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錄事司
縣十七
開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舊以此縣隸延州,元初隸開封府,后復為延州,縣如舊。至元九年,州廢,后來屬。)鄢陵,(中。)滎澤,(下。舊隸鄭州,至元二年來屬。)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沒,遷治新城。元初,新城又為河水所壞,乃因故城遺址,稍加完葺而遷治焉。)扶溝,(下。)陽武,(下。舊隸延州,至元九年,州廢來屬。)杞縣,(中。元初河決,城之北面為水所圯,遂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蓋黃河至此分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間,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俗稱三叉口。)延津,(下。舊為延州,隸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廢,以縣來屬。)蘭陽,(下。)通許,(下。)尉氏,(下。)太康,(下。)洧川,(下。)陳留。(下。)
州五
鄭州,(下。)唐初為鄭州,又改滎陽郡。宋為奉寧軍。金仍為鄭。元初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新鄭、密、滎澤八縣及司候司,后割新鄭、密屬鈞州,滎澤、原武隸開封府,并司候司入管城。領四縣:
管城,(下。倚郭。)滎陽,(下。)汜水,(下。)河陰,(下。)
許州,(下。)唐初為許州,后改潁川郡,又仍為許州。宋升潁昌府。金改昌武軍。元初復為許州。領五縣:
長社,(下。)長葛,(下。)郾城,(下。)襄城,(下。)臨潁。(下。)
陳州,(下。)唐初為陳州,后改淮陽郡,又仍為陳州。宋升懷德府。金復為陳州。元初因之。舊領宛丘、南頓、項城、商水、西華、清水六縣。至元二年,南頓、項城、清水皆廢,后復置南頓、項城。領五縣:
宛丘,西華,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頓、項城入焉,后復置。)南頓,項城。
鈞州,(下。)唐、宋皆不置郡,偽齊置潁順軍。金改潁順州,又改鈞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鄭州密縣來屬。領三縣:
陽翟,(下。)新鄭,(下。)密縣。(下。)
睢州,(下。)唐屬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慶軍。金改睢州。元因之。領四縣:
襄邑,(下。倚郭。)考城,(下。)儀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初為洛州,后改河南府,又改東京。宋為西京。金為中京金昌府。元初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舊領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澠池九縣,后割澠池隸陜州。戶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數。)領司一、縣八、州一。州領四縣。
錄事司。
縣八
洛陽,宜陽,(下。)永寧,(下。)登封,(下。中岳嵩山在焉。)鞏縣,(下。)孟津,(下。)新安,偃師。(下。)
州一
陜州,(下。)唐初為陜州,又改陜府,又改陜郡。宋為保義軍。元仍為陜州。領四縣:
陜縣,(下。)靈寶,(下。至元三年,省入陜縣,八年,廢虢州為虢略,隸陜州。并虢略治靈寶,以虢略為巡檢司,并朱陽縣入焉。)閿鄉,(下。至元二年,省湖城縣入焉。)澠池。(下。金升為韶州,置澠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復為縣,隸河南府路,后割以來屬。)
南陽府,唐初為宛州,而縣名南陽,后州廢,以縣屬鄧州。歷五代至宋皆為縣。金升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隸焉。二十五年,改屬汴梁路,后直隸行省。戶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數。)領縣二、州五。州領十一縣。
縣二
南陽,(下。倚郭。)鎮平。(下。)
州五
鄧州,(下。)唐初為鄧州,后改南陽郡,又仍為鄧州。宋屬京西南路。金屬南京開封府。舊領穰縣、南陽、內鄉、淅川、順陽五縣。元初以淅川、順陽省入內鄉。舊設錄事司,至元二年并入穰縣。領三縣:
穰縣,(下。倚郭。)內鄉,(下。至元二年,以順陽來屬。)新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