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曹仁虎,字來殷,嘉定人。少稱奇才。乾隆二十二年,南巡,獻賦,召試列一等,賜舉人,授內閣中書。二十六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每遇大禮,高文典冊,多出其手。擢右中允,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講學士。五十一年,視學粵東。方按試連州,聞母訃,酷暑奔喪,晝夜號泣,竟以毀,卒於途。
仁虎以文字受主知,聲華冠都下,屢典文衡。詩宗三唐,而神明變化,一洗粗率佻巧之習。格律醇雅,醞釀深厚,為一時所推。著有宛委山房詩集、蓉鏡堂文稿。與王鳴盛、王昶、錢大昕、趙文哲及吳泰來、黃文蓮稱“吳中七子”。鳴盛等四人皆自有傳。
泰來,字企晉,長洲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用內閣中書。乞病歸,筑遂初園於木瀆。藏書多宋、元善本。畢沅延主關中及大梁書院,與洪亮吉輩往還唱和。其詩一本漁洋,著有凈名軒、硯山堂等集。
文蓮,字芳亭,上海人。官知縣,有聽雨集。
胡天游,字稚威,山陰人,初姓方,名游。副榜貢生。乾隆元年,尚書任蘭枝薦舉鴻博,次年補試,鼻衄大作,投卷出。時四方文士云集京師,每置酒高會,分題命賦,天游輒出數千言,沉博絕麗,見者咸驚服。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見,不可得。后舉經學,再報罷。客山西,卒。著有石笥山房集。
自言古文學韓愈,然往往澀險似劉蛻,非其至也。儷體文自三唐而下,日趨頹靡。清初陳維崧、毛奇齡稍振起之,至天游奧衍入古,遂臻極盛。而邵齊燾、孔廣森、洪亮吉輩繼起,才力所至,皆足名家。后數十年而有鎮洋彭兆蓀,以選聲煉色勝,名重一時。
兆蓀,字湘涵。少有才名,久困無所遇。舉道光元年孝廉方正。胡克家為江蘇布政使,客其所。時總督以國用不足議加賦,兆蓀為克家力陳其不可,事得寢。又偕顧廣圻同校元本通鑒及文選,世稱其精槧。晚依曾燠兩淮鹽運使署。著小謨觴館集,燠為點定之。
袁枚,字子才,錢塘人。幼有異稟。年十二,補縣學生。弱冠,省叔父廣西撫幕,巡撫金鉷見而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會開博學鴻詞科,遂疏薦之。時海內舉者二百馀人,枚年最少,試報罷。乾隆四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改知縣江南,歷溧水、江浦、沭陽,調劇江寧。時尹繼善為總督,知枚才,枚亦遇事盡其能。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枚不以吏能自喜,既而引疾家居。再起發陜西,丁父憂歸,遂牒請養母。卜筑江寧小倉山,號隨園,崇飾池館,自是優游其中者五十年。時出游佳山水,終不復仕。盡其才以為文辭詩歌,名流造請無虛日,詼諧詄蕩,人人意滿。后生少年一言之美,稱之不容口。篤於友誼,編修程晉芳死,舉借券五千金焚之,且恤其孤焉。
天才穎異。論詩主抒寫性靈,他人意所欲出,不達者悉為達之。士多效其體。著隨園集,凡三十馀種。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然枚喜聲色,其所作亦頗以滑易獲世譏云。卒,年八十二。
晉芳,字魚門,江都人。家世業鹺。乾隆初,兩淮殷富,程氏尤豪侈。晉芳獨好儒,購書五萬卷,不問生產,罄其貲。少問經義於從父廷祚,學古文於劉大櫆。而與袁枚、商盤諸人往復唱和,甚相得也。乾隆七年,召試,授中書。十七年,成進士,以吏部員外郎為四庫館纂修,書成改編修。晚歲益窮,官京師至不能舉火。就畢沅謀歸計,抵關中一月卒,年六十七。晉芳於易、書、詩、禮皆有撰述,又有諸經答問、群書題跋、蕺園詩文集。
張問陶,字仲冶,遂寧人,大學士鵬翮玄孫。以詩名,書畫亦俱勝。乾隆五十五年進士,由檢討改御史,復改吏部郎中。出知萊州府,忤上官意,遂乞病。游吳、越,未幾,卒於蘇州。始見袁枚,枚曰:“所以老而不死者,以未讀君詩耳!”其欽挹之如此。著有船山集。
兄問安,字亥白。舉人。家居奉母,淡於榮利。其詩才超逸,與問陶有二難之目。
王又曾,字受銘,秀水人。乾隆十六年,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十九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同縣錢載論詩宗黃庭堅,務縋深鑿險,不墮臼科。又曾與朱沛然、陳向中、祝維誥和之,號“南郭五子”。又有萬光泰、汪孟鋗、仲鈖皆與同時相鏃礪,力求捐棄塵壒,毋一語相襲取。為詩不異指趣,亦不同體格。時目為秀水派,而又曾與維誥、光泰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