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禮十七 沿革十七 嘉禮二
大唐因制,乘輿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會、臨軒拜王公則服之。黑介幘,拜陵則服之。平巾幘,(金寶飾。)導簪冠支皆以玉,乘馬則服之。皇太子平巾幘,乘馬則服之。空頂介幘,雙玉導,加寶飾,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釋奠則服之。冠幘,五品以上陪祭服之。
○〈巾臽〉
(白〈巾臽〉 烏紗〈巾臽〉○魏 晉 齊 梁 陳 隋 大唐)
魏武以天下兇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巾臽〉,(苦洽切。)合乎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本施軍飾,非為國容。(或云:"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觸樹枝成岐,因之為善,遂不改。"因通以慶吊。〈巾臽〉與帢同。)
晉因之,咸和中,制聽尚書八座丞郎、門下三省侍官乘車白〈巾臽〉。
齊依,以素為之,舉哀臨喪服之。
梁因之,以代古疑縗為吊服,為群臣舉哀臨喪則服之。
陳因之,而初婚冠送餞亦服之。
隋依梁不易。
大唐因之。
○帽
(皮帽 皂帽 翠帽 黑帽 高屋白紗帽 高頂帽 岑帽 突騎帽○ 周 魏 晉 宋齊 梁 陳 后魏 隋 大唐)
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帽皮,以此而言,不施衣冠明矣。(玄中記云"旬始作帽"。)
周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曰:"古之人上有帽而句領。"(或云:"帽名猶冠也,義取於加覆其首,本纚也。古者冠下有纚,以繒為之。后世施幘於冠,因裁纚為帽。自乘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得服之。")
魏管寧在家,嘗著皂帽。(吳書云:"陸遜破曹休於石亭,還,當反西陵,朝廷燕賜終日,上脫翠帽以賜遜。時同群臣朝謁而服之。")
晉因之。
宋制,黑帽,綴紫標,標以繒為之,長四寸,廣一寸,后制高屋,白紗帽。
齊因之。
梁因制,頗同,至於高下翅之卷小異耳。皆以白紗為之。
陳因之,天子及士人通冠之。白紗者,名高頂帽。皇太子在宮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又有繒皂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又制岑帽,鞉角五音帥長服之。
后魏咸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又文帝項上瘤疾,不欲人見,每常著焉。時為雅服,小朝公宴,咸許戴之。
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已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后復制白紗高屋帽,接賓客則服之。大業中,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烏紗帽漸廢,貴賤通服折上巾。(按后漢郭林宗行遇雨,霑巾角折。后周武帝建德中,因制折上巾。)
大唐因之,制白紗帽,又制烏紗帽,視朝、聽訟、宴見賓客則服之。
○葛巾(角巾○東晉 齊 陳 北齊)
東晉制,以葛為之,形如帢,而橫著之,尊卑共服。太元中,國子生見祭酒博士,冠角巾。
齊依之。(其角巾,宋不存,至齊立學,王儉議更存焉。)
陳依之。
北齊依之。自后無聞。
○幅巾(縑巾 黃巾○后漢 后周 大唐) 后漢末,王公名士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時有妖賊,以黃為巾,時謂之黃巾賊。(按巾,六國時,趙魏之間,通謂之承露。袁紹戰敗,幅巾渡河。按此則庶人及軍旅皆服之。用全幅皂而向后幞發,謂之頭巾,俗人謂之幞頭。)
后周武帝因裁幅巾為四腳。
大唐因之。
○巾子(大唐)
大唐武德初,始用之初,尚平頭小樣者。天授二年,武太后內宴,賜群臣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景龍四年三月,中宗內宴,賜宰臣已下內樣巾子。(其樣高而踣,皇帝在藩時所服,人號為"英王踣樣"。)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