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徐松,字星伯,大興人。嘉慶十年進士,授編修。簡湖南學政,坐事戍伊犁。松留心文獻,既出關,置開方小冊,隨所至圖其山川曲折,成西域水道記,擬水經;復自為釋,以比道元之注。又以新疆入版圖數十年,視同畿甸,而未有專書,乃纂述成編,於建置、控扼、錢糧、兵籍,言之尤詳。將軍松筠奏進其書,賜名新疆事略,特旨赦還,御制序付武英殿刊行。道光改元,起內閣中書,洊擢郎中,補御史,出知榆林府。未幾,卒。他所著有新斠注地理志集釋、漢書西域傳補注、唐兩京城坊考、唐登科記考、新疆賦共數十卷。
松喜延譽后進。其客有沈堯者,字子惇,烏程人。優貢生。性沉默,足不越關塞,好指畫絕域山川。初為何凌漢、陳用光所賞拔。入京師,館於松。松稱其地學之精。歙程恩澤嘗讀西游記,擬為文疏通其說。及見堯所撰西游記金山以東釋,嘆曰:“遐荒萬里在目前矣!”遂閣筆。堯客死,張穆裒其遺著,為落颿樓藁。
陳潮,字東之,泰興人。通經,工小篆,又擅周髀之學。嘗夜登高臺窺星象,不寐。游京師,亦卒於松寓。
李圖,字少伯,掖縣人。以拔貢生官直隸無極縣知縣,謝病歸。圖讀書十行俱下,天才卓越。工詩古文詞,力屏近世浮靡之習。嘗曰:“文非司馬子長,詩非蘇、李,不足為師法也。”徐松為濟南濼源書院山長,見圖詩,嘆曰:“三百年來無此作矣!”著有鴻桷齋詩文集。山左稱詩者,王士禎、趙執信以后,以圖為巨擘云。
李兆洛,字申耆,陽湖人。嘉慶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改令鳳臺,俗獷悍多盜,地接蒙城、阜陽,遠者至百八十里,官或終任不一至。兆洛親行縣,辨其里落繁耗、地畝廣袤饒瘠,次第經理之。焦岡湖,漢芍陂也,濱淮,易為災。乃增堤防,設溝閘,歲以屢豐。擇耆老勸民孝謹,優敘之。於僻遠設義學,為求良師。其捕盜,尤為人所喜稱。嘗騎率健勇出不意得其魁,因察而撫之。兆洛嘗曰:“鳳、潁、泗民氣可用,揀集五千人,方行天下有馀矣。然唯其豪能使之,官帥至千里外,必客兵勢勝足相鈐制乃可。”兆洛在縣七年,以父憂去,遂不出。主講江陰書院幾二十年,以實學課士,其治經學、音韻、訓詁,訂輿圖,考天官歷術及習古文辭者輩出。如江陰承培元、宋景昌、繆尚誥、六承如等,皆其選也。
兆洛短身碩腹,豹顱剛目,望之若不可近,而接人和易,未嘗疾言遽色。資恤故舊窮乏無不至。藏書逾五萬卷,皆手加丹鉛,尤嗜輿地學。其論文欲合駢散為一,病當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兩漢,因輯駢體文鈔。其序略云:“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體。為其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路。夫氣有厚薄,天為之也;學有純駁,人為之也;體格有遷變,人與天參焉者也;義理無殊途,天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純雜之故,則於其體格之變,可以知世焉;於其義理之無殊,可以知文焉。文之體至六代而其變盡,夫沿其流極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則其所出者一也。”卒,年七十一。其自著曰養一齋集。所輯有皇朝文典、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臺縣志、地理韻編。
培元,字守丹。優貢生。著說文引經證例、籀雅、經滯揭{豬木}。
景昌,字冕之。縣學生。著星緯測量諸篇。
尚誥,字芷卿。舉人。著古韻譜、雙聲譜、經星考。
承如及族人嚴,皆貢生。兆洛訂輿地圖,六氏兩生所手繪也。
錢儀吉,字衎石,嘉興人,尚書陳群曾孫。父福胙,侍讀學士。儀吉生有五色文禽翔其室,故初名逵吉,后易焉。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主事,累遷至工科給事中。皆能舉其職,因公罷歸。
儀吉治經,先求古訓,博考眾說,一折衷本文大義,不持漢、宋門戶。嘗著經典證文、說文雅厭。雅厭者,以十九篇之次,寫九百四部之文,而以經籍傳注推廣之。其讀史,補晉兵志、朔閏諸表,撰三國晉南北朝會要,體例視徐天麟有所出入,不限斷以本書。又仿宋杜大珪名臣琬琰碑傳集,得清臣工文儒等八百馀人,輯錄之為碑傳集。后卒於大梁書院,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