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論語二十一
問:"呂曰:'貨殖之學,聚所聞見以度物,可以屢中,而不能悉中。'嘗記前輩一說曰:'自太史公班固列子貢於貨殖,下與馬醫、夏畦同科,謂其"所至,諸侯莫不分庭抗禮",天下后世無不指子貢為豎賈之事。子貢,孔門高弟,豈有圣人之門,而以賈豎為先乎!屢空,無我者也,其學則自內而求。貨殖,自外而入,非出於己之所自得也。特其才高,凡接於見聞者莫不解悟,比之屢空者為有間矣。'"曰:"此說乃觀文葉公所作,審是集中之語,蓋呂與叔之遺意也。乍看似好,而道理恐不如是。蓋屢空者,'空乏其身'也。貨殖,則對屢空而言,不能不計較者是也。范氏曰:'顏子簞食瓢飲屢絕,而不改其樂,天下之物豈有能動其心者!'此說為得之。"〔謨〕
子張問善人之道章
問"善人之道"。曰:"'善人之道',只是個善人底道理。所謂善人者,是天資渾然一個好人,他資質至善而無惡,即'可欲之謂善'。他所行底事,自然皆善,不消得按本子,自不至於惡。若是常人,不依本子,便不能盡善流而為惡。但他既天資之善,故不必循涂守轍,行之皆善。卻緣只是如此而無學,故不能入圣人閫室。橫渠之解極好。"涂轍,猶言規矩尺度。〔〈螢,中"蟲改田"〉〕
味道問:"善人只是好資質,全未曾學。"曰:"是。"又問:"不踐跡"。曰:"是古人所做底事恁地好。雖不曾學古人已做底事,做得來也恁地好。'循涂守徹',猶言循規守矩云耳。"
"踐跡",跡是舊跡,前人所做過了底樣子,是成法也。善人雖不曾知得前人所做樣子,效他去做,但所為亦自與暗合,但未能到圣人深處。〔恪〕
施問"不踐跡"。曰:"是他資質美,所為無個不是;雖不踐成法,卻暗合道理。然他也自不能曉會,只暗合而已。又卻不曾學問,所以'亦不入於室'。"林問:"不入室,室是神化地位否?"曰:"非也。室只是深奧處。"〔宇〕
問"不踐跡"。曰:"善人質美,雖不學樣子,卻做得是。然以其不學,是以不入室,到圣人地位不得。"〔謙之〕
善人乃是天資自然有善者,不待循常跡,而自然能有其善。然而不能加學,則亦不足以入圣人之室。〔震〕
謝教問"不踐跡"。曰:"資質美,只是暗合,不依本子做。橫渠說得好。然亦只是終於此而已。"〔淳〕
問:"'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莫是篤行之而后可以入善之閫奧否?"曰:"若如此言,卻是說未為以前事。今只說善人只是一個好底資質,不必踐元本子,亦未入於室。須是要學,方入圣賢之域。惟橫渠云:'志於仁而無惡。'此句最盡。如樂正子,自'可欲'之善人去,自可到'美、大、圣、神'地位。"〔去偽〕
問:"善人莫是天資好人否?故雖不必循守舊人涂轍,而自不為惡。然其不知學問,故亦不能入於圣人之室。此可見美質有限,學問無窮否?"曰:"然。"〔廣〕
問:"尋常解'踐跡',猶踏故步。'不踐跡'者,亦有所進;'亦不入於室'者,所進不遠也。今集注解'踐跡',不循樣轍之意,如何?"曰:"善人者以其心善,故不假成法,而其中自能運用,故曰'不踐跡'。據此,止說善人未有進意。"洽。
問:"不踐跡何以為善人?"曰:"不循習前人已試之法度,而亦可以為善,如漢文帝是也。"〔大雅〕
魏才仲問"善人之道"一章。曰:"如所謂'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之類。"又問:"如太史公贊文帝為善人,意思也是?"曰:"然。只為他截斷,只到這里,不能做向上去;所以說道不依樣子,也自不為惡,只是不能入圣人之室。"又問:"文帝好黃老,亦不免有慘酷處。莫是才好清凈,便至於法度不立,必至慘酷而后可以服人?"曰:"自清凈至慘酷,中間大有曲折,卻如此說不得。唯是自家好清凈,便一付之法。有犯罪者,都不消問自家,但看法何如。只依法行,自家這里更不與你思量得,此所以流而為慘酷。"伯謨曰:"黃老之教,本不為刑名,只要理會自己,亦不說要慘酷,但用之者過耳。"曰:"緣黃老之術,凡事都先退一著做,教人不防他。到得逼近利害,也便不讓別人,寧可我殺了你,定不容你殺了我。他術多是如此,所以文景用之如此。文帝猶善用之,如南越反,則卑詞厚禮以誘之;吳王不朝,賜以幾杖等事。這退一著,都是術數。到他教太子,晁錯為家令。他謂太子亦好學,只欠識術數,故以晁錯傅之。到后來七國之變,弄成一場紛亂。看文景許多慈祥豈弟處,都只是術數。然景帝用得不好,如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賀孫〕