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子蕡,字仲實。諸生,文有家法。善綜核,知府章儀林議減清河賦,苦繁重,叩蕡。蕡為剖析條目,退草三千言,明旦獻之。儀林驚喜,因請主辦,三年而成。又佐修安東水道,役竣,費無毫發溢。
譚瑩,字玉生,南海人。弱冠應縣試,總督阮元游山寺,見瑩題壁詩,驚賞,告縣令曰:“邑有才人,勿失之!”令問姓名,不答。已而得所為賦以告元,元曰:“是矣。”逾年,元開學海堂課士,以瑩及侯康、儀克中、熊景星、黃子高為學長。瑩性強記,述往事,雖久遠,時日不失。博考粵中文獻,友人伍崇曜富於貲,為匯刻之,曰嶺南遺書五十九種,曰粵十三家集,曰楚南耆舊遺詩,益擴之為粵雅堂叢書。瑩為學長三十年,英彥多出其門。道光二十四年,舉於鄉,官化州訓導。久之,遷瓊州教授,加中書銜。少與侯康等交莫逆,晚歲陳澧與之齊名。著樂志堂集。
景星,字伯晴,亦南海人也。以詩見賞於元。顧其意恨文士綿弱,學騎射技擊。以舉人終學官,無所試,一假書畫自娛。
子高,字叔立,番禺人。優貢生。精小篆,喜考證金石。藏書多異本。
瑩子宗浚,字叔裕。工駢文。同治十三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初舉於鄉,齒尚少。瑩課令讀書十年,乃許出仕。授以馬氏通考,略能記誦。既,入翰林,督學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以伉直為掌院所惡,出為云南糧儲道。宗浚不樂外任,辭,不允。再權按察使,引疾歸,郁郁道卒。
吳敏樹,字本深,巴陵人。父達德,歲歉,貸貧民穀逾萬石,不償,有名湖、湘間。敏樹生而好學,為文章力求岸異,刮去世俗之見。道光十二年,舉於鄉。時梅曾亮倡古文義法京師,傳其師姚氏學說。敏樹起湖湘,不與當世士接手,錄明昆山歸氏文成冊。既,入都,與曾亮語合。於是京師盛傳敏樹能古文。曾國藩官京師,與敏樹交最篤,既出治軍,欲使參幕事,辭不赴。
敏樹貌溫而氣夷,意趣超曠,視人世忻戚得喪無累於其心。以大挑選瀏陽訓導,旋自免去。時登君山江樓,徜徉吟嘯。學者稱南屏先生。著柈湖文錄。卒,年六十九。
敏樹之友以文名者,曰楊彝珍,字性農,武陵人。父丕復,舉人,官石門訓導,著歷代輿地沿革。彝珍,道光末進士,選庶吉士,改兵部主事。與曾國藩、左宗棠往還,好奔走聲氣。重宴鹿鳴,賞四品卿。年九十馀,卒。有移芝室集。
周壽昌,字應甫,長沙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咸豐初,洊擢至侍讀。時粵寇犯湖南,督師賽尚阿逗遛不戰,上疏劾之,一時推為敢言。迨寇踞金陵,分黨北犯,命隨辦京畿防務。鄉民十七人闌入城,當事者偵獲,以賊諜論,壽昌廉得實,趣令釋之;或疑失要人旨,且得罪,壽昌曰:“我豈以人命阿權貴哉?”卒釋之。穆宗親政,疏請躬行典禮,戒逸豫,報聞。
壽昌精核強記,雖宦達,勤學過諸生。篤嗜班固書,涂染無隙紙,成漢書注校補五十卷,易藁十有七。又有后漢注補正、三國志注證遺、思益堂集。官終內閣學士。
李希圣,字亦園,湘鄉人。以進士官刑部主事。嗜學,初治訓詁,通周官、春秋、穀梁,史習新舊唐書,文法騷、選,詩多凄艷,似玉谿。好讀書,通古今治法,慨然有經世之志。嘗纂光緒會計錄以總綜財賦。又草律例損益議,張百熙等皆極重之。光緒末,卒。
斌良,字笠畊,號梅舫,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閩浙總督玉德子。由蔭生歷官刑部侍郎,為駐藏大臣。善為詩,以一官為一集,得八千首。其弟法良匯刊為抱沖齋全集,稱其早年詩,風華典贍,雅近竹垞、樊榭。迨服官農部,從軍滅滑,詩格堅老。古體胎息漢、魏、韓、杜、蘇、李,律詩則純法盛唐。秉臬陜、豫,奉召還都,時與陳荔峰、李春湖、葉筠潭、吳蘭雪唱酬,詩境益高。奉使蒙藩,跋馬古塞,索隱探奇,多詩人未歷之境,風格又一變,以薩天錫、元遺山自況。阮元為序,亦頗稱之。
法良,字可盦。梅曾亮稱其詩學東坡,得清曠之氣,而運以唐賢優游平夷之情。有漚羅盦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