,俟考。
是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彤皆州郡英俊,與融有舊。更始欲敗,融與統等議,皆以為“天下擾亂,未知所統。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一〕,不同心并力,則不能自守;權均力齊,又不相率,當推一人為將軍,共全五郡,觀世變動。”皆曰:“善。”以梁統為太守,先共推之。統固辭曰:“昔陳嬰不受王者,以有老母。今統內親老,又德能鮮薄,不足以當督師也。”竇融典兵馬,又家世為河西二千石,吏民所向,即共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統字仲寧,安定烏氏人。少治春秋,好法律。更始時為中郎將,安集敘州,因為酒泉太守〔二〕。
〔一〕 馮班曰:“斗與陡通。”
〔二〕 黃本、四部叢刊本“統字仲寧”以下接于“不足以當督師也”句后。蔣國祚曰:“ 一本‘不足以當督師也’下接云‘竇融典兵馬’云云,文氣乃順,今從之。”按蔣曰“一本”,乃南監本也。
是時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二人孤立無黨,融等議定,移書告喻之,即時解印綬避位。于是梁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彤為敦煌太守。融居屬國,領都尉如故,置從事監察,而太守各治其郡。尊賢養士,務欲得吏民心,修騎射,明烽燧,羌胡犯塞,融躬自擊之,諸郡相應,莫不富殖〔一〕。
〔一〕 莫不富殖置此,文殊不類。范書竇融傳作‘皆如符要’。袁紀恐誤。
初,更始遣將軍鮑永撫河東,北及并州。永好文德,雖為將帥,常儒服從事〔一〕素重杜陵人馮衍,以為謀主,同心戮力,以奉更始。上使諫議大夫儲伯持節征永〔二〕,時或傳更始猶存,永奪伯節,執而梏之。遣使至長安,知更始審被害,乃哭泣盡哀,罷兵,與衍幅巾詣上〔三〕。上問永眾所在,永離席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豈可以眾獲貴,故悉罷之。”上不悅。
〔一〕 東觀記曰:“永性好文德,雖行將軍,常衣皂襜褕,路稱尚書兵馬。”
〔二〕 儲伯,范書鮑永傳作“儲大伯”,東觀記亦同,袁紀恐脫“
大”字。
〔三〕 東觀記曰:“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后歸上。”又李賢曰:“幅巾,謂不著冠,但幅巾束首也。”欽即衍也。
時魯郡多盜賊,以永為魯郡太守。降者數千人,唯彭豐,虞休各將千人〔一〕,稱“將軍”,不肯降。永數以恩禮曉喻之,猶不移。孔子闕里荊棘自除,從講堂至里門外。永異之〔二〕,召府丞、魯令告曰:“方今世道艱難,而闕里無故荊棘自除,意者,豈非夫子欲令太守行饗禮,而誅奸惡邪?”乃求民好學者,修學校之禮,召豐等觀禮。豐等持牛酒,因謀欲害永。永覺之,手刃殺豐等,擒破黨與,封關內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