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論古今興亡,儒生出處,及江南北利害,備兵屯田水利諸大政,輒慷慨欷歔,涔涔泣下不止。年十六,補弟子員,旋中天啟元年副榜,以興化司李佘昌祚得其文,爭元於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曰:“須后作元也。”典閩試者,爭欲物色之為重。
甲申后,自號寒支道人,屏居不見客。徵書累下,固謝卻之。凡守、令、監司、鎮將至其門者,罕能一識面。閩中擁唐王監國,用大學士黃道周、禮部侍郎曹學佺、都察院何楷薦,徵拜翰林博士,辭不赴。嘗上書道周,感憤時事。及道周殉節,走福州請褒恤,時恤問其孤嫠。
順治初,師入閩,有齮龁於郡帥者,帥遣某生移書,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禍不測。”世熊復之曰:“死生有命,豈遂懸於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諸葛瘁躬之日,僅少一年;文山盡節之辰,已多一歲。何能抑情違性,重取羞辱哉!”時蜚語騰沸,世熊矢死不為動,疑謗旋亦釋。
世熊既以文章氣節著一時,名大震。辛卯、壬辰間,建昌潰賊黃希孕剽掠過寧化,有卒摘其園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駐馬園側,視卒盡過乃行。粵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園,賊魁劉大勝遣卒撲救之,曰:“奈何壞李公居?”當時雖匹夫匹婦,無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積壘塊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寫其牢騷不平之概。嘗詣西江,交魏禧、魏禮、彭士望諸子,相與泛彭蠡,登廬山絕頂。追維闖賊橫行時事,痛悼如絕,淚下如泉涌,不能禁也。耿精忠反,遣偽使敦聘,世熊嚴拒之。自春徂冬,堅臥不起,乃得免。世熊山居四十馀年,鄉人宗之,爭趨決事。有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晚自號媿菴,顏其齋曰“但月”。所著有寒支集、寧化縣志、本行錄、經正錄、狗馬史記等。年八十五,卒於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遺子女,撫育裝遣之。饋遺其親戚終身。又獨建祖祠,修祖墓,編述九世以來宗譜。凡祭祀,必親必謹。父母忌日,則減餐絕宴會。元旦,展先人遺像,則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蓋其孝友出於天性云。
談遷,字孺木,原名以訓,海寧人。初為諸生。南都立,以中書薦,召入史館,皆辭,曰:“余豈以國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幾,歸里。遷肆力經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嘗謂:“史之所憑者,實錄耳。實錄見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見。況革除之事,楊文貞未免失實;泰陵之盛,焦泌陽又多丑正;神、熹之載筆者,皆逆奄之舍人。至於思陵十七年之憂勤惕厲,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國滅而史亦隨滅,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實錄,正其是非。訪崇禎十七年邸報,補其缺文,成書,名曰國榷。
當是時,人士身經喪亂,多欲追敘緣因,以顯來世,而見聞窄狹,無所憑藉。聞遷有是書,思欲竊之為己有。遷家貧,不見可欲者,夜有盜入其室,盡發藏橐以去。遷喟然曰:“吾手尚在,寧遂已乎?”從嘉善錢氏借書復成之。陽城張慎言目為奇士,折節下之。慎言卒,遷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復欲赴陽城哭慎言,未至而卒,順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黃宗羲為表其墓。
明末遺逸,守志不屈,身雖隱而心不死,至事不可為,發憤著書,欲讬空文以見志,如遷者,其憂憤豈有已耶?故以附於各省遺逸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