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歷陽,(上。倚郭。)含山,(中。)烏江。(中。)
無為州,(中。)唐初隸光州。宋始以城口鎮置無為軍,思與天下安于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鎮巢州為縣以屬焉。領三縣:
無為,(上。倚郭。)廬江,(中。)巢縣。(下。)
六安州,(下。)唐以霍山縣置霍州,后州廢仍為縣。梁改灊山縣。宋改六安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二十八年降為縣,隸廬州路,后升為州。領二縣:
六安,(中。)英山。(中。)
安豐路,(下。)唐初為壽州,后改壽春郡。宋為壽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繼遷安豐軍于壽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定為散府,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二十八年,復升為路,以臨濠府為濠州,與下蔡、蒙城俱來屬。戶一萬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萬七千六百一十一。領司一、縣五、州一。州領三縣。
錄事司。
縣五
壽春,(中。倚郭。)安豐,(下。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豐之芍陂可溉田萬頃,若立屯開耕,實為便益。”從之。于安豐縣立萬戶府,屯戶一萬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隸壽春府。二十八年罷府,與蒙城皆來屬。)蒙城。(下。)
州一
濠州,(下。)唐初為濠州,后改鐘離郡,又仍為濠州。阻淮帶山,與壽陽俱為淮南之險郡,名初從豪,后加水為濠。南唐置定遠軍。宋為團練州,初隸淮南路,后隸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設濠州安撫司。十五年,定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革懷遠為下縣來屬。領三縣:
鐘離,(下。倚郭。)定遠,(下。)懷遠。(下。宋為懷遠軍,領荊山一縣。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隸濠州,省荊山入焉。)
安慶路,(下。)唐初為東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復為舒州。宋為安慶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戶三萬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萬九千四百九十。領司一、縣六。
錄事司。
縣六
懷寧,(中。)宿松,(中。)望江,(下。)太湖,(中。)桐城,(中。)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上。)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廣陵郡,又復為揚州。宋為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十四年,改為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總管府直隸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復立淮東道宣慰司,止統本路屬淮安二郡,而本路領高郵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復遷,宣慰司遂廢,所屬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移治汴梁路,復立淮東道宣慰司,割出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縣二、州五。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泰興。(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屬揚州,宋以迎鑾鎮置建安軍,又升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揚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錄事司入焉。)六合。(下。)
滁州,(下。)唐初析揚州地置,又改永陽郡,又復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三縣: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焉。)來安,(下。)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縣曰吳陵,置吳州,尋廢。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改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海陵,(上。倚郭。)如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