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王延年,字介眉,錢塘人。雍正四年舉人。乾隆初,舉鴻博,后官國子監學政。十七年,會試,以耆年晉司業,賜翰林院侍講銜。延年史學洽熟,嘗補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以原書不言田制,則度地居民之法亡;不言漕運,則鑿渠引河之利塞;不言府兵,則耕牧戰守之功隳。至於耶律鴟張遼海,而陳邦瞻書不究其終;黨項虎視河、湟,薛應旂書不詳其始。紹建安者又如此,不可不亟正之也。杭世駿序之,比延年於唐杜君卿、宋劉中原父云。晚年,大學士蔣溥、劉統勛皆以經學薦,又自進呈所著書,上嘉許焉。
何夢瑤,字報之,南海人。惠士奇視學廣東,一以通經學古為教。夢瑤與同里勞孝輿、吳世忠,順德羅天尺、蘇珥、陳世和、陳海六,番禺吳秋一時并起,有“惠門八子”之目。雍正八年成進士,出宰粵西,治獄明慎,終奉天遼陽知州。性長於詩,兼通音律算術。謂蔡元定律呂新書,本原九章,為之訓釋。更取御制律呂正義研究八音協律和聲之用,述其大要。參以曹廷棟琴學,為書一編。時稱其決擇精當。又著算迪,述梅氏之學,兼闡數理精蘊、歷象考成之旨。江藩謂近世為此學者,知有法,不知法之所以然;知之者,惟夢瑤也。
孝輿,字阮齋。乾隆元年,召試鴻博,未用。以拔貢生廷試第五,出為黔中令。治古州屯務,足繭萬山中。將去,民攀轅曰:“公勞苦以衣食我!”皆泣下。歷錦屏、龍泉、鎮遠諸邑,皆有績。卒於官。
天尺,字履先。年十七,應學使試。士奇手錄其賦、詩示諸生,名大起。徵鴻博,念親老不就,以舉人終。雍正時修一統志,與孝輿同纂粵乘。孝輿忤俗,被口語,天尺力白之。所居里曰石湖,世以前有范石湖,因稱后石湖以別之云。
珥,字瑞一。為文長於序記,詩有別趣,書法亦工。惠士奇稱之曰“南海明珠”。舉鴻博,以母老,辭不試。乾隆初鄉舉,一試禮部,遂不出。
時粵東舉鴻博者,又有番禺車騰芳,字圖南。康熙末,與里人許遂同徵。至京后期,即乞終養歸。后為海豐學官。學使吳鴻雅重之,嘗從容問其諸子頗有應試者乎,騰芳以皆失學對,吳益嘆異焉。
遂,字揚云。康熙中舉人。為清河令,蠲逋賦,民德之。坐事去職。巡撫薦應鴻博,格於部議,未試歸。
韓海,字偉五,亦番禺人也。雍正十一年進士,官封川教諭。大府欲薦應鴻博,海賦詩以見志,大府覽詩愕然,遂不復強。海亦旋卒。
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桐城人。曾祖日翟,明末官歙縣訓導,鄉里仰其高節。其后累世皆為諸生,至大櫆益有名。始年二十馀入京師,時方苞負海內重望,后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雍正中,兩登副榜,竟不獲舉。乾隆元年,苞薦應詞科,大學士張廷玉黜落之,已而悔。十五年,特以經學薦,復不錄。久之,選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居樅陽江上不復出,年八十三,卒。
大櫆修幹美髯,能引拳入口。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桐城自方苞為古文之學,同時有戴名世、胡宗緒。名世被禍,宗緒博學,名不甚顯。大櫆雖游苞門,傳其義法,而才調獨出,著海峰詩文集。姚鼐繼起,其學說盛行於時,尤推服大櫆。世遂稱曰“方劉姚”。
宗緒,字襲參。康熙末,以舉人薦充明史館纂修。雍正八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監司業。少孤貧,母潘苦節,課之嚴而有法。感憤勵學,自經史以逮律歷、兵刑、六書、九章、禮儀、音律之類,莫不研窮。著易管、洪范皇極疑義、古今樂通、律衍數度衍參注、晝夜儀象說、歲差新論、測量大意、梅胡問答、九九淺說、正字通芟誤、正蒙解、大學講義、方輿考、南河北河論、膠萊河考、中國臺灣考、兩戒辨、苗疆紀事等書。自為詩文曰環隅集,古藻過大櫆。大櫆同邑門人自姚鼐外推王灼。
灼,字濱麓。乾隆五十一年舉人,選東流教諭。嘗館於歙,與金榜、程瑤田及武進張惠言諸人相友善。一日見惠言黃山賦,曰:“子之才可追古作者,何必讬齊、梁以下自域乎!”惠言遂棄儷體為古文。灼所著悔生詩文鈔,鮑桂星為刊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