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通州,(中。)唐屬揚州。南唐于海陵東境置靜海鎮。周平淮南,改為通州。宋改靜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靜海,(上。倚郭。)海門。(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濱之沙洲,宋建炎間有升州句容縣姚、劉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稱姚劉沙。嘉定間置鹽場,屬淮東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州領八縣。(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黃家疃等處立洪澤屯田萬戶村。)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至元十二年,安東州歸附,以本縣馬羅軍寨作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鹽城,(上。)桃園,(下。)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州三
海寧州,(下。)唐海州。宋隸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復改為海寧府,未幾降為州,隸淮安路。初設錄事司,二十年,與東海縣并入朐山。領三縣:
朐山,(中。)沐陽,(下。)贛榆。(下。)
泗州,(下。)唐改臨淮郡,后復為泗州。宋隸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壁、睢寧五縣。十六年,割睢寧屬邳州。十七年,割靈壁入宿州,以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并淮平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隸焉。領五縣:
臨淮,(下。)虹縣,(下。)五河,(下。元隸臨淮府,十七年來屬。)盱眙,(上。宋招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明年,升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為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之北,改屬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為盱眙縣。)天長。(中。)
安東州。(下。)
高郵府,唐為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并錄事司,改高郵路為府,屬揚州路。今隸宣慰司。(抄籍戶口數闕,至順錢糧戶數五萬九十有八。)領縣三:
高郵,(上。)興化,(中。)寶應。(上。舊為寶應軍,至元十六年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本府。)
荊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路,(上。)唐荊州,復為江陵府。宋為荊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歷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路。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潛江,(中。)監利。(中。宋末兵亂民散,收附后始復舊。)
峽州路,(下。)唐改夷陵郡,又為峽州。宋隸荊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三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
夷陵,(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后,復歸江北舊治。)宜都,(下。)長陽,(下。)遠安。(下。)
安陸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為郢州。宋隸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戶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領縣二:
長壽,(中。)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濱,至元十三年還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