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隋開皇中,於進賢冠上加二真珠,為獬豸角形。大業中,改制一角。(或云:獬豸,神獸,蓋一角。今二角者,非也。)執法者服之。
大唐法冠,一名獬豸冠,一角,為獬豸之形,御史臺監察以上服之。
○建華冠(鷸冠○ 漢 晉 宋 齊 梁 陳)
漢制,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薛綜曰"下輪大,上輪小"也。)記曰:"知天者冠述,知地者履絇。"左氏傳曰:"鄭子臧好聚鷸冠。"建華是也。天地、五郊、明堂育命舞,樂人服之。
晉及陳,代相因不易,馀并無聞。
○趙惠文冠
(武冠 武弁 大冠 鵕鸃冠 鹖冠 繁冠 建冠 籠冠○秦 漢 晉 宋齊 梁 陳 北齊 隋 大唐)
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胡廣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珰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或以北土多寒,胡人以貂皮溫額,后代效之。"亦曰"惠文"。惠者,蟪也。其冠文細如蟬翼,故名"惠文"。或曰:"齊人見千歲涸澤神,名之曰慶忌,冠大冠,乘小車,好疾馳,因象其冠。")
漢因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黃貂,各隨服色所尚。后漢應劭漢官儀曰:"金取堅剛,百煉不耗。蟬居高飲潔,貂內勁捍而外溫潤。")又名鵕鸃冠。(倉頡解詁曰:"鵕鸃,鷩,即翚翟,山雞之屬,尾彩鮮明,是將飾冠以代貂。")幸臣閎孺為侍中,皆服大冠。天子元服,亦為先加。又加雙鹖尾豎左右,名鹖冠。(鹖,鷙鳥之暴疏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天子武騎故冠之。徐廣曰:"鹖似黑野雞,出上黨。")
晉依之,名繁冠,一名建冠,一名籠冠,即惠文冠也。
宋因之不易。
齊因之,侍臣加貂蟬,馀軍校武職、黃門散騎等皆冠之,唯武騎武賁插鹖尾於武冠上。
梁因制遠游平上幘武冠。
陳因之不易,后為鹖冠,武者所服。
北齊依之,曰武弁,季秋講武、出征告廟則服之。
隋依名武弁,武職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蟬,以貂為飾。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天子則金博山,三公以上玉枝,四品以上金枝,文官七品以上毦白筆,八品以下及武官皆不毦筆。
大唐因之,乘輿加金附蟬,平巾幘。侍中、中書令則加貂蟬。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諸武官府衛領軍九品以上等亦準此。
○方山冠(漢 晉)
漢制,似進賢,以五采縠為之。祠宗廟,八佾、四時、五行樂人服之,冠衣各如其方之色而舞焉。
晉因之。
○巧士冠(漢 晉)
漢制,高七寸,要后相通,直豎,似高山冠。不常服,唯郊天,黃門從官者四人冠之,在鹵簿中,次乘輿車前,以備宦者四星云。
晉因之。自后無聞。
○卻非冠(漢 梁 隋 大唐)
漢制,似長冠,皆縮垂五寸,有纓緌,宮殿門吏仆射等冠之。
梁北郊圖,執事者縮纓緌。
隋依之,門者禁防伺非服也。
大唐因之,亭長門仆服之。
○樊噲冠(漢 晉 宋 齊 陳)
漢將樊噲造次所冠,以入項羽軍。其制似平冕,廣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司馬殿門衛士服之。(或曰:"樊噲常持鐵楯,聞項羽有意殺漢王,噲裂裳以裹盾,冠之入軍門,立漢王傍,視項羽。")
晉宋齊陳,不易其制,馀并無聞。
○術氏冠(漢 晉)
漢制,前圓,差池四重。趙武靈王好服之。今不施用。或曰"楚莊王解冠"是也。
晉因之。宋以后無聞。
○卻敵冠(晉 陳)
晉制之,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后高三寸,似進賢冠。凡當殿門衛士服之。
陳依之,馀并廢。
○進德冠(大唐)
大唐制,九琪,加金飾。皇太子侍從皇帝祭祀及謁見、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翼善冠(大唐)
大唐貞觀中,制,月一日、十五日視朝,常服之。又與平巾幘通用。(太宗初服翼善冠,賜貴臣進德冠,因謂侍臣曰:"幞頭起於周武帝,蓋取便於軍容耳。今四海無虞,此冠頗采古法,兼類幞頭,乃宜常服。"開元十七年,廢不行用。乾元元年十月,知司天臺事韓穎奏:"五官正,奉敕創置,其官職配五方,上稽五緯。臣請冠上加一星珠,衣從本方正色。每至正冬朔望朝會及諸大禮,即服以朝見,仍望永為恒式。"奉敕旨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