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唐州,(下。)唐初為顯州,后改唐州。宋屬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復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廢湖陽、比陽、桐柏三縣。領一縣:
泌陽。(倚郭。)
嵩州,(下。)唐為陸渾、伊闕二縣。宋升順州。金改嵩州,領伊陽、福昌二縣。元初以福昌隸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陽入州。領一縣:
盧氏。(下。至元二年,隸南京路。八年,屬南陽府。十一年來屬。)
汝州,(下。)唐初為伊州,又改汝州。宋屬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廢郟城、寶豐二縣入梁縣,后復置郟縣。領三縣:
梁縣,(下。)魯山。(下。)郟縣。(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魯州,后廢為縣,屬唐州。金升為裕州。舊領方城、舞陽、葉縣。元初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并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后復置舞陽。領三縣:
方城,(下。倚郭。)葉縣,(下。)舞陽。(下。)
汝寧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確山、遂平、平輿為屬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入汝陽,隸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顏言:“蔡州去汴梁地遠,凡事稽誤,宜升散府!彼焐陮幐,直隸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隸焉,復置遂平縣。(抄籍戶口闕,至順錢糧戶數七千七十五。)領縣五、州四。州領十縣。
縣五
汝陽,(下。元初廢,后置蔡州治此,仍復置縣。)上蔡,(下。)西平,(下。)確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陽,后復置。)
州四
潁州,(下。)唐初為信州,后改汝陰郡,又改潁州。宋升順昌府。金復為潁州。舊領汝陰、泰和、沈丘、潁上四縣。元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錄事司入州。后復領三縣:
太和,(下。)沈丘,(下。)潁上。(下。)
息州,(下。)唐初為息州,后為新息縣,隸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復置息州。舊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元中統三年,以李璮叛,廢州。四年,復置。至元三年,以四縣并入州。后復領二縣:
新蔡,(下。)真陽。(下。)
光州,(下。)唐初為光州,后改弋陽郡,又復為光州。宋升光山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黃等州,直隸行省。三十年,隸汝寧府。領三縣: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一年復舊治。)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復立舊治。)
信陽州,(下。)唐初為申州,又改義陽郡。宋改信陽軍,端平間,兵亂地荒,凡四十余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陽府,領羅山、信陽二縣。十五年,改為信陽州。二十年,以羅山縣當驛置要沖,徙州治此,而移縣治于西南,號曰羅山新縣,今州治即舊縣。戶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數。)領二縣:
羅山。(倚郭。)信陽。
歸德府,唐宋州,又為睢陽郡。后唐為歸德軍。宋升南京。金為歸德府。金亡,宋復取之。舊領宋城、寧陵、下邑、虞城、谷熟、碭山六縣。元初與亳之酂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中統二年,審民戶多寡,定官吏員數。至元二年,以虞城、碭山二縣在枯黃河北,割屬濟寧府,又并谷熟入睢陽,酂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下邑隸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并隸焉。壤地平坦,數有河患。府為散郡,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隸行省。(抄籍戶數闕,至順錢糧戶數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領縣四、州四。州領八縣。
縣四
睢陽,(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陽。金曰睢陽。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陽。)永城,(下。)下邑,(下。)寧陵。(下。)
州四
徐州,(下。)唐初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寧軍。宋因之。金屬山東西路。金亡,宋復之。元初歸附后,凡州縣視民多少設官吏。至元二年,例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及錄事司,至是永固并入蕭縣,彭城并錄事司并入州。領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